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可羽,1919年8月出生於浙江嵊縣,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他長期在國統區的桂林、重慶從事文化教育工作,喚起民眾,抗擊日寇侵略;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共中央華北局宣傳部出版科工作;後調入人民出版社《新觀察》工作;建國初發表了32篇詩文評論,成了我國文學界一位有創見的評論家;1959年被下放到懷安縣,在縣文化館工作30年,文革之後,他放棄回北京以及擔任領導職務的機會,將全部心血和汗水傾注在懷安縣的圍棋文化事業上。在竹可羽的不懈努力下,懷安縣圍棋文化飛速發展,有“全國五朵金花、北方一枝獨秀”之稱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竹可羽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19年8月
- 性別:男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
人物簡介
1938年,竹可羽在奉化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曾任紹興三區政治工作隊分隊長、黨支部書記。後去廣西,在邵荃麟同志的領導下開展地下鬥爭。
抗日戰爭勝利後,竹可羽回到家鄉嵊州從事地下活動。1947年冬,不幸被偽縣長、殺人魔王吳萬玉逮捕。在審訊中,竹可羽蓬頭散發、裝瘋賣傻,被誤認為是個神經病人釋放了。誰知當夜就有叛徒告密,當吳萬玉發覺上當並下令追捕他時,竹可羽已遠走高飛了。
幾番周折後,竹可羽迅速北上,經天津轉入解放區,開始在中共中央局宣傳部出版科工作,與葉聖陶合編了六本新中國第一套高中語文課本。1949年,他又被調到出版總署籌備處,與臧克家合編《新華日報》文藝欄,從這時起他開始撰寫文藝評論。
1949年10月,竹可羽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評“高幹大”》,文章論及了趙樹理的觀點,引起了周揚的關注;不久,他的又一篇評論《評新兒女英雄傳》發表在《人民文學》上,得到了著名作家何其芳的好評;《評郁堡的故事》得到了陳毅元帥的肯定。
1950年3月20日、21日兩天,竹可羽在《光明日報》上連續發表兩個版面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的專論,文章論及了胡風、茅盾、馮雪峰、邵荃麟、沙汀、嚴文井等名家。這種信筆指點權威的姿態,敢陳一家之言的風格震動了當時的文壇。
一支筆永不停歇,大量的文藝評論在竹可羽筆下產生。1957年,他便被調到《文藝報》任專職文藝評論員,也是當時新中國唯一一名專職文藝評論員。期間出版了他的評論集——《文學與現實的關係》。
1959年,由於當時的反右運動竹可羽被下放到懷安縣,在縣文化館工作30年。在竹可羽的家鄉浙江嵊縣,從清朝以來圍棋活動就非常普及。
1980年,竹可羽在懷安縣開辦首期圍棋教練培訓班,將全部心血和汗水傾注在懷安縣的圍棋文化事業上。在竹可羽的不懈努力下,懷安縣圍棋文化飛速發展,如今全縣所有幼稚園、中國小都開設了圍棋課,圍棋事業在全省名列前茅,有“全國五朵金花、北方一枝獨秀”之稱 。
竹可羽先生生前為河北省作家協會理事、文學評論家、第一屆懷安縣政協副主席。
人物生平
竹可羽,1919年8月出生於浙江嵊縣,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他長期在國統區的桂林、重慶從事文化教育工作,喚起民眾,抗擊日寇侵略。
新中國成立後,他從晉冀豫解放區進入北京,在中共中央華北局宣傳部出版科工作,其間他和周靜等人合編了新中國第一套高中語文課本。之後,調入人民出版社《新觀察》擔任編輯工作。
建國初發表了32篇詩文評論,29歲就成了我國文學界一位有創見的評論家。竹可羽先生的才氣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1949年10月,竹可羽先生在《人民日報》發表了《評<高幹大>》的評論文章,引起了周揚的關注。不久在《人民文學》發表了《評<新兒女英雄傳>》的評論文章,得到了何其芳的好評。1950年3月20、21日兩天,他在《光明日報》上發表了長達兩萬字的《革命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結合》專論,首次在國內提出了“兩結合”的創作方法,引起了文藝界持續多年的大討論。他敢於陳一家之言的風格,當時曾震動了全國文壇。“兩結合”的創言,從文章發表到1958年8年間,大討論在文藝界一直沒有停止過。1958年,毛澤東發表了關於“兩結合”的談話,為廣大文藝工作者所認可,並由此而成為文藝創作的準則。
1952年,丁玲的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獲得史達林文學獎,當時文藝界一片讚揚聲。竹可羽先生對該書的評論,在肯定其成就的同時,也指出了這部小說的缺點與不足。文藝界一些人士指責竹可羽先生“出人頭地”、“爭奇好勝”。 1953年,“左”的風雲籠罩了文藝界,丁玲被打成了“反黨集團”的首要人物。竹可羽先生則堅持認為:應當保持文藝評論的獨立價值,不能因人廢文,對作品的得與失給予恰當的評價。
1957年初,竹可羽先生調到《文藝報》,後又被調回《新觀察》,是唯一的一個專職評論員。
1959年初,竹可羽先生來到懷安縣,在縣文化館當了一名普通幹部,在懷安一直蟄居30年,直到去世。
“文革”開始,像竹可羽先生有點背景的人物首當其衝,難逃厄運,被打成了“周揚黑線人物”,屢遭批鬥,肋骨被打折三根。在醫院治療期間,他咬牙忍痛,冷靜樂觀,寫了不少詩。《受傷》一詩,真切地反映了他當時的心境和精神寄託:“三條肋骨四處開,且喜親人含笑在。幾次生死堪回首,餘生不負黨安排。”“文革”前,他創作的以浙東地下黨抗日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峰海朝陽》,已列入上海文藝出版社的出版計畫,但“文革”中被造反派抄走書稿,多年筆下凝結的心血和汗水付之東流。
1979年,中國作家協會為他落實政策,恢復了黨籍。縣委、縣政府擬安排他任縣文化局當局長,或去宣傳部當部長,他都謝絕了。後來,安排他擔任縣政協副主席。不管如何安排,他始終堅持文學創作,親自創辦了“少年文學講習所”,編印了文學小報《青峰》,培養學生們對文學寫作的興趣與愛好。
1980年3月,在取得的張家口地區體委和縣政府的同意和支持後,竹可羽先生從柴溝堡民主街學校挑選了一部分學生,組成少年圍棋隊,自己擔任教練。從組建少年圍棋隊起,他就把全部的心血傾注到了孩子們學圍棋上,不分白天黑夜,不管颳風下雨,宵衣旰食,以苦為樂。在首次參加河北省圍棋賽中,年僅10歲的郝明霞力挫群雄,奪得少年女子組第一名,10歲的任宏宇也闖關奪隘,贏得少年男子組第二名,取得團體冠軍。
1985年2月,竹可羽先生領著小棋手們去北京觀摩日本圍棋代表隊同國家圍棋隊的友誼賽,讓孩子們做記錄,回去復盤,分析研究,提高實戰本領。1986年2月,他帶著小棋手到國家圍棋隊集訓,在北京過了春節。3月,他拖著病體,拄著拐杖,帶著小棋手奔赴蘇州,參加比賽,學員馬媛媛奪得全國少年女子冠軍,郝明霞戰勝了日本棋手船昌恭子。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經竹可羽先生的辛勤耕耘,先後共選送9名棋手入省級圍棋隊。從1981年3月小棋手第一次參加省賽奪得3項冠軍起,到2003年8月,小棋手在全省全國圍棋賽中,共奪得金牌116枚。1990年5月,國家圍棋協會命名懷安為“全國圍棋之鄉”,這是繼浙江天台縣、嵊州,江蘇塘橋鎮,上海嘉定縣之後,目前全國僅有的“圍棋之鄉”。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竹可羽先生,就沒有懷安的圍棋。圍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早在戰國時期的文獻《世本》中就有關於“堯造圍棋”的記載。在我國,棋琴書畫歷來並稱,被視為高雅的藝術。圍棋,在祖國的大地上興盛了兩千年,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長河中,熠熠生輝。圍棋,在懷安興起30年,所取得成績有目共睹。讓竹可羽先生開創的懷安圍棋事業人才輩出,長盛不衰,不斷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