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鳳陽明古樓

滁州鳳陽明古樓

滁州市地處長江下游北岸,長江三角洲西緣,為“南京都市圈”核心層城市,“皖江示範區”北翼城市,自古有“金陵鎖鑰,江淮保障”之稱。滁州具有1500多年的歷史,古稱塗中、清流,州建隋朝,文昌北宋,兼具吳楚淮揚之韻,匯聚江淮湖之風,千百年來素為江畔淮左的美好之州。滁州自隋起轄今琅琊、南譙、來安、全椒、南京浦口等地。滁州鳳陽明鼓樓又稱中都譙樓,位於縣城中央,建於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是中都城的重要附屬建築,是我國最大的鼓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滁州鳳陽明古樓
  • 地理位置: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
  • 建於:明洪武八年
  • 拼音:chuzhoufengyangminggulou
綜述,組成結構,影響,地理位置,歷史文化,

綜述

明中都古樓位於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明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朱元璋詔以家鄉臨濠為中都。集全國名材和百工技藝、軍士、民夫、罪犯等近百萬人,經過六年的營建,到洪武八年四月,突然以“勞費”為由罷建。然而此時,一座宏偉豪華的都城屹立在鳳陽大地之上。
滁州鳳陽明古樓滁州鳳陽明古樓
中都建有內、中、外三道城。外為中都城,周長60餘里,開9門。中為禁垣,周長15里多,開4門,曰午門、東華、西華、玄武門。城內有正殿、文華和英武兩殿,文、武二樓,東、西、後三宮,金水河、金水橋等。正南午門外,左為中書省、太廟,右為大都督府、御史台、大社稷。中都城內外,還有城隍廟、國子監、會同館、歷代帝王廟、功臣廟、觀星台、百萬倉、軍士營房、公候第宅、鐘樓、鼓樓等。《中都志》稱“規制之盛,實冠天下”。

組成結構

鳳陽明是中都城的重要附屬建築,是我國最大的鼓樓。和西邊的鐘樓相距六里,遙遙對峙於中都城中軸線的兩側。
鳳陽明古樓是我國最大的鼓樓。它的結構、方向與其他鼓樓不同。一般鼓樓大多是南北方向,而鳳陽鼓樓卻是東西方向。
鼓樓由台基和殿樓兩部分組成。台基正中間開三個門洞,中門略大,中上有朱元璋親書的“萬世根本”四個楷書大字。
鼓樓由台基和樓宇兩部分組成。台基南北長72米,東西寬34.25米,高15.8米,是中國最大的鼓樓台基。基上樓宇初建之時,“層檐三覆,棟宇百尺,巍乎翼然,瓊絕塵埃,制度宏大,規模壯麗”。終明一代,鼓樓一直以其高大雄偉為國內之最。
鼓樓是向全城報時的地方。舊時樓上設有“銅壺滴漏,銅點更鼓,以警朝夕”。鼓樓在建築布局上有別於其它鼓樓而別具一格。東西向的布局是符合中都城總體規劃的,也是對“席山建殿,枕山築城”的中都城的點綴和平衡,因此把中都城宮闕襯托得更加雄偉壯麗。

影響

歷六百年余載,中都城內外建築皆毀,僅剩皇城午門、西華門台基及1100米長的城牆,但觀其舊址和遺物,仍可見巍峨壯觀之一斑。
皇城城牆雄偉堅固,皆用大城磚砌築,已發現署有22個府70個州縣及大量衛所、字號銘文磚。砌磚所用的灰漿是用石灰、桐油、糯米汁等材料混合而成。在城牆的關鍵部位,甚至用熔化的生鐵代替灰漿灌鑄。所以在明代的二百多年中,城牆完好無損。午門券門及樓台四周基部,總長500餘米的白玉石須彌座上,鑲嵌著各種珍禽異獸、名花瑞草;而南京、北京兩個午門基部券洞兩端僅有少量花飾。殿址上的石礎,每塊直徑2.7米見方,礎面正中半浮雕蟠龍一圈,外圍刻有翔鳳。北京太和殿石礎直徑僅1.6米見方,且是素麵。石望柱、欄板、御道丹陛等,也都雕刻著龍鳳。特別是皇城內外的建築布局,繼承宋、元傳統,開創明清新風,成為後來改建南京和營建北京的藍本,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九八二年,國務院公布明中都皇故城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士元稱:“中國幾千年宮遷建築史中都數第一,沒有中都就無法認識中國幾千年宮廷建築的歷史淵源。”
鼓樓建成600多年來,幾經滄桑,屢廢屢建。台基一直保存完好,基上柱礎排列整齊。1986年被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理位置

滁州鳳陽明古樓

歷史文化

  • 滁州市地處長江下游北岸,長江三角洲西緣,為“南京都市圈”核心層城市,“皖江示範區”北翼城市,自古有“金陵鎖鑰、江淮保障”之稱。滁州具有1500多年的歷史,古稱塗中、清流,州建隋朝,文昌北宋,兼具吳楚淮揚之韻,匯聚江淮湖之風,千百年來素為江畔淮左的美好之州。滁州自隋起轄今琅琊、南譙、來安、全椒、南京浦口等地。1992年與滁縣地區合併,形成了現在的滁州市。滁州是皖東的區域中心城市,古都南京的江北門戶,全國家電及裝備製造業基地、全國雙擁模範城、中國十大特色休閒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
  • 滁州,古稱“清流”、“塗中”,最早屬於揚州棠邑(今南京市六合區),三國設鎮,南朝建州,隋朝始稱“滁州”,因滁河(塗水)貫通境內,又“塗”通“滁”,故名為“滁州”。
    滁州市,又稱“皖東”,素有“ 金陵鎖鑰”、“江淮保障”之稱,是六朝古都——南京的江北門戶,隔江與南京遙望。滁州南據長江,東控京杭大運河,是為江東之門戶,江淮之重鎮。這裡臨江近海,物富文昌,唐代大詩人韋應物知滁州,作“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滁州西澗》);唐宋八大家之歐陽修著《醉翁亭記》流傳千古,南宋大詞人辛棄疾在滁州抗金,更發出“烽火揚州路”之感喟。滁州自古為西吳湖熟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吳文化和淮揚文化在這裡交匯融合、熠熠生輝。這裡人文薈萃,名賢輩出,“儒風之盛、夙冠淮東”。三國東吳智囊、大都督魯肅,宋代畫家崔白,二十四孝子之朱壽昌,《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滁陽王郭子興,大明天寧翼元帥何文輝,清代著名女學者王貞儀,上海市委書記、海協會會長汪道涵,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復旦大學校長章益,著名書法家黃學江,兩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陸元九,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學俊,教育家、國民政府教育部長杭立武,近代傑出建築師呂彥直,江蘇巡撫吳棠,還有諸如范常、胡松、方俊頤、呂本元、張遠等名人賢士。滁州吳風漢韻,底蘊深厚,歷史上無數文人騷客,王侯將領流連於此,徘徊于山水之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