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嗩吶藝術

秦州嗩吶藝術,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傳統音樂,甘肅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保護單位為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文化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秦州嗩吶藝術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保存單位: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文化館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傳承保護,

歷史淵源

秦州嗩吶,俗稱喇叭,是流傳於天水市秦州區域內的一種古老的民間演奏藝術,起源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盛於明、清時期,漢、唐、宋歷代相承,秦州嗩吶尤以清代同治、光緒時期為盛,距今已有130年的歷史。 直至今天,秦州嗩吶仍廣泛套用於民間祭祀、集會、豐收節慶或婚喪禮儀中,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秦州嗩吶以已形成了獨特的演奏風格,早在1870年,即清同治九年就已流傳,接輩傳輩,沒有間斷。其傳人整理成《嗩吶曲譜系列》及《民間小調系列》。

工藝特徵

秦州嗩吶表演期間配有雲鑼、鼓點、鈸、鉸子、梆子、笙、管、笛。等樂器,大多時候靜止表演,有時在迎送客人、祭祀現場時都要行進式表演,嗩吶演奏一般以兩人為一組,很少單人演奏,祭祀時場面較大,有幾十個人同時演奏同一首曲子,氣勢恢宏。秦州嗩吶以其獨特魅力享譽天水大地,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審美價值和文化發展空間。 秦州嗩吶音色高亢、明亮、抑揚頓挫,具有極強的感染力,無論用於表現自然事物或者人類的喜怒哀樂,都有其獨到之處。嗩吶演奏同演戲一樣,有主角、有配角,每個曲牌都有每個曲牌的主樂。而且曲牌不同,主樂不同,演奏的氣氛也不同,由於曲牌的主樂不同,旋律各異,所以有些曲牌只適套用婚壽喜慶,有些曲牌只適應於喪葬。嗩吶的演奏技巧有連奏、單吐、雙吐、三吐、彈音、花舌、簫音、滑音、顫音、疊音和墊音等,還可模仿飛禽鳴叫聲。

傳承保護

秦州嗩吶作為歷史悠久的一門民間藝術,喜愛這門藝術的百姓很多,民眾基礎比較雄厚,流傳範圍比較廣,在秦州區域內,以西南路大片農村最為流行。 由於經濟發展,人們的審美觀念及娛樂方式發生了改變,現代音樂對古典文化藝術的衝擊力很大,加之農村紅、白事和祭祀活動畢竟不是很多,所以藝人所得報酬只能添補家用,沒有形成主要經濟來源,很多嗩吶藝人只好隨行就市,以務農為主,兼顧行藝,這支生活在山鄉僻壤的民間藝術和藝人面臨極大的生存威脅。另外嗩吶有其獨特的演奏方式,即家傳和口傳心授,沒有完整的腳本和曲牌樂譜,隨著老藝人的去逝,已有不少曲牌失傳,但秦州嗩吶尚在傳承人中艱難維持現狀,急需保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