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碑帖釋文譯註

經典碑帖釋文譯註

《經典碑帖釋文譯註》是2009年12月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俞豐。本書從書法角度出發,集合一定規模的歷代經典碑帖,並對它們進行全文注釋和譯文。

基本介紹

  • 書名:經典碑帖釋文譯註
  • 作者:俞  豐
  • ISBN:9787807258469
  • 頁數:736頁
  • 定價:110
  • 出版社:上海書畫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年12月
  • 裝幀:精裝
  • 開本:787 x 1092  1/18
  • 單冊重量:1.5 Kg
  • 外觀尺寸:25.6 x 18 x 4.6 cm
  • 字數:75萬
內容簡介,目錄,圖書評價,節選,原文,譯文,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從書法角度出發,集合一定規模的歷代經典碑帖,並對它們進行全文注釋和譯文,供廣大書法愛好者臨帖之暇閱讀,了解這些金石文獻的學術價值,品味它們的文學趣味,為“讀帖”提供一本不同視角的參考書。收入《經典碑帖釋文譯註》的作品,以一百篇為規模,以“書法經典”和“文本可讀”為標準,以秦代為上限,以元末為下限。
唐代孫過庭在《書譜》中曾說:“書契之作,適以記言。”又說:“草乖使轉,不能成字;真虧點畫,猶可記文。”這指出了書法作為文字記錄的本來功能。因此,如果從學術的視角來閱讀古代碑帖,那么,碑帖文本顯然是應該研究、值得欣賞的文章——它們是客觀的歷史資料,是優美的文學作品,是抽象理論的精闢闡述,是生活社交的實用工具。
古代文人的優良傳統,是對待這些珍貴的金石文獻有辯證的態度,他們把碑帖作為藝術欣賞對象的同時,也時刻沒有忽視其學術價值,甚至出於文人的偏好,他們中大多數人的目光,往往更集中於後者。翻開宋元明清的金石學著作,不難發現,其中談論藝術者偏少,考證文史者居多。至《金石萃編》一出,更以集大成的姿態描勒了金石學的壯闊圖景。《金石萃編》涉及面廣,學術性強,至今仍是文史研究工作者的必備參考書。
書法藝術欣逢盛世,在當今得到了蓬勃的發展,同時,古代金石碑帖原有的藝術和學術兩個研究分支,也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而漸行分流。這是符合歷史規律的,只有獨立出來,才能使研究細化和深入,但是我們也必須認識到,把兩者完全割裂,同樣是有害的。如果我們再回到稍高一點的層次來看待藝術和學術,它們其實仍然因為屬於人文的範疇而骨肉相聯,血脈相通
對碑帖文本的研究,必須從釋文、注釋開始。在影印碑帖中附錄釋文的做法,現在已經比較流行。個別幾種著名的碑帖,被作為特定的史料加以注釋、譯文和介紹,也不時可以在書刊中見到。把碑帖作為純粹的史料集中注釋的代表作有民國黃公渚的《兩漢金石文選評註》和當代高文先生的《漢碑集釋》等書,而從書法角度出發,集合一定規模的歷代經典碑帖,並對它們進行全文注釋和譯文,供廣大書法愛好者臨帖之暇閱讀,了解這些金石文獻的學術價值,品味它們的文學趣味,為“讀帖”提供一本不同視角的參考書,這就是筆者編寫《經典碑帖釋文評註》的最初動機。
粗略地說,收入《經典碑帖釋文評註》的作品,以一百篇為規模,以“書法經典”和“文本可讀”為標準,以秦代為上限,以元末為下限。

目錄

一/秦 嶧山刻石
二/秦 泰山刻石
三/秦 會稽刻石
四/東漢 石門頌
五/東漢 乙瑛碑
六/東漢 禮器碑
七/東漢 封龍山頌
八/東漢 華山廟碑
九/東漢 鮮于璜碑
一○/東漢 史晨碑
一一/東漢 西狹頌
一二/東漢 郙閣頌
一三/東漢 曹全碑
一四/東漢 張遷碑
一五/三國魏·鐘繇 薦季直表
一六/三國魏·鐘繇 宣示帖
一七/西晉·陸機 平復帖
一八/東晉·王羲之 蘭亭序
一九/東晉·王羲之 十七帖
二○/東晉·王珣 伯遠帖
二一/南朝宋 爨寶子碑
二二/南朝宋 爨龍顏碑
二三/北魏 嵩高靈廟碑
二四/北魏 始平公造像記
二五/北魏 孫秋生造像記
二六/北魏 楊大眼造像記
二七/北魏 魏靈造像記
二八/北魏 石門銘
二九/北魏 鄭文公下碑
三○/北魏 司馬景和妻孟氏墓誌
三一/北魏 司馬景和墓誌
三二/北魏 刁遵墓誌
三三/北魏 崔敬邕墓誌
三四/北魏 張猛龍碑
三五/北魏 張玄墓誌
三六/隋 龍藏寺碑
三七/隋 董美人墓誌
三八/隋 蘇慈墓誌
三九/唐·歐陽詢 化度寺碑
四○/唐·歐陽詢 九成宮醴泉銘
四一/唐·歐陽詢 皇甫誕碑
四二/唐·歐陽詢 夢奠帖
四三/唐·歐陽詢 張翰帖
四四/唐·歐陽詢 卜商帖
四五/唐·虞世南 孔子廟堂碑
四六/唐·虞世南 汝南公主墓志銘
四七/唐·褚遂良 伊闕佛龕碑
四八/唐·褚遂良 孟法師碑
四九/唐·褚遂良 大字陰符經
五○/唐·褚遂良 兒寬贊
五一/唐·李世民 溫泉銘
五二/唐·敬客 王居士磚塔銘
五三/唐·歐陽通 道因法師碑
五四/唐·懷仁 集王羲之書聖教序
五五/唐·孫過庭 書譜
五六/唐·陸柬之 文賦
五七/唐·李邕 麓山寺碑
五八/唐·李邕 李秀碑
五九/唐·李陽冰 遷先塋記
六○/唐·李陽冰 三墳記
六一/唐·張旭 古詩四帖
六二/唐·顏真卿 多寶塔碑
六三/唐·顏真卿 祭侄文稿
六四/唐·顏真卿 爭座位帖
六五/唐·顏真卿 麻姑山仙壇記
六六/唐·顏真卿 大唐中興頌
六七/唐·顏真卿 元次山碑
六八/唐·顏真卿 李玄靖碑
六九/唐·顏真卿 顏勤禮碑
七○/唐·顏真卿 顏氏家廟碑
七一/唐·顏真卿 自書告身
七二/唐·懷素 自敘帖
七三/唐·上皇山瘞鶴銘
七四/唐·杜牧 張好好詩卷
七五/唐·柳公權 玄秘塔碑
七六/唐·柳公權 神策軍碑
七七/五代·楊凝式 神仙起居法卷
七八/五代·楊凝式 韭花帖
七九/宋·蘇軾 天際烏雲帖
八○/宋·蘇軾 人來得書帖
八一/宋·蘇軾 新歲展慶帖
八二/宋·蘇軾 黃州寒食詩
八三/宋·蘇軾 祭黃幾道文
八四/宋·蘇軾 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
八五/宋·黃庭堅 華嚴疏卷
八六/宋·黃庭堅 發願文
八七/宋·黃庭堅 苦筍賦
八八/宋·黃庭堅 寒山子龐居士詩卷
八九/宋·黃庭堅 贈張大同卷跋尾
九○/宋·黃庭堅 諸上座草書卷
九一/宋·黃庭堅 經伏波神祠詩
九二/宋·黃庭堅 松風閣詩卷
九三/宋·米芾 方圓庵記
九四/宋·米芾 苕溪詩卷
九五/宋·米芾 蜀素帖
九六/元·趙孟頫 吳興賦
九七/元·趙孟頫 三門記
九八/元·趙孟頫 妙嚴寺記
九九/元·趙孟頫 膽巴碑
一○○/元·楊維楨 真鏡庵募緣疏

圖書評價

經典碑帖的文化秘密
□蕭榕
經典碑帖釋文譯註經典碑帖釋文譯註
由青年學者、書畫家俞豐所編著的《經典碑帖釋文譯註》一書近日由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此書是一本從全新角度解讀歷代經典書法作品的著作,編纂和出版之初,就受到了廣大書法愛好者的熱情關注。
詳實的編纂結構
書中精選歷代經典碑帖一百種,每篇主要有四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概述,介紹每件名作的創作背景、流傳情況、真偽辨析、作者簡介和歷代評論等。另外還有從文學角度分析碑帖文本的優劣和鑑賞要點,這一點是以往同類書籍中絕少涉及的內容。第二部分是原文著錄,將碑帖全文抄錄,並考證歷代文集,儘可能補全了傳世拓本中的缺漏和錯訛。第三部分是注釋,乃將碑帖原文內所有的典故、文言知識、背景資料等進行十分詳細的注釋。注釋中大量吸收了如《金石萃編》、《八瓊室金石補正》、《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等書的研究成果和當代發表的最新論文,其總量達到原文的三倍之多,注重學術性和前沿性。第四部分是譯文,用現代白話文將碑帖全文進行翻譯,以便普通讀者閱讀理解。
豐富的文史知識
目前,許多有識之士在報刊中撰文,感嘆書法隊伍中文化根基的薄弱,呼籲加強書法隊伍的文化素養。而廣大的書法愛好者甚至專業工作者在臨習歷代碑帖的時候,通常只注重碑帖的書法藝術特色,很少關心歷代碑帖本身所承載的文學、歷史、人文信息,所謂的“讀帖”,也就很難深入。現在出版的碑帖,有時會附有釋文,但眾所周知,即使有了釋文,由於時代的原因,一般的書法愛好者仍然難以明了碑帖文字所表達的確切內容,只有對釋文進行再注釋和翻譯,才能使讀者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其內涵。例如具有珍貴史料價值的漢碑,具有傑出文學價值的《蘭亭序》、《聖教序》,具有豐富人文信息的歷代尺牘等,學習者除了對它們的書法藝術特色外,一般對文字內容了解並不深刻。
本書內容十分廣博,涉及書法學、鑑定學、歷史、文學、宗教、官制、歷史地理等多方面的內容,注釋難度極大,工作十分瑣細,但最終能承載的信息也比較豐富。在本書之前,有若干種類似的著作,如《十七帖》、《書譜》等曾有前人加以全文注釋和翻譯,而如此大規模、系統地彙編注釋古代碑帖的著作,在以前還從來沒有出現過。藉助本書,就能使廣大書法愛好者在研習書法藝術的同時,了解碑帖文本內容、深入把握時代內涵、豐富文史知識。其中注釋部分的知識性、學術性,譯文部分的通俗性、普及性兩者結合,十分便於廣大書法愛好者的閱讀。
獨特的文化視角
《經典碑帖釋文譯註》一書的編纂歷時數年,在本課題立項之初,就受到了書法界人士廣泛熱情的關注。不少大學的人文藝術學科教授說,教學書法多年,一直期盼有這樣一本讀物,屆時要將本書作為書法專業的必讀書,讓學生人手一冊。有書法愛好者說,一直以來,書法愛好者僅僅把碑帖看作“字”,學書就是“臨字”,殊不知,歷代經典碑帖,其實也是一部文集,是一部經典文集,有資格被寫入碑帖的,必是可以傳世的文字,所以讀歷代碑帖,某種意義上可以看作是一部經典文章的排行榜。還有書法愛好者在讀了此書後說,以前臨帖,只知道臨字,如今有此一冊在手,品字賞文,相得益彰,尤其是其中的不少名碑名帖,理解其文字後加以臨習,更能把握其情感色彩,而這正是書法藝術的核心所在。又有書法愛好者在此書編纂期間,多次給出版社、作者致電,切盼本書的早日出版,因為該讀者在臨寫某名碑多年後,很想用背臨的方法鞏固提升學習成果,但因為讀不懂碑帖原文,背臨的願望一直無法實現,本書的問世,正可救其燃眉之急。
目前,《經典碑帖釋文譯註》一書已經在全國各大新華書店、卓越網等上架,首批出廠書很快脫銷,出版社正在加緊補充貨源。作為一本專業性較強的著作,能夠得到讀者的認可,這是十分難得的。
好書不厭百回讀
——評俞豐《經典碑帖釋文譯註》
俞豐近日將他由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的《經典碑帖釋文譯註》一書寄來,這是他辛苦多年磨出來的,厚厚的近800頁容量,著實讓我咋舌。驚嘆之餘,一口氣讀完,有了一些想說的話。
板凳要坐十年冷”,這句話現在聽起來似乎有點陌生和生硬了。因為現在普遍不喜歡“冷”而喜歡“熱”,追捧熱點、熱聞,需要熱情、熱烈、熱度,其實無外乎傾向於市場效益而已,“冷”則意味著鮮有這些方面的業績。最要命的是,現在流行熱捧、追風,卻無一不冠以“學術”之名,玷污了學術之神聖。走學術之路,注定要冷清許多。但只有冷靜才有理性,才有思考,喜歡熱鬧就得放棄,只能有一種選擇。記得饒宗頤先生曾說過:“‘冷’才有自己的時間,‘熱’了時間就是別人的啦!”
書法需要勤動手。俗話說,“君子動口、小人動手”,很多人願意做“君子”,動動嘴,“我說故我在”,誇誇其談的人更像個“君子”,默默無聞、勤快動手的反倒成了“小人”。或許,這就是學術很“冷”的主要原因之一。說到底,學術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俞豐精心注釋的皆歷代經典碑帖。即便是經典,亦是沉默的,不會發聲感謝,也不會來接近你,更不會湊合你。因為自己真心喜歡,因為個人興趣、志向、愛好才去選擇,但最終也會選擇你。誰又能說學術完全是“冷”的呢?人的內心是熱的,學術同樣可以帶來快樂。
歷代經典碑帖不勝枚舉,俞豐所選取的以“書法經典”和“文本可讀”為標準,秦代為上限,元末為下限,共一百篇的規模。可收可不收大有講究,選與不選獨具視角,這一選擇的過程本身也凸現了作者的匠心之所在。本書的編纂體例,是將每一種經典碑帖的解讀分為概述、原文、注釋和譯文四個板塊。這自然需要深厚的學術功力。俞豐兄是學術研究的行家,我對於考據一類的繁瑣與沉重,常常望而卻步,是逃避的,這種功夫令我欽佩。與他相比,我只能做一些理性不足而激情有餘的思考。很久之前,曾有人對我說,翻譯與注釋談不上學術。我所看到的那些開口閉口,動輒說他人無學術之輩,自己一定連吃飯的手勢都很學術,睡覺也能睡出學術來,也難怪現在學術存在大量灌水,假學術之名,含金量被稀釋。
俞豐很早就告知我有這樣一本書的出版信息。在收到此書之前,我心裡一直有個疑問——有關經典碑帖的翻譯俯拾皆是,為什麼還要做這樣的工作?而當我讀完此書時,疑慮頓消,覺得非常有必要,能在平常知識中發現不平常之處,便是學術。學術是思想,不是人云亦云。學術不是故弄玄虛,像戀物癖一樣的特殊嗜好,學術是常態,不是變態。有的人把書法史中的一些圖片排列一下,配上歷史人物介紹,就認為是自己的書法著作了,這樣的著作再有一百種也沒有價值,因為只是一具軀殼,沒有思想與靈魂。學術關鍵在兩點,一是學術思想,是個性化思考,二是學術精神,是文化傳承。歷代書家所做的,其實是同一件事情,添磚加瓦、薪火相傳。
眼下市場銷售中各類碑帖不計其數,版本良莠不齊,釋文中存在丟字、錯字、落字的也不在少數。很多人在臨摹碑帖時,不識碑帖中的字形、字義,只是照葫蘆畫瓢,從未關注過內容,在不解其意的情況下,不知道一種帖或一類碑到底說了什麼,實際上就是“抄帖”,閱讀此書之後,給欣賞臨摹者很多便捷與啟示,事半功倍。現在有關技法類的書籍太多了,真正實用的確很少,必須做的很細緻,才會有效。藝術就是由很多細節構成的,人生的關鍵在於幾個細節,一次大的戰役功敗垂成往往也是因為看起來不起眼的細節。對碑帖內容與歷史背景的了解,有助於理解不同時代的審美。從臨帖時著眼於單個、獨立字形到整篇內容,然後再到書法家本身。
從某個角度來說,“入帖”就如同“入戲”,必須全身心地投入,才能感悟到古人精髓。不僅要知道怎么去做,而且要知道為什麼這樣做。誠如本書所言,書法是藝術和學術兼而有之,常常相互影響,不能忽視。“古代金石碑帖原有的藝術和學術兩個研究分支,也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而漸行分流。這是符合歷史規律的,只有獨立出來,才能使研究細化和深入,但是我們也必須認識到,把兩者完全割裂,同樣是有害的。如果我們再回到稍高一點的層次來看待藝術和學術,它們其實仍然因為屬於人文的範疇而骨肉相聯,血脈相通。唐代孫過庭在《書譜》中曾說:‘書契之作,適以記言。’又說:‘草乖使轉,不能成字;真虧點畫,猶可記文。’這指出了書法作為文字記錄的本來功能。因此,如果從學術的視角來閱讀古代碑帖,那么,碑帖文本顯然是應該研究、值得欣賞的文章——它們是客觀的歷史資料,是優美的文學作品,是抽象理論的精闢闡述,是生活社交的實用工具。”
“對碑帖文本的研究,必須從釋文、注釋開始,供廣大書法愛好者臨帖之暇閱讀,了解這些金石文獻的學術價值,品味它們的文學趣味,為‘讀帖’提供一本不同視角的參考書。”注釋乃菁華所在,更是一個難點,花費了大量心血,做足了功夫,涉及版本、年代、人物、歷史、地理、禮制等方方面面的問題,見證了作者不一般的功力。“筆者所作的注釋,類似於古人所說的‘箋注’。‘箋’側重於介紹文中所涉及的典故、常識、背景和引申資料,‘注’側重於對詞句的註解。‘箋’和‘注’的共同目的都是讓讀者對碑帖文本所涉及的文化歷史信息有比較全面深入的了解。本書的‘注’基本上用白話文,而‘箋’的內容,常常直接引用古籍原文。這裡顯然有一個難以調和的矛盾,因為對於古文基礎略顯薄弱的讀者來說,要讀懂大量的引用古文,恐怕會比較吃力;但如果為了適應這些讀者而將有關的珍貴史料也一併作白話文介紹,那么對古文基礎較好又想追根尋源的讀者來說,顯然又會覺得味同嚼蠟且缺乏說服力。”
譯文對於讀帖大有幫助。不過翻譯古文很多時候是“吃力不討好”的事,容易造成語義的流失和變形,所以容易受到一些質疑,甚至不免又會扣上不懂學術研究的帽子。通俗易懂、深入淺出不代表膚淺,滿口聽不懂的辭彙未必就有學術含量。書法不僅僅是專家,還有更多的一般愛好者,嚮往經典、追求經典、把握經典,首先得理解經典。反過來看,書法不僅僅是書法,不能只就書法論書法,更不僅僅是一種種碑帖,而是一個個鮮活的靈魂,必須具有歷史人文情懷。通過種種細緻的“還原”工作,這些經典碑帖就變成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物,站在書人面前,更容易溝通。書法是有生命的——“經典書法中所蘊含的文化信息竟是如此豐富,人文情懷竟是如此感人。例如,《乙瑛碑》和《史晨碑》為我們保存了漢代詔報文書的形式,古人為說明一件事,層層引用、不厭繁瑣的做法,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古代官府嚴謹的行政管理制度。虞世南《孔子廟堂碑》中所出現的如此眾多的典故,讓我們看到這位大書法家具有何等豐富的學識,這篇巨製,實在無愧於大唐盛世的宏偉氣度。李邕的《李秀碑》,竟可以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兵書,在傳世碑帖中可稱別具一格,獨一無二。顏真卿的《爭座位帖》,那不卑不亢的言辭,正直剛烈的氣概,縱千年而下,仍讓人不敢逼視。楊凝式的《韭花帖》,短小精緻,清新動人,其中透露的飲食文化信息,令人發思古之幽情。黃庭堅的《華嚴疏卷》,借古人之口,說眼下之事,一物兩用,一舉兩得,構思之巧妙無與倫比。《大字陰符經》、《諸上座草書卷》、《方圓庵記》等,讓我們粗粗領略到道家、佛家的高度智慧和抽象辯證的思維方式。”
我和俞豐未曾謀面,屬於神交,靠的是電郵和簡訊相聯繫。像我們這些沉浸在故紙堆中的人,也要學會用以最先進現代化的方式來進行交流。因為有過幾次文字交流,對他的文字功力自然深信不疑。相信讀過本書之後,可以領略什麼是真正的經典,而原本熟悉的經典會以全新的面目集中展現在個人眼前。可以這樣說,《經典碑帖釋文譯註》既是一部工具書,亦是一本古代散文精選讀物,作者所有的創意則是經典註腳。本書必將成為書人的經典讀物之一。
“書”中別有一洞天
嚴恭展事
金色封面,沉甸甸,這樣的一塊“金磚”——俞豐新著《經典碑帖釋文譯註》,手上捧著,喜悅和欽佩滋長著。
當你面對漫漶嚴重、缺漏多處的古代碑帖,多么希望有一種文本,考訂確實,補足缺失,內容相對完整,可以用來對照;當你面對句讀不明、文字晦澀、難以卒讀的碑帖文本,多么希望有一種譯文文本,句讀明白、語義清晰、文采煥然;當你面對《蘭亭序》《寒食詩》《韭花帖》《龍藏寺碑》等文學與書法“雙料”名篇的時候,多么希望有一種現代文本,即可以釋疑解惑,又可以朗聲誦讀。《經典碑帖釋文譯註》“應運而生”——應傳統文化復興之大勢好運,應廣大書法家、書法愛好者之熱切期盼。
《經典碑帖釋文譯註》收錄書法史上百篇名作,上起秦代,下迄元末,以“書法經典”和“文本可讀”為標準,可謂高古;此中也藏著編著者獨到而深沉的用心。
所謂“書法經典”,是指在書法藝術領域受到社會高度評價、被廣泛取則的那些古代名家名作和名碑名帖。所謂“文本可讀”,主要是指作品的趣味性和可讀性,有的是書法家本人的原創(如《蘭亭序》《祭侄稿》《書譜》及蘇、黃、米的大多數作品),有的是他人所作的詩文(如《孟法師碑》《文賦》等等),這些作品在思想內容和藝術上都達到了相當的高度。許多作品,單以文學作品的標尺來衡量,可圈可點、可品可誦,我稱這類作品為“雙料”名篇。一冊在手,誦讀名作,疑惑之處,參照注釋或譯文,既長文史知識,又得文學滋養,化育之功莫大焉。
作為本書的重點,注釋部分不僅對碑帖原文詞句作必要的註解,而且對文本所涉及的典故、常識、背景和引申資料也作了介紹,使讀者比較全面深入地了解相關的歷史文化信息。這個板塊內容飽滿,信息豐富,考釋嚴謹,史料翔實。筆者曾親聆海上藏書家、學者金文明先生說:他審讀此書文稿時,初以為作者年齡當在五六十歲,等見了面,才知是個未及四十的小伙子!驚訝與喜愛,難掩言表。
如果說,概述、原文、注釋這前三個板塊蘊蓄著作者紮實的文史學養與學術功力,那么,譯文板塊則盡顯出作者嫻熟的語言能力與豐茂的寫作文采,所有譯文讀來語義曉暢,文采斐然,準確生動地體現出原作的思想內涵與精神風采。舉《瘞鶴銘》片段為例,原文和譯文對照如下:

節選

原文

相此胎禽,浮丘著經。余欲無言,爾也何明?雷門去鼓,華表留形。義惟仿佛,事亦微冥。爾將何之,解化□□。西竹法裡,厥土惟寧。後盪洪流,前固重扃。左取曹國,右割荊門。山陰爽塏,勢掩華亭。爰集真侶,瘞爾作銘。

譯文

鶴是胎生的珍禽,浮丘公曾著有《相鶴經》。如果我不把你的生平記載下來,後人有誰能知道你呢?雷門的大鼓,因為白鶴的飛去而不再能聲聞千里;丁令威成仙后化成仙鶴,在華表上停留顯形。這些事幽微迷茫,難以分辨。而你化解身形,到底將往哪裡去呢?在焦山西側築起你的墳塋,這裡是一篇安寧的土地。墳後是鼓盪的長江洪流,墳前的焦山就是重重墓門。左方是遙遠的曹國,右方是險峻的荊門。茅山北面是涼爽乾燥之地,這裡的地勢勝過華亭的風水。於是我邀集了幾位隱逸的朋友,在這裡埋葬你,並寫下此篇銘文。
每一篇目的概述部分,簡要介紹每件作品的創作背景、流傳情況、真偽判斷以及歷代評論。作為傳世經典作品,讀者對它們的創作、保存、發現、收藏、傳承等情節比較感興趣。這部分的文字,或長或短,或詳或略,將歷代學者的觀點與理由作簡明扼要的梳理,讀來脈絡清楚,繞有趣味。其中不少篇什融入了作者本人的觀點,而這些觀點不是妄然臆想,而是經過實地考察之後分析判斷得出的,實事求是,理據充足,邏輯圓通,可取可貴。例如,對《史晨碑》前後說的質疑與考證
《經典碑帖釋文譯註》傾注了作者對於傳統文化的摯誠熱愛,期間苦辛用“餓體膚、苦心志”形容當不為過。如今,這部著作歷時多年而終於告成,作為知交與同道,喜之樂之,廣而告之。

作者簡介

俞豐,1972年生,上海市人。曾從事教育、博物館文物研究、藝術品拍賣出版徵集等工作。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上海詩詞學會會員、上海楹聯學會會員、上海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文物博物館學會會員等。論文曾入選全國第六屆(獲提名獎)、第八屆書學理論研討會等。出版有《經典碑帖釋文譯註》(上海書畫出版社,75萬字)、《品鑑——璽印篆刻真贗鑑識特輯》(上海畫報出版社,10萬字)、《印里印外——明清名家篆刻叢談》(合著,上海書店出版社,12萬字)、《華夏美術館藏品選集》(文物出版社,10萬字)、《蘭亭序集字創作》(上海書畫出版社)等十餘種著作,發表論文百餘萬字。近年並師從海上著名山水畫家蕭海春先生,主攻山水畫創作,2008年在劉海粟美術館舉辦個人書畫展。
作者俞豐近影作者俞豐近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