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價變換法

等價變換法

等價變換法簡稱ET法。是以客觀事物的共性為基礎通過等價關係變換而獲取新認識成果的一種創造學方法。由日本學者市川龜久彌在1970年發表的《創造性的科學》一書中正式提出。市川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之間都存在著等價關係,只要人們能發現這種等價關係,有針對性地在事物之間進行變換,即可在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中取得創造性進展。這種等價關係,實質上是一種傳遞關係,即不同事物之間可以本質上的共性為基礎而實現轉換。如生物進化過程和人的認識過程有其相似性,都是一個由低級向高級過渡的過程。昆蟲通過這種等價變換,可由幼蟲變成蛹,再進而變成美麗的蝴蝶。人的認識,可通過這種等價變換過程而獲得新的認識。等價變換過程實際上是個異質同化和同質異化相結合的過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等價變換法
  • 簡稱:ET法
  • 提出者:市川龜久彌
  • 提出時間:1970年
其基本程式是:①對已有的舊技術進行要素分析,通過比較,捨棄次要要素,抽取主要要素,為發明新的技術奠定基礎。這個過程可看成是異質同化過程。②從新的角度看待舊技術,使抽出的主要要素與新的要求、條件相結合,即用新的知識對其進行重組和轉化,形成新的思路,轉化成新的技術。這個過程可看成是同質異化過程。在上述全過程中,最關鍵的環節是捨棄特殊條件,抽出一般性限制條件,建立要素等價關係的一般結構與轉化模式。如從熱水瓶技術轉化成保溫杯技術,就是從茶杯的角度重新分析認識熱水瓶技術,它與保溫杯的等價性就在於“保溫”這一共性,只有把茶杯設計成保溫的結構,才能實現轉化,而真正實現轉化的關鍵條件是新的保溫材料。結構和條件是相互制約的,只有兩者都具備,才能提出和實現新的技術構想。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