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文獻記載,先賢故里,名人詩讚,生地之爭,相關信息,誕辰紀念,
人物生平
學成返鄉,他大力宣揚儒家學說,傳播西周文化,淳教化,移風俗,為三隴一帶的文教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後人尊稱他“石夫子”。可惜,石夫子生平和著述由於年代久遠,早已湮沒無存。
文獻記載
宣尼日月,無得而逾,奧有哲士,尚為學徒,
登封偶聖,至德崇儒,以地進爵,斯文乃殊。
先賢故里
墓聯:
梓里訪遺蹤,看空庭草碧,冢荒花殷,何處是唐封宋贊?
杏壇親教澤,聽渭水鶯啼,隴山鳥語,此中有化雨春風。
從聯語看,當時的石子墓已一片荒涼。
祠聯:
共仰孔門高,問顏曾七十之徒,何處更多佳士?
休言秦俗悍,除鄒魯三千而外,此地大有傳人。
勿謂秦無人,曾向杏壇霑化育;
至今關有學,同來梓里拜靈祠。
名人詩讚
石夫子風範遺澤,得後人景仰,歷代文人墨客常有題詠,但多散佚。
元朝喬宗亮在《石子明贊》中寫道:
在昔石邑,能知所尊。懋依有德,克述無言。
鼓篋槐市,揚名里門。此道久視,彼美長存。
足見石夫子勤勉有德,博學謹慎,美名遠播。
謝圭錫有聯:
數十里遠望聖屋,有這個先生,莫恨西秦不到;
五百里遙成道統,問誰非後死,能教東魯猶新。
生地之爭
甘谷縣石家大山、十里舖、石家窯都有石姓人居住,一直以來各自紛爭石作蜀為其祖先,清代雷光甸做知縣時曾就此紛爭做過分解。錄一篇文章於此,權做資料存焉。
有關石夫子的傳說
石夫子,名作蜀,字子明,甘穀人。孔子弟子,七十二大賢之一。
據說從前宋老太爺(名廷楨,子材父親)倡導督修官渠時,在十里舖附近曾發掘出石夫子墓碑一塊,這證明石夫子的墳墓就在當地。宋老太爺將這件事報縣上,結果就給石家大山的石秀以“鐵秀才”的銜頭,作為奉祀石夫子的名義,他也就名正言順的成石夫子的後代了。誰知由此就引起了糾葛。十里舖的石家人陳詞具告,認為石夫子是他們的祖先,與石家大山石姓無關。當時的縣知事雷光甸分解說:“一個石字掰不破,十里舖石姓與石家大山人都是石夫子的後代。”並又給十里舖石姓一‘鐵秀才’的名額。於是一場爭先人的風波就此宣告平息。
因此,十里舖石家就給石夫子在十里舖大道北修建了廟,大門額上寫“先賢石作子祠”;石家大山人立了“聖門石子故里”和“邑侯雷公德政”兩支石碑,分立在祠大門東西兩旁。由此可知石作子祠就是石夫子的墳墓所在地。但一般人皆知其為石夫子廟,不知其廟正建在墳地上之事。
究竟石夫子是甘谷哪裡人?請看有關石夫子的傳說。信不信由你。
聽老年人說,現在的艾、梁、黃三姓馬務寺人,原先本來是石家大山人,而石家大山人原為馬務寺人。據傳說當年艾姓等人對石家人說,山地最好務作,一鐵杴又掘一大塊,又莊西背屲有毛竹子可以編筐變錢,有多好,川里水灘地費力不好務……後來,不知中間又經過了什麼曲折變化,就這樣哄哄弄弄地居然弄假成真了。果然川里人成了山上人,山中人變成川里人了。這是誰也不能相信的“鬼話”,再傻的人,甚至十歲以內的孩子,他也不會就這樣被人哄騙上當的。簡直這是決不能成立的事。但是,說來真奇怪,還有誰也不能否認的依據可作證見,只要是六十歲上下的人,誰也都會知道這件鐵的事實,還深刻地留在有關人的記憶里。請看事實:
今天馬務寺等姓的老祖先墳地,兩處在石家大山(坪上灣,莊頂東南立地墳),聽說艾家坪正是艾姓的老住地之一,故一處在艾家坪與陳家那面兩莊之間,墳地上且有合抱大古柏多株,解放前夕砍伐光了。梁黃兩姓的老先人墳地都在石家大山,各有兩處。這三姓的先人墳地距所住村莊都在五里以內。至今猶以艾家墳、黃家墳等為地名稱謂不棄,這是盡人皆知的事,因為墳是解放後平的。石姓的老祖墳在今狄家莊公路南面。每年清明節掃墓時,有“清明會”,按房份輪流收租掃墓。這因在墳地旁邊還有土地,由狄家莊石姓租種(這墳地旁地早在1937年由石清泉、石廷棟兩老徵得合夥同意出賣後,給莊間創建一所國小。當時的學生已是五十歲以上的人了)。那么,當年該地姓石的村莊住地距狄家莊、十里舖也在五里上下。
根據上面馬務寺和石家大山兩地人的先人墳地與居住地址來說,令人相信無疑。那么,馬務寺和石家大山兩地人集體交換莊村的真假虛實,好像也是合乎事實情況的。(現在只能當傳說存疑,待考)
據此,如今馬務寺的艾、梁、黃三姓人為什麼再不在石家大山的地界上埋先人,同樣,石家大山人也不再在狄家莊、十里舖地區埋葬祖先,更為什麼石家窯人不在狄家莊、十里舖埋先人呢?(這因十里舖姓石的說他們是由石家窯搬來的。可是從來就沒有聽說過石家窯人曾經在什麼年代到馬務寺、狄家莊、十里舖等地有過祖先的什麼遺蹟。如果說十里舖姓石的不是石家窯人,自古以來就是當地的老戶,那么他們就是地地道道的唯一無二的石夫子的後代了)。退一步想,只要是住在甘谷縣內的石姓可能都是石夫子的後代。雖然住地不同,相距較近。這再不會有懷疑的吧。
那么現在要問石夫子究竟是甘谷那裡人?十里舖人,馬務寺人,石家大山人,抑或是石家窯人?依前面事實的推斷,既然原來馬務寺姓石的人被人作弄上山了,先人的墳地當然不能跟人走,就只能說石夫子是石家大山人,也不能因石夫子的墳地所在地就說成是十里舖人。這和一株樹有根有枝是一樣的。
其次,石夫子距現在有多少年代?由於年代久遠,沒人說過,石氏既沒家譜,又沒紀年表,今天只能是大概估計。好在可根據《文匯報》1985年4月14日《孔門後裔談孔子》(孔令朋 《讀書札記》十七的5頁的第5節):“去年九月孔子誕辰二千五百三十五周年,孔子第七十七代孫‘衍聖公’孔德成,今年65歲。”可知,石作蜀給孔子當學生,比孔子晚上二十年,距今也有二千五百一十六周年。後代推遲一代,到我這一代算是第七十六代了。 (此文應甘谷地方志編委之邀而寫)
相關信息
秦子南贊
秦有子南,贊贊述作。守道之淵,成德之博。
范若鑄金,契猶發藥。歷世明祀,少梁寵爵。
壤子徒贊
式是壤侯,昭乎聖徒。執經請益,載道若無。
詩書規矩,問學楷模。得時而駕,領袖諸儒。
文廟在城內西南隅,上為大成殿,左為崇聖宮,台下東西兩廡各九間。前為戟門,門外左名宦祠,右鄉賢祠……相傳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教諭梁公弼始建……鄉賢祠內有三位夫子的祀像。秦子祠有聯:
聖績 西行,眺百二河山,不礙春風時雨至;
儒宗傳北學,數三千弟子,誰攜關月隴雲來。
壤駟子祠聯語是:
任人間倒海翻江,逐宇宙新潮,正學莫忘宣聖統;
願我輩模山范水,趁春秋佳日,大家來拜上邽侯。
甘谷縣為了緬懷石子,繼承杏壇遺德,彰昭後人,縣人民政府於1989年8月在十里舖國小院內再立《石作蜀先賢舊址碑》,表達了對先賢的懷念。
現在甘谷縣縣城大十字廣場孔子廟(位於原南街國小校址)前立有石作蜀石雕像。
誕辰紀念
2010年6月10日上午,甘谷縣紀念先賢石作蜀誕辰2530周年暨石子雕像揭幕儀式在十里舖國小隆重舉行。縣上四大組織在家領導,離退休老幹部,縣直有關部門負責人,縣直各中學校長、各學區校長,十里舖國小全體師生,社會各界人士及石作蜀紀念館籌建委員會、石子研究會全體成員,總計1000餘人參加了典禮儀式。典禮儀式由副縣長潘慧琴主持,縣委書記王子生作了重要講話並與原縣政協副主席原尚孝為石子雕像揭了幕,原縣政協主席李愛菊宣讀了修建石作蜀紀念館倡議書,石子紀念館籌建委員會主任、石子研究會會長張愛民作了講話,少先隊員代表為石子雕像獻了花和詞。
王子生指出,舉行石老夫子紀念活動,重溫古冀悠久歷史,重申先賢豐功偉績,對於弘揚古冀文明、傳承古冀文化、激發全縣人民的時代創新精神,加快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及和諧社會建設,推動全縣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