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台灣海峽海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建台灣海峽海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所獲榮譽: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福建台灣海峽海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福建台灣海峽海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發展歷史2021年10月9日,科技部批准為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12...
台灣海峽海洋生態系統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台灣海峽海洋生態系統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是台灣海峽海洋生態系統教育部的科研機構。2019年8月,台灣海峽海洋生態系統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被教育部認定為2019年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簡稱“國家野外站”,是重要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之一,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面向社會經濟和科技戰略,依據中國自然條件的地理分布規律布局建設,經過多年發展,獲取了大量第一手定位觀測數據,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鍛鍊培養了大批野外科技工作者,促進了相關學科發展,...
平潭台灣海峽海洋氣象福建省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建立於2024年2月。發展歷史 2024年2月,福建省科技廳批准認定建設3家省野外站,這3家省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包括平潭台灣海峽海洋氣象福建省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依託單位 福建省大氣探測技術保障中心、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氣象局 ...
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站動態監測數據時間跨度接近——獲取第一手定位觀測數據,支撐了相關學科發展。國家野外站開展了長期觀測,積累了大量、長期連續、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第一手觀測數據。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站動態監測數據時間跨度接近20年,內容覆蓋中國典型生態系統的水、土、氣、生四大生態要素共282個指標。材料腐蝕國家野外...
1999年9月,擔任海南三亞海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站長(至2007年3月)。2000年11月,出任廣東省海洋藥物重點實驗室主任。2003年6月,出任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長助理。2005年9月,前往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藥學院,做高級訪問學者(至2005年12月)。2006年10月,擔任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所長(至...
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中國—東協國家海洋科技聯合研發中心),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管理為主的國家級公益性、綜合性海洋科學研究機構,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建。研究所以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為核心,以海洋生態環境監測與預測技術,海洋大數據和區塊鏈技術及智慧套用為重點,...
黃暉,女,1969年7月出生於江西分宜縣,中共黨員,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海南三亞海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站長。1986年9月至1990年6月廣東海洋大學淡水漁業學士,1996年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學碩士畢業,2005年中山大學動物學專業博士畢業。1996年7月至2002年1月任中國科學院南海...
中國科學院海南三亞海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始建於1979年,隸屬於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位於海南省三亞市,是我國唯一的熱帶海洋臨海生物實驗站。1999年被列為國家重點野外試驗台站(試點站),2002年加入了中國科學院生態系統研究網路(CERN),2006成為國家重點野外試驗台站。站內還設有“海南省熱帶...
水體環境、地質條件、生態系統的回響,為原創性理論的創立提供實測依據;將最大限度地採集與融合平台鄰近海區實時海洋綜合信息,為海洋環境預測、災害預警提供實時監測數據;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為海洋科學技術向縱深發展做出引領性貢獻。中國科學院近海海洋觀測研究網路台站分布詳表 ...
2. 國家科技部平台項目子課題:“極地生物標本資源共享平台”(2011.1-)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南、北極海洋微微型浮游植物群落及其生態作用對比研究”(編號:41076130)(2011.1-2013.12)4. 國家海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北極海洋生態系統對海冰快速變回響的評價技術”(編號:201105022)(...
福建省屬於亞熱帶氣候,水域灘涂資源豐富,是最具發展漁業潛力的沿海省份之一。毗鄰台灣海峽,海域廣闊,擁有閩東、閩中、閩南、閩外和台灣淺灘等5大漁場,總面積13.6萬平方千米,有記錄的海洋動、植物達5000多種,是重要的海洋捕撈作業區。沿海大小港灣125個,大陸岸線長3752千米,海島岸線長2804千米,岸線曲折率居...
廣東大亞灣海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簡介大亞灣位於廣東省珠江口左側、深圳市大鵬半島的西南部,界於113°29?42??-114°49?42??E,23°31?12??- 24°50?00??N之間。西屬深圳市,北居惠州市,東屬惠東縣,面積約600 km,平均水深11m,最深處21m,是南海北部一個較大的半封閉性海灣,灣內有大小...
海南三亞海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海南三亞海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隸屬於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2019年6月27日,科技部對海南三亞海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的梳理評估結果為一般。
浙江舟山群島海洋生態系統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浙江舟山群島海洋生態系統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2019年8月被教育部認定為2019年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4)闡明全球變化對我國主要類型生態系統的影響,揭示我國不同區域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的作用及回響。(5)闡明我國主要類型生態系統退化、受損過程機理,探討生態系統恢復重建的技術途徑,建立一批退化生態系統綜合治理的試驗示範區。研究方向 根據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的總體規劃,結合國際科學前沿、國家需求和自身優勢,...
中青年科學家已經成為基礎研究的主力,後備人才隊伍逐步成長,一批優秀團隊正在崛起,人才結構不斷最佳化。國際合作與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我國科學家越來越多地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全球海洋觀測計畫(ARGO)、國際大陸鑽探(ICDP)、國際大洋鑽探(IODP)、全球綜合地球觀測系統(...
《湖泊濕地海灣生態系統卷(海南三亞站1998-2006)》主要為三亞海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依據編寫指南編撰,以整理、蒐集和共享三亞站監測和研究數據的精華為宗旨,在對大量野外實測數據的統計彙編和精簡編撰的基礎上整合而成,內容涵蓋我站主要數據目錄、觀測場地和樣地信息、承...
五、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 六、海峽氣象防災減災科技能力建設工程 七、公路交通氣象觀測網工程 八、海洋氣象綜合監測預警預報工程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二、推進法制化建設 三、健全綜合防禦機制 四、加大科技創新力度 五、強化隊伍建設 六、完善經費投入機制 七、提高防禦意識 八、加強國際合作和...
《膠州灣生態系統長期變化圖集》是2011年在海洋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本書由孫松、孫曉霞主編。內容簡介 孫松和孫曉霞主編的《膠州灣生態系統長期變化圖集》是膠州灣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近十年來對膠州灣生態系統進行長期、綜合觀測研究的成果。《膠州灣生態系統長期變化圖集》涵蓋了膠州灣物理海洋學、化學海洋學、...
膠州灣海洋生態系統研究站始建於1981年,原名為黃島海水養殖試驗場。1986年改名為黃島增養殖實驗站。2005年被科技部批准成為國家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正式命名為“山東膠州灣海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2019年6月27日,科技部對該站的梳理評估結果為優秀。歷史背景 膠州灣海洋生態系統研究站始建於...
加強對海岸工程、海洋工程、海洋傾廢和船舶污染的環境監管,在生態敏感地區嚴格控制圍填海活動。降低海水養殖污染物排放強度。加強海岸防護林建設,保護和恢復濱海濕地、紅樹林、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加強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在重點海域逐步增加生物、赤潮和溢油監測項目,強化海上溢油等事故應急處置。建立海洋環境監測...
加強對海岸工程、海洋工程、海洋傾廢和船舶污染的環境監管,在生態敏感地區嚴格控制圍填海活動。降低海水養殖污染物排放強度。加強海岸防護林建設,保護和恢復濱海濕地、紅樹林、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加強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在重點海域逐步增加生物、赤潮和溢油監測項目,強化海上溢油等事故應急處置。建立海洋環境監測...
(ix)在陸上、淡水、沿海及海洋生態系統及動植物群的演化與發展上,代表持續進行中的生態學及生物學過程的顯著例子。(x)擁有最重要及顯著的多元性生物自然生態棲息地,包含從保育或科學的角度來看,符合普世價值的瀕臨絕種動物種。2011年起至今,因非法森林採伐、農業侵占、偷獵、修建道路破壞環境等因素,被列為...
五是海洋資源環境問題短板突出。岸線資源稀缺,對海洋經濟發展有明顯制約,海洋環境承載力較弱。儘管近年來天津海洋生態環境狀況有所好轉,但長期看形勢依然嚴峻,陸源入海污染壓力持續存在,部分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依然處於亞健康或不健康狀態。(二)面臨的形勢 縱觀國內外發展形勢,海洋在國際政治經濟格局和我國戰略全局中的...
2020年12月,廈門大學“台灣海峽海洋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入選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擇優建設名單,實現了廈門大學和福建省國家野外站“零”的突破。至此,翔安校區已擁有12個國家級科研平台,占全校80%,2012年獲批新增8個。學校現有的3個福建省創新實驗室:中國福建能源材料科學與技術創新實驗室(嘉庚創新實驗...
廈門大學2011年4月21日宣布,在太古集團慈善信託基金(“太古信託基金”)的資助下,計畫於福建省設立一所臨海實驗與觀測站(以下簡稱“海洋站”),監測全球氣候及由人類引起的環境變化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的影響。該研究站將包括時間序列觀測裝備、海洋生態模擬實驗室及海洋工程材料和儀器研發海上試驗室,以及為進行海洋...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對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進行了系統部署。頒布和修訂環境保護法、野生動物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生物安全法、長江保護法等 30 餘部相關法律法規,修訂調整國家重點保6護野生動植物名錄,不斷夯實生物多樣性保護法治基礎。二是就地保護體系持續最佳化。推進自然保護地保護範圍及功能分區的科學劃定,...
(三)提升海洋及海岸帶適應氣候變化能力 完善海洋災害觀測預警與評估體系。編制海洋觀測網規劃,完善海洋監測站網布局。建立完善海洋生態預警監測體系,強化赤潮等生態災害監測預警,實施河口及海岸帶生態系統監測,為評估生態系統適應性、抵抗力變化狀況提供支撐。加強海洋預報模型自主化研發,強化海洋災害風險普查成果套用,...
海洋生態系統可以進一步細分為河口生態系統、海灣生態系統、淺海生態系統、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上升流生態系統和海島生態系統,其中海灣生態系統、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上升流生態系統和海島生態系統為浙江省海洋空間中較為重要和典型的生態系統。 自然遺蹟。我省自然遺蹟資源豐富,從遺蹟的物質組成、生成規律與分布背景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