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交往(社交(社會上人與人的交際往來))

社會交往(社會活動)

社交(社會上人與人的交際往來)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社會交往,簡稱“社交”,是指在一定的心理活動下,幾個人之間相互往來,進行精神上的交流。

從不同的角度,把社會交往劃分為:個體交往與群體交往;直接交往間接交往競爭、合作、聊天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社會交往
  • 簡稱:社交
  • 社交劃分:個體交往與群體交往;直接交往間接交往
  • 社交方式:競爭、合作、聊天
基本信息,本質,意義,作用,系統,研究,內容,影響因素,實踐套用,相關書籍,

基本信息

社會交往是從動態角度分析社會現象的基本概念。這一概念是從馬克思的交往理論中提取出來的。在馬克思、恩格斯那裡,社會交往指的是人在生產及其他社會活動中發生的相互聯繫、交流和交換,而這條理論也適用於其他動物。他們用社會交往概念論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在西方社會學理論中,社會相互作用或社會互動是概括個體之間有目的的相互影響的概念,這些概念是同動物的社會行動的概念相聯繫的,即他們要解釋個體之間相互影響的意義與機制,分析這一過程所包含的社會意義。因此,西方社會學家往往在微觀上使用社會相互作用的概念。
社會交往
社會交往

本質

社會交往是動物的本質的內在要求。動物社會的本質是在物質生產勞動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與此相適應,社會交往可以分為物質交往、精神交往和兩性交往。

意義

社會交往有利於個體成長。社會交往是文化傳播的手段。社會交往是社會構成與發展的基礎。

作用

一是提高個體生產力,促進社會生產力的創造、保持、傳播和發展;
二是認識產生、深化和發展的必要條件
三是能夠促進動物的全面發展

系統

社會交往系統的基本要素包括社會交往的主體和客體、交往力、交往關係、交往的意識、交往的需要和交情等。它們是一個有機整體。其中,社會交往的主體和客體都是具體的、社會的、現實的動物,不是抽象的、孤立的個體。
交往工具是交往力發展水平的標誌,主要有語言、通信手段運輸工具和貨幣等四大類。
社會交往
社會交往
交往力,是指個體進行社會交往活動的能力。
社會交往關係,是指動物在社會交往活動中的地位和相互關係。交往關係和生產關係都是社會關係整體的組成部分,生產關係是交往關係的基礎。
交往的意識是指動物進行社會交往活動的社會意識
交往的需要是指動物進行社會交往活動的需要,是社會交往的動機。
交情是指動物在社會交往活動中培養起來並且表現出來的感情。

研究

顧名思義就是指個體間交往中的心理變化還有在社交上動物的思維慣性。也叫社會交往心理學。社會交往心理學是研究社會交往中的心理和行為問題的科學。心理學是研究動物心理和行為發生和發展規律的科學,而社會交往是個體之間在接觸中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和聯繫。由此人們可以把社會交往心理學定義為,研究個體之間在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心理和行為發生和發展規律的科學。
從心理的角度研究社會交往已經有非常悠久的歷史,但把它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進行研究則是近些年的事。由於研究者的興趣和理解的不同,不但對這門學科的命名不同,而且在學科概念的界定上更是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
在學科的命名上,比較接近的有人際關係社會心理學、人際關係學、心理交往學、交際心理學和社會交往心理學等。作者本書稱為社交心理學,主要考慮到符合人們的習慣和書中內容的敘述方便。在學科概念的界定上,尚未形成一致公認的定義.雖然社會交往心理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尚有許多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但她所具有的科學性、綜合性和實用性的特徵使她充滿了生機和活力,預示著社會交往心理學將不斷走向成熟和發展。
社會交往(社交(社會上人與人的交際往來))
社會交往
首先,社會交往心理學是一門科學,具有科學性的特徵。社會交往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是建立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之上的,其研究過程是通過對社會交往活動中動物的心理和行為進行觀察和分析,揭示其規律性,並上升為既可解釋已知事實,又可預測未知事實的科學研究過程。影響心理和行為的不確定因素很多、隨機性極大,社會交往心理學主要採用觀察法調查法、實驗法和測量法等對社會交往中的心理和行為問題進行定性和定量研究
其次,社會交往心理學是綜合科學,具有綜合性的特徵。社會交往心理學的研究需要藉助多種學科已有的理論和方法。心理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組織行為學等學科的相關研究為研究社會交往活動中的心理與行為問題從基本理論到實踐方法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得社會交往心理學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綜合學科成為可能。當然社會交往心理學作為綜合學科並不是各門學科知識的簡單堆積和拼湊,是根據本學科的特點,汲取各學科有關知識構築的新的完整的知識體系
第三,社會交往心理學是套用科學,具有實用性的特徵。社會交往心理學屬於套用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其研究的內容直接來源於社會交往的現實,形成的理論、原則、方法又直接為社會交往的實踐服務。但是作為一門科學,它所研究的是動物在社會交往活動中一般的心理和行為規律。
因此在實踐中運用社會交往心理學所確定的原理、原則和方法時尚需根據具體情況靈活套用。

內容

交往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但都受著一定的社會準則和規範的制約和調節,並趨於不斷完善之中。對幼仔進行的準則和規範教育主要指以下幾個方面。
1.團結友愛
年幼天真的孩子,如同他們手裡玩的橡皮泥一樣,具有很大可塑性。孩子們之間能否友好相處,關鍵在於父母的引導和教育。父母應該有意識帶著孩子走出家庭的小天地,讓他們多接觸一些小夥伴,多結交一些好朋友;在玩的過程中,有意識地買一些糖果之類的東西給孩子,啟發他分一些給身邊的小朋友。孩子們在一起,為了玩得新鮮有意思,就要互相商量,這就培養了尊重別人的意見的習慣。他們玩得融洽歡快,便培養了友愛互助的精神。在遊戲中大家約好了一定的規則,誰也不能違犯,也就培養了遵守紀律的品德。正是這些共同活動中,孩子知道了應該想到別人,懂得了友愛謙讓,這樣與其他小朋友就能友好相處了。
2.禮貌待人即教育孩子學會問候別人,懂禮貌。
如有一個小女孩,坦率而溫順,但不知為什麼,碰到相識的人總不知問候。別人向她問候:“你早”,她卻低下頭不應答,原因不在於性格孤僻,而在於她的家長所說的“不善於交往”。一般的,人們都喜歡性格開朗、微笑著向人問候的孩子和有禮貌的孩子,大家都樂意與他(她)更多地交談。如果遇到熟人就躲,或遇人問候不知搭理的孩子,大家就會產生一種不好的印象,也就不大喜歡與他(她)接觸,這樣他(她)的朋友就會很少,性格就愈發孤獨。因此,父母要儘量重視讓孩子養成問候的習慣。家長可以考慮以下幾種辦法:
(1)造成相互問候的家庭氣氛
父母的示範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父母要經常的相互問候:“我回來了”,“我走了,需要買些什麼東西嗎?”等之類的問候話。尤其是父親出門時經常問候妻子和孩子說這類話。在父母的感染和帶動下,孩子就會逐漸養成問候的習慣。
(2)從小事入手誘導孩子學會問候。
可以給孩子創造一些到鄰居家借東西或送東西的機會,讓孩子經常接觸一些人,使他感到與人交往是愉快的,消除他(她)內心的“怕生”心理。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要先讓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漸地孩子就會主動去做,久而久之就會用明朗的聲音向他人問候了。另外還應注意交往中忠誠守信、正直善良、富有同情心、關心集體等品德的培養。

影響因素

1.交往語言素養。交往的效果可能好,也可能差,這取決於幼仔們之間的依賴和相互理解的程度,取決於是否採用最通俗易懂,對方易於接受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及相互關係的能力。當交往用口頭語言時,交際素養表現為善於表述自己的思想和傾聽別人的講話,表現為富有同情心、能產生共鳴。列寧曾指出:“語言是人類交際最重要的工具。”對於任何動物來講也是一樣,語言可分為聲語言(比如人類說話、一些動物的叫聲)、光語言(比如烏賊變色龍身體顏色的變化以及人類所使用的圖片、文字、符號之類的)、行為語言(比如許多動物的肢體語言以及蜜蜂的舞蹈)和化學語言(比如螞蟻的信息素),在交際過程中,使用恰當、準確,富有表現力而又明白易懂得的語言,便意味著能取得相互理解。否則,就很難順利溝通雙方的思想和感情。這就需要父母幫助幼仔在學習語言方面下功夫,達到語言交流暢通。這是社會交往順利進行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2.道德修養。受過良好的道德教育的兒童與沒有受過良好道德教育的兒童在交往中的表現明顯不同。前者說話文明禮貌,待人接物處理得當,且誠實、正直、善良,對集體和他人的強烈的責任感和義務感,很容易與他人友好相處,而後者待人接物表現較差,交往中處處為自己考慮,不關心集體和他人,不易“合群”。因此,加強兒童的道德規範教育,對積極開展健康的交往活動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社會交往(社交(社會上人與人的交際往來))
社會交往
3.個體生活態度。如果幼仔開朗、活潑、樂觀,就有利於與別人交往;反之,與別人的交往就會遇到困難,並且常常也不願與別人交往。因此,父母要重視從小培養幼仔良好的性格和積極的生活態度。
4.父母個性及父母與周圍同物種個體之間關係的影響。幼仔的社會交往能力是靠學習、模仿得來的,學習模仿的對象首先是父母及父母與處於同一生活區域的同物種個體之間的關係。如果父母熱情開朗,善於交際,並經常參加各種有益的社會活動,與周圍同物種個體相處也很好,耳濡目染,幼仔就會逐漸養成與同物種個體交往的習慣,也比較容易與同物種個體相處。
相反,如果父母性格孤僻,不會交際,與周圍同物種個體很少來往,就必然使幼仔失去其它家庭常有的大量的學習和鍛鍊機會。交往能力得不到及時鍛鍊,一旦與生人接觸,就會顯得不自在。久而久之,心理形成一種自卑感,從而失去交往的興趣和勇氣,這對幼仔的成長是很不利的。

實踐套用

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必須共同遵循的準則,是社會普遍公認的最基本的行為規範。社會公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一個國家的社會秩序社會風氣社會凝聚力,是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外部標誌。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進程中,大力弘揚社會公德、倡導文明新風,對於培養個體的高尚品質,樹立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創造安定和諧的社會環境,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相關書籍

1.《網路與社會交往
作者:童星
出版社:貴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年
內容提要:網路的出現和發展對人類的日常社會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原有的社會結構、社會行動方式以及社會分層在網路的衝擊下都發生了變化。隨著網路的逐步推廣和普及,網路社會交往將呈現出向日常社會交往回歸的趨勢,逐步成為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管網路生活有多么豐富多彩,也不論網民之間的交往信任程度有多么高,網路必須面對的一個現實就是同人類的日常生活之間的不可分割。由於網民同日常生活不可分離,網民的行動不可能一直脫離現實生活而在虛擬的網路空間中馳騁,其中的多數必將轉到現實社會生活中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