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市中醫藥事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家莊市中醫藥事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
  • 外文名:無
  • 地區:石家莊
  • 年度:2011-2020
通知,內容,一、中醫藥事業發展面臨的基本形勢,二、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三、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戰略和主要任務,四、中醫藥事業發展的保障措施,

通知

石家莊市人民政府檔案石政發〔2012〕2號
石家莊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石家莊市中醫藥事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的通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
現將《石家莊市中醫藥事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二○一二年二月八日

內容

石家莊市中醫藥事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
為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和河北省人民政府《關於振興中醫藥事業的決定》,在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中充分發揮中醫藥優勢,根據《石家莊市衛生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特制定本規劃綱要。

一、中醫藥事業發展面臨的基本形勢

(一)現實基礎。中醫藥是重要的衛生資源,在防治重大疾病和疫情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和省衛生廳、省中醫藥管理局的正確領導下,在廣大中醫藥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我市中醫藥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中醫藥發展環境不斷改善,服務體系更加健全,人才隊伍日益壯大,科研水平得到提高,命名了一批國家、省、市級重點專科,疾病防治能力和服務可及性明顯增強,中醫藥文化建設取得新成果。特別是我市被確定為“全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中醫藥服務項目試點地區”,橋東區創建成為“全國社區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行唐縣、井陘縣創建成為“全國農村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新華區、新樂市、靈壽縣、趙縣、晉州市創建成為“全省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市衛生局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授予“全國中醫藥文化建設先進單位”和“全國中醫基本現狀調查特別貢獻獎”榮譽稱號。中醫藥在深化醫改中的作用逐步得到有效發揮,為保障人民民眾身體健康、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主要問題。我市中醫藥事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相比,與廣大民眾日益增長的醫療保健需要相比,與建設“幸福石家莊”的戰略要求相比,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扶持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政策還不完善,中醫藥事業發展投入嚴重不足;基層中醫藥服務網路不健全,部分醫療機構基礎設施簡陋、設備陳舊,信息化水平普遍偏低;中醫藥人才匱乏,知名中醫和領軍人物短缺,基層中醫藥專業人員嚴重不足;中醫藥特色優勢逐漸弱化,專科(專病)建設水平不高,服務領域趨於萎縮;中醫藥文化建設滯後,內涵不豐富,品味不夠高。上述問題亟需認真加以解決。
(三)發展機遇。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中醫藥事業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期。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指明了中醫藥事業科學發展的前進方向。國務院《關於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省政府《關於振興中醫藥事業的決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廣大人民民眾對中醫藥的信任和需求,奠定了堅實的社會基礎。醫學模式和疾病譜的變化,拓展了發展的廣闊空間。加快中醫藥事業振興步伐,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迫切需要。各級各有關部門要牢牢把握戰略機遇期,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統籌兼顧,紮實工作,著力解決制約中醫藥事業發展的突出問題,全面推進我市中醫藥事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二、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

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
(一)指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為統領,以轉變中醫藥事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滿足城鄉居民中醫藥服務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大力實施“1135”戰略,繼承發揚中醫藥特色優勢,全面推進中醫藥醫療、保健、科研、教育、產業、文化“六位一體”協調發展,率先成為中醫藥事業科學發展示範區,在建設“幸福石家莊”的進程中提供健康保障,實現由中醫藥大市向中醫藥強市的跨越。
(二)基本原則:堅持以人為本,注重中醫藥服務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最大限度地滿足城鄉居民對中醫藥服務的需求;堅持中西醫並重,充分發揮中醫藥在公共衛生、重大疾病防治、基本醫療保障中的優勢作用;堅持政府主導,鼓勵社會參與,多渠道、多形式發展中醫藥事業;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統一,既要保持特色優勢,又要積極利用現代科技,不斷提高中醫藥的學術水平和臨床療效;堅持中醫與西醫相互取長補短,發揮各自優勢,促進協調發展。
(三)總體目標:到2015年,城鄉中醫藥服務網路進一步健全,中醫藥防治傳染病、慢性病及其他重大疾病的能力明顯增強;人才培養機制進一步完善,隊伍素質得到全面提高;中醫藥文化建設全面開展,努力形成社會關心、支持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良好氛圍,率先實現服務網路全覆蓋、適宜技術廣普及、特色專科上水平、健康產業大發展,躋身全國中醫藥工作第一方陣。到2020年,構建起現代一流的中醫藥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基本醫療服務體系、繼承創新體系和健康產業促進體系,服務能力與城鄉居民的需求相適應,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建設中的地位得到充分體現。

三、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戰略和主要任務

(一)突出“一個抓手”
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建設工作管理辦法》,以創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市”為抓手,全面加強基層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有效提升中醫藥工作的整體水平。制定全市創建規劃,明確年度創建目標,確定創建內容、實施步驟和保障措施。2012年,長安區、藁城市、辛集市啟動省級“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創建工作;2013年,橋西區、裕華區、元氏縣完成啟動工作;2014年,欒城縣、正定縣、鹿泉市、贊皇縣完成啟動工作;到2015年,23個縣(市)、區全部創建成為省級“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其中新華區、趙縣、晉州市、辛集市創建成為國家級“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橋東區、行唐縣完成國家級複審工作;到2018年,80%的縣(市)、區爭取創建成為國家級“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申報“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市”,力爭2019年通過國家驗收評審,大幅提升我市基層中醫藥服務水平和能力。同時,全面開展“全國綜合醫院中醫藥工作示範單位”創建工作,到2015年,創建5個國家級示範單位。
(二)抓好“一個試點”
以被確定為“全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中醫藥服務項目試點地區”為契機,按照中醫藥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瘥後防復的“治未病”理念,堅持預防為主,形成較為完善的中醫“治未病”服務網路,建立新的健康保障模式。2012年,在市中醫院建立中醫“治未病”中心,80%的縣級中醫院建立中醫“治未病”基地,60%的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中醫“治未病”健康指導室,向城鄉居民提供中醫藥健康教育、情志調攝、食療藥膳、針灸按摩等宣傳諮詢和傳統療法服務。聘請2-3名國家級專家擔任顧問,開展技術指導和業務培訓。各級中醫醫療機構定期舉辦中醫“治未病”和中醫藥適宜技術培訓班,培養中醫“治未病”專門人才。將中醫藥服務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體系,定期對承擔公共衛生服務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進行督導檢查。在1-2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抓好中醫藥防病科試點,提高運用中醫藥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2011年底,中醫藥服務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各項工作全面開展。2012年,不斷完善規範,為全國提供試點經驗。2013年,孕產婦、兒童、老年人、高血壓和2型糖尿病患者中醫藥健康指導率達到80%以上。到2015年,形成獨具特色、全國領先、形式多樣、服務規範的中醫藥公共衛生服務模式。
(三)強化“三項建設”
1.強化市、縣中醫院標準化建設。在區域衛生規劃中合理規劃和配置中醫醫療機構,改善中醫醫療機構基礎設施條件,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加大對市中醫院人才、設備、資金、政策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將其建設成為區域內中醫醫療技術指導中心和人才培訓基地,到2015年,綜合功能、專科特色、整體實力、年服務患者數量躋身全國一流地市級中醫院行列,力爭列入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項目。抓好10所縣級中醫院建設,進行業務用房改建,配備基本醫療設備,提高服務能力。到2015年,17所縣級中醫院全部達到特色突出、功能齊全、管理規範的二級甲等中醫院標準,其中3所達到三級甲等中醫院標準,2-3個縣級中醫院列入省級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項目,所有中醫院中醫藥人員占衛生技術人員的比例達到70%以上。實施優質中醫資源倍增工程,“十二五”期間,全市中醫醫院床位由3272張增加至5000張。組建石家莊市中醫醫療集團,規範運作機制,加強技術合作與交流,形成以強帶弱、強強聯合的發展格局。二級以上綜合醫院全部設立中醫科,床位不少於總床位的5%,西醫臨床科室積極開展中西醫結合診療工作,建成10個綜合醫院示範中醫科。
2.強化基層中醫藥服務網路建設。建立和完善覆蓋城鄉、功能完善的中醫藥服務網路,強力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藥服務工作。2011年底,完成25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國醫堂”建設,60%的鄉鎮衛生院設定中醫科、中藥房,創建100所以上中醫藥特色示範性村衛生室。2012年,所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高標準完成“國醫堂”建設,中醫類別執業醫師不低於執業醫師總數的25%,70%的鄉鎮衛生院中醫科、中藥房建設達到基本標準,所有社區衛生服務站和80%的村衛生室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大力推行“首席中醫師”進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幫助進駐單位完善工作制度和技術操作規程,規範和改進管理,指導開展中醫藥服務納入基本公共衛生項目各項工作。紮實推進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工作,每年篩選一批符合我市實際的中醫藥適宜技術,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推廣使用,到2015年,所有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至少能夠開展適宜技術30項,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至少能夠開展適宜技術15項,不斷滿足城鄉居民中醫藥服務需求。
3.強化重點中醫專科(專病)建設。大力實施“精品化突破、集群式發展”戰略,按照專業覆蓋齊全、地區分布合理、特色優勢明顯、創新能力較強的要求,鼓勵和支持申報國家級、省級重點中醫專科,加強市級重點中醫專科建設與發展。保持市中醫院肛腸科、腦病科、皮膚科、針灸科、中醫護理、神志病科等優勢領先地位,培育一批特色突出、優勢明顯、療效顯著的中醫名科。各級中醫醫院堅持中醫藥為主的辦院方向,著力推進中醫藥特色建設,在全市形成具有中醫藥優勢的專科群。到2015年,力爭建成國家級重點中醫專科5個,每所縣級中醫院至少擁有1個省級重點中醫專科或1個市級重點中醫專科。“十二五”期間,建成5個以上省級中醫藥重點研究室和2個以上國家級中醫藥重點研究室。鼓勵和支持中醫藥技術人員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在一些常見病、多發病、疑難病的診治上形成特色優勢,到2015年,承擔國家級和省級中醫藥課題研究30項。發揮重點專科協作組作用,開展中醫優勢病種篩選工作,組織優勢病種診療規範和臨床路徑培訓並推廣套用,建設3-5箇中醫優勢病種臨床診療中心,市中醫院成為國家級藥品臨床實驗機構。以“夯實基礎護理,突出中醫特色,改進臨床護理”為主要內容,到2015年,創建100個“中醫優質護理服務”病區。
(四)實施“五大工程”
1.實施中醫藥人才提升工程。遵循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探索院校教育與師承教育的有機結合,切實抓好“讀經典、做臨床、跟名師”等關鍵環節,著力培養具有深厚中醫藥理論功底和豐富實踐經驗的中醫藥人才。重點加強高層次人才培養,每三年組織一次石家莊市“十大名中醫”和“中醫藥拔尖人才”評選,努力造就一批醫德高尚、技術精湛、服務優質的中醫大家和領軍人物。到2015年,全市擁有10名以上省級名中醫,培養50名學科帶頭人,其中有3名中醫(中西醫結合)專業博士研究生導師、10名碩士研究生導師。完善中醫藥師承制度,深入開展高層次中醫藥人才帶徒工作。加強縣鄉村三級實用型中醫藥人才的培養,在市中醫院設立全市中醫藥繼續醫學教育中心,通過進修培訓、在職培訓等方式,到2015年,培訓300名縣級中醫院專科技術骨幹,500名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中醫臨床技術骨幹及中醫全科醫師。依託省會中醫藥高等教育機構,為鄉村定向培養1000名中專及以上學歷的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每年在“大學生村醫”招聘工作中,要有一定比例的中醫藥專業人員。做好中醫藥繼承工作,整理研究歷代醫家和當代名老中醫學術思想、技術方法、診療經驗。
2.實施中醫藥健康產業促進工程。充分發揮中醫藥在養生保健中的特色優勢,開發建設集中醫醫療、養生保健、食療藥膳、健康旅遊、中醫藥美容、老年護理為一體的中醫藥養生服務體系。針對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提供康復、療養、保健、養生等系列化服務。推廣針灸、推拿、中藥熏蒸、冬病夏治等中醫特色診療項目,並以此為依託拓展高層次的康復家政服務。利用西部山區生態環境條件,將井陘縣洞陽坡建成中草藥種植加工示範基地,拉動全市中藥材的規模化、集約化、生態化種植。鼓勵院內製劑研發和套用,將名老中醫驗方開發為使用方便的醫療機構中藥製劑,2012年,依託市中醫院組建石家莊市中藥製劑中心,到2015年,銷售額達到3000萬。有條件的縣級中醫院設定中藥製劑室,開發至少10種中藥製劑。加強中醫醫療機構與企業、科研院所的合作,促進傳統經方、醫院製劑以及名老中醫驗方深入研究和成果轉化,開發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市場前景廣闊的中藥新藥。有計畫地對民間醫藥知識、單方、驗方和技術進行挖掘蒐集,加強民間中醫獨特診療技術的篩選、評價、利用和保護。
3.實施信息化建設工程。在“十二五”全市衛生信息化建設統一規劃框架內,建設與中醫藥事業發展相適應的信息系統,加快各級中醫院以中醫電子病歷為核心的醫院信息系統建設,與居民電子健康檔案有效銜接,促進區域醫療信息交換與共享。成立全市中醫藥信息管理中心,推動中醫藥政務信息管理系統、中醫藥綜合統計信息系統、中醫醫療信息共享系統、中醫藥信息服務與監測系統建設,提高中醫藥行業的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加大中醫醫療質量監測系統項目的管理力度。開發《石家莊市中醫藥常見病、多發病資料庫》,在農村和社區推廣套用,指導中醫藥臨床。加強市中醫院國家信息化建設示範單位和電子病歷試點單位建設,開展網路預約掛號、社區衛生服務、遠程醫療會診、專家線上諮詢等,到2013年,將其打造成為“數位化”醫院,達到國內先進水平。2012年,在藁城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開展縣級中醫院信息化建設試點,到2015年,所有縣級中醫院都要建立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醫院信息系統。
4.實施民營中醫醫療機構做大做強工程。認真貫徹落實市政府《關於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實施辦法》,按照石家莊市《區域衛生規劃》和《醫療機構設定規劃》,科學合理設定和布局民營中醫醫療機構。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能夠填補省會空白、技術含量高、具有較大規模的中醫專科醫院和特色醫療機構。鼓勵和引導民營中醫醫療機構強強聯合、兼併擴張,進行規範的股份制改造。支持有條件的民營中醫醫療機構向高水平、高技術含量的大型醫療集團發展。到2015年,民營中醫醫療機構門診人次占全市中醫醫療機構門診總人次的8%,出院人次占全市中醫醫療機構出院總人次的6%。民營中醫醫療機構在科研課題招標及成果鑑定、專業技術人員任職資格、人才培養、繼續教育、等級評審、參加學術活動、重點專科(專病)建設、醫學院校臨床教學基地及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資格認定等方面享有與公立中醫醫療機構同等待遇。開展民營中醫醫療機構等級評審工作,加強民營中醫醫療機構監管,對不當謀利、損害患者合法利益的,依法懲處並追究法律責任。
5.實施中醫藥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工程。進一步挖掘中醫藥文化積澱,加強中醫藥文化資源開發利用,打造具有我市特色的中醫藥文化品牌。弘揚中醫藥行業傳統職業道德,樹立“大醫精誠”的核心價值觀,不斷提高中醫藥人員的文化修養。加強各級醫療機構中醫藥文化建設,中醫醫療機構在建築風格、環境建設、管理理念、制度建設等方面,充分體現中醫藥文化特徵。2013年,市中醫院創建成為“全國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每個縣級中醫院建立一個不少於100平方米的中醫藥文化知識宣傳園地,每個綜合醫院的中醫科設立中醫藥文化宣傳櫥窗,打造1-2箇中醫藥文化宣傳主題公園。組建中醫藥養生保健專家講師團,深入開展中醫藥文化進機關、進校園、進軍營、進家庭、進社區、進農村“六進”活動,增強廣大人民民眾健康保健意識。從2012年開始,每年舉辦一屆省會“國醫節”,宣傳和普及中醫藥知識,開展義診諮詢服務,推介中醫藥適宜技術,讓更多的民眾了解中醫藥、感受中醫藥、使用中醫藥。在“12320”公益熱線增設中醫藥養生保健知識內容,拍攝一部有影響力的反映名老中醫的電視片。充分利用網路、報刊、電視等媒體,建立多層次、廣覆蓋的中醫藥文化傳播渠道,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四、中醫藥事業發展的保障措施

(一)提高思想認識,加強組織領導。各縣(市)、區政府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市中醫藥方針政策,充分認識全面加強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重要性、緊迫性和艱巨性,把中醫藥事業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衛生事業體系建設規劃,明確發展中醫藥事業的具體目標、重點任務及保障措施。將中醫藥工作納入各級政府年度考核目標,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及時研究解決中醫藥發展的重大問題,督促落實有關政策措施。充分發揮中醫藥工作局際協調小組的作用,定期召開中醫藥工作協調會議,研究部署中醫藥工作。縣(市)、區衛生行政部門要有機構和人員專門負責中醫藥工作,強化中醫藥管理職能。
(二)堅持政府主導,加大經費投入。切實落實對中醫的投入傾斜政策,逐步實行中醫藥事業費財政預算單列,安排中醫專項經費,確保全市各級中醫事業費占醫療衛生經費的比例逐年提高。重點支持開展中醫藥特色服務、公立中醫醫療機構基礎設施建設、重點中醫學科和重點中醫專科建設以及中醫藥人才培養。結合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探索建立能夠鼓勵提供中醫藥服務的財政投入機制,在定編、定崗和績效考核基礎上,對縣級中醫醫療機構、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中醫藥技術人員的基本收入給予保障。鼓勵和引導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捐資,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形成多渠道投入格局。
(三)落實部門責任,完善政策措施。各相關職能部門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加強溝通,密切配合,合力推進中醫藥事業發展。財政部門會同衛生部門研究制定對提供中醫藥服務醫療機構的財政補償辦法。物價部門研究制定政策,增設中醫藥特色服務收費項目,適當提高中醫診療技術服務價格;按照醫務人員職稱,合理確定中醫診查費,並向名老中醫傾斜;認真測算中藥飲片藥事服務費,合理確定醫療機構中藥製劑價格。人社、衛生部門在確定基本醫療保險的住院定額結算標準時,將中醫院與綜合醫院同等對待;在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和新農合制度中提高中醫藥服務的報銷比例,降低報銷起付線;積極支持我市生產的中成藥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和新農合報銷範圍;將治療效果好、服務價格適宜的中醫診療項目增補到基本醫療保險和新農合支付範圍中。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要鼓勵醫院將安全有效的經方、驗方製成丸、散、膏、丹等傳統製劑,方便民眾使用,提高中藥使用率。在保證臨床用藥安全的前提下,簡化中藥製劑申報、審批程式,降低報批成本。對現行使用兩年以上、療效確切、無不良反應的特色中藥製劑進行篩選並形成目錄,在指定的醫療機構內使用。
(四)強化督導檢查,認真做好評估。各縣(市)、區根據本規劃綱要,結合具體情況編制當地的中醫藥事業中長期發展規劃,並組織實施。在規劃實施過程中認真組織開展中期評估、第三方評估等,及時發現問題,根據具體情況適時調整規劃,確保取得成效。評價內容包括:綜合目標的實現程度,各項具體指標的完成情況,主要工作進展情況,各項政策和措施落實情況,規劃中各項工作的科學性、可操作性與實際情況的符合程度,研究規劃實施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總結實施中的經驗等。有關部門定期進行督查和行政效能檢查,並通報工作進度。主動接受民眾監督,將民眾滿意度作為評價規劃成效的重要指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