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氣一元論
- 套用:中醫學
- 基本內涵:物質哲學概念
- 基本概念:氣也,象形
氣的學說,氣的基本概念,形成,氣的哲學概念,氣的基本內涵,氣是物質,氣的運動,氣的變化,氣一元論,套用,含義,生命的本質,基本特徵,百病皆生於氣,診病要在於氣,防病在於調氣,
氣的學說
氣的基本概念
形成
關於氣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甲骨文,《說文解字·氣部》說:“氣,雲
氣也,象形。”可見,氣的原意是對雲氣的表述。春秋戰國時期,氣作為哲學概念逐步形成。最初,以《管子內業》為代表的宋鈃、尹文學派主張“精氣學說”,認為“精者也,氣之精者也。”當時,精、精氣、氣的概念基本相同。精氣學說提出,氣(精氣)是物質,是構成天地萬物的本原,即“氣一元論”的思想。精氣學說是氣的學說的早期概念。作為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標誌之一的《黃帝內經》,在其成書的時期正是精氣學說風靡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領域的時代。因此,在中醫學理論體系內,至今仍然或多或少地保留著精氣學說的思想。東漢時期,以王充為代表的古代哲學家繼承“精氣學說”,創立“元氣學說”。《論衡·談天》說:“元氣未分,混沌為一”;又在“言毒”篇說:“萬物之生,皆稟元氣”。說明宇宙開始是一個混沌狀態氣在宇宙巨變中產生,作為產生和構萬宇宙萬物的元始物質,由無形之氣變化而生成有形之物。同時代的《難經》也相應地第一次使用“原(元)氣”的概念。其後,唐宋明清的哲學家幾乎言必稱氣,例如,宋代張載《正蒙》等著作,提出“太虛即氣”的學說,肯定氣是構成萬物的實體,由於氣的聚散變化,形成各種事物現象。明清之際,方以智、顧炎武、王夫之和戴震等思想家進一步發展氣一元論,使氣成為中國古代哲學的最高範疇。
氣的哲學概念
中國古代哲學關於氣的基本概念:氣是物質,是構成世界的物質本原。《素問·氣交變大論》說:“善言氣者,必彰於物”。氣與物是一個統一體,由於其極其細微,故謂之“無形”,但並非氣不存在,只不過肉眼難辨而已。氣的存在,可通過其運動變化及其產生的物質而表現出來。氣作為中國古代哲學的最高範疇,其本義,是客觀的、具有運動性的物質存在;其泛義,是世界的一切事物或現象,包括精神現象,均可稱之為氣。
氣的基本內涵
氣是物質
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氣(精氣)是物質,為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觀點。《易·繫辭上》說:“精
氣為物”。氣是極其細微的物質,是構成物質世界的本原。宇宙具有多樣性和統一性:多樣性在於物質世界中
包含著無限多樣的物質形態;統一性就在於其物質性,即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
氣的運動
氣的運動,中醫學稱之為氣機。氣的運動形式多種多樣,但主要有升,降,聚,散。運動是氣的存在形式及因有屬性。自然界和社會的一切現象,都是運動著的氣的各種不同表現形態。諸如,天地上下、東西南北之空間,春夏秋冬、晝夜晨昏之時間等等都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古代哲學稱為“體用”,即本體和作用,“體”是氣,氣為物質存在;“用”是事物運動。王夫之《周易外傳·卷二》說:“天下之用,皆其有者,吾從其用而知其體之有,豈待疑哉?”一切運動都由氣(物質)產生,通過其作用即運動而知氣(物質)的客觀存在。《素問·六微旨大論》說:“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為天;降已而升,升者為地……”
氣的變化
氣的變化,稱為“氣化”。氣化其小無內,其大無外,天地萬物的變化及其規律皆由氣化。與“氣化”相對,有“形化”,指氣化而生萬物之後,各物種的形體遺傳。《二程遺書·第五》說:“萬物之始皆氣化;即形然後以形相禪,有形化。”世界萬物所發生的一切變化都是氣化的結果,由氣化產生形體,形體消亡滅散而復歸於氣。
氣一元論
“氣一元論”,簡稱氣論,中國古代哲學理論範疇。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本原,氣的運動是物質世界存在的基本形式。中醫學用以說明自然、生命、健康和疾病。“氣一元論”的哲學思想認為,其一,氣是物質;其二,氣是天地萬物的本原(元素),其三,由氣的運動變化而形成一切事物和現象的發生、發展和變化。
《關尹子·二柱》說:“先想乎一元之氣,具乎一物。”宇宙開始形成時,天地不分,渾然一氣,由氣的運動變化而生萬物。人體始生,源於父母之精氣,合而成形,產生人體生命活動。
中醫學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全面汲取並套用“精氣學說”的理論,以氣為總綱,根據氣的分布部位、功能作用的不同,命名了八十餘種氣,用“氣一元論”統一說明自然現象、生理活動、精神意識、病理變化、臨床診斷、針藥治療、養生保健等,從而說明了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總根源。
套用
氣的學說在中醫學中的運用中醫學全面、系統地套用中國古代哲學家氣的學說,闡述人體與自然界的關係、人的生命活動、健康與疾病、防治與康復等。
含義
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深刻地影響著中醫學。因此,中醫學注重氣一元論,即強調氣的物質性,其體為物質,其用為功能。由於氣是極其細微的物質,人們通過氣的功能活動和運動變化,才能感知其客觀存在,因此,氣就具有物質和功能的雙重屬性,不存在沒有功能的物質,也不存在沒有物質的功能。
中醫學所謂的氣,統一在氣的本質是物質性的前提和基礎上,由於氣包含著不同的物質形態,其生成、分布、功能等因之各異,具有多樣性,而命名為多種名稱:其一,自然之氣,如天地之氣、陰陽之氣、五行之氣、四時之氣等;其二,人體之氣,如元氣、精氣、神氣、宗氣、營氣、衛氣、正氣、五臟六腑之氣、經絡之氣等;其三,病邪之氣,如六淫之氣、癘氣、惡 氣、毒氣等;其四,食藥之氣,如寒、熱、溫、涼四氣等。人體之氣,是指在人體內活力很強的、運行不息的極其細微物質,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
生命的本質
中醫學從氣是宇宙的本原,是構成天地萬物的基本物質這一基本觀點出發,認為氣也是生命的本原,是構成生命的基本物質。《靈樞·天年》說:“人之始生,何氣築為基,何立而為楯?……以母為基,以父為楯。”是說人的生命來源於父母之精氣,謂之“先天之氣”。氣也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素問·寶命全形論》說:“天地合氣,命之日人。”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設或人體一刻無氣、七日絕谷,則生命危殆。
人的生長壯老已,健康與疾病,皆本於氣,氣聚則生,氣壯則長,氣衰則老,氣散則死。
基本特徵
中醫學將氣的運動稱為“氣機”,氣運動的具體表現形式有:升降、出入、動靜、聚散等。以氣的運動升降出入而言,《素問·六微旨大論》說:“升降出入,無器不有”,“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出入廢,則神機化來;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氣的升降出入,在自然界,體現於天地之氣的運動,有生、長、化、收、藏的季節更迭變化;要人體,則通過臟腑功能活動而體現出來,有生、長、壯、老、已的生命活動過程。以氣的運動動靜而言,《素問·天元紀大論》說:“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應天之氣,動而不息,故五歲而右遷;應地之氣,靜而守位,故六朞而環會。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天地運行由乎氣之動靜,“動而不息”,氣的運動是絕對的、永恆的;“靜而守位”氣的靜止則是相對的、暫時的。“動靜相召”,天地之氣相感;“上下相臨”,五行之應天干,自東而西而右遷運行;地氣之應十二地支,六十年周而復始。如是,則天地之氣動靜相感,動中有靜,靜中寓動,而萬物之情,變化之機可見。以氣的運動聚散而言,明代王廷相《慎言·乾運》說:“是天地萬物不越乎氣機聚散而已。”清代醫家喻嘉言《醫門法律·大氣論》說:“天積氣耳,地積形耳,人氣以成形耳。唯氣以成形,氣聚則形存,氣散則形亡。”氣的運動變化,氣散則無形,氣聚則有形。人體之氣的運動變化,就是氣之聚散所表現的生命活動過程。氣的運動的動態平衡,則表現為生理狀態;氣的運動失衡,則表現為病理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