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秋生造像記

孫秋生造像記

《孫秋生造像記》,在洛陽龍門石窟古陽洞南壁。北魏宣武帝(元恪)景明三年(502年)五月廿七日造訖。楷書,六朝碑刻中書家署名者不多,此署蕭顯慶書,但書家情況不詳,當為地位低下的工匠或經書手。此碑書風犀利剛勁,寬博樸厚,較《始平公造像》筆法多變,龍門碑刻書法藝術的代表作品之一。現收藏於洛陽龍門石窟古陽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孫秋生造像記
  • 類別:刻石書法藝術
  • 作者:孟廣達文,蕭顯慶書
  • 書體:楷書
  • 創作年代:北魏宣武帝
  • 規格:十五行,行三十九字
作品簡介,碑額分析,邑子分析,作品釋文,作品賞析,

作品簡介

《孫秋生造像記》,全稱《孫秋生劉起祖二百人等造像記》, 北魏刻石。孟廣達文,蕭顯慶書。景明三年(502)五月刻。在河南洛陽龍門山古陽洞南壁。龍門造像記名品之一。正書,上截記十三行,行九字;下截題名十五行,行三十字。《始平公造像記》與《孫秋生造像記》風格接近,是當時流行的字型,只是一陽刻,一陰刻而已。書風沉著勁重,有正書局、藝苑真賞社、日本二玄社《書跡名品叢刊》、北京文物出版社有影印本。《孫秋生造像記》,在洛陽龍門石窟古陽洞南壁。古陽洞內兩側壁上層的八大龕,是龍門石窟開鑿最早的造像龕,孫秋生造像龕即是其中之一,它位於古陽洞南壁,自窟口向內第3龕即是。該龕為尖拱龕,高254厘米,寬150厘米,深65厘米,造一佛二菩薩。在龕的右側刊刻造像記,即孫秋生造像碑,高153厘米,寬50厘米,蟠龍螭首,方形碑座上有3個後刻的小坐佛龕,造像碑文可分為3部分,自上而下,第一部分,額題;第二部分,發願文;第三部分,邑子題名,共刻人名139人。在題名的末尾,最後一行,刻寫“景明三年歲在壬午五月戊子朔廿七日造訖”。
《孫秋生造像記》局部《孫秋生造像記》局部
孫秋生造像龕的尖拱內的雕刻大致分3層,上層刻10身飛天,每側5身,中間刻一寶珠,下層刻尖拱坐佛11尊,在最左側坐佛下方刻一類似於化生像的形象,與其對稱的右側刻一類似蓮蕾的雕刻;中間一層刻化生像10身。龕梁中間刻一對相背的龍首,在龕梁的轉折處各刻一束腰,裝飾紋樣為人字形,梁端刻一對反顧龍首,踏按於龕柱上。龕柱柱頭裝飾雙圓覆蓮瓣,柱身為素麵八棱形,龕柱由二托重力士像承托。龕內刻一佛二菩薩像。龕下中間刻二龍盤繞之香爐,兩側對稱刻出4身供養像(三身存殘跡)。右側造像碑雕刻於孫秋生造像龕和法生造像龕(南壁向內數第2龕)之間的空餘壁面,與二造像龕沒有打破關係,造像碑的高度大致就是造像龕由龕底到龕柱的高度,即造像碑的高度上限是龕柱柱頭的位置,這一現象在古陽洞北壁的魏靈藏造像龕、楊大眼造像龕等都或多或少得到了印證。這說明在孫秋生造像龕雕刻前,造像碑的位置、規模、形制已經有了計畫,造像龕與造像碑是統一規劃設計的。

碑額分析

孫秋生碑的碑額高17厘米,寬18厘米,中間刊刻“邑子像”題銘,題字5厘米見方。“邑子像”左側刻“邑主中散大夫滎陽太守孫道務”題名,二行,每行的最後一個字“夫”和“務”侵入碑身。“邑子像”右側刻“寧遠將軍中散大夫潁川太守安城令衛白犢”題名,三行,前二行的最後一個字“大”和“城”也侵入了碑身。“邑子像”兩側題字大約2.5厘米見方。《魏書·地形志》載“滎陽郡 領縣五 滎陽、成皋、京、密、卷”;“潁川郡 領縣三:邵陵、臨潁、曲陽”;“汝南郡 領縣八:上蔡、臨汝、平輿、安城、西平、瞿陽、陽安、保城”。滎陽、穎川、汝南三郡相距較近,由於潁川、汝南二郡相連,可能當時安城縣屬潁川郡而不屬汝南郡,故衛白犢的官銜為潁川太守安城令。《魏書·官氏志》載,“中散大夫”官階為第四品,在地方來說,也可稱上高官了。
孫秋生造像龕圖片孫秋生造像龕圖片
一般來說,碑額上的題字所表現的有兩方面內容,一是碑名,第二表現的是該造像碑的性質,在石窟造像中往往題刻的是“邑子像”或“娣女”,表明該造像系由佛教組織——邑社出資開鑿的。孫秋生碑的碑額題字的中間部分“邑子像”表明,孫秋生造像龕是由邑社出資開鑿的。
值得注意的是,“邑子像”兩側為什麼刊刻邑主題名呢?在龍門石窟中眾多的邑社造像中,邑主均出現在發願文中,在造像為目的的邑社中,邑主的身份地位無疑是最重要的,在孫秋生碑中,邑主的名字卻刻在碑額的兩側,可能有特殊的原因才作此布局。

邑子分析

邑子題名位於發願文的下方,高83厘米,寬49厘米,15行,滿行30字,每字3厘米見方,均以“維那”開行,每行邑子題名人數不等,有9人、10人、11人之區別,末行只有3人,書朱前也布排了方格。
值得注意的有以下4個現象:
1、邑子題名只刻出139人,加上碑額和發願文中提及的4人,共有143人,與發願文中“二百人等”在人數上有出入,即有57名邑社成員的名字未予刊刻。
2、題名中有數人也參與了龍門其他邑社造像。由此可以看出,以孫秋生、劉起祖為首的邑社可能是專門為開龕造像而成立的比較鬆散的組織。
3、邑子題名和發願文相比較來看,字型較小,行數多出2行。
4、邑子題名的布局不太規矩,對每個名字字數的多少不管是二字、三字、四字都沒有明顯的分隔,只是按行順排,給釋讀帶來一定的難度。

作品釋文

大伐太和七年,新城縣功曹孫秋生、劉起祖二百人等敬造石像一區,願國祚永隆,三寶彌顯。有願弟子榮茂春葩,庭槐獨秀,蘭條鼓馥於昌年,緊暉誕照於聖歲。現世眷屬萬福雲歸,洙輸疊駕。元世父母及弟子等來身神騰九空,跡登十地,五道群生,鹹同此願。孟廣達文,蕭顯慶書 。

作品賞析

《孫秋生造像記》是著名的《龍門四品》和《龍門二十品》之一,北魏景明三年(502)刻,是龍門造像記中的佼佼者。
主佛像頭部殘,著袒右肩袈裟,自左肩向右下垂的袈裟裝飾有折帶紋,內著僧祇支,邊飾串珠,施禪定印,結跏趺坐(露右足)於龕底。覆蓋雙腿之上的衣紋呈弧形,膝蓋處刻渦紋,整軀造像清瘦剛勁。脅侍菩薩像頭部殘,佩項圈,披巾敷搭雙肩於身前交叉穿璧後繞臂沿體側下垂,下著裙,衣紋雕刻細密,左脅侍左手執披巾垂體側,右側像右手提瓶垂體側。整龕造像具有明顯的雲岡石窟二期的藝術風格,在龍門石窟北朝窟龕分期中屬一期造像。
用筆方整遒勁,仆厚古拙,峭拔勁挺;力量外拓;章法處理上行列也較為整齊,顯得縱有行而橫有列,雖字字獨立,但並無可板之感。
清代康有為在評魏碑書法時說:“結體之密,用筆之厚,最其顯著。而其筆畫意勢舒長,雖極小字嚴整之中,無不縱筆勢之宕。”在包世臣、康有為的褒揚下,龍門造像記的書法價值便愈來愈為世人所認識。《孔秋生造像記》無疑地也成了一劑醫治靡弱書風的良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