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嗩吶藝術,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傳統音樂,甘肅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保護單位為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文化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秦州嗩吶藝術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保存單位: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文化館
秦州嗩吶藝術,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傳統音樂,甘肅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保護單位為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文化館。
秦州嗩吶藝術,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傳統音樂,甘肅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保護單位為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文化館。歷史淵源秦州嗩吶,俗稱喇叭,是流傳於天水市秦州區域內的一種古老的民間演奏藝術,起源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盛於明、清時...
嗩吶藝術是一種中國民間傳統文化表現形式。2006年河南省沁陽市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基本樂器嗩吶,俗稱“喇叭”,是一種在我國各地廣泛流傳的民間樂器,根據不同分類標準可以分不同的種類,發音高亢、雄渾,過去多在民間的吹歌會、秧歌會、鼓樂班和地方曲藝、戲曲的伴奏中套用。經過不斷發展,豐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
2012年,秦州區編輯整理拍攝了以原生態秦州民間小曲藝術為題材的電影音樂劇《秦州小曲》,是中國國內首部反映天水非物質民俗文化遺產的電影版音樂劇。《秦州小曲》共由《酸拌湯》、《戲鞦韆》、《大十盞》等16個帶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間故事串聯而成。數百名演職人員全部選用秦州區娘娘壩鎮李子園柳林村的青年男女來...
到了近現代,嗩吶成為中國人民使用頗廣的樂器之一。2006年5月20日,嗩吶藝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廣東地區,嗩吶又被稱為嘀嗒。基本構造 嗩吶由哨片(哨子)、氣盤、芯子(有的地方叫笛針)、嗩吶桿和嗩吶碗五部分構成。在木製的錐形管上開八孔(前七後一),管的上端裝有細銅管,...
嗩吶藝術(晉北鼓吹)起源於元明時期北方流行的鼓吹音樂,主要流傳在山西省大同、忻州地區的一種民間器樂合奏形式,主要套用於歲時節令、慶典祭祀、婚喪社火等民俗活動。嗩吶藝術(晉北鼓吹)音量洪大,音色高亢明亮,大氣磅礴,獨具一格,曲調多源於民歌、民間器樂曲、戲曲曲牌及宗教音樂,它主要演奏《八大套》《大得勝...
嗩吶藝術(沮水嗚音),流傳於湖北省保康縣一帶的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沮水嗚音(原稱巫音),是古代楚地巫音一脈相承的遺韻,因沮水而得名。嗚音流傳千年,其中古風古韻保留完整的當屬保康的沮水嗚音,保持著嚴謹規範的形式和奇麗詭奇的風格。這一音樂主要用於祭祀遠祖祝融(火神)和祭奠亡靈等...
嗩吶藝術(嗚音喇叭),湖北省南漳縣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嗚音喇叭主要盛行於湖北省南漳縣巡檢鎮峽口及保康接壤地區,因為喇叭比普通喇叭長而厚,發出的聲音怪異,低沉鬱悶,這種喇叭也稱為嗚音喇叭。融歌、樂、舞於一體,產生於春秋時期的宮廷,後在民間流傳至今。2008年6月7日,嗩吶藝術(嗚音喇叭...
十二、潮州嗩吶的藝術特點 十三、於都客家嗩吶的藝術特點 十四、隴東嗩吶的藝術特點 十五、廣元嗩吶的藝術特點 十六、韓城嗩吶的藝術特點 十七、嘉祥嗩吶的藝術特點 十八、正寧嗩吶的藝術特點 十九、沁陽嗩吶的藝術特點 二十、慶陽嗩吶的藝術特點 二十一、鎮原嗩吶的藝術特點 二十二、秦州嗩吶的藝術特點 二十三、彝族嗩吶的...
旬邑嗩吶藝術起源於陝西省旬邑縣的一種地方嗩吶藝術。迄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源遠流長,曲目繁多,原有曲目100餘首,旋律優美,高亢激昂。多以婚喪嫁娶,助興致衰,過壽喬遷,喜慶集會,節日慶典、助興演出為主。然而,由於漫長的封建統治,缺乏科學的記譜方法,僅靠老藝人口傳手授,而老藝人們的相繼謝世,使不少...
嗩吶藝術(五台八大套),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21年5月24日,嗩吶藝術(五台八大套)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拓展項目名錄,項目編號為Ⅱ-37。歷史淵源 五台八大套是五台山寺廟音樂器樂曲的一部分,也是器樂曲中最完整的一部分,常在禪門...
嗩吶藝術(綏米嗩吶),陝西省綏德縣、米脂縣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綏米嗩吶是民間鼓吹樂種類之一,主要流傳在陝西省綏德、米脂周邊的子洲、清澗、吳堡、佳縣、橫山及與綏德隔黃河為鄰的山西省柳林西部鄉鎮等地。其淵源可追溯至明代,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 陝北綏米嗩吶既保留傳統曲牌,又移植秧歌、...
嗩吶藝術(於都嗩吶公婆吹),江西省于都縣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於都客家嗩吶演奏以扁鼓和嗩吶為主奏樂器,配以小鈸、馬鑼,演奏中齊奏、對吹、吹打並重,不受時間、場地等條件的限制,演奏者可坐可行,動作輕便靈活。於都嗩吶音樂吸取了贛南採茶戲“燈腔”、“茶腔”的特點,分為“喜調”和“悲調...
嗩吶藝術(上黨樂戶班社),山西省壺關縣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文化特徵 上黨樂戶班社所用樂器分為吹奏、打擊、拉彈三大類別,包括嗩吶、笙、鼓、鑼、鈸、巨琴、板胡、三弦、月琴等。其演奏樂曲遵規守禮,禮樂並舉,按詞章動樂,依曲調和音。樂戶班社曲目豐富,《太平鼓》、《朝天子》、《迎仙客...
嗩吶藝術(萬載得勝鼓),江西省萬載縣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萬載得勝鼓起源於北宋,流傳於江西省萬載縣。樂曲內容主要表現古代將士出征、交戰、凱旋、慶功等,故取名得勝鼓。全部鼓樂分請戰、四將、二將、皇帝登台、游兵、下戰、進城、登台退位、大小圓台9個樂段,以展現唐代朝廷取得平亂勝利的過程。2...
嗩吶藝術(鄒城平派鼓吹樂),山東省鄒城市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鄒城平派鼓吹樂是流傳於山東省鄒城一帶的民間鼓吹樂種,約形成於清代嘉慶末年。至民國初年,已有孫家班、張家班、丁家班、周家班等幾十個鼓吹樂班活躍在魯南及其周邊地區。這些樂班將平派鼓吹樂傳播到各地,擴大了平派鼓吹樂的影響...
嗩吶藝術(上黨八音會),山西省長子縣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上黨八音會是山西省長子縣一帶流傳的一種民間器樂形式,它起源於唐代,在宋代獲得較大發展,繁盛於明清。上黨民間的八音會班社主要使用鼓、鑼、鑔、笙、笛、哨、管、胡八種樂器,以此而得名。它主要用於迎神賽社、婚喪嫁娶、節日慶典等...
嗩吶藝術(丹東鼓樂),遼寧省丹東市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丹東鼓樂簡稱“鼓吹樂”,亦稱“鼓吹”、“吹打”等,是一種以管樂器和打擊樂器為主的傳統器樂演奏形式,它長期流行於遼寧省丹東地區,至今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2008年6月7日,嗩吶藝術(丹東鼓樂)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
嗩吶藝術(永城吹打),流傳於重慶市綦江區的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永城吹打以嗩吶演奏見長,音域寬廣,達四個多八度,可形成二聲部或三聲部復調雛形,音色高亢,氣勢恢宏,在民間吹打樂中別具一格。2008年6月7日,嗩吶藝術(永城吹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項目編號...
嗩吶藝術(臨縣大嗩吶)嗩吶藝術(臨縣大嗩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嗩吶藝術(臨縣大嗩吶)”項目保護單位臨縣大嗩吶培訓活動中心評估合格。
2020年12月,由民勤縣文化館歷時兩年多攝製的《民勤嗩吶藝術》音像出版物,由甘肅省音像出版社出版發行,共選錄民勤嗩吶曲目297首。據了解,嗩吶藝術在民勤歷史悠久、流傳廣泛、技法豐富,是民眾比較喜愛的民間樂器吹奏藝術。民勤嗩吶曲目眾多,流傳下來的有500多首,嗩吶藝人所用的“循環換氣法”,是當地特有的一種...
邢月拜 邢月拜,男,漢族,1958年出生,天水市秦州區人,現住平南鎮,現為秦州嗩吶代表性傳承人之一。項目申報地區 天水市,秦州區 項目級別 省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