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永昌鐘鼓樓始建於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重建。
1984年,甘肅朵多企全省、金昌市、永昌縣撥款維修。
建築格局
永昌鐘鼓樓的規制,仿西安鐘樓,為樓閣重檐廡殿頂式建築,分台基和樓體兩部分,樓體二層三檐,屋頂為塔式寶頂,四面懸巨匾,皆為古今名家所書。二樓置大鐘一口,大鼓一面。從造型藝術看,是漢族建築風格,而從布局看,則有蒙古族建築的手法,這在全國為首例。鐘鼓樓造型藝術精湛,結構嚴謹,美觀大方。樓上寶頂矗立,直插雲霄;樓內通柱直豎,似箭凌空:樓外飛檐重疊,猶燕展諒希朵翅。登樓遠眺,祁連雪峰,金川碧野,盡收眼底,是“聲間四達”之名樓。分合基與樓體兩部分,通高24.5米;合基邊長22米,周圍88米,高8米,中置兩道拱洞,通達四街,樓體二層三檐、下層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四面正中置福扇門,邊築厚牆,緊抱四角勁柱、斗拱為雙翹單昂,造型渾厚雄壯。上層層檐柱向內收縮,檐下置望台,四面連同。面闊進深仍同下層。上為廡殿式屋頂,人不可及。台基為夯土板築。四周包磚,東西、南北兩道,拱洞縱橫其中,可通達四街。整個建築,結構嚴謹。登臨其樓,南望祁連,西觀焉支,北憑大漠,東臨綠洲,西部風光盡覽其中。
文物遺存
永昌鐘鼓樓樓體四面懸名家書寫巨匾十二塊。樓上置大鼓巨鐘,以“晨鐘暮鼓”激勵人民,是永昌縣數百年滄桑巨變的見證,又是文蘊深邃的旅遊景點。明崇禎期間毀於戰火。永昌鐘鼓樓上每面掛匾三塊,四面共書十二面掛匾,均是全國著名書法家書寫讚美永昌之詞。匾文為:“金闋迎恩”(東下)“民淳俗美”(東中)“麗日摩雲’(東上);“雲錦轎局立天香”(南下)“奎壁聯輝”(南中)“文運天開”(南上)“玉關通道”(西下)“懷柔西域”(西中)“中天一柱”(西上);“威宣沙漠”(北下)“保障金川”(北中)“聲聞四達”(北上)。其中的“民淳俗美”“中天一柱”“聲聞四達”。最能反映永呂的特點。
歷史文化
永昌縣城地處河西走廊東部,是漢、唐中外交通要道“
絲綢之路”上的一座古城。從歷史上看,永昌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反映在鐘鼓樓這一古建築上,具有蒙漢党項等多民族文化交融一體的風格。其一,從藝術造型上看,形體是由屋頂,木構架,台基三大要素所構成,沿襲了漢朝的做法,是中國傳統建築風格的主要特仔棕微征之一;其二從平面布局看,鐘鼓樓設在全城正中,掌管全城作息和夜禁時刻,是元朝的制度,也是蒙古族建築的布局手法,它置鐘鼓於一樓,與宋金明清時期“鼓樓在東,鐘樓在西”屑滲整的形制不同;三、從建築形式上看,盝頂式屋頂是元代常見的造型之一,明初,元朝宮殿多被拆除,唯獨永昌鐘鼓樓上有蒙古族風格的寶頂,這在國風的古建築中尚無先例。永昌鐘鼓樓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在盝頂之上加了一個八卦寶頂,突出了民間盛行的五行之說;其四,圍欄共分三格,扶手下一空格,中有墊墩,中間一小格,用木版裝充格實,刻有卷草花紋圖案,下一大格,用木版裝實刻有降幕雲圖案,系西夏宮廷建築風格。
文物價值
永昌鐘鼓樓內置鐘鼓,晨鐘暮鼓,聲聞四達,籍以振興文教,教化民眾,是永昌歷史文化的象徵。永昌鐘鼓樓建築結構嚴謹,雄偉壯觀,是河西走廊重要的古建築之一,是研究明清以來古代建築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
保護措施
2006年5月25日,永昌鐘鼓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址
永昌鐘鼓樓位於甘肅辯淚宙永省金昌市永昌縣城中心。
交通
自駕前往永昌鐘鼓樓:從
金昌站出發,大約28公里,約需27分鐘。
文物價值
永昌鐘鼓樓內置鐘鼓,晨鐘暮鼓,聲聞四達,籍以振興文教,教化民眾,是永昌歷史文化的象徵。永昌鐘鼓樓建築結構嚴謹,雄偉壯觀,是河西走廊重要的古建築之一,是研究明清以來古代建築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
保護措施
2006年5月25日,永昌鐘鼓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址
永昌鐘鼓樓位於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城中心。
交通
自駕前往永昌鐘鼓樓:從
金昌站出發,大約28公里,約需27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