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一元論,中國古代關於知(即認識)的性質的觀點。在北宋張載提出知二元論的觀點之前,中國歷代思想家均將知視為統一的整體,只是將其劃分為知(感知)和慮(思維)兩個階段,而不將其稱為兩種知的過程,故被稱為知一元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知一元論
- 包含階段:知(感知)和慮(思維)
知一元論,中國古代關於知(即認識)的性質的觀點。在北宋張載提出知二元論的觀點之前,中國歷代思想家均將知視為統一的整體,只是將其劃分為知(感知)和慮(思維)兩個階段,而不將其稱為兩種知的過程,故被稱為知一元論。
知一元論,中國古代關於知(即認識)的性質的觀點。在北宋張載提出知二元論的觀點之前,中國歷代思想家均將知視為統一的整體,只是將其劃分為知(感知)和慮(思維)兩個階段,而不將其稱為兩種知的過程,故被稱為知一元論。...
一元論(Monism)是認為世界只有一個本原的哲學學說,是本體論的分支的一個哲學學說。簡單來說就是物質和能量是一體兩面。一元論又細分為唯物主義一元論和唯心主義一元論。詳細解釋 與“二元論”相對立。主張世界的本源只有一個的哲學學說。有唯物主義一元論和唯心主義一元論。唯物主義的一元論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物質,唯心...
經驗一元論是在二十世紀初年,由俄國馬赫主義者波格丹諾夫(1873-1928)提出的一種學說。純粹的經驗是第一性的,物質和意識是等同的,都是經驗的產物。以單一的經驗為哲學基礎,從‘心理的經驗’出發,引出自然界,再從自然界引出人的意識。學說背景 物質概念只能得自經驗,只有無知的人才會承認客觀物質世界的存在。
參見“ 一元化 ”、“ 一元論 ”。釋義5 指天下。《晉書·赫連勃勃載記》:“夷一元之窮災,拯六合之沉溺。”釋義6 一頭。《三國志·魏志·齊王芳傳》:“使兼太尉 高柔 奉策,用一元大武告於宗廟。”參見“ 一元大武 ”。釋義7 清代稱元寶一枚為一元。清 袁枚 《答孫補山相公書》:“捧到國寶一元,照...
心能了知物,心是能知,物是所知,能所相關,處於一元,不可強分為二元或多元。五.心物一元論與佛經論典不相違 1.與般若經不相違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其中“受想行識”屬心法,心法與色法都與空不異,那么從空的角度來說,...
氣的學說屬於中國古代哲學範疇,其核心思想是用一元論來認識世界。氣一元論,即天地萬物即是一氣所生,元自一炁也,而又天地萬物無非是炁,是曰氣一元論。氣的學說 氣一元論,即天地萬物即是一氣所生,元自一炁也,而又天地萬物無非是炁,是曰氣一元論。而又有關鍵,心氣也,心與氣對,心與氣相應相感。粗心有...
理論多元論是美國費耶阿本德關於通過多元理論之間的競爭以促進知識進步的理論。他主張通過對理論的批判和擴散以反對科學中的教條主義。認為傳統方法論所堅持的事實自主性原則和理論一致性條件,必然淘汰掉可供選擇的其他理論,導致理論一元論,容易消除對新理論起關鍵作用的證據,阻礙新理論的出現,把自己變成教條的形上學...
違法一元論,亦稱“法秩序統一性”。“違法多元論”的對稱。認為由憲法、民法、刑法等眾多法領域構成的整體法秩序之間互不矛盾,在某一法領域中被認為是合法的行為,在其他法領域中就不能被認定為違法而加以禁止,否則法秩序就喪失其行為規範的功能,導致人們將不知如何行動。根據這一原理,該當刑法上的構成要件的...
《論一元論歷史觀的發展問題》是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總委員會主席格奧爾基·瓦連廷諾維奇·普列漢諾夫創作的政治著作,1895年於聖彼得堡首次公開出版。該書詳細地介紹和評論了近代西方哲學思想的發展,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是人類先進思想的結晶,並詳細論述馬克思歷史哲學的基本觀點。內容簡介 該書可分為三大...
犯罪一元論(single factor theory of crime),亦稱“犯罪單因論”。是指僅以一種因素解釋犯罪行為產生的理論。與“犯罪多因論”相對。強調某一因素即是犯罪原因,可以決定犯罪。犯罪生物學派中的犯罪遺傳決定論、犯罪智力落後論、犯罪本能論、犯罪體型論、犯罪血型論等,犯罪社會學派中的犯罪模仿論、犯罪經濟決定論...
一元,即德和道。四素,即象數理氣。一元的深刻內涵全部蘊藏在老子《德道經》之中,象數理氣四素方法論的內涵則主要蘊含在《周易》中。用德和道為最高統帥和最終歸宿的研究方法,就是中國古代的一元論。一元四素方法論,就是在這一基礎上由淺入深地、四素逐層級展開和最終歸一地、陰陽和諧用中統一的研究方法論...
一原論的意義 人類文明的種子由一元論的神學、二元論的哲學、多元論的科學和一原論的人學組成。人類的全部歷史,應該是從皈依宗教的神學到追求真知的哲學,再到追求驗證的科學,再到追求真成的人學的歷史,這是全生態本身蘊涵的意義,也是人類走向人類共同體的終極而完美的歷史形態。
老子哲學為一元論,以“道”作為宇宙的第一因,以“道”作為宇宙的“始基本體”和“養育乳源”。4.神學 老子哲學為一神論的泛神論主張,認為天道“有命有體”並與萬物一體。“有命”所以能生成萬物的生命,“有體”所以不是理則法則。5.道 原本無名,但為了思辯和利用,老子不得以將他命名為“道” 。6.元靈...
諾斯底主義只是普遍地為二元論,他們可以由徹底的二元論(即摩尼教)到傳統較輕的緩和二元論。華倫提努另外發展了一套一元論,是以過往為二元論的用字來表達的。(1)徹底二元論:或稱為“絕對二元論”,當中有兩個同等的神祇,摩尼教指他們分別是光明與黑暗,因黑暗混亂的行動而使得捲入紛爭之中,及後,部分光明的...
(四)統一知識論(或真理一元論); (五)設定嚴格的主客二分。科學哲學 從孔德到波普的科學哲學家,認為一切詞和概念都有恆定不變的含義:哲學應該是最有抽象然而又具有精確意義的科學。以亨普爾和卡納爾普等人為代表的重組主義(reconstructionism)就是科學哲學中的本質主義。分析和重組的目的是企圖用一種更清晰、...
波格丹諾夫是“想當馬克思主義者的馬赫主義者”,提出“經驗一元論”,認為“要素”的開端是混沌的世界,然後產生要素的簡單聯結,即心理的東西或單個人組織起來的經驗,最後出現物理的東西和由這種東西產生的認識,即社會地組織起來的經驗;還把客觀的物質世界稱為“偶像”。巴扎羅夫提出“實在一元論”,在《現代的神秘...
要素說又稱“要素一元論”、“世界要素論”。是馬赫主義的主要理論。1883年馬赫在《力學》中最早提出要素的觀點:現象可以分解為要素。1886年在《感覺的分析》中作了系統的論述:“如果我們將整個物質世界分解為一些要素,它們同時也是心理世界的要素,即一般稱之為感覺的要素。”“人們通常把要素叫作感覺。但由於在感...
在前人唯物主義“氣一元論”的思想基礎上,徐敬德最早提出了“氣不滅論”。他以“元氣”的聚散離合解釋物質的運動變化,認為物質的存在變化是一個無始無終的過程。在發展觀上,他提出“機自爾”的觀點,認為事物的發展是由其內部陰陽動靜的推動而引起的。在認識論上,他主張可知論,認為學習的目的就在於把握事物本質...
他又曾對“方以智太極一元論的思辨邏輯”做過詳盡論析。近年,國保兄又全面探討方以智的經學思想,以期揭示他在中國經學史和經學思想史上應有的地位。不僅因為桐城方氏本以易學傳家,更因易學在方以智學說思想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所以,學者們對密之易學亦關注起來。 1980年夏季,冒懷辛先生在國內首次發現了《周易時...
橫渠一生主張“實學”,強調經世致用,研究面廣泛,對天文歷算等自然科學和農學、軍事、政治等都有獨到的成果。與二程的“洛學”不同,橫渠認為世界的“本源”是“氣”,而非“理”。通過“氣”的概念,張載構建起了一個獨特的“一元論”哲學體系。”馮友蘭評價其為張載對中國哲學的一大原創性貢獻。橫渠哲學從...
心物合一論亦被稱為“中性一元論”。意指既不屬於唯物論也不偏向唯心論的所謂“至中至正之理”。其中,”心“指精神、意識或靈魂,而”物“則指是身體。心物合一探討的就是人的活動過程中神形或心身關係問題的哲學思想,是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所提出的哲學思想,主要包括“物質與精神合一”論、“心為本源”論和...
陳湛心學的本體論是“心一元論”還是“氣一元論”一直以來都有爭論。從陳白沙的“道不離氣”和湛若水的“一氣”說看來,陳湛心學的本體論是“氣一元論”。沒錯,陳湛心學承認物質在世界中的第一性,不過陳白沙又說“道超形於氣”,湛若水更把這加以發展為“心性圖說”。在湛若水看來,“氣”之所以重要,是因為...
並指出這些類型中多元論是少數,一元論是多數。作者指出中國古代宇宙生成淪的歷史演進特點是:逐步從與宗教神話的聯繫中擺脫出來;從多元的元素淪到單一的實體論;重視探索宇宙萬物的演化過程;重視從總體角度去認識和把握宇宙的整體。這種從現代認識論角度進行的抽繹和解析,是對中國古代哲學義理的深層發掘。本書非常重視...
通神學,又譯為神智學,是一種傾向於神秘主義的宗教哲學,具有悠久歷史。概念 通神學,又譯為神智學,是一種傾向於神秘主義的宗教哲學,具有悠久歷史。雖然各派內容歧異,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古今神智學家都講一元論,認為萬物同根,皆出於心或靈,認為人的靈魂深處存在一種靈性實在,人可以通過直覺、冥想、聆聽...
張載便以“氣”作為宇宙的本體,主張“氣一元論”。朱熹以“理”為世界本原,但又強調“氣”化育萬物的作用,在他看來,氣是理與萬物的媒介。文天祥在這首五言古詩中關於正氣的鋪寫,與上述思想有一定關係。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正氣歌》是一首光華燦爛的詩篇。詩中充滿了浩然正氣,表現出作者堅定的民族氣節、...
(3)堅持真理一元論,反對真理多元論 ①由於真理是客觀的,有其不依賴於人的意識的客觀內容,所以真理必然是一元的。也就是說,不論人們在認識事物的時候可能得出多少種結論,只有符合客觀實際的認識才是真理。②真理是一元的,因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不以人的主觀意志、不以階級的主觀願望為轉移,從這個意義上...
新實在論者把它們都看成是“認識論上的一元論”。新實在論者一方面強調事物不依賴於意識而獨立存在;另一方面則認為當事物被認知時又可直接進入心靈而為意識所內涵。當人們認知一事物時,不能說事物是一種存在,對於該事物的觀念則是另一種存在,而只能說事物及其觀念就是同一的東西,它們不過處於不同的關係罷了。...
斯賓諾莎繼承和發展了笛卡兒的思想,把他的二元論改為一元論。他的基本哲學觀點是從自然界的客觀存在出發,提出整個自然界是一個實體,它是唯一的,永恆的。他認為,自然界的一切是必然的;意志自由的想法只能是想像和無知;對“必然性的認識就是自由”。他的這些觀點從根本上否定了神學目的論和超自然的...
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元氣學說是人們認識自然的世界觀,其產生可追溯至老子之“道”,基本形成於戰國時期宋鈃、尹文的“心氣說”(即“氣一元論”),發展於東漢末年王充的“元氣自然論”及北宋張載所倡之“元氣本體論”。元氣學說以元氣作為構成世界的基本物質,以元氣的運動變化來解釋宇宙萬物的生成、發展、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