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程頤提出的知行觀命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知先行後
- 提出者:程頤
北宋程頤提出的知行觀命題。
拼音是zhī xiān xíng hòu,中國北宋程頤提出的關於知行關係的學說。它強調的是由知到行這一認識的後一環節,即理論指導實踐。程頤說:“君子之學,必先明諸心,知所養,然後力行以求至,所謂自明而誠也”(《顏子所好何...
北宋程頤提出的知行觀命題。“知行”一詞,最早出現於偽《尚書·說命中》:“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儒家和佛教哲學曾分別從道德實踐與宗教實踐的角度反覆地探討過知行間題。程頤首次明確地提出知先行後的命題。這個命題包括兩方面的意義:①知先於行,“識在所行之先”,“須是知了方行得”(《河南程氏遺書》...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則在批判理學“知先行後”學說時提出了“行先知後”、“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的系統的唯物主義知行學說。王夫之認為,人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認識,是從力行中得來的,“力行而後知之真”。他把“非知之艱,行之惟艱”的古老命題和孔子“先難後獲”的思想巧妙地結合起來,得出了“知非先,...
知先行後 宋代的程朱學派首先建立了知先行後的系統理論。程頤認為,人的一切知識和道德觀念都是先天固有的。他說:“知者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則不能得之,而致知必有道,故曰致知在格物。”“致知在格物,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河南程氏遺書》卷二十五)格物致知不過是一個對心中固有之理的自我認識過程...
程朱理學包括陸九淵都主張“知先行後”,將知行分為兩截,認為必先了解知然後才能實踐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為了糾朱學之偏。慧能以定慧論知行,提出定慧等學,這種觀點直接影響到陽明對知行的理解,陽明的知行合一論和慧能的定慧等學之間,方法論上是相通的。知行合一,不是講知行的先後問題,正如慧能所說,“...
明王守仁的重要哲學思想王守仁吸收前人思想,針對程朱“知先行後”導致的知行脫節的不良風氣,大力提倡知行合一。對反對知行脫離有一定積極作用,但混淆了知與行的本質區別,有以知取代行的傾向,故受到明清之際的王夫之的批判。致良知 明王守仁提出的認識論和倫理學思想。認為良知是心之本體,心為萬物之本,故良知亦...
任何將二者分割的理論都是錯誤和有害的,知先行後造成的惡果即是使人老是求知而不去行,於是終身不行,因而也就終身不知。守仁晚年提出致良知學說,這是王學的成熟形態,是孟子良知說與《大學》致知說的綜合。這個學說明確點出本體與功夫,本體即良知。它是天命善性的自然流露,表現為靈昭不昧,知是非,知善惡。
王夫之窮盡了這一範式的發展餘地,成為中國古代知行觀的集大成者,在王夫之知行觀的抽象理論中包含著封建主義的思想內容。知行觀是宋明理學的一個重要內容。朱熹知行觀強調知難行易、知先行後,與傳統知行觀形成鮮明對比。明代王守仁首先在理論上反對傳統知行觀中對知行分先後輕重,而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論 ...
“知之非艱,行之惟艱”的原意是“知”並不難,問題的關鍵是把“知”見諸“行”,知之是為了行之,知而不行是最大的禍害,是在知先行後的前提下強調知行一致,反對知行分離,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知易行難”的思想卻被封建統治階級及其思想代表奉為永恆不變的絕對教條,成為保守、盲從、因循守舊的封建意識...
陸九淵也主張知先行後說。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說,強調知行不是二事,認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又說:“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實際上是抹煞知與行的界限,以知為行。王夫之批評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論,認為“其所謂知者非知,而行者非行也”,是“銷行以為知”。他指出...
第三時期,人類在科學發明之世,“知之則必能行之、知之則更易行之”,“因其已知而更進於行”。強調了求得真知對實際行事和革命行動的指導意義,為“知難行易”說提供理論上的說明。但認為知行在發展進化過程中可以互相割裂,斷言:“先行而後知,進化之初級也;先知後行,進化之盛軌也。”強調在科學昌明時代...
第八章張載王安石等基本唯物主義的知行觀點,論述了知由內外之合的認識思想,王事事以思為主的知行統一觀,當觀象以求的認識論等問題。第九章程頤朱熹的“知先行後”說和與之對立的葉適陳亮的知行觀,論述了以知為本,識在所行之先的知行統一觀、格物致知與知先行後的學說、當理而後動,審勢而後為的知行統一觀...
關於知行問題,夫之反對“知先行後”和“知行合一”說,提出了“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的結論。認為“知必以行為功”,“行可有知之效”,“知”與“行”相互推動,“並進而有功”。關於理欲問題,夫之認為,“有欲斯有理”,“禮雖純為天理之節文,而必寓於人慾以見”,“終不離人而別有天,終...
”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格物,是物物上窮其至理。致知,是吾心無所不知”。就是要通過推究事物,來認識先天的、永恆不變的“理”,即從吾心之知去求天下之理,以達到“窮天理、明人倫、講聖言、通世故”的目的。在知行關係上,認為“知先行後...
首先是宋代的主觀唯心論理論家,他們都主張知先行後。例如程頤在《遺書》中說,“須是知了方行得”(卷十八),又說“君子以識為本,行次之。”(卷二十五)對於知行問題,客觀唯心論者朱熹講得較多。他繼承了程頤的學說,但有可貴的發展。他認為知先於行,但知和行統一在一起:“知行常相須,如目無足不行,足...
)提出“知行並舉”、“思習結合”。認為“學之術二:曰致知,曰履事,兼之者上也”。“精於仁義之術,優人堯舜之域,必知行兼舉者能之矣”(《慎言·小宗》)。認為“孔門凡言為學,便其習事在內。非如近世儒者惟以講論為學,而力行居十之一”(《與范師舜》),反對程朱理學之“知先行後”說。
出自《禮記章句·中庸衍》:“知行相資以為用,唯其各有致功而亦各有其效,故相資以互用,則於其相互,益知其必分矣。同者不相為用,資於異者乃和同而起功,此定理也。”宋代儒者多主知先行後,朱熹亦講過“知行常相須”;明代王守仁則提出知行合一,抹煞了知行之間的區別,王廷相則有“知行兼舉”之說...
在認識來源問題上,朱熹既講人生而有知的先驗論,也不否認見聞之知。他強調窮理離不得格物,即物才能窮其理。朱熹探討了知行關係。他認為知先行後,行重知輕。從知識來源上說,知在先;從社會效果上看,知輕行重。而且知行互發,“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心性理欲論 在人性論上,朱熹發揮...
論知先行後………41 朱熹………48 論理氣………50 補格物致知傳………52 陸九淵………57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60 收拾精神 自作主宰………62 鵝湖和詩………67 轉亮………75 論王霸義利………78 王守仁………85 論“知行合一”………88 王廷相………·104 橫渠理氣辯………...
”(《朱子文集》卷四)但朱熹強調知先行後,“義理不明,如何踐履”(《朱子語類》卷九),“只說踐履,而不務窮理,亦非小病。”(《朱子文集》卷三十八)明清之際,王夫之認為踐履為第一,“凡知者或未能行,而行者則無不知……是故知有不統行,而行必統知也”,故學、問、思、辨、行五者之關係,...
“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君子之學,未嘗離行以為知也”(《尚書引義·說命中二》)。王夫之指知與行各有功用,不可混同。《禮記章句》卷三十一:“知行相資以互月,則於其相互,益知其必分矣。”並且他斥責明王守仁的“知行合”是“銷行以歸知,終始於知”。指出南宋朱熹主張“知先行後,六一划然...
三、“知”與“行”(一)何謂“知”、“行”(二)“知先行後”說 四、“存養”與“剝落”第七章陸九淵與朱熹思想異同之辨 一、朱陸論爭的由來和發展 (一)“道統”正宗之爭 (二)思想來源之辨 二、鵝湖“為學之方”的論爭 (一)鵝湖之會 (二)“易簡”與“支離”(三)“尊德性”與“道問學...
”即以具體的事例進一步論證“知”對於“行”的依賴關係,堅持了行先知後說。其時,程朱理學家、桐城派的方東樹正在倡導知先行後說,認為“使非先知之,何以能行之不失也”(《漢學商兌》卷中之上)。因此,魏源提出這一命題具有以唯物主義經驗論批判桐城派理學家的唯心主義先驗論的理論意義;同時也為他的變法、...
他認為“至善”是心本體,他反對朱子知先行後、行重知輕的主張,提出“知行合一”,即知是心之本體的良知,良知充塞流行、發而為客觀具體的行動或事物,就是行。從而提出與程朱理學分庭抗禮的“陽明心學”。圖書目錄 傳習錄上 卷 第二卷 第三卷 傳習錄中 卷答顧東橋書 第二卷答周道通書 第三卷答陸原靜書 ...
第二節 格物致知的認識論和知先行後的知行學說 第三節 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 第四節 人心與道心、天理與人慾對立的倫理學說 第五節 崇天理的天理史觀 第六節 朱熹哲學的歷史地位 第七章 陸九淵的“心即是理”哲學 第一節 心即是理的宇宙觀 第二節 自存本心的方法論 第三節 朱陸的異同及相互爭論的實際...
21世紀是知識經濟世紀,每個人都面臨著知識的不斷更新。為了適應社會,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我們必須開發更有效的學習手段來增強自己的學習能力。拓展訓練以它“先行後知”的體驗式學習方式,讓學員在愉快、積極的參與中學到知識、領悟道理,通過親身體驗來挖掘自己的潛能,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果敢、頑強、自信...
先行者 你是你靈魂的先行者 /124 小丑 /125 愛情 /128 出家的國王 /128 惡有惡報 /131 獅子的女兒 /131 聖徒 /133 饕餮 /135 大自身 /135 戰爭與弱小民族 /137 批評者們 /137 四詩人 /139 風向標 /140 國王 /140 我的信仰之鳥 /141 分歧 /142 全知與半解 /143 白紙 /145 學者與詩人 /145 ...
《紀伯倫全集:先知》是[黎]紀伯倫創作的散文隨筆類書籍。2014年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圖書簡介 《先知》一直被視為紀伯倫一生的巔峰之作,自出版以來讚美始終不絕,被人譽為“小聖經”“東方贈送給西方最好的禮物”等。紀伯倫因此書聲名大振,被世界認識、關注。此書收錄了《先知》、《先知花園》、《先行者》等多...
孫中山知難行易說的提出,有著思想解放的作用,但是他的知行學說也有嚴重的缺點和局限性。在認識論上,他提出的知難行易和“非知之艱,行之惟艱”的舊說同樣是片面的。孫中山雖重視“行”的意義,認為先行而後知,但他又提出“知者不必自行,行者不必自知”的知行分任說,不僅割裂了知和行的統一,而且為少數“...
先行者 你是你的靈魂的先行者 148 小丑 150 愛情 154 出家的國王 155 惡有惡報 158 獅子的女兒 159 聖徒 162 饕餮 164 大自身 165 戰爭與弱小民族 167 批評者們 168 四詩人 170 風向標 171 國王 172 我的信仰之鳥 173 分歧 175 全知與半解 177 白紙 179 學者與詩人 180 價值 182 另有大海 183 懺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