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鐘樓

禁鐘樓

座落在惠福西路坡山(參見坡山古渡遺址)上,即今五仙觀後面。興建於明朝洪武七年(1374年)至十一年,由當時廣東行省參知政事汪廣洋組織修築。樓宇如同一個巨型方井,內置一口巨鐘,其建築目的是用於火警。

基本介紹

  • 本名:禁鐘樓
  • 別名:大鐘樓
  • 所處時代:明洪武十一年
  • 地址:每組裡信息項最多6字,數據項最多15字
  • 建築商:廣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鑄造
建築介紹,相關故事,

建築介紹

禁鐘樓自明初建成以來,幾經興廢,今樓中木樑上仍有清乾隆戊申年(1788年)重建字樣。20世紀40年代,樓宇坍塌無存。今所見為1949年後重建,基本保存原貌。
樓高17、45米,樓基呈方台狀,用紅色砂岩石砌成,中空,四面有拱形門洞對稱貫通。台頂為一個四面敞開的木條構架,重檐歇山、琉璃瓦蓋之下是一個軒敞的樓台。頂部巨樑上懸掛著一口巨大的青銅鑄鐘,鐘口正好與樓基方井形洞口相對。方井形的樓基實質是巨鐘的一個共鳴器,鐘聲通過井洞激盪旋繞,音質更為雄渾悠揚。相傳巨鐘一敲,聲播三城(明三城)。
這口巨鐘是廣東現存最大的一口古鐘。高4、04米,鐘口直徑2、1米,重約5噸。鐘上刻有篆體銘文,註明為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廣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鑄造”。清朝屈大均廣東新語·器語》謂此鐘頗有“煞氣”,鑄成後不敢敲響。“有司命擊之,城中嬰兒女死者千餘……越一年(1646年)城(為清兵攻)破,乃止勿擊”。
禁鐘樓被譽為“嶺南第一樓”,這並不是因為它巍峨高聳,而在於它獨特的建築風格和奇妙的音響效果。

相關故事

明朝洪武年間,永嘉侯朱亮祖在廣州監鑄了一口巨鐘,但不知如何把它掛到嶺南第一樓上去,於是貼出告示:如有能夠懸起此鐘者,賞銀500兩。十多天過去,無人敢揭榜。
這時廣州大東門外有戶窮人家,父女倆相依為命。父名馮柱,女名馮秀娟,靠租種財主王善人的幾畝田維持生活。當年大旱歉收,無法交租,王善人就威逼馮柱要拿秀娟去抵租。父女倆為此十分驚惶。一位專為百姓消災解難的仙人知道此事,便來到馮家,交給秀娟一條細藤,要她去揭榜:“你用這條藤穿過鐘耳,暗叫大仙幫手,這鐘就會穩穩地吊上去了。”秀娟接過細藤,剛說聲“多謝大仙”,抬頭已不見了神仙。
秀娟於是去揭榜,立時驚動了眾人。官差見是個弱女子,大罵她是不是窮瘋了,要拉她去見官,這時旁邊一個老者上前勸道:“她既然敢揭榜,也許真有辦法。要是吊不起鐘,再送她去見官也不遲。”官差想想也有道理,就帶秀娟到樓前,看她如何把大鐘吊上去。
秀娟按照神仙交代的辦法,把細藤穿在鐘耳上,打一個結,然後上樓,把藤搭過橫樑,暗叫一聲:“請大仙幫手!”把藤輕輕一扯,鐘就被扯起了,直升到高樓上。再打一個結,便把鐘懸掛起來了。隨後就領了花紅,交了租。
清朝光緒年間,八國聯軍打入京城時,有一個外國商人聞說此事,大感驚奇,就到禁鐘樓上把這條藤看了很久,心想一定是寶物,不然怎能吊得起如此大鐘,並且幾百年不斷呢。於是,他就用高價向地方官買了這條藤,換了一條鐵鏈去掛鐘。
外國商人準備乘船回國,想到這條藤很髒,就開箱拿出來到水邊去洗。藤一沾水,霎時狂風四起,飛沙走石,白浪滔天,那細藤突然化作一條金龍,躍入海中,翻波戲浪,再飛上天去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