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姓

石姓

石姓,人口眾多,是當今中國前100個大姓之一。宋版《百家姓》排第188位。在當代姓氏人口排名中,石姓排名第63位,人口420萬(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約占0.3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姓
  • 外文名:Stone
  • 類型:姓氏
  • 讀音:shí
  • 注音:ㄕˊ
  • 國姓:後晉國姓
  • 歷史人物石勒石作蜀石達開
姓氏源流,得姓始祖,遷徙分布,郡望堂號,歷史名人,家譜文獻,字輩排行,宗祠通用聯,

姓氏源流

石(shí)姓源出有:
石姓
源出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康叔六世孫衛靖伯之孫公石碏,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元和姓纂》及《春秋公子譜》等記載,春秋時期康叔的六世孫衛靖伯之孫公石碏,又稱石碏,是衛國的賢臣,有大功於衛國,世為衛大夫。戰國史學家左丘明在《春秋左氏傳》中稱讚石碏說:“石碏,純臣也,惡州吁而厚與焉。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石碏在此次變故中表現的大智大勇、大義滅親,為後世君子們所稱道。
石姓
石厚的兒子、石碏之孫駘仲,後來以祖父的字命氏,稱石氏,史稱石氏正宗。
源出二
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的公子段,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春秋公子譜》記載,春秋時期宋國公子段,字子石,是宋平公子成的二兒子,他的後代都以先祖之字為姓氏,稱石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商丘石氏。
石姓
源出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公子豐又大夫,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春秋公子譜》記載,春秋時期,鄭國公族後裔有公子豐,是鄭穆公姬子蘭之子,字石癸,在鄭釐公姬惲(姬髡頑)執政時期(公元前570~前566年)出任大夫,曾多子出使衛國、齊國
在公子豐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石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大河石氏。
源出四
源於嬴 姓,出自春秋時期秦國石作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石作氏,是秦國早期的貴族世家複姓,原居秦邑(今甘肅天水故秦城)。到了春秋末期,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一名叫石作蜀,在史籍《孔子家語》中稱為石子蜀。石作蜀,字子明,號卓子,冀人(今甘肅天水甘谷十里舖鄉)。在石作蜀的故里,原有石子墓和石子祠,可惜早已荒蕪。
在石作蜀的後裔子孫中,皆以先賢祖姓氏省文簡化為單姓石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三隴石氏。
源出五
源於羯族,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後趙錄》中記載,在五胡十六國時期,有匈奴別部羯族,其酋帥匐勒改漢族姓名為石勒(公元274~333年),建立了後趙政權,稱後趙高祖,其同族的羯族部落酋長張訇督隨著石勒改姓名為石會。此後,其後裔子孫皆隨先祖改為漢字姓石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上黨、武鄉石氏(攀附者居多)。
石姓
源出六
源於鮮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魏書·官氏志》、《北史》的記載,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中有烏石蘭氏、婁氏部落。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於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遷部洛陽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時,將烏石蘭氏、伊婁氏改為漢字單姓石氏、伊氏,後多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大同石氏。
源出七
源於突厥族,出自唐朝時期突厥族沙陀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沙陀族,亦沙陀突厥,源出西突厥處月部。唐朝初年,處月部散居於今新疆準噶爾盆地東南、天山山脈東部巴里坤一帶,當地有大磧,名為沙陀,故號“沙陀突厥”,漢史簡稱其為沙陀部。唐朝以後,建立後唐政權(公元923~936年)的唐莊宗李存勖、建立後晉政權(公元936~946年)的高祖石敬瑭、建立後漢(公元947~950年)政權的高祖劉暠(劉知遠),均為沙陀部族人。石敬瑭,原名叫臬捩雞,但歐陽修考證後,在所撰著的《新五代史》中說“臬捩姓不知其最初的來歷”。因此,仍應為沙陀突厥自己的姓氏。臬捩雞很勇猛,也善於騎射,謀略也很遠大,他輔佐過李克用和李存勖,屢立戰功,升至刺史。
雞血石雞血石
在石敬瑭稱帝後,其部屬多有隨之改漢姓為石氏,後多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太原石氏。
源出八
源於昭武九姓,出自唐朝時期西域石國,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該支石氏,出自隋、唐時期“昭武九姓”之一的西域石國。石國,在今窣利境內(粟特,烏茲別克斯坦塔什乾)一帶。唐高宗李治顯慶三年(公元658年),唐王朝以瞰羯城為大宛都督府。據《新唐書》記載,隋唐時,在現在的中亞阿姆、錫爾河流域有康、安、曹、石、米、何、火尋、戊地、史九姓政權,九姓自康以下的八姓都是康姓的支庶, 康開始時在祁連山北的昭武城(今甘肅省臨澤境內),九姓均以昭武為氏,史稱昭武九姓。 居民主要以農業為主,兼營畜牧業,居民勇猛善斗。 九姓中的石國也叫柘支、柘折、赭時,在今烏滋別克斯坦的塔什乾一帶,國王姓石,都城在柘折城。唐高宗永徽年間(公元650年-655年),昭武九姓自願投降唐朝,
唐玄宗李隆基先天二年~開元二年(公元713~714年),大食人(今伊朗地區)曾侵入石國。唐開元初年,唐玄宗封其君莫賀咄吐屯為石國王。唐開元九年(公元721年)伊捺吐屯屈勒嗣立,曾請求唐朝政府討伐大食國。
唐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莫賀咄吐屯復助唐朝政府擒突騎施可汗吐火仙,被封為順義王。
唐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大食國的埃米爾納斯爾入侵石國;唐天寶九年(公元750年),石國王子走大食乞兵,攻怛羅斯(今哈薩克斯坦江布爾城),擊敗唐朝將領高仙芝大軍。
唐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唐朝政府曾封石國王子那俱車鼻施為懷化王。石國在至唐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尚遣使朝貢於唐朝。
後石國有人遷居中原,以國名漢稱改漢字單姓為石氏,是為新疆、青海石氏。
源出九
源於波斯,出自唐朝時期古波斯族人,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九國志》記載,唐朝時期,古波斯族人通過唐蕃古道來華之人很多,有留居中原者,取漢姓為石氏。五代十國時期,前蜀國的利州司馬叫石處溫,後唐政權攻滅前蜀國之後,石處溫率兵投降,後晉升為寧江軍節度都知兵馬使、萬州管內義軍都指揮使。後唐孟知祥椐蜀稱帝建後蜀國之後,石處溫到湖南芷江一帶為官。石處溫大力發展農耕,庫存糧食多,上繳軍糧也多,後官遷萬州刺史(今重慶),活了有八十多歲。石處溫便屬於該波斯族石支。
源出十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蒙古族朝魯圖德氏,源出蒙古察哈爾部,漢義“永恆的岩石”,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以姓氏漢義冠漢姓為石氏,亦有稱喬氏、朝氏、晁氏、曹氏、朝氏等者。
源出十一
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⑴.回族石氏,最早為大食國在唐朝赴中國軍隊之隨軍商團領袖,即指國為姓,稱食氏。該支食氏族人,因在清朝時期發動反清起義,失敗後為避禍而改姓為石氏,後世代稱石氏。
⑵.今居於河北泊鎮的回族石氏,傳說是元朝時期丞相脫脫之裔,其先去南方徵調建築元大都(北京)所用的木材、石料至泊鎮時,適逢元朝被滅,無奈只好留居當地,並用徵調的木材和石料修建了清真寺。當時,每逢遇明軍盤問時,他們便指石為姓,後世代稱石氏。
⑶.今居河南開封的石氏回族,源出宋朝時期由印度來中國的五百餘家猶太族人,取漢姓為石氏,以示頑強生存。當時這些猶太族祖先有十七個姓氏群體,後經數百年的歷史演變,至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以後,僅存有七姓,石氏便是其中之一。猶太族石氏族人後融入到回族,以頭戴藍色禮拜帽為顯著標誌,被稱為“藍帽回回”或“青帽回回”。
源出十二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石佳氏,亦稱實嘉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赤盞部,滿語為Sigiya Hala,世居葉赫烏蘇河(今吉林梨樹),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石氏。
⑵.滿族洪羅氏,亦稱洪駱氏、候勒氏、霍羅氏、洪克羅氏,滿語為Honglo Hala,世居松花江流域,後多冠漢姓為石氏、何氏等。
⑶.滿族瑚錫喀氏,亦稱呼依特氏,滿語為Husika Hala,世居黑龍江流域,後多冠漢姓為石氏、胡氏。
⑷.滿族石富察氏,滿語為Sifuca Hala,世居倭濟(今黑龍江寧安),後多冠漢姓為石氏。
⑸.滿族石穆魯氏,亦稱石莫勒氏,滿語為Simulu Hala,世居渾春(今吉林琿春),後多冠漢姓為石氏、穆氏、魯氏、蕭氏等。
⑹.滿族石馬拉氏,亦稱書瑪哩氏,滿語為Sumari Hala,漢義“小口袋”,世居虎爾哈(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海蘭(今吉林和龍海蘭河流域)等地,後多冠漢姓為石氏、舒氏。
⑺.滿族倭赫氏,滿語為Uhe Hala,漢義“石頭”,世居界凡(今遼寧撫順李家鄉界藩山),後多冠漢姓為石氏。
⑻.滿族烏魯哩氏,亦稱吳魯哩氏,滿語為Uluri Hala,漢義“獼猴桃”,世居沾河(今吉林雙陽河流域)、葉赫(今吉林梨樹),後多冠漢姓為石氏、那氏、趙氏、吳氏等。
⑼.滿族石克特立氏,亦稱西克忒里氏、錫克特哩氏、錫得胡立氏,滿語為Sikteri Hala,為卦爾察女真姓氏,世居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烏喇(今吉林永吉)、松花江以及黑龍江沿岸地區,後多冠漢姓為石氏、西氏、胡氏、奚氏、郗氏、邵氏等。
⑽.滿族扎克塔氏,亦稱扎克達氏、哲克達氏,滿語為Jakta Hala,漢義“松樹”,世居黑龍江流域,所冠漢姓為石氏、李氏等。
⑾.滿族扎庫塔氏,亦稱查庫塔氏,滿語為Jakuta Hala,漢義“各八”,世居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噶哈里必漢額里村(今吉林延吉朝陽川以西)、扎庫塔(今吉林琿春圖們江北岸、海蘭江以西一帶)、哈達(今遼寧省西豐縣小清河流域)、薩楚庫(今黑龍江寧安老松嶺一帶)、松花江沿岸及長白山區等地,所冠漢姓為石氏、張氏、包氏、朱氏等。
女真族的石姓 女真族中有一個姓諧音叫石盞,後來音譯為漢字姓時就取複姓中的石字作漢姓,元代的劇作家石君寶的姓就是由此而來。
滿族的石姓有一支由瓜爾佳氏一支改姓而來。明朝時瓜爾佳氏的布哈被明朝政府任命為建州左衛指揮, 他的兒子和孫子阿爾松阿和石翰相繼繼任建州左衛指揮,石翰後來與人結仇,棄官遷居廣寧,因為名字中有“石”字,就改姓為“石”。
源出十三
源於達斡爾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達斡爾族倭埒氏,亦稱沃熱氏、斡勒氏、斡郎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斡勒部,世居黑龍江北境、齊齊哈爾(今黑龍江齊齊哈爾)、墨爾根(今黑龍江嫩江)、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一帶)。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Ulie Hala。
達斡爾族、滿族倭埒氏,在清中葉以後多冠漢字姓為石氏、沃氏、張氏等。
源出十四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侗族、水家族、阿昌族拉祜族、土家族、東鄉族黎族、羌 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石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字姓石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出十五
源於李姓改姓而來,屬於避禍改姓為石氏
山東 滕州官橋鎮萊村石氏。該支脈石氏並不是春秋戰國時期衛國石氏純臣石碏的傳人,而是在明朝末年,因忠臣李三才受奸臣迫害,其族為避開官兵追殺,指石為氏而來。
根據《明史》記載和有關資料查證,滕州市官橋鎮及其周邊幾個村子的石氏族人,而是明朝末年的忠臣李三才之後。三才乃明朝末年的朝中良臣,因功高蓋世,受奸臣邵輔忠,喬應甲等人的排擠、誹謗和陷害,不得志,滿門抄斬,後滅九族,被官兵追弒。後設法逃出虎口,逃到今天山東滕 州市官橋鎮萊村,官兵追至,追問姓名,其隨機應變,指石為姓。免遭一場大的劫難,其後人改姓石,兄弟兩人由於避其殺戮,各奔東西,長達數年,見面不認識。 偶有不期而遇,談吐間,方之是同胞兄弟,啜泣涕泠,抱頭言歡。老大姓石,老二姓李,此乃石李不分是也。兄弟二人死後,葬於蓬萊山丘,兄弟二人墳塋相鄰,互 為守望,李氏墳塋西南行穴,石氏墳塋西北行穴。而後兩姓和睦傳世,互相照顧。李氏改石氏,給石氏的文化注入了新鮮的血液,為傳承石氏文化做出來了不朽的貢獻。
《滕州萊村石氏譜》石氏譜序:騰邑有生石瑤堪以撰譜序屬余余不敏情,勿容辭詢,所由來遂所染翰以志之按,石氏之騰前明天啟間也,本姓李,洛陽人士,廬州知府,其父三才明藎臣(原指帝王所進用的臣子,後稱忠誠之臣)也,時魏忠賢誣劾(音he)黨人,三才公雖卒數年亦為所罔,李公畏禍,枽(音:ye,古同“枼”)官隱去,曰遇禍而隕生宗嗣,莫衍思患,而預防明哲之機,騰東南蓬萊村居焉不敢顯其姓,因指蓬萊而以石為氏雲。
始祖元,字復始,本姓李,前明萬曆年間進士,初任廬州知府,洛陽人,其父李三才,嘉靖年間進士院右僉[ 音qiān]都御史巡撫,淮揚總督漕運既卒,至天啟五年,崔呈秀、魏忠賢誣刻黨人李三才等,後復始避禍棄官來滕邑東南四十里家焉,因名蓬萊遂以石為氏,其弟至仍氏李,於是闕荊棘,建屋舍,日出而作,日落入息,儼然農家者流居鄰,未有知其由來者,其真善於。在清朝、民國,被鄉鄰首推為魯騰名門望族。其族支繁葉茂,自始祖起,至今已傳世十四世-至十五世,族人近千人。
滕州市官橋鎮萊村石氏班輩字(二十六字)派行:之廷開惠玉峰,鳳韞正思揚,和聲兆吉祥,興隆維繼廣,敏德永懷良。 (其內容資料該支族人滕州萊村石岩提供)
源出十六
其它改姓 :歷史上有人將自己的姓改為石姓,如婁姓改為石姓,《北齊書》中記載北齊的一位王后—神武明王后婁氏於 太寧二年(公元562年)將自己的姓改為石姓。
據北魏 崔鴻撰,載何鏜漢魏叢書》中的《別本十六國春秋卷二後趙錄》記載,十六國中有一張姓的人改名叫石會。

得姓始祖

石碏、公子段、公子豐、石作蜀、石勒、石敬瑭、石處溫。

遷徙分布

石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七十一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四百四十三萬一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27%左右。
距今約兩千多年以前,在石碏大義滅親的貢獻之後,他們一家人長期在衛國飛黃騰達,世代子孫都貴為大夫。由此可見,石氏族人最早發源於當時的衛國之地,即今天的河南北部一帶。
以衛國為源地的石氏族人,其最初的播遷方向就是現在的山東,山東與河南相鄰,又是原魯國之域,準確地說,在衛公子姬州吁弒其君後,石氏族人已有在魯國活動的身影。
秦、漢兩朝以前,石氏族人主要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繁衍,同時有部分人徙居江南。
漢朝時期,石氏族人已播遷至今山東省北部、河北省南部,及河南省境的黃河以北地區,並很快成為石氏族人早期的繁衍中心。
魏、晉、南北朝時期,昌盛為渤海、平原兩大郡望,這兩大郡望的石氏族人都是石石昔的後裔,他們尊石石昔之裔孫石奮為開基祖。另外,石氏族人在北方還有三大聚居點,即武威、上黨、河南三大郡望。其中上黨石氏族人是十六國時後趙石勒的後裔,河南石氏是鮮卑烏石蘭氏的後裔。平原石氏族人在唐元和年間以前已徙居廣陵(今江蘇揚州),而河南石氏也有部分在唐元和年間以前徙居虢州(今河南靈寶)。
唐朝初期,有石氏族人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並落籍,唐天成四年(公元929年),石琚自安徽壽縣徙居福建同安,其後散居閩粵各地。
宋、元兩朝以後,石氏族人已遍及江南大部分地區。明朝初洪武年間,石氏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山東、河北、河南、北京、天津、陝西、甘肅等地。此際,有石玉全在福建南靖永豐里開基,其後子孫有許多人去台灣,進而又遠播海外。
如今,石氏族人分布以四川、河北、山東、陝西、遼寧、河南等省為多,這六省石氏約占全國漢族石氏人口的63%。

郡望堂號

郡望
武威郡:西漢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在原匈奴休屠王的地域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肅民勤),為涼州的州府所在,歷史上曾稱“西涼”、“姑臧”。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黃河以西、武威以東的地區。西漢朝元鼎年間(公元前116~前111年)以後轄地在今甘肅省黃河西部、武威東部及大東河、大西河流域地區。東漢時期移治到姑臧(今甘肅武威)。十六國時期的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諸國皆建都於該地。
渤海郡:西漢時期從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為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為大遼國契丹族所滅。
平原郡:始建於西漢高祖時期的西漢初年(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東省平原縣西南。轄境相當於今山東省平原、陵縣、禹城、齊河、臨邑、商河、惠民、陽信等地。東漢以後,或為國,或為郡。北魏時期廢黜。隋、唐兩朝時期曾以德州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東省陵縣。
上黨郡:戰國時期韓國置郡,秦國滅韓國後承之,治所在壺關(今山西長治),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長子縣。西漢朝時期移治到長子(今山西長子),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境內沁水東部地區即今山西省長治市一帶。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 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 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
堂號
河南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平原堂:以望立堂。
武威堂:以望立堂。
上黨堂:以望立堂。
徂徠堂:以望立堂。宋朝石介,山東省徂徠山人,官國子直講(國子監的教授)。他寫文章批評時政,毫無顧忌,升太子中允,作《慶曆聖德詩》,人稱“徂徠先生”。其先祖唐末由山東樂陵遷至兗州奉符雲亭里商王村(今山東泰安徂徠鎮橋溝村)。150年間“富於粟,豪於鄉里”。石介叔伯兄弟21人分16院。人口約30萬,主要分布於山東中南部和江蘇中北部等地區。
六順堂:以得姓始祖石碏的教誨立堂。詳《左傳》隱公三年。

歷史名人

石碏
石姓部分始祖,春秋衛國大夫。名本一,生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辛未仕衛。衛上大夫,張大義,著忠純,名聞諸侯。衛靖伯之孫,有大功於衛,世為衛大夫,娶叭喇氏,生子二,長環,幼珙。石碏之孫駘仲,以石為氏。《左傳》中記載有“石碏大義滅親”的典故。
石作蜀
字子明,號卓子,冀(今天水市甘谷縣十里舖鄉)人。生於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歿於周敬王四十一年 (公元前479年)。自幼胸懷遠志,聰穎敏學,仰慕孔子。成年後,不遠萬里徒步東魯,投身孔門,得聖人教育和薰陶,身通六藝,為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
石作蜀像石作蜀像
石奢
春秋時期楚國大臣,楚昭王相(令尹),為官堅直廉正,無所阿避。有殺人的人,追之上去一看是自己的父親。放走其父,歸還自請罪。派人對楚王說:“殺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廢法縱罪,非忠也;臣罪當死。”楚昭王說:“追而不及,不當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回答:“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誅而死,臣職也。”石奢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參考文獻:《史記》卷一百一十九 循吏列傳第五十九
石申
魏國人,戰國中期天文學家、占星家。開封人。生卒年不詳,大約生活在公元前4世紀。著有《天文》8卷,西漢以後此書被尊為《石氏星經》。著名的《甘石星經》,為後人託名甘德、石申。系統地觀察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運行,發現其出沒的規律,記錄名字,測定一百二十一顆恆星方位,數據被後世天文學家所用。經過長期觀測,詳細考核,測出恆星138座,810個。
與齊人甘德根據黃道附近恆星位置及其與北極的距離所製成的圖表,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恆星表,在世界天文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原著《天文》8卷,早佚。後人拾遺補闕,把它與甘德的《星占》8卷,合稱《甘石星經》,又名《星經》,曾收入北宋政和年間刊印的《道藏》一書,題名為《通占大象歷呈經》。今存的《甘石星經》為2卷。
石奮
(?—前124)西漢大臣。字天威,號萬石君,河內溫(今河南溫縣西南)人。無文學,恭謹無比。初為小吏,侍高祖。帝愛其恭敬,召其姊為美人。以奮為中涓。文帝時官至太中大夫。景帝即位,列為九卿,身為二千石,四子皆官至二千石,號為萬石君。以上大夫祿養老歸家。“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謹慎小心是他性格的主要特徵。司馬遷認為石奮雖不善言談,但卻敏於行事。
配琅琊王氏,子四:建、甲、乙、慶。景帝時與四子皆二千石,號萬石君。《史記》有傳。墓在京兆北三十里。
石慶
西漢丞相,石奮(萬石君)之子,曾經擔任太僕。一次,他為天子駕車外出。天子問他總共有幾匹馬駕車。石慶用馬鞭逐個數完以後,舉起手說:“六匹。”在萬石君的子孫之中,石慶是最隨便的一個,但還是這樣地認真。後來,他調任齊國的丞相,全齊國的人都仰慕他們家的品行,因此,他不用下什麼命令齊國就太平了。此後,齊國人還特意為他建立了祠廟以示敬仰,這就是石相祠。
石苞
(?-273年),字仲容,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東北)人。東漢末至西晉時期官員,三國時曹魏和西晉重要將領,晉朝開國功臣,官至西晉司徒。
配京兆朱氏。子六。少,余失傳。
越字宏倫,行公一。苞公長子。仕晉為散騎郎。配東萊呂氏,子一:岩。
喬字宏祖,行公二。苞公次子。歷官至尚書、散騎常侍郎。配琅琊王氏,子二。同弟崇被害。
統字宏緒,行公五。苞公三子。仕晉鴻臚寺卿,封樂陵郡公。配章氏,子一:順。
浚字景倫,行公六。苞公四子。仕晉黃門侍郎。配莫氏。
隹字彥倫,行公八。苞公五子。仕晉陽平太守,封混池侯。惠帝時因弟崇亦被害。配李氏。子一。
崇 字季倫,苞公六子。仕荊州刺史,散騎常侍、侍中。惠帝時被害。
石崇
西晉時為荊州刺史,以劫奪客商而積財產無數。與貴戚王愷羊琇等爭為侈糜。八王之亂時,為趙王司馬倫所殺。
石崇(249年—300年),字季倫,小名齊奴。渤海 南皮(今河北 南皮東北)人。西晉開國元勛石苞第六子,西晉時期文學家、大臣、富豪,“金谷二十四友”之一。石崇發家是在荊州刺史任上劫掠往來富商致富,可是之前石崇和皇帝的舅舅王愷幾輪鬥富已然大獲全勝。
石崇是元勛之子仕途自然平步青雲,後來漸漸不得志乃在洛陽城北二十里河陽購置金谷別業,招集天下文人結社吟詩好不風流。外甥歐陽建曾得罪小人孫秀,孫秀得志後又向他索要綠珠,石崇不給,被誣為亂黨,夷三族。晉惠帝復位後,以九卿禮安葬石崇。
石冰
( ?~304 ),西晉時蠻族起義軍將領。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張昌發動荊州漢、蠻各族人民起義,派他分兵東攻揚州,擊敗刺史陳徽,占領揚州諸郡,不久攻破江州,臨淮(今江蘇盱眙)人封雲起兵回響,進攻徐州。永興元年(公元304年),在建康(今江蘇南京),為陳敏所敗,被迫北依封雲,與封雲同為叛徒張統所殺。
石勒
(274-333),建後趙政權,字世龍, 原名匐勒, 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北)人, 羯族, 非傳統意義上的正宗石姓,屬於少數民族改姓。 《晉書·石勒載記》:石勒 ,上黨武鄉羯人,其先匈奴別部羌渠之胄,祖邪奕於,父名乞翼加。十六國時期後趙建立者。公元319—333年在位,從奴隸到皇帝的。 319年稱趙王。沒於333年。諡號:明帝;廟號:太祖;安葬地:高平陵;曾用年號:太和(328年二月—330年八月);建平(330年九月—333年)。
石敬瑭
生於唐景福元年(892年),卒乾後晉天福七年(942年),太原沙陀族人,非傳統意義上的正宗石姓,屬於少數民族改性,五代時後晉王朝的建立者,即後晉高祖,936年至942年在位。石敬瑭為人辯察,多權術,好自矜大,所聚珍異,窮奢極麗,宮殿悉以金玉珠翠為飾。他對契丹百依百順,但對百姓卻如虎狼一般,兇惡狠毒,用刑十分殘酷。石敬瑭晚年尤為猜忌,不喜士入,專任宦官。由是宦官大盛。由於吏治腐敗,朝綱紊亂,以至民怨四起。遊牧在雁門以北的吐谷渾部,因不願降服契丹,酋長白承福帶人逃到了河東,歸劉知遠。後晉天福七年(公元942年),契丹遣使來問吐谷渾之鼎,石敬瑭既不敢得罪手握重兵的劉知遠,更不敢得罪“父皇帝”,由此,憂鬱成疾,於六月在屈辱中死去,時年51歲,謚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廟號高祖,葬於顯陵(河南宜陽縣西北)。
石恪
中國五代時期畫家。
石守信
(928年-984年),北宋初大將。開封浚儀(今河南開封市)人。與趙匡胤結為義社兄弟。乾德初(963年),一日晚上,宋太祖與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等將領飲酒作樂;酒酣之際,太祖忽然說:“我非爾曹不及此。然吾為天子,殊不若為節度使之樂。吾終夕未嘗安枕而臥。”守信等人聽到心頭一驚,惶恐下跪:“今天命已定,誰復敢有異心?陛下何為出此言耶?”太祖曰:“人孰不欲富貴,一旦有以黃袍加汝之身,雖欲不為,其可得乎?”守信等人謝曰:“臣愚不及此,惟陸下哀矜之。”太祖曰:“人生駒過隙爾,不如多積金,市田宅,以遺子孫。歌兒舞女,以終天年,君臣之間,無所猜嫌,不亦善乎?”守信等人謝日:“陛下念及此,所謂生死而肉骨也。”隔天,諸將都遞上一份奏章,推說自己年老多病,請求皇帝準以辭職。太祖一一照準,並給他們一些閒官頭銜。石守信改授天平軍節度使出鎮鄆州(今山東東平),賞賜甚厚。這即是史謂“杯酒釋兵權”。開寶五年(972年),守信之子石保吉娶宋太祖第二女延慶公主太平興國四年(979年),隨宋太宗征遼。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徙鎮陳州。石守信以“貪婪無厭”著稱,史載“累任節鎮,專務聚斂,積財巨萬。尤信奉釋氏,在西京崇德寺,募民輦瓦木,驅迫甚急,而傭直不給,人多苦之”。
石介
(1005-1045)字守道,一字公操。兗州奉符(今泰安市岱嶽區徂徠鎮橋溝村)人。北宋初學者,思想家。宋理學先驅。因曾創建泰山書院、徂徠書院,以《易》、《春秋》教授諸生,“重義理,不由註疏之說”,及關於“理”“氣”“道統”“文道”等論對“二程”朱熹等影響很大,開宋理學風氣之先聲,世稱徂徠先生。“泰山學派”創始人。天聖八年進士。曾任國子監直講,“從之者甚眾,太學之盛,自先生始。”官至太子中允。和孫復、胡瑗提倡“以仁義禮樂為學”,並稱“宋初三先生”,強調“民為天下國家之根本”,主張“息民之困”。從儒家立場反對佛教、道教、標榜王權,為宋初加強中央集權提供論據。主張文章必須為儒家的道統服務。曾作《怪說》等文,抨擊宋初浮華文風。著有《徂徠集》二十卷。
石泰
宋道士,號杏林。遇張伯端(即張紫陽),得授金丹之道。常以醫藥濟人,不受其謝,惟願病者植一杏樹,久遂成林,人稱之為"石杏林"。
石君寶
元代戲曲作家。平陽(今山西臨汾)人。生卒年不詳。以寫家庭、愛情劇見長。著有雜劇10種,現僅存3種:《魯大夫秋胡戲妻》、《李亞仙花酒麴江池》、《諸宮調風月紫雲亭》,另7種皆佚。今人孫楷第《元曲家考略》考出石君寶為女真族。姓石□,名德玉,字君寶,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去世,享年85歲。
石邦憲
石邦憲,字希尹,號南塘,貴州清平衛(今凱里市)人。明世宗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嗣世職為指揮使,累功進銅仁參將,終任貴州總兵官凡十七年,身經大小數十百戰,前後得晉秩俸三次,功績顯赫。明朝兵部侍郎張子儀(即張翀,廣西馬平人)有《贈石南塘總戎》詩:“老將西南日,雄提百萬兵,鬥牛橫劍氣,草木動風聲。得士黃金賊,投壺白玉輕。池中誰赤子,天外有長城。”
石於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卒官,贈左都督。銅仁有石公祠,祀希尹。史稱希尹與何卿、沈希儀齊名。現萬山鎮留存有他建的大石橋一座。
石亨
明朝渭南人。善於騎射,具有較高的軍事指揮才能。因戰功進封武清伯,後參與明英宗奪門之變,深得明英宗賞識。但最終因結黨營私、干涉朝政,得罪瘐死獄中。
石廷柱
遼東人。先世居蘇完,姓瓜爾佳氏。明成化間,有布哈者,為建州左衛指揮。布哈生阿爾松阿,嘉靖中襲職。阿爾松阿生石翰,移家遼東,遂以“石”為氏。石翰子三:國柱、天柱、廷柱。萬曆之季,廷柱為廣寧守備,天柱為千總。太祖師至,巡撫王化貞走入關,天柱先與諸生郭肇基出謁,且曰:“吾曹已守城門矣。”翌日入城,廷柱從眾降,授世職游擊,俾轄降眾。
石柳鄧
苗族社會發展歷史上反抗封建壓迫剝削的傑出的農民起義領袖。
石玉昆
清子弟書演員。擅長《龍圖公案》。演唱時自彈三弦自唱,其唱調稱為"石韻"、"石派書"。相傳小說《三俠五義》、《小五義》等均是別人根據他的唱本改寫而成。
石達開
(1831年-1863年),小名亞達,綽號石敢當,廣西貴縣(今貴港)人,太平天 國名將,近代中國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武學名家,石達開是太平天國最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十六歲“被訪出山”,十九歲統帥千軍,二十歲封王,英勇就義時年僅三十二歲,有關他的民間傳說遍布他生前轉戰過的大半箇中國,天京事變後,回京輔佐天王,因不被信任,負氣出走,轉戰數省。1863年5月兵敗大渡河,自投清軍,6月於成都被殺。
石姓
石鎮吉
廣西貴縣龍山人,翼王石達開族弟,清末太平天國傑出的軍事將領。
石芾南
石壽棠,字芾南,清代安東(今漣水縣)人,醫學家。撰有《醫原》,其書總論囊括人身臟腑、五行、陰陽、診法、用藥和內、婦、兒等多門學科。
石瑛
(1879年-1943年12月4日):字蘅青,中國湖北省陽新縣燕廈(今通山縣新莊坪)人。“湖北三傑”之一,被人譽為“民國第一清官”。曾任國立武昌大學校長。
石美玉
(1873年5 月1日-1953年12月29日):祖籍湖北黃梅,自幼在江西九江生活。在美國的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醫學院畢業。她和同學康成康愛德)(Kang Cheng, Ida KahnIda Kahn, 1873-1930)是中國最早留美學醫回國的女醫生,也是中國最早受西式教育的女醫生。她回國以後成為長江中游地區很著名的一個女醫生,並且創辦了九江但福德醫院(今九江市婦幼保健醫院),自任院長。康成後來去了南昌創辦醫院。傳聞石美玉女士曾經被孫中山先生追求,但兩人因理想各異而未能共諧。石美玉不僅在醫療方面享有盛譽,同時她也是中國早期著名的華人女布道家。當時婦女能夠講道的是很少很少,她是很特別的一位。“在中國基督教人物小傳”裡面介紹石美玉在布道方面的貢獻跟名聲可能比她作醫生名聲還大。1920 年,她與美國宣教士胡遵理(Jennie V. Hughes,1874年-1951年)一同脫離信仰轉變成為“現代派”的美以美會,二人同到上海的南市製造局路,創立了伯特利教會、伯特利醫院(今上海市第九醫院)和伯特利中學。1930年代,伯特利教會在發起成立了伯特利布道團,到中國各省舉辦奮興會,講員有宋尚節計志文等,產生了很大影響。
石志本
(1907-1975)湖北省大悟縣宣化店人。1928年參加赤衛隊。次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第四方面軍連、營、團長。參加了鄂豫皖、川陝蘇區反“圍剿”和長征。1937年入延安抗大學習。後任八路軍一二九師團長、太行軍區分區司令員、晉冀魯豫軍區旅長、華北軍區縱隊副司令員。參加了百團大戰和上黨邯鄲、安新等戰役。建國後,歷任察哈爾軍區司令員、北京衛戌區副司令員。是第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石美鑫
1918年1月生。1943年畢業於國立上海醫學院。1978年出任上海醫學院(當時名為上海第一醫學院)院長。現為上海醫學院附屬中山醫院外科學教授、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名譽所長。並任《辭海》、《《胸部外科學》、《中國醫學百科全書》副主編。
石鐘慈
石鐘慈(1933年12月——)浙江鄞縣人。1951年入浙江大學數學系,1952年轉入復旦大學數學系,1955年畢業後到中國科學院數學所工作。1956年赴蘇攻讀計算數學。1960年回國後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工作。1965年至1986年任教於中國科技大學,任數學系主任和計算中心主任。1987年至1991年任中國科學院計算中心主任。現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數學與科學工程計算所所長和“科學與工程計算”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曾任中國數學會副理事長(1988—1995),現任中國計算數學會理事長。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院士。石鐘慈院士專長於微分方程數值解,在有限元方法的理論和套用中做出了重要貢獻。1987年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光榮稱號。石鐘慈是蜚聲中外的計算機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早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後從事有限元的理論研究和套用,首創的樣條有限元被廣泛套用於實際計算並引發了大量後繼工作;研究非協調元的收斂性,證明國際上流行的一種檢驗方法既非必要也不充分,並提出新的差別準則;發現非協調元的一系列奇特的錯向收斂性質,從理論上證實早期工程計算中觀察到的現象;分析並證明多種在套用上極有價值的非協調元的收斂性,奠定了理論基礎。
石元春
石元春(1931年2月10日——)湖北武漢人,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我國著名土壤學家。1949年畢業於武昌文華中學,當年考入清華大學農學院,後合併為北京農業大學。1953年畢業於該校農學系,1956年土壤農業化學系研究生畢業。曾於1985年擔任北京農業大學副校長兼研究生院院長,1987—1995年任校長。 現為兩院院士,《中國農學通報》主編。
石廣玉
石廣玉(1942年10月——)山東 淄博人,大氣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授。2011年12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從1986年起,參與了多項與氣候變化和大氣化學有關的國際合作研究;1993年9月被聘為聯合國環境署環境機構科學技術顧問團(STAP,GEP/UNRP)專家。2013年6月29日,受聘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全職教授
石耀霖
石耀霖(1944年——)廣西 桂林人。1966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86年在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獲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2003年3月擔任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2008年3月當選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現任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副理事長。提出了俯衝洋殼攜低密度陸殼窄條俯衝到超高壓變質深度的三維動力學模型,從而在地球動力學定量化模擬中取得了突出成績,開拓了地熱構造學研究方向。
石青雲
石青雲(1936年08月14日——2002年12月09日)四川合川(今屬重慶)人,女,中共黨員,北京大學信息科學中心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石青雲於70年代中從數學專業轉到信息科學領域,1978年開始從事模式識別研究。1979年至1980年相繼提出了用於癌細胞識別的形狀特徵和樹分類器設計方法,是模式識別方面我國在國際上發表的較早成果。
石志仁
石志仁(1897年3月——1972年1月)河北省樂亭縣人,字樹德。鐵路機械專家。1897年3月生於河北省樂亭縣(原屬昌黎縣)。1909年就讀於天津南開中學。191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工科預科,1922年獲香港大學學士學位。1924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碩士學位。鐵道部副部長、研究員。長期從事鐵路機務管理工作,主持設計和建立皇姑屯、戚墅堰和桂林等鐵路機廠。主持和參與制訂了我國機車車輛製造、維修、運營等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輔助制度,參與了我國內燃機車、電力機車的設計、試製和生產以及燃氣輪機車試驗和京山線(天津—山海關間)自動閉塞試驗的組織領導工作,還參與了豐臺、蘇家屯和馱峰調車場的改造以及我國第一條環形鐵路實驗線的建設工作。
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1972年1月 病逝於北京。
石屏
石屏(1934年3月25日——)江西人,飛機設計專家。中共黨員,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曾任K8、JL8教練機總設計師,現任江西洪都航空工業集團飛機總設計師。1994年被聘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兼職教授,2003年被聘為南昌航空工業學院雙聘教授,2004年被聘為江西理工大學兼職教授。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石碧
石碧(1958年6月--)四川人,四川大學皮革化學與工程 教授 博導 中國工程院院士。 1958年6月生,畢業於四川大學高分子材料系皮革工程專業,博士學位,無黨派人士。現為四川大學輕紡與食品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大學皮革化學與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皮革工程國家專業實驗室主任,“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
石玉
石玉林(1936年1月2日——) 福建 長樂縣人,土地資源與區域開發專家。國中後,他考進福州農業學校。1957年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土壤農業化學系。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自然資源學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農業資源及農業區劃學會理事長。是中國著名的土地資源與區域資源開發專家,獲第一屆竺可楨野外科學考察獎,1988年被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石學敏
石學敏(1938年6月6日——)天津市人,針灸學專家。1962年畢業於天津中醫學院。中醫、針灸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著名中醫針灸學專家,博士生導師,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針灸學會副會長,天津針灸學會會長,中國針灸臨床研究會副理事長,歐洲傳統中醫協會顧問,聯邦德國巴伐利亞洲中國傳統醫學研究第一副院長。
石魯
石魯(1919-1982):1919年12月13日生於四川省仁壽縣,原名馮亞衡。中國現代中國畫家,山水、人物、花鳥畫家,長安畫派主要創始人。
石揮
  1. 中國電影、話劇演員、電影導演。1937年到上海後,演出過《家》、《大雷雨》等十多部重要劇目。1947年到1951年石揮在文華影片公司工作。主演了12部影片,導演了3部影片,《我這一輩子》是他根據老舍的原著自編、自導、自演的優秀作品,此片曾榮獲文化部頒發的優秀影片獎。
石學鴻
男,1921年4月生。著名篆刻家。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館員,江蘇省甲骨文學會顧問,中華名人書畫院院士,中外名人文化研究會書畫師、學術委員,中國書畫家藝術委員會藝術委員、名譽教授。載入多種名人辭典。現居南京。
石雲生
1956年7月參加解放軍。1960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8-2000年被授予海軍少將、中將、上將軍銜。
石富寬
中國相聲小品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
石智勇
中國舉重運動員,2004年雅典奧運會舉重冠軍。
石朝珍
台灣花蓮鳳林人,為鳳林大地主之一

家譜文獻

山西平定亂流石氏三甲家譜五卷,(清)石鳳彩編,公元二零一四年六續。現收藏於陽泉圖書館,太原圖書館,石家莊圖書館,山東泰安圖書館等。
河北濼南石氏家譜兩卷,(民國)石景恭纂,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石印本。現被收藏在河北省灤南縣司各莊鎮石莊村。
山西平定石氏族譜十一卷,(清)石宏智、石登元等編,清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七冊。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蘇丹陽花園分毗陵石氏宗譜十四卷,(清)石銘章、石煊等十修,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篤厚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冊。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蘇金壇金沙魯莊石氏族譜六卷,(清)石金川等修,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宥密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浙江鄞縣鄞塘石氏家乘五卷,首一卷,(民國)石士諤、石鐘嶠等纂修,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諸暨暨陽石氏志十公房贈,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念修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吉林大學圖書館。
浙江諸暨暨陽石氏志十公房譜十二卷,著者待考,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念修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浙江諸暨暨陽石氏宗譜,(清)石松茂續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諸暨暨陽石氏宗譜,(清)石玉光、石浙清修纂,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恩親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諸暨暨陽長瀾石氏宗譜四十卷,(民國)石松樓等纂修,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峻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浙江新昌南明石氏宗譜十四卷,(清)石銘重修,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廬雲祠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浙江新昌南明石氏宗譜二十八卷,著者待考,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三~五卷、第十卷、第二十一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奉化縣文物管理局。
浙江常山武威石氏宗譜五卷,首一卷,(清)劉雲修,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市新昌鄉下徐村。
浙江常山安川石氏宗譜,(民國)柴肇暉重修,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市芙蓉榔安坑村。
浙江常山武威石氏宗譜,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二卷、第四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市宋坂鄉彭川洪坂。
浙江鄞縣四明石橋黃氏宗譜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氏國)陳憲曾、黃敬賢等纂修,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世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山東長清石氏世譜,(清)石廷傅等修,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
湖北新洲石氏支譜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縣幸福鄉石橋村。
湖北大冶武威石氏宗譜三卷,首一卷,(清)石忠列等修,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恭儉堂、文秀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湖北沔陽石氏宗譜八卷,首一卷,(民國)石聲濤編輯,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石氏譜局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第二卷。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漢市圖書館。
湖南石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湘潭中湘石氏五修族譜二十六卷,(民國)石聲灝纂修,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孝謹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六冊。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河南魯山牛嶺石黃氏家譜,(清)黃細漬修,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石印本。現被收藏在河南省平頂山市文物管理局。
湖南邵陽石氏六修族譜,(清)石德松、石德等編修,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河北大學圖書館。
湖南邵陽石氏五續族譜十卷,首三卷、末一卷,(清)石霈之修,石銘文纂,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四川大邑崇慶石氏族譜,(民國)石良玉等纂,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四川省圖書館。
湖南石門黃氏支譜六卷,首一卷,(清)黃炎深修,清宣統年間務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
四川瀘州石氏族譜,(清)石美屏纂修,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瀘州石氏木刻活字印本二冊。現被收藏在四川省圖書館。
四川宣漢石門黃氏族譜三卷,首一卷,(清)黃以華修,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四川省宣漢縣檔案館。
四川興文石氏宗譜四卷,(民國)石日琳等重修,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吉林大學圖書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廣東桃園縣石氏宗譜四卷,(2012年修訂)。現本族族人收藏
石氏宗譜十一卷,(清)石紹南纂修,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北京大學圖書館。
石氏民籍族譜六卷,(清)石崇高修,清鹹豐三年(公元1853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石氏世譜六卷,(清)石譽生重修,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圖書館。
石氏家譜,(清)德保等撰,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石氏家譜,著者待考,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雲和縣文物管理局。
石氏宗支譜圖,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邕寧縣文物管理局。

字輩排行

山東泰安徂徠堂橋溝村,石介嫡裔25代起字輩:“尚颺登,道(金)學宗仁義,家聲恭謹傳,尋源同一本,相勉效先賢”。(據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徂徠石氏族譜》)
山東寧陽、肥城石氏字輩:“仁義禮智信剛正忠孝賢慶曆聖德書文集有本源”。
山東寧陽石氏字輩:“雲遠祥瑞兆循茂愈際春祖德同天久君恩共地長泰宗方運恆寧支厚顯榮詩書禮義宣文慶緒延昌”。
山東徂徠石氏字輩:“文子廷章汝允振肇緒昌鴻修繼慶化駿德裕祥光”。
山東徂徠堂、徐州、連雲港石氏字輩:“建鎮如守井,宏宗秉漢昌,九德啟榮祥;基業傳修遠,相化步朝堂;增桂連登廣,忠義愛華良;耀立恆雅志,禮和福自長”。
山東泰安石氏字輩:“金清經樹西興家”。
山東蒙陰石氏字輩:“光鴻裕貞立增運紹統嘉肇祥”。
山東鄆城、鄄城石氏字輩:“崇懋德延遠世毓賢奇昌家邦永興振光憲緒東康泰成慶履效清廉祥安際”。
山東蓬萊石氏字輩:“乃裕懋德天永其昌本立丕振安守經常樂國仁義文明榮光”。
湖南南縣石氏字輩:“金典克明俊德方瑞仁和義生”。
湖南中部石氏字輩:“盛世紀書亮功泰”。
湖南化州石氏字輩:“學國濤世光名正輝先業德修裕後方”。
湖南祁東石氏字輩:“元及第清盛一承遠達繼啟宏光”。
湖南沅陵石氏字輩:“光明如玉紹先美……”。
湖南沅江石氏字輩:
文貴房支派:“謙天正泳才欽宇文祖仲顯日明振似奇學太光前緒忠孝昭彰長發啟禎祥申生神降岳慶衍澤盈湘易象占貞吉詩箋紀熾昌根深餘蔭遠百世頌芬芳”;
文通房支派:“謙天正泳才欽宇文祖仲顯廷守尹安寧必應超前緒忠孝昭彰長發啟禎祥申生神降岳慶衍澤盈湘易象占貞吉詩箋紀熾昌根深餘蔭遠百世頌芬芳”;
才仁房支派:“謙天正泳才興受思榮允玉任庭首政大尚德光前緒忠孝昭彰長發啟禎祥申生神降岳慶衍澤盈湘易象占貞吉詩箋紀熾昌根深餘蔭遠百世頌芬芳”;
才禮房、祿公房支派:“謙天正泳才興萬盛源子志國惲亭手善崇德光前緒忠孝昭彰長發啟禎祥申生神降岳慶衍澤盈湘易象占貞吉詩箋紀熾昌根深餘蔭遠百世頌芬芳”;
壽公房支派:“謙公正受思□添於蘊鏗文含□麟”。
福建同安石氏字輩:
海豐、田墘支派:“瑞興萃育泰達道永嘉長”;
前山、獅嶺支派:“同宗衍慶世澤綿長”;
統一續派:“敦篤和睦祖德騰芳富貴顯揚基業永昌”。
福建南安石氏字輩:“甫安一時騰奮起奕世業詩禮傳家訓昆曾永鴻錫”。
福建武平石氏字輩:
贛南宏澤支派:“宏猷光大耀祖宗仲萬均汝石應允有國正爵位尊家和福自遠德盛聲倍榮忠厚承世澤詩書啟賢昆和善餘慶茂興嗣發運洪共寧純臣范群懷孔孟仁皇恩施滿族朱紫佐朝廷”。
贛南念四郎支派:“盛世衣冠大清朝禮義家彰明忠孝意奕葉仰光華仁愛視至上道德為高尚廉潔心靈美善良萬代揚族和事業興耀祖創輝煌”。
福建同安、平和石氏字輩:“魁應一廷爾元文士長茂永安耕讀為本詩禮傳家恭行君子正心修德學道愛仁忠信篤敬貽謀繩武顯祖榮宗冠冕百世天祿萬鍾錫禧衍慶迪吉興隆”。
安徽博望石氏字輩:“正大開宏運文明啟象賢永紹高登業長懷寶貴年”
安徽宣城石氏字輩:“貴金勝(聲)正”。
安徽蚌埠石氏字輩:“廣兆從秉秀思家心懷宗功承(傳)芝孔芳傳(全承)家開國永得(特)恆昌禮義修善仁厚安強聰瑞端凱登朝(基)定邦勤廉效政文(穩)武賢良奇才東升福壽滿堂創舉偉業世代靜康”。
安徽蚌埠石氏字輩:“如修德紹先
安徽亳州石氏字輩:“殿凌得(德)寶”。
安徽蚌埠石氏字輩:“景全兆新懷中(宗)公成”。
四川滎經石氏字輩:“秉明文章華國”。
四川大竹石氏字輩:“志從萬正朝有勇奉為君啟尚月先兆世代永乾坤”。
四川通江石氏字輩:“國朝廷玉克達其昌含運雲祥安文晉長”。
浙江新昌石氏字輩:
新昌支派:“所存在本源黽勉復並營祥開禮樂先五服甚分明愛敬須端始道義隨發生事修惟至德千載仰儀型”;
沃洲支派:“如月恆日升山阜岡陵川”。
浙江象山石氏字輩:“開泰聖賢生中邦政事行先人惟積善克守振朝廷”。
浙江樂清石氏字輩:仲季崇明德,弘勛廣福清。芳欽思景伯,叔世孟嘉承。奎壁光川岳,敷華兆顯榮。漢族昌寰宇,中原永康寧。欲強宜尚威,志立可傳家。
廣西興業石氏字輩:“振啟玉永萬慶宗德長煜耀”。
廣西容縣石氏字輩:
道宣支派:“道自振廣曰蘊峻秉瑞佩南樹”;
道傳支派:“道自廷勝金定珠慶兆品立光”;
道熙支派:“道自振尚文雲應永才蔭受家”;
羨昭支派:“道自廷勝元高裕邦運起興家”。
分宜石氏字輩:“應萬維茂盛賢文家國昌禎祥有福兆蘭桂自騰芳禮義詩書久榮華富貴長成都宏世澤永享武威堂”。
江西婺源石氏字輩:“德用彥宗永思文添起之繼節光廷瑞承家學禮詩昌隆成大緒貞毅允珍儒台衡為國輔孝謹衍孫枝”。
廣東興寧、羅定石氏字輩:“榮華家豪強天錫慶其昌福中生俊秀奕世顯明揚”。
連州石氏字輩:“名揚萬世顯宗功英俊鍾生運會隆輔佐明君成大業崇高富貴振朝中”。
湖北黃石石氏字輩:“宏成志本大教義貞仙訓”。
宣恩苗族石氏字輩:“國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
襄陽石氏字輩:“運足必東遠誓得日光輝”。
新昌石氏字輩:“發徽正玉增其謂乃仕則”。
西溪石氏字輩:“宏志仕承祖君用子時懋和恭榮華迎福惠代遠俾恭順致淳誠”。
河北南宮石氏字輩:“金桂春國彥恆長”。
河北臨漳石氏字輩:“青國呈懷生玉良世”。
河北樂亭石氏字輩:“宣慈慶德書品忠正敦貽萬惠”。
河北威縣石氏字輩:“紅建俊華……”
重慶南彭石氏字輩:“克孝崇宗本家班自爾昌安懷邵大德富貴啟明良”。
重慶黔江石氏字輩:“興孟才漢文洪士永昌忠維邦敦勝化正思予興隆”。
河南信陽石氏字輩:“宗功造廣大祖德樂呈祥”。
黑龍江綏化石氏字輩:“喜運少通……”
河北樂亭石氏字輩:“宣慈慶德書品忠正敦貽萬惠”。
貴州松桃苗族石氏字輩:“憲孟才漢文宏世永昌宗維邦敦勝化正仕裕興隆敏秀成山慶家榮啟萬鍾”。
江西樂平石氏字輩:“鍾秀瓊瑤品光聯奎必香聲名揚海宇萬代永傳芳”。
遼寧盤錦石氏字輩:“永林斗萬鳳玉,孝忠成家大業興”。
遼寧鐵嶺石氏字輩:“家清洪業廣永”。
江蘇淮陰石氏字輩:“連國應如……”
石氏一支字輩:“長峰明寶廷榮”。
石氏一支字輩:“文必廷正國至應永家邦忠厚成大德仁義定卓宏成志本大教義”。
石氏一支字輩“等級成生寶守為可學令”。
甘肅合水石氏字輩:“廷道步廣虎……”
山東高青縣石氏字輩:雲汝朝保會(慶)連方{十六世-----二十二世}
江蘇泗陽石氏字輩:玥朝 延緒應永 含文在毓 元寶慶養 為學志善 廣成其家 如有開科 時道乃昌 安民和眾 功德濟世

宗祠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
傳載純臣(指石碏大義滅親);
詩歌聖德(指石介著詩抨擊時弊)。
風為世表(指石姓名人石富);
道重人師(指石介的事典)。
七言通用聯
萬古風流傳閥閱;
一時文章藻滿江關(孫寄龕贈石子韓聯)。
芙蓉仙主耽詩酒;
金谷家聲邁等倫(贈石姓名人聯)。
能視益州同骨肉;
石姓
月如無恨月常明(北宋文學家石延年自題聯)。
雪裡松芝奪凡艷;
秋影樓台悟化機(清代山東按察使石韞玉撰書聯)。
饒雄辯以折衷堪承使命(宋代名士石昌言的事典);
諫義方而善教足為典型(春秋衛國大夫石碏的事典)。
洗廁衣孝從天性(漢代郎中令石建,以孝聞名);
作錦帳富賽王侯(晉代荊州刺史石崇的事典)。
八公同日源流遠;
萬石名家傳世久(“八公同日”,指司馬炎建晉後,爵封功臣,一天內竟封了八個“公”,其中有大司馬石苞,石姓人對此引以為自豪)。
八言通用聯
父子同朝祿享萬石;
兄弟合德名垂千秋。
父為卿子亦卿相;
兄作刺史弟亦刺史。
傳家有道儀型早垂萬石;
文詩寓興品格素重三豪(以上三幅楹聯,為河南偃師邙嶺鄉東蔡莊石氏家祠宗軸聯。“三豪”指石姓歷史上的三位名人:春秋時衛國大夫石碏、唐朝的石洪、宋朝文學家石曼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