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元至元九年(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在元大都內修建鐘樓、鼓樓,其中鼓樓初名齊政樓,取齊七政(日、月、金、木、水、火、土星)之意。鼓樓、鐘樓建成之後不久均毀於大火。
元大德元年(1297年),第一次重建鼓樓、鐘樓,不久後再次毀於火。
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第二次重建鼓樓、鐘樓,後又被火燒毀。
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重修鼓樓。
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修鐘樓。
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鼓樓被毀。
清嘉慶五年(1800年),鼓樓進行修葺。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鼓樓再次修葺。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後,鼓樓、鐘樓上的文物遭到嚴重破壞,建築倖免於毀。
民國年間,鐘樓對外開放,並在樓內設電影院。
民國十三年(1924年),京兆尹薛篤弼將鼓樓改為明恥樓,並闢為京兆普通圖書館。
民國十四年(1925年),鼓樓改稱齊政樓,後又改稱京兆通俗教育館、第一民眾教育館等。
1949年後,鼓樓改為東城區文化館使用,鐘樓改為東城區教育局、北京市防空指揮部等單位使用。
1984年,鐘樓進行修葺。
1986年,鐘樓再次進行修葺。
1987年,鼓樓對外開放。
1989年,鐘樓對外開放。
2021年12月13日起,北京鼓樓進行封閉改造,暫停對外開放。
2022年1月26日,鼓樓二層恢復對外開放。同年11月19日,鼓樓、鐘樓啟動電力維修工程,暫停對外開放。同年12月22日,北京市鐘鼓樓文物保管所宣布北京鼓樓、鐘樓將於2022年12月26日恢復開放。
建築格局
鼓樓通高46.7米,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7000平方米,上覆灰筒瓦綠琉璃剪邊,為重檐三滴水木結構樓閣建築。四周砌有矮磚牆,門前有石獅一對。鼓樓通面寬34米,通進深22.4米。整座鼓樓由台及樓兩部分組成,樓基稱台,台高4米,台的南北側各有券門三座,左、右側各有券門一座,台內為十字形券洞,系無梁式磚石結構。台東西長56米,南北寬33米。其東北隅有一北向小門,內有69級石梯,由此可達樓上。樓為木結構,分二層,第一層樓室面闊五間28米,進深三間,內支撐有36根木柱。第二層為暗層,原無專用樓梯相通,後在一層東北隅置一鐵梯上下,除為檢查房屋外,還可存放物品。鼓樓的樓頂為三滴水,灰筒瓦綠琉璃剪邊歇山調大脊。上帶吻獸、垂獸,單昂單翹五踩斗栱,繪旋子彩畫。室內方磚鋪地,門窗為六抹方格槅扇。室外有木護欄及環樓走廊。
鐘樓通高47.9米,坐北朝南,全部建築為磚石構成,占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下部為磚石台基,上為樓體,高33米,黑琉璃瓦,綠剪邊,重檐歇山頂,殿式作法。台基四面開券門,券門內成十字相交形,內部東側有石梯75級,可達二樓。二樓四周有城垛,每面有一座拱券門,左右各有一石制雕窗,四周有漢白玉護欄。
文物遺存
鼓樓內遺存有25面更鼓。其中24面是根據史料仿製的,剩餘1面是歷史遺留的主鼓。鼓為整張牛皮蒙制,曾參與1990年北京亞運會的開幕式表演,鼓長2.25米,直徑1.34米,鼓座為木製,油漆,上雕雲紋,座高1.8米、寬1.9米、厚2米。鼓樓內還保存有一塊麒麟碑,為民國時從麒麟碑胡同移至鼓樓,相傳系明嘉靖朝武將
仇鸞府前的照壁。
鐘樓內正中有一八角形木框鐘架,正四角每邊長2.3米,斜四角每邊長1.35米,架上懸一大銅鐘。高7.02米,最大直徑3.4米,重約63噸,上頂徑約1米,鐘紐高近1米。鐘的兩側各吊一長2米,直徑約0.25米粗的圓木,以供撞鐘之用。大銅鐘朝北的一側,鐫有“大明永樂年”字樣,該鐘鑄造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為中國發現最重的銅鐘。鐘樓於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修時,刻有御製重建鐘樓碑。
主要展覽
鼓樓布置有以計時儀器和時間為主題的展覽,展覽共1260平方米,展線長度約600米。鼓樓一層數字沉浸展660平方米,“時間建築”“中國時間”“發現中軸線”等6個主題展廳和中心券洞沉浸展廳沿線分布,共展出10件藏品、48件輔助展品和裝置、12個互動體驗展項以及6部數字影片。鼓樓二層中國古代計時儀器展約600平方米,展品包括報時更鼓、銅刻漏、碑漏、日晷等古代計時儀器。
在“台北時間”展廳,鐘鼓樓作為古代司時中心的功能地位顯現。懸浮空中的“報時更鼓”和“永樂大鐘”前,虛擬擊鼓撞鐘可以讀懂“暮鼓晨鐘,鼓為號令,鐘為傳聲”的內在聯繫。“中國時間”展廳展示了傳統計時方法,通過觸控螢幕可以了解日晷、銅刻漏、碑漏的計時原理和精巧構造,讀懂箭尺、十二時辰和二十四節氣中蘊含的智慧。“發現中軸線”則直觀而整體地展示了中軸線各遺產點位的位置分布。
文化活動
藝文
《元一統志》載:“元世祖修燕京舊城,至元九年改稱大都,建鐘鼓樓於城中。”
《析津志》稱:“中心閣。閣之西,齊政樓也,更鼓譙樓,樓之正北,乃鐘樓也。”
《圖經志書》載:“鼓樓之銅刻漏,制極精妙,故老相傳,以為先宋故物。其制為銅漏壺四,上曰天池,次曰平水,又次曰萬分,下曰收水。中安鐃神,設機械,時至,則每刻擊鐃者八,以壺水滿為度。涸則隨時增添,冬則用溫水雲。”
《水曹清暇錄》中記載:“後門鼓樓定夜,每晚擊鼓百零八聲”。
鐘樓內《乾隆御製碑》撰文立石:“皇城地安門之北,有飛檐傑閣翼如煥如者,為鼓樓。樓稍北,崇基並峙者,為鐘樓。其來舊矣。而鐘樓亟毀於水,遂廢弗葺治。朕惟神京陸海,地大物博,通關別隧,黎庶阜殷。夫物龐則識紛,非有器齊壹之,無以示晨昏之節。器鉅則用廣,非藉樓表式之,無以肅遠近之觀。且二樓相望,為紫禁後護。當五夜嚴更,九衢啟曙,景鐘發聲,與宮壺之刻漏,周廬之鈴柝,疾徐相應。清宵氣肅,輕飆遠颺,都城內外十有餘里,莫不聳聽。仿挈壺雞人之遺制,宵衣待漏,均有警焉。爰飭所司,重加經度。基仍舊址,構用新制。凡柱□榱題之用,悉甃以磚石,俾規制與鼓樓相稱。經始於乾隆十年,閱二年工竣。所司請紀之石以式於後。夫春秋之義,興作必書。矧茲樓之成,昭物軌,定眾志,體國誠民,著在令典,修而舉之,以重其事,弗可以已也。乾隆十二年歲在丁卯秋九月經筵講官戶部尚書臣梁詩正奉敕敬書。”
活動建設
北京鼓樓二層每隔一段時間會仿照古代進行擊鼓表演。鼓樓共遺存有25面鼓,中間為首的大鼓代表1年,剩餘24面小鼓則代表24節氣。鐘鼓樓在長達600多年的報時歷史中,始終沿用先擊鼓後撞鐘的模式,“暮鼓晨鐘”由此而來。每到黃昏時分,鐘樓擊鐘18下,鼓樓擊鼓18下,共擊三遍108下,算報完一個時辰。擊鼓表演時,三名身著民族服飾的鼓手會準時來到主鼓前開始擊打鼓面,鼓聲雄渾有力,鼓樓的擊鼓表演在四季都有不同的鼓點。
鐘樓內的大鐘由響銅鑄成。在古代,鐘樓撞鐘時,鐘聲淳厚、洪亮,在方圓數十里內均可聽到。每日早、晚的寅時和戌時各撞鐘一次,稱之為“亮更”、“定更”,每次報時撞擊108下,俗稱“緊十八、緩十八、六遍湊成一百八”。城中軍民百姓、文、武百官聞“亮更”起,聞“定更”而息。
機構設定
文物保護
1957年,鼓樓、鐘樓分別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參觀信息
地理位置
門票信息
北京鼓樓、鐘樓全價聯票30元/張
鼓樓全價票20元/張
鐘樓全價票10元/張
參觀北京鼓樓、鐘樓需提前1至3天在微信公眾號“北京鐘鼓樓”上購票
1.60歲以上老年人、現役軍官、現役士官、18歲以上在校大學生(不含成人教育及研究生)可憑有效證件,購買半價票。
2.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現役士兵、殘疾人可憑有效證件,免票入內。
開放時間
開放時間:09:30—17:30(鐘鼓樓聯票16:30停止售票;鐘樓、鼓樓單票17:00停止售票;線上16:30停止售票;17:20停止檢票)
鼓樓一層展廳開放時間:09:30—17:30(鼓樓一層展廳每周一閉館,法定節假日除外)
開放時間:09:30—16:30(鐘鼓樓聯票15:30停止售票;鐘樓、鼓樓單票16:00停止售票;線上15:30停止售票;16:20停止檢票)
鼓樓一層展廳開放時間:09:30—16:30(鼓樓一層展廳每周一閉館,法定節假日除外)
交通信息
乘坐北京捷運8號線,在
什剎海站下車,A2口出,向北步行約350米即可到達鼓樓,向北步行約600米即可到達鐘樓。
乘坐北京捷運2號線、8號線,在
鼓樓大街站下車,G口出,向南步行約700米即可到達鐘樓,向南步行約800米即可到達鼓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