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述
關於“紙老虎”的來歷有不同說法,一般認為是
毛澤東同志首先使用,如《
新詞新語詞典》1 收“紙老虎”:“指貌似強大,實則虛弱的反動統治者和侵略者。毛澤東在延安與
安娜·路易絲·斯特朗談話時最先使用這一詞。後來 paper tiger(~)一詞也進入英語。如:~沒有什麼可怕,
外強中乾,色厲內荏。”
字面解釋
此詞典在“內容提要”中說:“ 《新詞新語詞典》匯集和收錄了1949年至今
現代漢語中出現的新詞和新語5300餘條,是一部中型的語文詞典,供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讀者使用。”由此可見,此詞典是把“紙老虎”當作是1949-1989年間產生的新詞來收錄。韓明安主編的《新語詞大詞典》2 也收“紙老虎”:“比喻貌似強大、實際虛弱的人或集團。”例子如:
此詞典在“前言”中說:“選收新語、新詞7900目,凡145萬字。我們理解的新語詞,是指新社會產生的新語和詞。具體地說,它包括解放戰爭時期、建國初期、‘
大躍進’時期。三年困難和
四清時期,‘
文化大革命’時期以及文革後新時期中產生,我國人民普遍使用過,或正在使用的重要短語和辭彙。”在“凡例”中又說:“收抗戰勝利迄今(1945-1990年)40餘年間產生的新語新詞。”由此可見,此詞典是把“紙老虎”當作是1945-1990年間產生的新詞來收錄。
詞條淵源
紙老虎一詞其實並不是
李鴻章發明的。因為早在明朝人施耐庵寫的《
水滸傳》里,就有了紙老虎的蹤跡 了。武大捉姦,
西門慶慌作一團,
潘金蓮不禁大怒道:“見個紙虎,也嚇一交!”那么,施耐庵是否就是紙老虎的發明人呢?我看也不是。施耐庵不過是用了當時的民間口語。而這民間口語又起於何時呢?我想這大概已很難稽考了。
英文: Paper-Tiger
紙老虎在世界範圍內的流行。
領袖語錄
All the reactionaries are paper tigers.
1946年8月6日下午5時,毛主席在延安
楊家嶺接見了美國記者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當時,大家圍坐在
窯洞前半山坡平台上的一個小石桌旁,談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的格局和中國的戰局。毛主席在這次談話中發表了“
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當時《
解放日報》的總編輯
余光生同志是這次談話的英文翻譯。據當時《
解放日報》的編輯黎辛的回憶,此次談話的第二天,余光生便在報社的全體會議上傳達了談話的情況; 在這個會議上,他向大家介紹了此次談話的一些具體細節。
余光生同志說毛主席在談話中提到了紙老虎,但英語的習慣用法中沒有這個組合詞,因此他翻譯時用了英語中類似的習慣用語“稻草人”來代替。由於毛主席在和余光生同志研習英文和國外文化的過程中,接觸過“紙(paper)”和“老虎(tiger)”這兩個單詞,而在這個翻譯的譯文中沒有聽到,於是他就像余光生同志詢問。 當他了解後說:“不行,我的意思是紙糊的老虎,是paper-tiger。”
就這樣,Paper-Tiger這個組合詞,隨著毛主席的著名論斷,在世界廣泛流傳了。
清·褚人獲(1625~1682)的《堅瓠集》中說:“紙牌能耗人財,故呼紙老虎”
運用技巧
“紙老虎”(與之近似的還有“紙頭老虎”、“
紙糊老虎”、“紙虎”等說法)的本意無非是指紙紮的老虎,因為紙紮的老虎只能嚇唬人而不會吃人,並且容易被戳破,所以人們經常用“紙老虎”來比喻那些看起來強大而實際上虛弱無力的人或集團。 晚清重臣
李鴻章在給吳永的一封信中說:“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一淨室,雖明知為紙片糊裱,然究竟決不定裡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風雨,打成幾個窟窿,隨時補葺,亦可支吾對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種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
李鴻章把自己創辦的淮軍、海軍視為“紙糊的老虎”,把自己視為“裱糊匠”,可以看出,他對晚清政局的認識既清醒又無奈。
有趣的是,晚清的另一個重要人物
慈禧太后也使用過“紙老虎”這個比喻。不過,李鴻章用“紙老虎”來比喻軍隊,而慈禧太后則用“紙老虎”來比喻皇權。1900年,八國聯軍進北京,帝後西逃,途中慈禧太后針對
義和團說了一番實在話:“我若不是多方委曲,一面稍稍的遷就他們(義和團),穩住了眾心,一方又大段的制住他們,使他們對著我還有幾分瞻顧;那時紙老虎穿破了,更不知道鬧出什麼大亂子,連皇帝都擔著很大的危險。”慈禧太后一開始利用義和團,後來見他們“不中用、靠不住”,“瞧著不像個事”,決定採用兩面的手法,一手拉,一手壓,算是維持住了滿清皇權這隻“紙老虎”。
慈禧太后和
李鴻章這兩個晚清重要人物,一個是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一個是手握重兵的實權人物。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說:皇權是只“紙老虎”;手握重兵的實權人物則說:軍隊是只“紙老虎”。兩相對比,煞是有趣。
上述兩段話都出自吳永口述、
劉治襄記錄的《庚子西狩叢談》。該書在1928年由
廣華印刷局鉛印出版。我不知道
胡適是否讀過該書,但他
日記中的一段話和慈禧太后、
李鴻章的說法頗為一致。在1930年8月23日的日記中,胡適評論了當時的“中原大戰”(即
蔣介石、桂系、
馮玉祥、閻錫山四系軍閥的大混戰),說戰事的起因,是“蔣介石逼成(民國)十八年(1929年)春的戰事,遂重開內戰之局,那表面的統一都破壞了。”接著胡適說道:“要知政府之為物,本是一種紙老虎,經不起戳穿,全靠政治家之能運用耳。紙老虎不戳穿,故雍正帝一紙詔書可使
年羹堯來京受戮。紙老虎一戳穿了,故蔡鍔、
陳宦一舉兵而
袁世凱震恐而死。十七年至十八年(1928年-1929年)的統一局面是個紙老虎,留得住才可以弄假成真,留不住則
兵戎四起了。”在這裡,胡適指出,政府(以及一個國家統一的局面)無非是紙老虎,需要政治家的小心保護和靈活運用,這樣才能避免被戳穿。胡適的這種思想很獨特,也很有深度,他隱隱約約地看到了政府合法性的脆弱和維繫政府合法性的重要。
例舉恰當
毛澤東闡述
(1)毛澤東說,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看起來,反動派的樣子是可怕的,但是實際上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力量。(《
解放軍報》1958年10月21日)(見第622頁)此詞典在“前言”中說:“選收新語、新詞7900目,凡145萬字。我們理解的新語詞,是指新社會產生的新語和新詞。具體地說,它包括解放戰爭時期、建國初期、‘
大躍進’時期。三年困難和
四清時期,‘
文化大革命’時期以及文革後新時期中產生,我國人民普遍使用過,或正在使用的重要短語和辭彙。”在“凡例”中又說:“收抗戰勝利迄今(1945-1990年)40餘年間產生的新語新詞。”由此可見,此詞典是把“紙老虎”當作是1945-1990年間產生的新詞來收錄。
(2)童自大接著說道:“……至今我的老爺是個紙老虎,原是個假的,只好嚇小孩子同鄉下人,……”(第十五回)
“紙老虎”的意思是:“比喻外表強大兇狠而實際空虛無力的人或集團。”(語見《
現代漢語詞典》)再看上面的例子,“紙老虎”確實就是“比喻外表強大兇狠而實際空虛無力的人”,同現在意義的“紙老虎”是一樣的意思。
紙老虎
白話文
薛孝哥又念道:“‘一位假老虎,一位紙老虎,一位死老虎,一位小老虎。’猜四書四句四處。我先請問頭一句可是‘望之儼然?’”(第三十五回)“敘”中有這樣的話:“
嘉慶甲戌之秋七月既望,嬛山樵識於夢花軒。”“嘉慶甲戌”是公元1814年,也比1828年早14年。
明清白話小說的語言在
漢語史的發展中,確實有其十分重要的地位,不僅語法如此,辭彙更是如此。在“紙老虎”前,《
水滸傳》中就已經有“紙虎”的說法,
比喻義
遠遠望見那假
虎丘,一隻斑斕猛虎張牙舞爪,似有吃人的意思。走至近身,那裡曉得老虎弗吃人,形象怕殺人,身體也不動一動,只道在那裡打瞌銃。這是千年難得,卻原來是一隻紙頭老虎。(《常言道》第六回)走至近身,哪裡曉得老虎弗吃人,形像怕殺人,身也不動一動,只道在那裡打嗑睡,這是千年難得,卻原來是一隻
紙糊老虎。(《富翁醒世錄》第六回)
“原來是一隻紙糊的老虎,經不起一戳就破了。”(《
張文祥刺馬案》第三十一回)
不過以上例子的“紙虎”等大多用的是本義,並不是比喻用法。但比喻用法是以這些本義用法為基礎的。重要的是,例(2)的“紙老虎”用的也是比喻用法。
小說
(7)太太道:“……要論才具資格,省里人多著哩,難道沒一個及得上你的么?”伍瓊芳聽見把他紙老虎戳破,心上大不高興。(《糊塗世界》第二回)《黑籍冤魂》是清代白話長篇社會譴責小說,全稱《醒世小說黑籍冤魂》 ,三編二十四回,題“長洲彭養鷗著”,但其生平不詳。成書於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見《五百種明清小說博覽》8 下冊第1627頁介紹)。《糊塗世界》成書年代不詳。以上兩例的“
紙糊老虎”和“紙老虎”倒是
比喻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