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集粹叢書哲人篇》是1991年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方克立 / 李蘭芝。
基本介紹
- 作者:方克立 / 李蘭芝
- ISBN:9787500609742
- 定價:14.70
-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1-10
- 裝幀:軟精裝
- 叢書: 中華文化集粹叢書
內容介紹,作者介紹,作品目錄,
內容介紹
序 說
《中華文化集粹》叢書是為廣大青少年編寫的一套讀物,其主旨是要闡揚中華文化之宏大精美,展示它的豐富內容,概述它的發展歷程,幫助廣大青少年了解祖國的歷史文化,激發起他們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熱情,在繼承前人優秀成果的基礎上,去創造更加美好的新中華和中華新文化。
《哲人篇》作為這套叢書中的一種,它的內容就是要介紹中國歷代先哲的思想,他們怎樣以理論思維的方式去把握宇宙和人生的真理,把握時代精神的精華。中國哲學在中國文化中處於核心的地位,其它一切文化形式和文化產品,無不受到哲學思想的影響,無不體現了一定的哲學觀念和方法。中國哲學本身也多不是純粹的抽象思辨,而是和社會政治倫理、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中國哲學源遠流長,學派眾多,哲人輩出,在兩千多年的歷史發展中留下了豐富的文獻典籍和思想資料。這一本書應該怎樣寫?我反覆考慮了很久。一般說來,給青少年的讀物應該寫得通俗生動些,最好多講一些寓含哲理的故事,既可啟迪智慧,又能引人入勝。但是這樣寫就不免掛一漏萬,很難反映中國哲學發展的整體面貌,也不容易寫出每個哲學家的獨特貢獻所在,而且有可能影響對其哲理深度的揭示。七年前,中國青年出版社已經出版過一本我主編的《從孔夫子到孫中山——中國哲學小史》,對於每一個哲學家,那本書就是從生動的故事開始寫起的,但不可能全部講故事,下面還是注意全面地介紹他的哲學思想,特別是突出他在哲學史上貢獻了一些什麼新的東西。這本書的內容,也是從孔夫子到孫中山,如果還那樣寫,就難免重複,所以我想嘗試一種新的寫法,即以介紹中國歷史上著名哲學家的哲理名篇、名段、名句為主,讓青少年朋友直接誦讀先哲們最精彩的作品,直接傾聽他們的心聲,體味、欣賞他們深刻的思想。為了使青少年能夠讀懂、好記,我們所選的每篇、每段文字都不長,都有明確的主題,前面有對作者的“生平、著作、思想簡介”,後面有對選文的“注釋”、“今譯”和“簡析”;並對選文中所包含的“主要哲學概念、命題”作一提示。通過這些輔助材料,,自學者基本上能夠讀懂,把握住它的中心思想。
對於民族文化中最優秀的東西,我主張在青少年時期還是要儘可能地多記憶、背誦一些,把它們深深地印在腦海里,作為知識的據點,開拓新知的基礎,這將是一輩子受用無窮的。背誦一些膾炙人口的古典詩詞是這樣,牢記一些包含著深邃智慧的哲理名篇、名段、名句、名言也是這樣。諸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敵存滅禍,敵去召過”、“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競爭生智慧”、“行其所不知以致其知”等等,所教給我們的不僅是一種生活的智慧,而且還啟示我們一種正確的思維方法,真正把握住了它的精神,我們就可以在行動上少犯錯誤,在各種事業中做出更大的成就。有些明顯錯誤、甚至違背常識的哲學命題,在歷史上也很有名,例如“白馬非馬”、“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天不變道亦不變”、“物不遷”、“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等等,我們弄清楚它是怎樣提出來的,是怎樣進行論證的,其錯誤實質和論證方法上的詭辯何在,應該怎樣去批判、克服它,那么我們就受到了一次極好的理論思維的鍛鍊,提高了判斷和抵制錯誤思想的能力,這對於正在成長中的青少年來說,將是一筆十分寶貴的財富。哲學是在鬥爭中發展的,我們還可以直接從先哲們批判各種錯誤思想的鬥爭中學到許多東西,例如荀子、柳宗元、劉禹錫對天命論的批判,王充對天人感應神學目的論的批判,范縝對佛教神不滅論的批判,張載對追求虛無、空寂的佛道唯心主義的批判,陳亮對復古倒退歷史觀的批判,王廷相、王夫之、顏元、戴震對理學唯心主義的批判,李贄對假道學的批判,嚴復對中國封建主義舊學的批判,孫中山對“知易行難”和“知行合一”說的批判等等,都留下了一些精彩的哲學論戰名篇,許多深刻的哲學思想、光輝的哲學命題,就是在這些傳世名篇中闡發出來的,例如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范縝“形質神用,形謝神滅”的思想等等。此外,中國歷史上各種典型的社會思想,諸如。”民貴君輕”、“民胞物與”、“小國寡民”、“兼相愛,交相利”等等;哲學史上一些著名的論爭,例如禪宗傳法偈之爭、朱陸鵝湖之爭等等,都不僅給我們以歷史知識,而且包含著
哲學智慧,熟知這些內容,對於提高我們的理論思維水平,開發、擴大知識領域都是十分有益的。總之,反映民族傳統之精華和各個時代的時代精神之精華的哲學思想,將為廣大青少年了解中華文化提供一些深層的最本質的東西,我希望他們通過學習、借鑑先哲們的思想遺產而變得更加聰明起來。
我邀請李蘭芝副教授合作編寫本書,她為此付出了辛勘勞動,做了許多基礎性的工作。本書的總體框架和各篇、各段選文是由我確定的,全書文字最後亦由我斟酌定稿,所以,對於書中的缺點錯誤,我應負主要責任。楊志剛同志為本書畫插圖,他的妙筆為本書生色不少。本書的責任輔輯李志剛同志,七年前也是<<從孔夫子到孫中山>>一書的責任編輯;他的熱心推動和幫助是本書得以完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對於幾位合作者我都表示衷心感謝。
方克立
1991年5月10日於南開大學
作者介紹
方克立 一九三八年生,湖南省湘潭縣人。一九六二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現任南開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生院副院長,並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哲學評議組成員、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等。一九八八年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長期從事中國哲學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著有<<中國哲學史上的知行觀>>、<<現代新儒學與中國現代化>>,主編<<從孔夫子到孫中山>>、<<中國哲學大辭典>>、<<現代新儒家學>>、<<現代新儒學研究論集>>等。在<<哲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上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
李蘭芝 一九三七年生,河北省人。一九六四年畢業於南開大學中文系.現任南開大學哲學系副教授、中國哲學史教研室副主任,是中國哲學史學會和中國周易研究會的會員。著有(<周易與卦象>>(南開大學出版社,一九九o)一書,在<<南開學報>>、<<學術研究>>、<<道德與文明>>等刊物上發表關於老子、<<周易>>、<<黃帝內經>>等內容的學術論文多篇。
作品目錄
上冊
序說………………………………………………3
孔子……………………………………………8
論“仁”………………………………………10
論“學思”、“知行"…………………………2l
墨子……………………………………………3l
兼相愛,交相利…………………………32
言有三表…………………………………40
老子……………………………………………44
論“道"………………………………………45
有無相生,禍福相倚………………………53
柔弱勝剛強…………………………………58
小國寡民……………………………………63
孫子……………………………………………66
論戰爭勝負之道……··……………………·67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7l
孟子……………………………………………76
民貴君輕……………………………………78
重義輕利,捨生取義………………………84
四端說………………………………………9l
莊子…………………………………………95
生有涯而知無涯……………………………97
彼亦一是非,此亦二是非…………………99
游無何有之鄉……………………………104
通天下一氣耳………………………108
惠施…………………………………………113
歷物十事……………………………………114
公孫龍…………………………………………123
白馬非馬……………………………………124
旬子…………………………………………136
明於天人之分…………………………138
制天命而用之…………………………143
虛壹而靜……………………………………145
韓非…………………………………………l50
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153
參驗說……………………………………156
董仲舒……………………………………………161
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164
聖人法天立道……………………………166
天不變道亦不變…………………………169
王充……………………………………………174
天道自然無為……………………………177
王弼……………………………………………184
得意忘象,得象忘言………………………185
郭象……………………………………………191
物各自生,無所出焉………………………192
獨化於玄冥………………………………197
以不知為宗………………………………199
僧肇……………………………………………203
論物不遷...…………………………………206
范縝……………………………………………211
形質神用,形謝神滅………………………214
惠能……………………………………………223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226
韓愈……………………………………………237
道統說………………………………………238
柳宗元……………………………………………246
天 說………………………………………249
敵 戒……………………………………251
劉禹錫……………………………………………255
天 論………………………………………258
下冊
周敦頤………………………………………………3
太極圖說………………………………………4
張載……………………………………………13
太虛即氣……………………………………l 6
西 銘………………………………………25
程顧…………………………………………32
識仁篇………………………………………34
程頤……………………………………………40
論知先行後…………………………………41
朱熹……………………………………………48
論理氣………………………………………50
補格物致知傳………………………………52
陸九淵……………………………………………57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60
收拾精神 自作主宰………………………62
鵝湖和詩…………………………………67
轉亮……………………………………………75
論王霸義利…………………………………78
王守仁……………………………………………85
論“知行合一”……………………………88
王廷相…………………………………………·104
橫渠理氣辯………………………………107
石龍書院學辯……………………………115
李贄……………………………………………122
童心說………………………………………125
黃宗羲……………………………………………135
原 君………………………………………138
顧炎武……………………………………………144
斥清談誤國………………………………147
王夫之……………………………………………152
天下唯器……………………………………156
行先知後……………………………………160
顏元……………………………………………167
駁氣質性惡………………………………168
戴震………………………………………1 75
評“以理殺人”…………………………178
康有為……………………………………………182
論天道變易……………………………186
譚嗣同…………………………………………190
仁學界說……………………………………193
嚴復………………………………………200
《天演論》按語二則………………………203
章炳磺……………………………………………210
競爭生智慧………………………………214
孫中山……………………………………………223
評王陽明“知行合一”之說………………227
行其所不知以致其知…………………231
序說………………………………………………3
孔子……………………………………………8
論“仁”………………………………………10
論“學思”、“知行"…………………………2l
墨子……………………………………………3l
兼相愛,交相利…………………………32
言有三表…………………………………40
老子……………………………………………44
論“道"………………………………………45
有無相生,禍福相倚………………………53
柔弱勝剛強…………………………………58
小國寡民……………………………………63
孫子……………………………………………66
論戰爭勝負之道……··……………………·67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7l
孟子……………………………………………76
民貴君輕……………………………………78
重義輕利,捨生取義………………………84
四端說………………………………………9l
莊子…………………………………………95
生有涯而知無涯……………………………97
彼亦一是非,此亦二是非…………………99
游無何有之鄉……………………………104
通天下一氣耳………………………108
惠施…………………………………………113
歷物十事……………………………………114
公孫龍…………………………………………123
白馬非馬……………………………………124
旬子…………………………………………136
明於天人之分…………………………138
制天命而用之…………………………143
虛壹而靜……………………………………145
韓非…………………………………………l50
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153
參驗說……………………………………156
董仲舒……………………………………………161
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164
聖人法天立道……………………………166
天不變道亦不變…………………………169
王充……………………………………………174
天道自然無為……………………………177
王弼……………………………………………184
得意忘象,得象忘言………………………185
郭象……………………………………………191
物各自生,無所出焉………………………192
獨化於玄冥………………………………197
以不知為宗………………………………199
僧肇……………………………………………203
論物不遷...…………………………………206
范縝……………………………………………211
形質神用,形謝神滅………………………214
惠能……………………………………………223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226
韓愈……………………………………………237
道統說………………………………………238
柳宗元……………………………………………246
天 說………………………………………249
敵 戒……………………………………251
劉禹錫……………………………………………255
天 論………………………………………258
下冊
周敦頤………………………………………………3
太極圖說………………………………………4
張載……………………………………………13
太虛即氣……………………………………l 6
西 銘………………………………………25
程顧…………………………………………32
識仁篇………………………………………34
程頤……………………………………………40
論知先行後…………………………………41
朱熹……………………………………………48
論理氣………………………………………50
補格物致知傳………………………………52
陸九淵……………………………………………57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60
收拾精神 自作主宰………………………62
鵝湖和詩…………………………………67
轉亮……………………………………………75
論王霸義利…………………………………78
王守仁……………………………………………85
論“知行合一”……………………………88
王廷相…………………………………………·104
橫渠理氣辯………………………………107
石龍書院學辯……………………………115
李贄……………………………………………122
童心說………………………………………125
黃宗羲……………………………………………135
原 君………………………………………138
顧炎武……………………………………………144
斥清談誤國………………………………147
王夫之……………………………………………152
天下唯器……………………………………156
行先知後……………………………………160
顏元……………………………………………167
駁氣質性惡………………………………168
戴震………………………………………1 75
評“以理殺人”…………………………178
康有為……………………………………………182
論天道變易……………………………186
譚嗣同…………………………………………190
仁學界說……………………………………193
嚴復………………………………………200
《天演論》按語二則………………………203
章炳磺……………………………………………210
競爭生智慧………………………………214
孫中山……………………………………………223
評王陽明“知行合一”之說………………227
行其所不知以致其知…………………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