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外部經濟理論
- 別名:外部性理論
- 簡介:研究外部經濟性活動對福利的影響
- 內容:私人和社會生產成本不完全吻合等
簡介,特點,主要內容,第一條,第二條,第三條,理論運用,發展狀況,
簡介
特點
④以某種經濟活動的社會影響和個人影響之差來計算外部性。70年代後的外部經濟理論提出了非穩定情況下外部性問題和一些與生產力發展有關的問題,特別是有關環境污染所造成的損失及其補償費用的計算問題,豐富了外部性理論。
外部經濟是指廠商、個人、社會從某種社會經濟活動中所獲得的有利影響,而受益者原則上不必為此付費。該理論認為,某些產業由於外部性,廠商不能獨享創新帶來的收益,而且投資的風險很大,私人投資明顯不足,這在新興高科技產業最為明顯。然而這些行業又往往具有戰略性,其創造的知識、技術、產品對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而政府要選擇適當的高科技產業加以扶植,降低其投資的風險,吸引私人資本投入該行業,推動戰略性產業的成長。
主要內容
第一條
高新技術企業和R&D企業在缺乏智慧財產權有效保護的情況下不能獲得由於技術知識外溢所損失掉的全部報酬,企業會減少風險投資或不願意進行技術創新,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政府進行智慧財產權保護和戰略干預,對那些高技術企業和從事R&D企業進行資金補貼;
第二條
第三條
理論運用
改革開放以來,發展規模成了各大電信運營商業績的重要指標。這對發展國家經濟確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片面的規模崇拜是斷然不可取的。過分追求規模的增長,不僅會造成如上所述的大規模重複建設問題,而且在經濟成長的同時有可能造成勞動者實際福利水平的增長停滯甚至下降。
不提供非捆綁本地網路的接入會使得潛在的競爭者無法進入該地區的市場,從而不能使用戶獲得競爭的利益,也可能使競爭者建設不必要的重複設施,從而錯誤地分配社會資源。越來越多的國家通過電信立法,規定電信網路必須開放,述了中國高速經濟成長中負的外部經濟的存在。負的外部經濟導致資源配置的低效率,造成市場失靈,給全社會經濟帶來不必明確網路資源的分拆、出租以及定價原則,確保資源的有效利用。美國1996年頒布的《電信法》要求主導電信運營商提供非捆綁網路元素的接入,並且以批發價格提供零售業務。我國應該借鑑市場經濟已開發國家的經驗,將防止重複建設寫入電信立法。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並保持電信行業健康發展。
為此,首先要將電信網路資源開放寫入電信法。其次,國家必須從最佳化市場競爭結構入手,推動電信市場有效競爭格局的形成,而不是現在這樣的重複建設、惡意競爭。此外,由於我國電信企業都是國有獨資或國家資本絕對控股的,因此,政府應該加強調控和監管力度,建立有效的運作機制。
已經加入WTO,電信業的完全開放只是時間問題。電信業務應該遵從其內在的市場規律;避免重複建設,謀求共同發展。我們應該提倡均衡可持續的經濟成長模式,不能為片面追求高速經濟成長,而各自為政,犧牲國家的有限資源。
否則在電信業開放的環境中,現有的電信運營商將無法繼續健康發展,我們改革開放幾十年來的電信業成果也會在化為烏有。政府必須改變自己的職能,從經濟發展的片面倡導者轉變為勞動者利益的保護著,從單一追求GDP數字增長轉變為尋求均衡增長模式。只有通過政府的職能轉變,法制體系的完善,才能有效地遏制我們經濟發展中的負的外部經濟,保證國民經濟均衡發展,保證全體國民真正從經濟發展中受益。
發展狀況
經濟學所講的外部經濟(externality)是指個體經濟單位的行為對社會或者其他部門造成了影響卻沒有承擔相應的義務或獲得回報。有益的影響稱為正的外部經濟,有害的影響稱為負的外部經濟。從資源配置的角度分析,外部經濟是指某一經濟活動的某些效益或成本不在個體經濟單位決策者的考慮範圍內,從而造成資源配置效率低下,並造成市場失靈的現象。
自1995年的巨觀調控之後,中國經濟步入了一輪新的經濟成長周期。進入21世紀,中國經濟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GDP出現連續10%的年增長率。在2004年世界電信日,信產部部長王旭東發表講話時談到,中國固定電話和行動電話普及率分別達到20.5%和20.8%,信息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6%。沒有人懷疑這一趨勢將持續下去。但是一些統計數字卻讓人們驚訝。由於電信產業的重複建設,人們的經濟成長是建立在資源依賴和資源消耗的基礎上的。以一單位的國民生產總值而論,中國消耗的不可再生資源是美國的3倍,日本的6倍。中國用40%的能源消耗增長率換來了10%的經濟成長率。在像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貧乏的國家,這樣的增長方式顯然不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