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爾敦(清朝人物)

竇爾敦(清朝人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竇爾敦(1683~1717),河北省獻縣人,原名竇開山,乳名二東。他上有長兄,排行第二,長得虎背熊腰,故又叫竇二敦。他出身貧苦,其父竇志忠系明朝(公元1368-1644)末年農民起義軍李自成部下的將領。為清代俠義公案小說施公案全傳》和《彭公案》、京劇《盜御馬》和《連環套》中的豪俠。最後被清政府處死。

關於竇爾敦這個人物,在清代正史中兩大基本史書《清史稿》和《清實錄》中都沒有記載,只是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清史料》及《古城璦琿》和《獻縣誌》等地方志中有文字涉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竇爾敦
  • 別名:竇開山,二東,竇二敦
  • 國籍清朝
  • 民族:漢
  • 出生地:河北獻縣
  • 職業:起義軍領袖
  • 原名:竇開山
  • 父名:竇志忠
個人生平,學藝初成,劫銀比武,抵抗清兵,救母負傷,衍生作品,京劇臉譜,演義記載,百里取人頭,孤膽盜御馬,獻縣誌,

個人生平

學藝初成

竇爾敦從十五歲開始,就為地主扛活種田為生。一次,他在集市上見數名流氓欺侮一老一少賣棗者,欲打抱不平,被一韓姓老者阻擋,此人是流落民間的一名起義軍頭領。他深愛竇的為人,便出手將流氓打倒,收竇為徒,授藝三載。後來,竇爾敦殺死作惡多端的知縣父子,為躲避官府緝拿,流浪四方,遇靜慈和尚,學得軟、硬氣功、輕功和護手雙鉤等技藝,武功大大長進。不久,他回到家鄉舉起義旗,招兵買馬抗清朝統治。出家後江湖人稱“鐵羅漢”。

劫銀比武

公元1713年,竇爾敦率部劫了大名府(今河北省境內)運往京城的十萬兩官銀。清政府上下大為震驚,兵部大臣彭朋被革職。彭朋手下護衛黃三太為捉拿竇爾敦,以比武之名約竇前來較量。比試時,黃三太違背“不用暗器”之約,暗發金鏢傷了竇爾敦的左膀,竇爾敦負傷逃脫。
竇爾敦

抵抗清兵

後來,清軍多次圍捕,均未能將他拿獲。竇爾敦深感他活動的河北省河間、獻縣一帶無險可守,非久留之地。於是率部攻下河間府,奪取了河間府的印信和大量輜重,然後進入河北省燕山山脈,在一個名叫連環套的地方安營築寨,同清廷抗爭。這時他的義軍已經發展到了一萬餘人。有一次,清太尉梁九公乘御賜駿馬至圍場行獵,竇得知後,隻身下山,潛入梁營中盜走御馬

救母負傷

清軍幾次攻打竇寨未能奏效,於是拘捕了竇爾敦的母親,並張貼告示稱如竇爾敦不投案即殺其母。竇爾敦乃孝子,為救其母,自縛投案。其母責備他作了糊塗事,撞牆自盡。竇爾敦悲痛萬分,掙斷了繩索與差人搏鬥,腿部負傷遭擒,1930年南京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清史料》中有關處決竇爾敦的文字:
1、“康熙五十六年七月二十七日巳時,刑部所題,步軍統領隆科多拿送大盜竇爾敦等,照例即行正法一疏。上曰:‘竇爾敦、王四老公行劫年久,甚為兇惡,殺人亦多。平人殺人三口,尚且凌遲,此為首者,亦當凌遲。本發回,著隆科多會同三法司議奏。’”
2、“康熙五十六年九月二十日,又覆請尊遵旨會同步軍統領隆科多,將行劫年久,極其兇惡之賊竇爾敦擬即凌遲一疏。上曰:‘事著依議。此案內莊頭王六,系太監梁九功家僕,何以做錢粱莊頭?將王六挑去腳筋充發。’”

衍生作品

後人編著的公案小說《施公案》(寫江都知縣、通州漕運總督施世綸破案故事的小說),將竇爾敦的生平事跡加以改編收入其中。京劇藝人又根據《施公案》中竇爾敦的故事改編成京劇,至今仍上演的有《盜御馬》與《連環套》。在這兩齣戲中,竇爾敦不再是農民起義的領袖,而是占山為王的綠林好漢。他與清王朝的鬥爭,被改為武林中個人恩怨的爭鬥。《盜御馬》寫竇爾敦在比武時被黃三太用暗器打傷,一直伺機復仇。十幾年後,他得知梁九公攜御馬外出狩獵,遂潛入梁營盜走御馬,並留下黃三太姓名,嫁禍於他,以報前仇。
竇爾敦竇爾敦
連環套》說的是梁九公失落御馬,見有黃三太的留名,欲拿其子天霸問罪(時三太已死)。三太好友彭朋為了庇護天霸,責令他在限期內訪拿真正盜馬之人。
黃天霸喬裝鏢客外出查訪,遇竇部下賀天龍,得知盜馬案的線索,乃隻身上山進入連環套,會見竇爾敦,勸其交出御馬,未果。二人遂約定,次日在山下比武定輸贏。是夜,黃的助手朱光祖上山,摸進竇的臥室,盜走其兵器——護手雙鉤,並將黃的兵刃——鋼刀,插留案間,以示警告。竇醒後大驚,深悔自己麻痹大意,在懊惱忿激之下,決定獻出御馬,隨黃到官府自首。
不久之後,竇爾敦之友梁大剛糾合綠林人士,前往劫救,反被竇爾敦斥退。竇獲釋後,看破紅塵,出家麒麟峪,在寂寞中渡過餘生。
此劇的思想性和劇情均較為平淡,故很少整本全劇演出。經常上演的只有《盜御馬》和《連環套》中的《天霸拜山》一折。這兩齣戲在表現京劇的唱、念、作功等方面頗具代表性,沒有相當造詣的演員,一般難以問津。

京劇臉譜

竇爾敦在京劇中的臉譜“蘭花三塊瓦”,是“三塊瓦”臉譜中的一種。“三塊瓦”的畫法是,用線條勾出兩塊眉、眼窩、一塊鼻窩,恰似三塊瓦片分布在臉上,故有此稱。“花三塊瓦”是在眉、眼、鼻等部位勾畫出色彩多樣、花紋複雜的圖案。所表現的人物大都是綠林豪傑和勇猛剽悍的部將。藍色在臉譜中喻意剛烈勇猛,眉部畫有雙鉤一對,是竇爾敦使用的兵器。

演義記載

清代傳統俠義公案小說《施公案全傳》、《彭公案》中的豪俠。後世一些傳統通俗文學《大俠竇爾敦》、《楊香武三盜九龍杯》、《黃天霸全傳》、《連環套》也以說書等形式表現他。竇爾敦武藝高強,外號銅頭鐵羅漢,拿手絕活有螳螂十六式、達摩老祖易筋經、達摩二十四式、陰陽二氣拳、虎尾三節棍、雙鉤等。
楊赤 飾 竇爾敦楊赤 飾 竇爾敦
竇爾敦出身武林世家,自幼習武甚精,後又拜一尊佛海靖為師,得其真傳,終於藝冠群芳,成為綠林高手。他為人忠厚,性格直爽,講究義氣,俠肝義膽,雖身懷絕技,卻並不欺人作惡,而是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因而深受武林人士擁戴,推舉他為山東綠林道八大處總頭領。京劇《盜御馬》講的是黃天霸喬妝鏢客出口外,假意拜山,計誘竇爾敦自認盜御馬的故事。 在京劇里,竇爾敦被畫成藍臉。

百里取人頭

竇爾敦從少林寺學藝歸來,為生活所迫,到本縣北宗村李財主家扛活。這年三十晚上,被長工李二拉到家裡喝辭歲酒。飲至三更,一個朋友酒醉大哭,大夥問他怎么回事,他哭著向大夥說他在百里以外的張莊張百萬家扛活,本來雙方講定,每月工錢三十吊,到年底算賬時張百萬卻按每月十五吊,還說他賴張家的錢,並命家奴把他趕了出來。他有心去告他,一沒立字據,二張家與官府勾結,有錢有勢,有理官司也打不贏,他只好忍氣吞聲作罷。竇爾敦聽他講完,從腰裡掏出一些碎銀子丟在桌上說:“哭有什麼用!你家孩子老婆得吃飯,把它收好。”又說:“來!今天是大年三十,咱們共同乾一杯,以後有福同享,有難同當。”說完一飲而盡。他一放酒杯說:“我去解個手,”就出去了。大夥被他的朋友義氣所感動,一時高興又喝了起來。等了半天,不見竇爾敦回來,剛要去找,他卻回來了。大夥重新喝酒,都喝得酩酊大醉,一個個都睡著了。
天剛亮,突然殺聲四起,眾人驚醒。只聽外邊大聲喊道:“快交出竇爾敦來!”原來他趁解手的工夫,施展輕功本領,到張莊把張百萬殺了。他在牆上寫著“殺人者,北京長工竇爾敦也”!張家立刻到官府報案,三班六衙連夜趕往北京捉拿竇爾敦。竇爾敦叫李二開門,衙役們進來一看,只見杯盞狼籍,一個個醉的不省人事,竇爾敦看樣子醉得更厲害。李二指著竇爾敦對衙役們說:“列位!這裡離張莊少說也有一百里,若是三更殺了人,這時候回不來。你們看他醉成這個樣子,什麼時候去殺的人呢?再說,他與張東家素不相識,又無冤無仇,怎么會憑白無故地去殺他呢?很可能是他的仇人栽贓陷害,請各位還是三思而行。”
衙役們聽了覺得有理,又見眾人擔保,只好帶了保人回去交差。事後,竇爾敦拿出張百萬的帽子,告訴大家這事確實是他幹的,從此,竇爾敦“百里取人頭”的故事就傳開了。

孤膽盜御馬

《坐寨》這一大段西皮原板,竇爾敦回首往事,他說——“也是某心大意未曾提防”。黃三太不講信用,明明說好竇爾敦雙鉤戰他金刀,卻因不敵,下黑手,用甩頭傷了竇爾敦的肩膀,故引出竇爾敦盜馬復仇這段故事。“大丈夫仇不報枉在世上,豈不被天下人恥笑一場?飲罷了杯中酒換衣前往。”可他萬萬沒想到,黃三太走運,早就命歸西天,自然死亡了,可又引出他兒子黃天霸的一段故事。沒想到這黃天霸比他老子有過之而無不及,又用陰招,或者你說是高招也行,反正不是光明正大的比武,贏了竇爾敦。(有興趣的可以自己看看,黃天霸找人偷了竇爾敦雙鉤,留下自己的單刀,表示我沒偷偷趁半夜殺你,竇爾敦覺得自己的武器和命都差點丟了,大方的承認輸了)
文獻《古城璦琿》
據愛輝縣保存下來的清朝史志《古城璦琿》記載,竇爾敦(1626—1687)原名竇二東,後清政府貶稱竇爾敦。明朝天啟年間,竇爾敦生於河北省獻縣竇三香疃,逝世於康熙26年(1687年),時年62歲。其祖父、父親都曾參加過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父親竇自忠曾帶過13萬兵馬,任督軍。竇爾敦的母親因竇爾敦造反抗清而被捕入獄,絕食撞牆而死。妻子齊金鳳在清軍攻打連環套時戰亡。竇爾敦有兩子,長子竇飛虎,次子竇飛豹。次子後隨竇爾敦流放到黑龍江,是今黑河市愛輝縣竇集屯的竇氏第一代傳人。
竇爾敦性格剛烈、豪爽,武功十分出眾。康熙年間,他在河北省連環套一帶樹旗起義,為反抗清政府拉起了隊伍,綽號“鐵羅漢竇爾敦”。
康熙21年(1682年),康熙決定在山海關大凌河建一個牧場,飼養大批馬匹,專供皇帝和皇家選用。於是,大片民田被強占,激起了當地農民的無比憤怒。此事被威震四方的綠林好漢竇爾敦知道後,他率弟兄們劫了朝廷的十幾匹好馬。同年又在一個叫商家林的地方劫了皇綱,並把東西分給貧苦百姓。竇爾敦成了清政府當時有名的“大盜”,康熙帝親自下旨“限期捉拿竇爾敦歸案”,並兩次派兵攻打連環套,損兵折將,沒能抓獲竇爾敦。後來,朝廷聞知竇爾敦是個孝子,派人將竇爾敦的母親和嫂子拿到,施以酷刑。得知此訊息的竇爾敦萬分悲痛,為了不牽連老母,他毅然到官府投案自首,被刑部判了死刑。
康熙23年(1684年),康熙帝召見黑龍江將軍薩布素,安排收復被沙俄占領的雅克薩城一事。這位將軍為鞏固邊疆,收復雅克薩,廣招人才。他對竇爾敦剛直不阿的品德和過人的武功,早就敬佩不已。當得知竇爾敦被判死刑後,便在京城幾經奔走,才使刑部免去竇爾敦的死罪,改判流放黑龍江。
竇爾敦被流放到歸愛輝布丁屯(江東64屯之一,俄國境內),薩將軍選出一批年輕人,讓竇爾敦教他們殺敵格鬥本領,為取得戰爭勝利做好準備。康熙24年(1685年)中俄雅克薩戰爭打響,中國軍隊包圍了雅克薩城。薩將軍派竇爾敦到城中送勸降書,要求俄軍投降並撤出雅克薩及占領的地區。竇爾敦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但敵軍拒不投降,在清軍的猛攻下,俄軍大敗,第一次雅克薩戰爭取得了勝利。
俄軍不甘心失敗,在清軍撤回愛輝後,他們又重新占領了雅克薩,重修被燒毀的城牆,並建起一座塔樓,樓上豎起一丈旗桿,旗桿上設有樓櫓。翌年(1686年)第二次反擊戰開打,敵將登樓用旗指揮,戰鬥進行到第五天,城仍未能攻下。為使俄軍失去指揮,竇爾敦混入城內將支撐樓櫓的旗桿砍斷。在敵陣中他隻身與俄軍奮戰,殺死許多俄兵,第二次雅克薩戰爭,中方又取得了勝利,為《尼布楚條約》劃定中國疆界,奠定了基礎。
竇爾敦在此次戰爭中負了傷,於1687年逝於愛輝鎮附近的火石山(今竇集屯)。為緬懷這位民族英雄薩布素將軍在竇集屯為竇爾敦建造了祠堂,後人稱為“竇爾敦廟”。

獻縣誌

竇爾敦,原名竇開山,乳名二東,清直隸河間府縣竇三町人,他上有長兄,排行第二,長得虎背熊腰,故又叫竇二敦。
竇爾敦出身貧苦農民家庭,自幼給地主打活,他行俠仗義,嫉惡如仇,富有正義感,因不滿地主老財為富不仁,遂涉足綠林,抗清反暴。當時,獻縣以北,河間城以南的方圓數十里區域內,就是他與綠林好漢們經常嘯取聚義舉之所。竇爾敦一生未婚,他獲取的錢財,多用於濟困扶危,個人堅持過簡樸清貧的生活。當地百姓對他有口皆碑,十分敬仰;而那些豪門富戶和反動官府對他卻聞風喪膽,恨之入骨。
竇爾敦少時曾拜在當地名師韓實門下習武,後又拜明末民族英雄史可法的部將石某為師。他十八般武藝樣樣皆精,尤擅使大刀。綠林生涯,使其深感長兵器之不便,遂自己設計改制了一種護手雙鉤,此兵器兼有刀、鉤、匕首之功能,破長兵,敵短器,鉤刺自如,攻防兼備。竇爾敦揮起雙鉤,疾如閃電,勢如猛虎一般,故後人又稱它為虎頭雙鉤。
為了紮下反清抗暴的大本營,他把河間府作為攻取目標,並智取得勝,首戰告捷。竇爾敦虎踞河間府,義旗一舉,從者如雲。兵部尚書彭朋發兵河間,連戰失利,因此被彈劾削職。黃三泰為搭救彭朋,派人指鏢為憑,向竇爾敦借銀。雖說是借,實則是依恃武力,明搶強奪。竇爾敦是血性男兒,哪買他的帳。黃三泰栽了跟斗,惱羞成怒,遂有在李家店比武較量一場惡鬥。比武前雙方曾商定,不得使用暗器。黃三泰是個久闖江湖的老手,雖有君子協定,但他仍暗器藏身。臨陣雙方交手數十合,黃漸覺氣力不支,遂背棄盟約,用“甩頭”擊竇。竇爾敦自恃武藝在身,沒提防對方會暗器傷人,遂被擊中左膀,遭敵暗算。時清兵突至,竇爾率眾出逃,失棄了河間府
竇爾墩畫像竇爾墩畫像
此後,竇爾又在清皇陵馬蘭峪以北的風水禁地興隆山,覓得一處三面臨水,一面絕壁聳天的險地,紮下了連環套營盤,繼續與清廷作對。後來,清太尉梁九公乘御賜金鞍玉轡追風趕月千里駒圍場行獵。竇爾探知這一訊息後,隻身潛入御馬廄,用薰香熏倒守衛,用匕首殺門丁,盜走了御馬。此舉,使綠林義士大受鼓舞,給了清廷又一沉重打擊。彭朋因此再次被削職,黃三泰也因受到牽連。竇爾敦終於報了李家店的一箭之仇。
官兵攻環套數年不下,便想出了一個先捉拿竇爾的老母,誘其投案的毒計。竇母被捕後,官方貼出告示,稱數日之內,竇爾敦若不投案自首,便殺其母。竇爾敦是個孝子,救母心切,誤投囹圄而亡,時年34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