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與社會(科學–技術–社會)

科學技術與社會(科學術語)

科學–技術–社會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科學技術作為人的一類社會活動,和其他類型的社會活動,如經濟活動、政治活動、軍事活動、教育活動、思想文化活動之間,無不存在著互動關係。互動,是社會學中的一個概念。

其涵義是各種因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互為因果的作用和關係。科學技術與社會的互動,從總體上看是一種雙向作用:一方面是科學技術能對其他社會活動產生的影響作用稱為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另一方面則是其他社會活動對科學技術的制約作用,這類作用構成科學技術發展的社會條件。

科學技術與社會的英文縮寫是STS(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科學技術與社會
  • 外文名:STS(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
  • 特點:各種因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
  • 類別:雙向作用
內容簡介,社會功能,社會條件,研究方向,

內容簡介

科學技術與社會簡稱“STS”。以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係為研究對象的學科。20世紀60、70年代,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的迅速發展而誕生。主要研究科學技術發展對社會的影響,科學、技術、經濟與環境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其中包括科學技術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中的地位與作用,科學生產力的理論與運作,科學技術與知識經濟,科學技術與社會文化,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套用所引發的有關社會、倫理問題;科技發展戰略社會發展規劃,以及科學管理理論科技政策、組織、開發、轉讓與評價等。
其特點是:既從哲學、歷史、和社會學的角度考察科學技術,又從科學技術的角度研究社會,涉及科學與技術、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之間的聯繫,體現了這些領域之間的相互滲透與交叉。

社會功能

科學技術始終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進步的、革命力量。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主要在提高人類的認知能力、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變革和協調人與自然界的關係等方面。
科學技術的認知功能
科學技術對人類戰勝迷信、愚昧,提高認識能力,對文化教育的發展,對改變人的精神和道德面貌,都能起到促進作用,這些就是科學技術認知功能的體現。
首先,科學是自然界本來面目的反映,它揭示了自然界的客觀現律,從它誕生起,與迷信和愚昧就是不相容的。從近代歐洲文藝復興起,自然科學成為了人們批判宗教迷信和舊的習慣勢力,弘揚理性、解放思想的有力武器。人們通過學習、掌握和發展科學技術,不斷提高自己認識自然界的理性思維能力,不斷探索新的認識領域。其次,科學技術的發展改變著文化教育的內容,不斷為教育提供先進的設備和手段,並且往往決定著教育改革的方向,從而為全面提高人類智慧型狀況,開發人類的智力資源創造了條件。
再次,在科學研究的歷史過程中人們形成了尊重實踐、實事求是、不迷信、追求真理、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這種科學精神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晉級,對整個社會精神面貌和人們的道德觀念都發生了深刻影響,大大推進了人類社會精神文明的發展進程。
科學技術的生產力功能
近代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後,資產階級依靠科學技術進步,使社會生產力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19世紀中葉,馬克思作出了“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社會勞動生產力,首先是科學的力量”的精闢論斷,在歷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科學技術的生產力功能。
進入20世紀後,科學技術逐步成為了生產力諸要素的主導要素。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科學技術已成為現代經濟發展中最主要的驅動力。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鄧小平繼承馬克思的思想,極其深刻地指出了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闡明了科學技術的生產力功能。
科學技術的社會變革功能
馬克思“把科學首先看成是歷史的有力槓桿,看成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在歷史上首次揭示了科學技術的社會變革功能。科學技術變革社會的作用首先對生產力的促進。生產力的大發展本身就是社會變革表現的一個方面,而且它還是其他社會變革的前提和基礎。其次,科學技術促進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或遲或早會引起生產關係和社會制度的變革,近代歐洲科學技術的採用,僅使得在封建社會內部產生了新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而且最終導致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取代封建生產關係,資本主義制度戰勝封建制度。當然,社會制度的變革不可能僅僅依靠科學技術的力量,在這裡,科學技術的作用就在於給新的社會制度的產生奠定物質技術基礎。再次,在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科學技術的社會變革功能進一步得到發揮。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科學技術創造了空前巨大的社會生產力,經濟得以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社會主義政治和經濟制度日益鞏固。隨著科學技術的繼續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將由初級階段逐步上升為更高級的階段。
科學技術的生態調節功能
科學技術的發展大大提高了人類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但同時也出現了盲目使用這些能力,造成生態環境迅速惡化的趨勢。全球性的環境污染、能源危機資源短缺已成為人類必須正視的嚴重問題。然而,科學技術的發展也提供了認識這種嚴重後果,並自覺控制人類活動,之朝著不危害人類生存的方向進行的可能。科學技術的生態調節功能,就是在掌握自然規律、正確認識人類對自然過程干預不當所引起後果的基礎上,有計畫、有目的地調節和控制人類改造自然的活動,套用科學技術防止和消除有害後果,有效地、充分地、經濟地利用自然資源,維持生態平衡,創造一個適合人類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自然環境。當然,生態環境問題必須在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生態調節功能的同時,加強社會的改造和管理、嚴格立法、執法,實行綜合治理,才可能有效地解決。

社會條件

科學技術的發展是在由各類社會活動和各種社會關係構成的社會大系統內進行的。因此,在研究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的同時,也應當研究對科學技術的發展起重要作用的各種社會條件。這些條件可以概括為三方面,即社會生產社會制度和社會思想文化。
社會生產決定科學技術的發展
物質生產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決定其它社會活動的最基本的實踐活動。“科學的發生和發展一開始就是由生產決定的”,人類早期的生產活動,是產生原始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能的源泉。近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也是由社會生產的需要所決定的,如18世紀的蒸汽技術革命,就是在英國大規模的世界貿易已發展到以人力為動力和手工勞動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的時候發生的。在現代社會中,生產實踐對科學技術的需求越來越迫切,要求也越來越高,從而不但促使了科學技術在20世紀突飛猛進,還導致科學技術研究成為獨立的社會事業和社會部門,研究方式也發生了根本性變革,由個人研究、集體研究轉變為國家規模甚至國際規模。社會生產對科學技術發展的決定作用,主要通過以下途徑實現:
第一,生產實踐為科學技術提供研究課題和認識材料,同時科學技術成果的真理性和實用性也必須通過生產實踐來檢驗。因此,社會生產是科學技術最根本的認識基礎。第二,從一定意義上說,儀器設備和各種物質技術手段,標誌著科學技術發展的水平,決定著科學技術發展的狀況。而科學實驗所需的這些物質技術手段是通過社會生產活動創造出來,是由工業生產所提供的。因此,社會生產是科學技術最重要的物質保證。第三,科學技術的研究經費也要靠社會生產提供。一個國家和社會能夠籌集多少資金用於科學技術,固然與認識水平和其他社會因素有關,但最根本的還是取決於社會生產發展的狀況和水平。因此,社會生產又是科學技術發展的資金來源
社會制度制約科學技術的發展
科學技術存在於社會環境之中,同社會相互作用而向前發展,因此,科學技術必然受到社會制度的制約和影響。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制度主要反映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意志和利益。在歷史上,科學技術成果總是被當時的統治階級所占有、掌握和利用,並為鞏固一定的政治和經濟制度服務。一些國家的政府和財團,或者為科學技術研究提供物質條件和經濟支持,或者通過各種方式影響干涉甚至遏制某些科學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套用,其目的無非都是為了讓科學技術滿足他們的經濟和政治的需要,而不危及他們自身的利益。因此,儘管科學技術本身是沒有階級性的,但它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可以被不同地利用,用來達到不同的目的。忽視科學技術受社會制度、階級關係的制約,認為科學技術可以與社會制度相脫離的觀點是不正確的。
社會制度對科學技術的制約,還突出在社會制度的變革往往為科學技術的發展掃平前進的道路。英國17世紀資產階級革命的成功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為英國成為近代科學革命的中心,以及18世紀的產業革命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近代日本在科學技術上的崛起,不能不說是同19世紀60年代明治維新導致的社會制度變革密切相關。而中國古代科技文明走在世界前列,到近代卻大大地落後於西方了,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腐朽而又頑固的封建制度桎梏科學技術的發展。
社會思想文化影響科學技術的發展
社會思想文化主要是指哲學和宗教思想、倫理道德觀念以及文化教育等。這些社會因素對科學技術的發展往往起著相當重要的影響作用。
在歷史上,先進的哲學思想指導、推進科學技術的發展,而落後保守的哲學思想卻常常起阻礙作用。比如17世紀英國培根和18世紀法國狄德羅等人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就對近代歐洲的自然科學提供了進步的世界觀和有效的方法論,大大促進了自然科學的發展。而明清時期的傳統的儒家哲學為核心的文化專制主義,是導致中國科學技術衰落的重要社會原因。宗教本質上是與科學不相容的,歐洲中世紀基督教的黑暗統治使科學技術停滯幾百年,近代科學正是在與宗教勢力的鬥爭中產生和發展的。但宗教與科學的關係也有複雜的一面,16世紀歐洲的宗教改革對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客觀上又起過一定的促進的作用。倫理道德觀念對科學技術的影響,首先如果一個社會形成了尊重知識、熱愛科學、追求真理的良好道德風尚,那么就能有力地推動科學技術進步。反之,如果是鄙薄科學技術,像中國傳統觀念中視之為"奇技淫巧"的社會風尚,那就不利於發展科學技術。其次道德對科學技術的作用還通過影響科技工作者的行為而實現。在長期的科學研究的歷史過程中,科學家在踐履社會道德的同時,形成了一套科學道德規範。科學道德是用以調整科學家之間、科學家與社會之間關係的行為規範,它還能激勵科學家克服困難,勇攀科學技術高峰,對科學技術的發展有很深的影響。科學技術的發展還有賴於文化教育事業的進步。教育具有著傳授文化和科技知識以及培養人才的職能,科學技術研究所需要的研究人才和管理人才,要依靠教育部門培養和提供,教育是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社會因素。一個國家的教育質量、規模、發展速度和水平,反映著這個國家的科學技術水平,同時也直接影響科學技術發展的進程。
基於上述問題,科學技術與社會逐漸成為一個新興的、獨立的研究方向,通常簡稱為STS。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社會(Society)的研究簡稱為STS研究,它探討和揭示科學、 技術和社會三者之間的複雜關係,研究科學、技術對社會產生的正負效應。其目的是要改變科學技術分離,科學、技術和社會脫節的狀態,使科學、技術更好地造福於人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