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

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

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中國—東協國家海洋科技聯合研發中心),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管理為主的國家級公益性、綜合性海洋科學研究機構,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建。

研究所以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為核心,以海洋生態環境監測與預測技術,海洋大數據和區塊鏈技術及智慧套用為重點,面向東協國家海洋科技交流合作、海岸帶綜合治理、海洋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修復、海洋災害監測預警與防災減災、海洋經濟發展與規劃等為突破口開展工作,以生態系統動力學與保護修復、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智慧海洋套用、向海經濟規劃與管理為核心的科研業務領域。同時,推動海洋領域廣西自治區實驗室建設。

截至2024年2月,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共有共有各類人員149人,其中在編人員77人。根據2024年3月研究所數據,共下設7個科研業務部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
  • 外文名:Fourth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
  • 成立時間:2018年9月10日
  • 機構地址: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銀海區新世紀大道26號
  • 主管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
歷史沿革,科研條件,人員編制,科研部門,合作交流,科研成就,科研成果,學術交流,人才培養,文化傳統,形象標識,精神文化,現任領導,

歷史沿革

2017年1月,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獲批成立。6月,開始籌建。10月,開工建設。
2018年9月10日,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在廣西北海海洋產業科技園區揭牌。
2020年1月,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正式運行。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截至2024年2月,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共有共有各類人員149人,其中在編人員77人,全職援建人員1人,柔性引進人員45人,派遣人員與科研助理20人,聯合培養博士後4人,聯合培養國際研究生2人。其中,高級職稱60人,中級職稱28人;博士學歷68人,碩士學歷38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戴民漢(雙聘)
中國工程院院士:金翔龍(雙聘)

科研部門

根據2024年3月研究所數據,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下設7個科研業務部門,此外有2個重點實驗室、1個野外觀測站以及2個研究中心。
省部級科研平台:自然資源部熱帶海洋生態系統與生物資源重點實驗室、廣西北部灣海洋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重點實驗室、中國—東協衛星遙感套用中心(海洋遙感中心)、自然資源部北部灣濱海濕地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共建)、廣西壯族自治區海洋空間資源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共建)
所屬科研平台: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研究室、海洋生態環境監測與預測研究室、海洋大數據和區塊鏈技術及智慧套用研究室、海岸帶綜合治理研究室、海洋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修復研究室、海洋災害預警監測與防災減災研究室、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研究室

合作交流

根據2024年3月研究所數據,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中國—東協國家海洋科技聯合研發中心)將中國海洋科技成果(包括理論、技術、標準規範、產品)推向廣西和東協國家,以“聯合”為中心,圍繞人才培養、聯合研發、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等方面開展工作,建立藍色經濟夥伴關係,推動海洋可持續發展,獲批自然資源部“中國—東協國家海洋科技平台建設”等項目,獲批外交部“中國—東協國家藍色夥伴關係建設”項目,獲批廣西科技廳“中國—東協國家海洋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創新平台”項目。通過這些項目實施,搭建廣西自治區中國—東協海洋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等創新平台,與東協國家海洋科研機構和管理部門開展資源保護與利用領域全方位的合作研究和技術攻關。
國際合作平台:中國—東協海洋科技教育平台、中國—東協國家海洋生物種質資源平台、中國—東協國家海洋科考平台、中國—東協國家海洋科技公共檢測平台、中國—東協國家海洋大數據平台、中國—東協國家海洋創新創業孵化平台
國際會議論壇:中國—東協國家藍色經濟論壇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根據2024年3月研究所數據,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承擔了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重點研發計畫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省部級項目(廣西重點研發計畫項目、自然科學基金、廣西科技基地和人才專項等)等多項,在生態系統動力學與保護修復、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智慧海洋套用等研究領域取得了系列成果。
截至2023年11月,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累計發表科技論文140餘篇(其中SCI論文116篇),出版專著4部,授權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10項、計算機軟體著作權12項,獲發布或編制各類標準7項。2021年,研究所共發表論文28篇,其中SCI論文25篇,中文核心期刊3篇;編制或參與專著4部;授權專利5項,實審中專利4項。
序號
項目(課題)名稱
項目(課題)來源
起止時間
1
海洋生物多樣性監測與保護培訓班
科技部2018年度開發中國家技術援助項目
2018
2
雙多邊國際合作
自然資源部項目
3
2019年度中國—東協海洋科技合作研討會
外交部亞洲區域合作專項資金項目
2019
4
APEC典型區域珊瑚礁生態系統綜合評估技術和管理合作研究
財政部中國亞太經合組織合作基金項目
5
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培訓班
科技部2019年度開發中國家技術援助項目
6
中國—馬來西亞紅藻提取卡拉膠養殖合作研究與開發
北海市科學技術局
7
雙多邊國際合作
自然資源部
8
海洋綜合管理國際培訓班
科技部2020年度開發中國家技術援助項目
2020
9
中國(廣西)—東協國家海洋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創新平台建設
廣西壯族自治區科學技術廳
10
中-泰典型區域珊瑚礁生態評估和珊瑚礁修復培育技術合作研究
北海市科學技術局
11
自然資源雙多邊國際合作
自然資源部
12
中國-東協國家海洋科技平台建設
自然資源部
2021
13
中國-東協國家藍色夥伴關係建設
外交部
14
APEC典型近海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及生態減災研究培訓
財政部中國亞太經合組織合作基金項目
15
北海市國(境)外專家項目經費(印度專家項目)
北海市科學技術局
16
中國—東協國家海洋科技聯合研發研討會
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
17
中國—東協國家藍色經濟論壇與中國—東協國家海洋科技合作
廣西自然資源廳
2022
18
中國—東協國家海洋科技-產業平台建設
廣西科技基地和人才專項
19
中國-東協國家藍色夥伴關係建設
亞洲合作資金
20
中國—東協國家海洋科技平台建設
亞洲合作資金
21
中國-日本新型海洋食品研發(國際)聯合實驗室建設
廣西科技廳
22
中國—東協國家藍色經濟論壇與中國—東協國家海洋科技合作
廣西自然資源廳
2023
23
中國-東協衛星遙感海洋領域套用能力提升
廣西自然資源廳
24
中國-東協衛星遙感海洋領域套用能力提升設備
廣西自然資源廳
25
中國—東協海洋科技聯合研發與海洋產業可持續發展
亞洲合作資金
26
面向東協區域的中國自然資源衛星遙感雲服務
亞洲合作資金
27
中國-東協國家藍色夥伴關係建設
亞洲合作資金
28
中國—東協國家海洋科技平台建設
亞洲合作資金
參考資料

學術交流

2021年,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共舉行16次學術報告會,內容包含如何撰寫國家基金、海洋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研究、海洋碳中和與碳循環、海洋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海洋微生物資源與天然產物、海洋觀測技術等領域和方向。

人才培養

2021年4月13日,教育部和自然資源部聯合發文《教育部和自然資源部關於加強校所合作推動科教融合的意見》,將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與浙江大學納入教育部—自然資源部首批4組“科教融合”共建平台。
根據2024年3月研究所數據,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合作招收、培養國際留學生2人。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標識採用同心圓設計,外部為研究所中英文全稱環繞,內部上方為象徵國家的“五星”,下方在象徵海洋的“海浪”,四朵浪花象徵“第四”。
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
研究所標識

精神文化

使命:服務國家海洋生態文明建設、踐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助力廣西向海經濟高質量發展
目標:創建海洋生態文明的科技人才培養基地、構築海洋生態文明的科技創新平台、建設海洋生態文明的實踐示範區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副所長
歐波
所長、黨委副書記
豐愛平
紀委書記
周雄
副所長
徐興永
參考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