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橫渠四句
- 作者:張載
- 概括者:當代哲學家馮友蘭
- 出處:《橫渠語錄》
- 所處朝代:北宋
作品原文,儒學解讀,相關新聞,中醫詮釋,作者介紹,
作品原文
儒學解讀
張載的這四句話被當代哲學家馮友蘭概括為“橫渠四句”。2006年9月,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溫家寶在出訪歐洲前夕接受外國記者採訪時,曾引用這句話來表達自己的心跡。“橫渠四句”包含下面的意思:
1、 “為天地立心”,程明道說:「天地無心,以生物為心。」又說:「天地無心而成化。」,天地本無心,但人有心,人的心也就是使生之為人能夠秉具博愛濟眾的仁者之心,和廓然大公的聖人之心。實則,惻隱之心,就是不忍人之心,也就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是仁所由出的起點。以此馬一浮先生總結道:“學者之事,莫要於識仁求仁,好仁惡不仁,能如此,乃是為天地立心。”
2、“為生民立命”,直接來源於孟子的“立命”的思想。《孟子.盡心上》有云:“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通過修身致教,最後如果能而達到這樣一種境界,即不管一個人的壽命是長是短,都能保持自己的性體全德,那么這個生命個體就可以說已經安身立命了。張載所標示的“為生民立命”,實即為“民吾同胞”來“立命”,其立命在於教,“修道之謂教”,此之謂也。
3、“為往聖繼絕學”,故“往聖”者,孔子、孟子所代表的先儒也;“絕學”者,孔孟先儒所弘揚之道學也。對儒學而言,孔子固然是集大成者,而宋的濂、洛、關、閩諸大家,則把儒學拓展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階段。真能闡揚承繼孔孟先儒之道統者,惟有宋儒。
4、“為萬世開太平”,所表達的是先儒也是宋儒的永恆政治理想。“開”期待之謂。“為萬世開太平”,實現張載《西銘》描述的文化理想,民胞物與,全體歸仁,才能讓蔽惑無明的現代人重新回歸率性誠明的人類精神家園。
葉采解:“天地以生生為心,聖人參贊化育,使萬物各正其性命,此為天地立心也;建明義理,扶植綱常,此為生民立道也;繼絕學,謂纘述道統;開太平,謂有王者起,必取法利澤,垂於萬世。”按:宋代理學家認為儒學道統自堯、舜、禹、湯、周文王,至於孔子,至於孟子。孟子既沒,其道不傳。至宋儒興,才倡明了千載不傳之學。故稱“為往聖繼絕學”。為生民立道,《橫渠文集·性理拾遺》作“為生民立命”。
相關新聞
1、“為萬世開太平”,中國人的理想
致辭結尾時,馬英九引用北宋大儒張橫渠的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呼籲“為了兩岸人民,讓我們一起努力、‘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為中華民族開創更和平燦爛的未來。”道出了儒家後孫對理想的追求和實踐,讓人充滿了信心和力量,這就是中國人的擔當和責任。
2、長篇歷史小說《大儒張載》中詳細地解讀和闡釋了橫渠四句。
3、【訪談】“橫渠四句” 是中國人精神上的絕句 | 杜崇斌
“橫渠四句”這四句話最能表達一個人對國家,對社會的擔當和使命。言簡意賅,境界宏遠,可以說“橫渠四句”是中國人精神上的絕句,相當於精神上的坐標。不管身在何處,世界華人都對此感同身受,它具有非常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中醫詮釋
據報載,在今年6月19日下午召開的國醫大師表彰及座談會上。國醫大師朱良春在發言中吟誦了北宋大儒張載(橫渠)的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表達了其為中醫事業竭盡綿薄之力的拳拳之心。
這四句名言,載於中華書局編《張載集·張子語錄》中,曾被當代哲學家馮友蘭稱之為“橫渠四句”,由於其言簡意宏,一直被人們傳頌不衰。此名言早在1988年第24屆漢城奧運會的開幕式上由巨型電子螢幕映出後,就引起了眾多國家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為天地立心”,可以認為舊時說的醫德。張載在《詩書》一篇中說:“天無心,心都在人之心”。醫生為天地所立之心,具博愛濟眾的仁者之心、廓然大公的聖人之心,只有為天地立下這樣的仁心,才能做到“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無病,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憂。傳於後世,無有終時。”
“為生民立命”,可以認為強調的是醫技。《素問·寶命全形論》說:“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的生命是最為珍貴的。作為醫生,要懷著博愛濟眾的仁心,為生民之生命健康而刻苦鑽研。
“為往聖繼絕學”,“絕學”是體現了民族特色的、獨一無二的經典學術精粹,中醫先聖的“絕學”就是《黃帝內經》、《傷寒論》、《難經》和《神農本草經》這“四大經典”。這“四大經典”的理論和方藥,久經臨證實踐而不衰,至今仍是中醫立命的根基。是中醫療效的源頭。自古以來,當一個好中醫就必須繼承好這“四大經典”。當今,要振興中醫。首先“必須先搞好這些中醫4絕學”的繼承。善續古代醫家的智慧和學脈,只有對中醫傳統經典理論的精髓學懂弄通了,才能有效提升中醫的療效,真正“為生民立命”的境界。
“為萬世開太平”,可以說是中醫對人民生命健康繁衍的承諾.以及傳承延續中醫經典,創新中醫理論的理想和使命。這可激勵著當代中醫本著濟世救人之天地仁心。以生民健康為本,扎紮實實地繼承往聖的“絕學”,“學經典,做臨床”。先使自己的基本理論功底強大起來,療效提升起來,這樣才能創新中醫,才能自立、強盛於世界醫林,為萬世生民之健康繁衍而開太平。
作者介紹
張載(1020-1077)字子厚,北宋大儒,哲學家,理學創始人之一,理學支脈“關學”創始人,封先賢,奉祀孔廟西廡第38位。祖籍大梁(今河南開封),徙家鳳翔府郿縣(今陝西眉縣)橫渠鎮,學者稱橫渠先生。宋仁宗嘉祐二年進士,歷授崇文院校書、知太常禮院。後其弟監察御史張戩,因反對王安石變法遭貶,橫渠遂辭官。歸家後,專注於讀書講學,開創“關學”,名震一時,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病逝於潼關。
年少時博覽群書,頗有出仕建功之志,但在范仲淹勉勵下,投身學術研究。出入佛老,終於形成了自己獨到的儒家思想。
橫渠一生主張“實學”,強調經世致用,研究面廣泛,對天文歷算等自然科學和農學、軍事、政治等都有獨到的成果。與二程的“洛學”不同,橫渠認為世界的“本源”是“氣”,而非“理”。通過“氣”的概念,張載構建起了一個獨特的“一元論”哲學體系。”馮友蘭評價其為張載對中國哲學的一大原創性貢獻。
其學術思想在中國思想文化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以後的思想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他的著作一直被明、清兩代政府視為哲學的代表之一,作為科舉考試的必讀之書。
關於張載祠和張載墓
張載祠又稱張子祠,位於陝西省寶雞市眉縣城東26公里處的橫渠鎮,南靠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北臨佛教聖地法門寺,東與道教聖地樓觀台相連,西與西府名勝諸葛亮廟、釣魚台、周公廟、金台觀毗鄰。它是我國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關學領袖張載的講學之地,是陝西省人民政府1992年公布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載祠前身為崇壽院,張載年少時曾在此讀書,晚年隱居後,一直在此興館設教。他死後,人們為了紀念他,將崇壽院改名為橫渠書院。元代元貞元年(1295年),開始在原橫渠書院舊址上建張載祠,歷史上張載祠曾修復14次。元代泰定三年(1326年),在張載祠內恢復橫渠書院,成“後祠前書院”格局。1990年,陝西省文物局正式批准立項修復張載祠,現已完成大殿、講學堂(兩座)、山門等建築的修復及彩繪工程。整體建築以宋式仿古形式為主,兼有清代建築特色。1998年,眉縣人民政府決定搬遷橫渠地段醫院及地稅所,至此,基本上恢復了張載祠的歷史規模(15畝)。祠內現存清康熙帝御匾一塊及橫渠書院筆筒、院印、硯台等;另外儲存有北宋以來文人墨客留下的石碑50餘幢,講學堂內辦起了張載及關學思想文化展,大殿內雕有塑像並繪製了長達60米的巨幅壁畫。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祠內矗立的7棵千年古松飽經風霜,仍傲然屹立,成為歷史的見證。清代眉縣舉人王象賢有詩讚曰:“雲樹森森默想閒居氣象,水田漠漠堪追往日經綸。”按照規劃,還將增建碑廊、學聖殿、精講堂、眉縣博物館陳列室、鐘鼓樓等。同時,已經成立的陝西關學研究中心、西安社科培訓學院眉縣培訓部、橫渠書院等機構已開始運行。不久的將來,張載祠將成為國際關學研究中心及著名的人文旅遊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