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製作,原料介紹,營養分析,相關人群,製作指導,食療作用,史料記載,
簡介
配料色呈紅黃,汁濃利口,菜爛味美
玉蘭片50克 香菇(乾)20克。
特色
此菜為“汴梁十二扒”之十二,與“白扒海參”為姊妹菜。
製作
1.將泡發海參與水發蹄筋,皆片成坡刀片,分別放開湯鍋內氽透撈出,放在兩個碗內;
2.玉蘭片泡發洗淨,切成薄片,待用;
3.香菇浸發去蒂,洗淨,切片;
4.蔥姜洗淨,蔥切段,姜切片;
7.待燒湯沸時,倒在海參鍋內,再放大火上頂開,移在小火上扒約10分鐘;
9.余汁嘗好味道,勾入大流水芡,淋入油少許,澆在海參上即成。 貼士:
1.水發海參;將乾海參放入開水盆內,漲發回軟,放入冷水鍋內,用小火燒開。蓋嚴蓋,放在保溫處,使水溫保持在60℃~70℃左右;把海參發透,撈到溫水盆內,剖開腹部,清除腸肚和黑皮,用淨溫水洗淨,放入冷水鍋內,用小火燒開,倒入盆內加蓋,保溫漲發。如此反覆漲發,直到海參柔軟光滑,手捏著有韌性,即為發好。發好的海參可放入開水盆內浸泡備用。注意,泡海參的水不要被油脂污染;
2.河南二扒,白扒用小流水芡即薄芡;紅扒用大流水芡,即濃芡。不可隨意亂用,否則就會失去豫菜風味特色。
原料介紹
海參又名刺參、海鼠、海瓜,是一種名貴海產動物,因補益作用類似人參而得名。海參肉質軟嫩,營養豐富,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食物,滋味腴美,風味高雅,是久負盛名的名饌佳肴,是海味“八珍”之一,與燕窩、鮑魚、魚翅齊名,在大雅之堂上往往扮演著“壓台軸”的角色。
營養分析
相關人群
1. 適宜虛勞贏弱,氣血不足,營養不良,病後產後體虛之人食用;適宜腎陽不足,陽痿遺精,小便頻數之人食用;適宜高血壓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動脈硬化之人食用;適宜癌症病人及放療、化療、手術後食用;適宜肝炎,腎炎,糖尿病患者食用;適宜血友病患者及易於出血之人食用;適宜年老體弱者食用。
2. 患急性腸炎,菌痢之人忌食;感冒,咳痰,氣喘及大便溏薄者忌食。
食物相剋
製作指導
1. 漲發好的海參應反覆沖洗以除殘留化學成分;
2. 海參發好後適合於紅燒,蔥燒、燴等烹調方法;
3. 保管時注意:發好的海參不能久存,最好不超過3天,存放期間用涼水浸泡上,每天換水2-3次,不要沾油,或放入不結凍的冰櫃中;如是乾貨保存,最好放在密封的木箱中,防潮。
食療作用
味甘鹹、性溫,入心、腎、脾、肺經;
具有滋陰補腎、壯陽益精、養心潤燥、補血、治潰瘍等作用。
史料記載
海參始見載於三國吳沈瑩所撰《臨海水土異物志》。其後,很長一段時間極少見諸於文字。直至元代賈銘《飲食須知》始又見記載:“海參味甘鹹,性寒滑,患泄瀉痢下者勿食。”對其性味、功用已有認識,說明以前一直食用,可能僅在沿海,尚未普及,故文獻少見。明代,《五雜俎》記載:“海參,遼東海濱有之,一名海男子……其性溫補,足敵人參,故名海參。”說明得名的緣由。從清代《隨園食單》中,開始認識到“海參無味之物,沙多氣腥,最難討
好,然天性濃重,斷不可以清湯煨也”,說明賦味的必要,並敘述了賦味的方法。《食憲鴻秘》則介紹了糟、醬兩種吃法。以後記載漸多,如《閩小記》、《本草從新》、《調疾飲食辯》、《清稗類鈔》、《調鼎集》等均有所記載。清代後期將海參收入“八珍”之中,列為筵上珍品。20世紀60年代,中國已實行人工養殖,產量日增,食用更趨普及。西方人原來視海參味怪異而不食,從中國領略其風味,食用者日多。而且從其醫療健身的功用被報導後,對海參的重視程度正在逐步增長中。
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