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先行後(北宋程頤提出的知行觀命題)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北宋程頤提出的知行觀命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知先行後
  • 提出者程頤
“知行”一詞,最早出現於偽《尚書·說命中》:“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儒家和佛教哲學曾分別從道德實踐與宗教實踐的角度反覆地探討過知行間題。程頤首次明確地提出知先行後的命題。這個命題包括兩方面的意義:①知先於行,“識在所行之先”,“須是知了方行得”(《河南程氏遺書》卷十八)。知了才能行,不知就不能行,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理性知識對於實踐的指導作用。但程頤所謂知行主要是指德性之知與道德實踐的關係,其重點在於強調道德意識對於道德踐履的指導作用,認為有了道德理性的自覺,自然能見諸行動,“除非燭理明,自然樂循理”。所謂行,就是“行其所知”,知總是先於行。②知重於行,“須以知為本”。人始終把知放在首位,才能明辨善惡是非,“君子以識為本,行次之”(《河南程氏遺書》卷二十五)。知比行重要,故須以知為本。此外,程頤還提出:“非特行難,知亦難也”,認為要“特立獨行”並不難,難的是知,“自古非無美材能力行者,然鮮能明道,以此見知之亦難也”(《河南程氏遺書》卷十八)。“知難”意味著知比行更重要。“知先行後”實際上是一種“重知”說。朱熹發展了知先行後的思想,其論知行關係說:“知行常相須,如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見。論先後,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朱子語類》卷九)提出知行相須互發的思想,把二者辯證地統一起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