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部海洋生物遺傳資源重點實驗室

“2013年被評為原國家海洋局大洋極地考察先進集體;2014年,實驗室“海洋石油降解菌研究”成果入選當年“中國海洋十大科技進展”;2015年度實驗室“大黃魚基因組測序揭示了脅迫適應的分子和遺傳機制”研究成果再次入選“中國海洋十大科技進展”;此外實驗室建成世界最大海洋微生物資源庫,成果入選2017年中國重大工程進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然資源部海洋生物遺傳資源重點實驗室
  • 主管部門:自然資源部
研究方向,發展歷史,科研條件,科研成就,人才培養,

研究方向

研究領域涉及:深海(微)生物及基因資源調查、深海(微)生物資源潛力評估與套用開發及重要海水養殖生物遺傳資源的套用基礎研究。

發展歷史

自然資源部海洋生物遺傳資源重點實驗室創建於1991年,是徐洵院士創立的我國第一個從事海洋生物基因工程研究的實驗室。1997年被評為原國家海洋局重點實驗室;2003年被批准為福建省重點實驗室;2005年1月實驗室被科技部批准為廈門市和科技部共建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2008年成立了“中國大洋深海生物及其基因資源研究開發中心”。2005年建立了我國第一個海洋微生物菌種資源共享平台“中國海洋微生物菌種保藏中心”。2014年,作為國家微生物資源平台的重要組成部分,進入以資源共享為主的運行服務階段,實現了深海生物樣品、資源的共享。

科研條件

自然資源部海洋生物遺傳資源重點實驗室擁有實驗樓面積5300m,主要儀器設備400多台(套),總價值7000多萬元。

科研成就

自然資源部海洋生物遺傳資源重點實驗室承擔各類科研項目40餘項,項目契約經費累計9263萬元人民幣;近三年來發表研究論文261篇,其中在Nature Communication、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Virology、Molecular Immunology等國際著名刊物發表SCI收錄論文230多篇;主編、參編海洋微生物專著多部,新申請專利40多項,獲授權20多項。
自然資源部海洋生物遺傳資源重點實驗室作為多個深海生物資源項目的主要承擔單位,積極承擔973、海洋區域示範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畫、中國大洋重大專項及海洋公益性項目。在深海長期生態觀測技術裝備研製、深海高溫高壓模擬培養、微生物菌種庫、海洋活性化合物庫、發酵中試平台等海洋微生物資源調查與開發利用平台方面具國內領先水平,是我國深海生物資源研發的基地與引導團隊。承擔或積極參與的國家重大工程計畫:
1、蛟龍探海工程: 2017年實驗室正式在“蛟龍探海工程”環境資源領域申請並承擔了重大項目“深海生物資源采探與評價”,邵宗澤研究員任首席科學家,項目經費2300萬元。
2、“深海空間站”國家重大工程:深海空間站是國家近期立項的重大科技工程,計畫於2020年完成百噸級,2030年完成千噸級深海空間站建設。實驗室計畫圍繞國家“深海空間站”套用目標,結合前期在南海天然氣水合物區開展的調查研究工作,在生物套用領域研發相關水下實驗儀器、技術,完善海底原位實驗技術,開展生物資源獲取與研究。為牽頭全國各單位組織2020年百噸級空間站海底原位試驗場實驗,以及2030年千噸級深海空間站的套用奠定基礎。

人才培養

自然資源部海洋生物遺傳資源重點實驗室在發展過程中始終將人才隊伍建設、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和科研成果產出擺在所有工作的中心位置,在充分調動全室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等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努力營造一個人際關係寬鬆和諧、學術創新氣氛濃厚的研究環境,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結構最佳化的學術梯隊。通過20多年的發展,實驗室培育了一支素質優良的海洋生物遺傳資源研發隊伍,固定人員42人。其中,院士1人,研究員10名,高級職稱31人,博士學位24人,6位博士為留學回國,45歲以下博士近20人,5人享受政府人才津貼,培養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近年來,先後有13人次獲省部級獎項4項,是一支以高水平學術帶頭人為核心,中青年科學家為中堅力量的科學團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