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81年,扶風縣博物館發現益家堡遺址,當時益家堡村在該遺址東部用推機平整地時,推出商代小墓3座,扶風縣博物館的同志聞訊趕到現場制止了對遺址進一步破壞,並對這3座小墓進行了清理。所獲材料現存扶風縣博物館。
1985年,北京大學考古系商周組對益家堡遺址進行了複查。
1986年春,對益家堡遺址進行正式發掘。發掘工作從1986年4月1日起至同年6月5日結束,總發掘面積為146.75平方米。
2003年,益家堡遺址設立文物義務保護員,負責日常安全保衛工作,扶風縣文物旅遊局每季度組織一次田野調查。
遺址特點
綜述
益家堡遺址,地理坐標為東經107°50′20″~107°50′50″,北緯34°19′50″~34°20′10″,海拔高度550~570米。益家堡遺址東西長約700米,南北寬約400米,面積約280000平方米,平面略呈長方形。遺址區遺存豐富,內涵較為複雜,其中殷商時期遺址和遺物最多,文化堆積最厚,分布範圍也最為廣泛。遺址區還發現仰韶文化第二期的文化堆積和灰坑、陶窯等遺蹟,以及龍山文化時期的房基、灰坑等遺蹟。
遺蹟分布
益家堡遺址各時代聚落的內部布局,除仰韶和龍山兩個時期的遺蹟或已被殷商時期的堆積疊壓和破壞,殷商時期聚落的平面布局,可以得到一個大致的印象:該遺址的中部、西部和南部,應當為殷商時期的居住區,在這一帶發掘出來的未完成的半地穴式房基、廢棄的牲畜圈欄、以及填滿灰土雜物的溝穴就說明了這一問題。在遺址東部及東北部的塬邊坡地上,很可能是殷商時代的墓地。遺址東邊及西邊階梯狀土坎上,都是殷商時代的窯場所在;陶窯一般比較集中,每群窯都是沿著某條土坎作一字排列。除了上述居址、墓地和窯場外,在遺址中還發現了壕溝數段。
文物遺存
仰韶時代的遺物
陶器17件,其中有的陶器形狀不規整,系燒時變形所致。陶器以泥質陶最多,在17件陶器標本中,砂砂陶1件,泥質陶占陶器總數的95%。陶器表面色澤鮮艷,絕大多數呈桔紅色,紅陶比例占82%以上;在非紅陶的器物中有兩件灰陶,另有1件器表雖呈黑灰色,陶胎仍為紅色,也可劃歸紅陶一類。器表以素麵為主,施旋紋及線紋者不及總數的25%。有一定數量的彩陶(10%左右),施彩方式是直接在紅陶胎上用黑彩繪以花紋,然後入窯燒制;彩陶紋飾種類僅兩種,一為圓點加弧形三角紋,一為花瓣形及葉片形紋。器類主要以平底的盆最多,其次為圜底缽及小口尖底瓶,此外還有大口罐和器座。
殷商時代的遺物
陶器的陶質分夾砂和泥質兩種,夾砂陶和泥質陶的數量大致等同。陶色以褐陶占大多數,灰陶僅有褐陶的1/3,有一定數量的黑皮陶,紅陶少。飾以繩紋陶器占絕大多數,其次為素麵陶器,裝飾其它花紋的陶較少,最多的單位也不超過陶器總數的4%。陶質陶色和紋飾隨時間早晚不斷發生變化。器類則以鬲、甗、豆、罐、盆為主,此外還有瓮、簋、壺、盤、小罐、器蓋等。
研究價值
益家堡遺址是以新石器時期仰韶文化、殷商時期為主的大型遺址,跨越時代長、規模完整、堆積豐厚、文化內涵豐富,是研究關中地區新石器時代及商代文化分布及類型的重要實物資料。益家堡遺址商代遺蹟的年代分期序列為關中同期各遺址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的標尺,其重要的地層關係,為關中地區商代遺址彼此關係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證據。
保護措施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益家堡遺址位於陝西省寶雞市
扶風縣城關鎮益家堡村西北約300米的湋河北岸台塬上。
交通信息
自駕:自陝西省寶雞市
扶風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益家堡遺址,路程約7.7千米,用時約17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