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燕(石燕化石)

石燕(石燕化石)

作為中藥用的化石中,除龍骨外,石燕恐怕也是最普通的了。產零陵州,形似燕,其實石也。性涼,無毒。既可以作為中藥材還可以作為玩物欣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燕
  • 學科:古生物學
  • 記載:《水經注
  • 價值:清涼解毒、鎮靜安寧
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石燕的療效起到清涼解毒、鎮靜安寧的作用。但從其化學成分來說,基本上是碳酸鈣,只是埋藏在地層內的時間很久,一般都有幾億年的歷史,與普通碳酸鈣有所不同,是否就因為這原因才能作醫藥之用?這是中醫藥專家研究的問題。
那么,石燕就是飛燕變成石頭?或者說是飛燕的化石
古生物學的研究早已揭謎,石燕不是飛燕的化石,它不會飛,它是一種古代海洋中營固著生活的腕足動物的殼體化石,所以說石燕非燕。
那為什麼會把它當作飛燕的化石呢?說來話長,早在晉代時,著名畫家顧愷之(約公元345~406年)在其《啟蒙記》中曾提到:“零陵郡有石燕,得風雨則飛如真燕。”可算是有關石燕化石的最早記錄。但從此以後,就認為石燕是飛燕的化石,遇風雨,還能“起死回生,”鼓翅飛翔呢!這位大畫家的一句話,竟謬種流傳,貽誤非淺。
石燕化石石燕化石
此後,北魏時代的著名地理學家、文學家酈道元(公元466~527年)在其名著《水經注》中就有類似的沿用記述:“石燕山(在今湖南祁陽)有石紺而狀燕,因以名山。其石或大或小,若母子焉。及雷雨相薄,則石燕群飛,頡頏如真燕矣!”這段文字,頗有繪聲繪色之妙。說的是祁陽石燕山,出產變成石頭的蚶子,形態像燕,有大有小,若母子之分。每當雷雨之際,石燕會像燕子似的飛翔起來。據目前掌握的地質資料核查,祁陽廣布晚泥盆世的海相地層,特別在石灰質岩層內,盛產石燕化石,但由於《水經注》是一部地理學的古典名著,石燕會飛的論述令人相信,以致廣為流傳了。
酈道元是一位嚴謹的學者,在寫《水經注》時,訂正了前人許多訛傳錯謬之處,即使遇到尚未能作出合理解釋的問題,也在書中指明,存疑以待來者。但遺憾的是,在這則記載中,雖對石燕的形態、產地都寫得正確,並且能把石燕與蚶子聯繫起來,從古生物學角度去理解,還是十分難得的,至少與海生的貝類聯想在一起,基本上是對的。而為什麼把不會飛的化石說成“石燕群飛,頡頏如真燕矣!”卻令人費解。不過,考查一下酈道元一生的遊蹤,他從未到過華南各地,在寫《水經注》時,有關北方的地理資料,差不多都親自走到過,寫南方的部分,都是引用前人的資料,再則,他是否真觀察過石燕化石本身?恐怕沒有,以致出現差錯。
到了唐代,開始注意到石燕有治病的功能,於是入藥。同時,也對傳說中的石燕是否會飛的問題給予明確的回答。如李勣(公元584~669年)主持編纂的《新修本草》中提到“永州祁陽西北一百十五里土岡上,掘深丈余取之,形如蚶而小,堅如重石也。俗雲,因雷雨則自石穴中出,隨雨飛墜,妄也。”這段見解獨到的文字,指出石燕的形態與蚶子相似,又堅如石,沉重。但不會飛,將其視作飛燕,是風馬牛不相關的。
到宋代,蘇頌(公元1020~1101年)在其《本草圖經》上記載:“祁陽江畔沙灘上有之,或雲生洞中,凝僵似石者佳。”他知道石燕化石,產於江畔沙灘上,可能是這一帶含石燕的岩石經過風化侵蝕以後,被水流衝來的。
在唐、宋時代,可能對含石燕地層未作開發,石燕的產量自然有限,當時當作名貴的藥材,甚至列為進宮的貢品。
代到代這段長時間裡,人們對石燕的認識逐漸符合客觀事實,但所傳的石燕是否會飛的真相尚未揭示。直到11世紀,在張師正的《倦遊雜錄》中找到答案:“零陵出石燕,舊傳雨過則飛。嘗見謝郎中鳴云:自在鄉中山寺為學,高崖岩石上有如燕狀者,圈以筆識之,石為烈日所暴,忽有驟雨過,所識者往往墜地。蓋寒熱相激而迸,非能飛也。”張師正在這裡介紹了一位從來不出名的鄉村醫生謝鳴,在寺廟裡讀書研究學問時,看到崖壁岩石上生有石燕,就用筆圈劃出來,經常去察看它是否真會飛?後來,他發現圈劃的地方,由於日曬、風吹、雨打、水沖等風化作用,特別是暴雨剛過,熱脹冷縮,使岩石崩裂破碎,石燕終於墜地,於是得出了“非能飛也”的正確結論,從而揭示了石燕遇風雨而“飛翔”的秘密。由此可見,實踐對於科學研究極為重要,多少年來,多少學者,都是曾以訛傳訛,記載了許多石燕能飛的故事。唯獨這位不出名的鄉村醫生卻認真地通過親身的實踐和觀察,解決了這個懸案。此後,關於石燕化石的記載都類似謝鳴的判斷。
至於明代李時珍在其《本草綱目》中所談到的“石燕有二,一種在此(按:指藥用石燕化石),乃石類也,狀類燕而有文(紋),元(圓)大者為雄,長小者為雌。”指出了性別的差異,從生物學角度看是可能的,但化石的性別差異,很難確定,他的見解,迄今尚未證實。
自《本草綱目》問世以後,許多地方志上都陸續記錄了石燕的產地。其時代分布,以泥盆紀最多,次為志留紀,再次為石灰一二疊紀。就地理分布看,以湖南廣西最多,次為湖北、雲南、廣東江西、浙江、江蘇山西。但從中藥店所收購的石燕看,產於浙江、江蘇、山西各石炭一二疊紀地層中的石燕化石極少,基本上是湘、桂、黔一帶泥盆紀地層中所產。
如果翻閱國外古生物文獻,有關腕足類化石(石燕僅為其中之一)的記載要到中世紀,才初次描述始於葛斯那,他在1565年繪記了德國佛登堡的小咀貝類腕足類化石。
從以上所述我國古代學者有關記載、觀察、研究石燕的一些片斷中,我們看到了我國有關化石的科學史料是多么光輝燦爛!
附:化石名品-石燕 距今3.3億年之前的石炭紀,生存著一種古無脊椎動物。它為介殼類,是腕足港的一屬。其外貝體為橫方形,向左右延伸時,逐漸收縮上翹開張,殼面具粗強的放射狀褶線,狀如燕翼,所以古人就將它稱作“石燕”。
化石化石
石燕原為海產動物,後因地質變遷,現多於山石間可以找到。在我國,石燕的產地很多,大多是在南方。其中,記載最早也最有名的是今湖南祁陽縣零陵縣,此處所出石燕曾作為貢品進奉。此外,湖北的南漳、宜昌,廣東的高要廣西的象州、平南,雲南的陸良江西宜春,浙江的龍泉,江蘇的溧水山西太原、保德等地,也有石燕。許多地方因而將產地稱作燕山、石燕洞
石燕因其外形有動感而具備了一定德觀賞性。清人屈大均《嶺外代答》說:“石燕,今湖南永州所產絕佳。色黃而頭、嘴、翅、脊了了。”正因為它有這樣一個動感的特點,古人相傳,一有適當時機,它就會“飛”。北魏酈道元著名的《水經注》就說:“其石或大或小,若母子焉,及雷風相薄,則石燕群飛,頡頑如真燕矣。”清代《昌化縣誌》說得更煞有介事:“雲谷山石燕洞,其深莫測,時見石燕飛出。”倒是《雲林石譜》得作者杜綰最有見識。杜綰曾親自去湖南零陵考察石燕。他在山上看到岩壁上有不少石燕鑲嵌其間,就用筆打上記號。過些天再去看,那些打上記號的石燕果真墜落地上,難道真是飛出來的?顯然不會。杜綰認為,這是因進來烈日曝曬,又下了驟雨,乃“寒熱相激迸落”爾。
石燕小者四五厘米,大者不過十多厘米,若藏有幾枚,頗可得玩賞之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