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查
凡是由於
竇房結自律性改變而引起的
心律失常稱為
竇性心律失常。影響竇房結自律性改變的有神經因素和體液因素及竇房結自身的因素,但主要的因素是神經因素和體液因素兩種,只有少數情況下竇房結自律性的改變是由於竇房結本身的
器質性損害引起。在神經因素中,主要是
迷走神經的影響,其次是受交感神經的影響。因此,在情緒激動、體力活動、餐後及發熱時均可引起
心動過速。同樣,一些體液因素也能影響竇房結的
自律性而引起竇性心律失常。
分類
竇房結發出的激動不規則,心動周期顯著快慢不均,稱為
竇性心律不齊。臨床上,竇性心律不齊分以下幾種類型:
1.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
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是竇性心律不齊中最常見的一種。多發生於兒童、青年及老年人,中年人較少見。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發生機理是由於在呼吸過程中,體內
迷走神經與
交感神經的張力發生變化,使竇房結自律性也因之發生周期性、規律性改變。吸氣時交感神經張力增高,心率增快,呼氣時迷走神經張力增高,心率變慢。心率快慢變化的周期恰等於一個呼吸周期,停止呼吸時心律轉為規整。其心電圖特點如下:
(1)P波為竇房結髮出的“竇性P波”(Ⅰ、Ⅱ導聯中正向,aVR導聯中負向),其形態恆定。
(2)心率的快慢隨呼吸變化而變化,吸氣時心率增快,呼氣時心率減慢,其快慢變化的周期恰等於一個呼吸周期。
(3)在同一個導聯中,R-R間距或P-P間距差異達0.12秒以上。
(4)P?R間期大於0.12秒。
2.非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
非呼吸性
竇性心律不齊較少見,具體原因還不十分清楚,有人認為與生氣、情緒不穩定、或使用某些藥物(如洋地黃,嗎啡等)有關。其心電圖特點如下:
(1)P波為竇房結髮出的“竇性P波”(Ⅰ、Ⅱ導聯中正向,aVR導聯中負向),其形態較恆定。
(2)P波頻率變化與呼吸無關,心率有時突然增快。
(3)在同一導聯中,P-P間距或R?R間距差異達0.12秒以上。
(4)P?R間期大於0.12秒。
3.竇房結內遊走性節律
激動的發生點在
竇房結內移動,因此,心電圖上的P波形態、大小與方向逐漸發生變化,其心電圖特點如下:
(1)P波是竇性P波(Ⅰ,Ⅱ導聯中正向,aVR導聯中負向)
(2)P波形態、大小變化不一致。
(3)P?R間期發生長短變化,但都已超過0.12秒。
4.與心室收縮排血有關的竇性心律不齊
5.異位心律誘發的竇性心律不齊
異位激動,尤其是發自心房的異位激動,有時可使竇房結的激動提早發生,繼之竇房結受抑制,因而發生一過性異位激動所誘發的竇性心律不齊。
臨床表現
2.如心率低於每分鐘40次時常可引起
心絞痛、心功能不全或
暈厥等症狀。
竇性心律體徵
竇性心律多見於正常人,呈短陣發作,當竇率加速時即轉為竇性心律。臨床意義同
逸搏心律。有人認為多見於永存左上腔靜脈、下腔靜脈缺如等體
靜脈畸形患者中。
診斷依據
心電圖顯示竇性P波,P波速率低於每分鐘60次,PR間期大於0.12秒。
治療原則
1.竇性心動過緩如心率不低於每分鐘50次,無症狀者,無需治療。
4.原發病治療。
5.對症、支持治療。
用藥原則
1.大部分病人在消除病因或誘因後,症狀可消失。
2.有明確的原發性疾病時應積極治療。
輔助檢查
1.竇性心動過緩心率不低於每分鐘50次.
療效評價
1.治癒:心率提高到每分鐘60次以上,自覺症狀消失。
2.好轉:心率提高到每分鐘50次以上,自覺症狀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