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史3

中國哲學史3

《中國哲學史3》是2010年6月1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任繼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哲學史3
  • 作者:任繼愈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088938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中國哲學史是中國文化的精華部分,是中華民族的認識史。它展示出中國哲學與神學在鬥爭中發展前進的歷程,展示出人類抽象思維從低級向高級,人類認識由淺入深的發展歷程。學習祖國優秀的哲學遺產,可以提高我們的民族自信心。中國民族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創造了燦爛的封建文化。我們要批判地繼承封建文化的優秀成果,剔除其封建主義糟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將中國哲學予以發揚光大,創造未來的精神文明,是我們的責任。

作者簡介

任繼愈(1916—2009),1934年就讀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56年開始任繼愈先生撰寫、發表了一系列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佛教研究文章,如《南朝晉宋間佛教“般若”、“涅槃”學說的政治作用》(1956)、《禪宗哲學思想略論》(1957)、《天台宗哲學思想略論》(1960)、《華嚴宗哲學思想略論》(1961)、《法相宗哲學思想略論》(1962)、《漢唐時期佛教哲學思想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1963) 等,並於1963年集結為《漢唐佛教思想論集》出版。1964年中國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成立,任先生成為首任所長。後主持整理了《中華大藏經》正編和續編,主編《中華大典》,為馬克思主義宗教學研究的發展準備資料;另一方面聯合自然科學家,於1997年重建中國無神論學會,堅定宣傳無神論,並創辦了《科學與無神論》雜誌。這是我國無神論研究、宣傳和教育事業的新起點,任繼愈先生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宗教學研究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他致力於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研究中國佛教史和中國哲學史。1963年結集出版的《漢唐佛教思想論集》,是其馬克思主義宗教學研究的最早成果,其中關於佛學研究的文章被毛澤東稱讚為“鳳毛麟角”。

圖書目錄

第五篇 統一封建國家重建與地方割據
時期(隋唐五代)的哲學思想(公元589年——公元960年)
第一章 隋唐五代時期經濟狀況、階級矛盾與思想鬥爭
第一節 隋唐五代的社會發展與科學發展
第二節 隋唐時期的階級鬥爭與思想鬥爭
第二章 傅奕反佛教鬥爭及呂才、盧藏用、李華反對方術迷信的進步思想
第一節 傅奕的反佛教鬥爭
第二節 呂才對當時社會流行的迷信思想的批判
第三節 盧藏用《析滯論》對占卜術的批判
第四節 李華對占卜迷信的批判
第三章 劉知幾的進步的歷史觀
第一節 對傳統思想的懷疑與批判
第二節 對歷史典籍中五行災異神鬼迷信記載的駁斥
第四章 隋唐佛教宗派哲學(上)
第一節 隋唐佛教宗派哲學的形成和它的興衰過程
第二節 天台宗的宗教哲學
第三節 法相宗的宗教哲學
第五章 隋唐佛教宗派哲學(下)
第一節 華嚴宗的相對主義和詭辯論
第二節 禪宗的宗教哲學
第六章 唐朝道教宗教哲學
第一節 道教在唐朝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節 司馬承禎主靜去欲的道教學說
第七章 李筌的哲學觀點和軍事辯證法思想
第一節 氣一元論自然觀和反迷信思想
第二節 重視主觀作用的辯證法思想
第三節 主動發現敵人意圖和利用權術的軍事思想
第八章 柳宗元、劉禹錫的天人論和進步的歷史觀
第一節 柳宗元、劉禹錫天人關係論的產生
第二節 柳宗元的《天說》和無神論思想
第三節 柳宗元重“勢”的進步社會歷史觀
第四節 劉禹錫《天論》中的自然觀
第五節 劉禹錫“天人交相勝”說
第九章 韓愈和李翱的人性論及其反佛教的鬥爭
第一節 韓愈的道統學說和他的反佛教的鬥爭
第二節 韓愈的性三品說
第三節 李翱的性善情惡“復性”學說
第十章 《化書》的進步社會歷史觀和一切皆化的自然觀
第一節 譚峭《化書》進步的社會歷史觀
第二節 譚峭一切皆化的自然觀
第六篇 封建國家中央集權加強和鞏固時期(宋元明)的哲學思想(公元960年——公元1646年)
第一章 宋元明時期的政治、經濟狀況與思想鬥爭
第一節 宋元明時期的政治與經濟
第二節 階級鬥爭、民族矛盾複雜化、深刻化的條件下,宋明理學中不同思維路線的鬥爭
第二章 李覯的“量時制宜”和王安石的“新故相除”思想
第一節 李覯的“量時制宜”思想
第二節 李覯功利主義的社會歷史觀
第三節 王安石的自然觀和認識論
第四節 王安石的辯證法思想
第三章 周敦頤、邵雍、司馬光的哲學思想
第一節 周敦頤《太極圖說》的宇宙演化論
第二節 周敦頤的“誠”和“主靜”學說
第三節 邵雍象數學的宇宙發生論及退化論的歷史觀
第四節 司馬光的天命思想和道德決定論
第四章 張載的元氣本體論思想
第一節 “太虛”為萬物之本的自然觀
第二節 對佛教宗教世界觀的批判
第三節 辯證法思想
第四節 認識論的“天德良知”說
第五節 氣質人性論和“乾父坤母”倫理觀
第五章 程顥、程頤以理為最高範疇的哲學
第一節 二程哲學的最高範疇——理
第二節 神秘主義的天人合一論
第三節 以體認天理為目的的格物致知論
第四節 宣揚僧侶主義的人性論
第六章 朱熹集理學大成的哲學體系
第一節 理和太極
第二節 格物致知的認識論和知先行後的知行學說
第三節 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
第四節 人心與道心、天理與人慾對立的倫理學說
第五節 崇天理的天理史觀
第六節 朱熹哲學的歷史地位
第七章 陸九淵的“心即是理”哲學
第一節 心即是理的宇宙觀
第二節 自存本心的方法論
第三節 朱陸的異同及相互爭論的實際意義
第八章 陳亮、葉適的事功哲學
第一節 陳亮道在於物的世界觀
第二節 陳亮的進步歷史觀及其反對朱熹復古主義的鬥爭
第三節 葉適道不離物的自然觀和認識論
第四節 葉適的功利主義思想及其對各派哲學思想的批判
第九章 黃震的哲學思想和鄧牧的愛國主義思想
第一節 黃震的哲學思想
第二節 鄧牧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民主性的社會思想
第十章 王守仁“致良知”的哲學思想
第一節 王守仁的生平及其政治活動
第二節 “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的宇宙觀
第三節 “致良知”的格物說
第四節 以知代行的“知行合一”說
第十一章 羅欽順的理不離氣思想
第一節 “理一分殊”的本體論
第二節 對王守仁等誇大人心作用的批判
第三節 先天道德觀和人性論
第十二章 王廷相的理在氣中思想
第一節 王廷相的生平及其社會活動
第二節 “理在氣中”的元氣本體論
第三節 以行為主的認識論
第四節 以形氣為基礎的人性論
第五節 歷史觀方面的進步思想
第十三章 王艮和泰州學派的“復初”、治心哲學
第一節 王艮的治心、保身論
第二節 王艮“不假安排”的思想方法
第三節 泰州學派的發展
第十四章 李贄的進步的社會觀和“童心”說
第一節 李贄反權威思想的社會根源和階級根源
第二節 封建的功利主義和抽象的“童心”說
第三節 對程朱派道在事外說的批判
第四節 反權威的相對主義真理觀
人名索引
名詞索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