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長城

齊長城

齊長城(The Great Wall of Qi)始建於春秋時期,完成於戰國時期,歷時170多年築成,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是目前中國現存有準確遺蹟可考、保存狀況較好、年代最早的古代長城,被譽為“長城之父”。

齊長城是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所築長城中現遺蹟保護較多的一處,它建築在起伏連綿的山脈的山嶺、平谷之中,西起平陰,經肥城、濟南、萊蕪、博山、臨朐、沂水、安丘、莒縣、五蓮至膠州入海,全長達1200餘里。凝聚著二千五百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勤勞與智慧,也體現了春秋首霸戰國七雄的東方泱泱大國的強盛雄風。

1987年齊長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齊長城
  • 外文名:The Great Wall of Qi
  • 時代:春秋戰國
  • 起點:西起黃河河畔
  • 終點:東至黃海海濱
  • 長度:一千餘里
  • 記載文獻:《國語》《左傳》
  • 研究人員:侯仁之、王獻唐、張維華等
  • 所屬國家:中國
  • 開放時間:09:00-16:00
  • 景點級別:AAA級
  • 適宜遊玩季節:四季皆可
  • 建議遊玩時長:2小時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門票預訂,景區熱度指數,簡介,建置緣起,建築年代,結構規模,歷史作用,城池介紹,湧泉齊長城,沂水齊長城,長清齊長城,五蓮齊長城,文物保護,齊長城文化,馬向陽效應,

簡介

始建於春秋時期,完成於戰國時期,齊國是我國歷史上最早修築長城的國家,齊長城又是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所築長城中現遺蹟保護較多的一處,從齊長場面現存遺蹟的考察中可見當時整個長城建築之一斑。
齊長城齊長城
對齊長城的綜合考察研究,是齊文化研究的重要課題。通過對齊長城的全面考察研究,可窺春秋戰國時期齊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學技術發達和繁榮的盛況,也是對當時齊國綜合國力研究的重要內容。關於齊長城,建國後曾有諸多專家進行過實地考察和專題研究,多有成果問世,為世人所矚目。我省利用實地調查資料結合文獻典籍記載對齊長城進行全面深入研究者,當首推王獻唐先生。1952年路大荒、王獻唐先生曾對齊長城作過實地踏查,在此踏查的基礎上王獻唐先生對齊長城進行了全面研究,並著有專文。山東大學張維華先生對春秋戰國時期列國所置長城,從文獻典籍所載進行了系統考證,1963年所著《中國長城建置考》一書,有專文考證齊長城。
1976年北京大學侯仁之先生在研究淄博主要城鎮的起源與發展時,對齊長城也做過實地調查,並進行了專題研究。近有高思棟、蔣至靜、華松、魯海魯軍、羅勳章諸學者對齊長城也做過實地考察和專題研究。1996年10月19日至1997年10月21日泰安市路宗元等同志對齊長城全線又進行了實地考察,實測了齊長城的長度,考證了齊長城的起止點、調查了齊長城的關隘、城堡、烽燧、建築形成及特點,是歷年最完整的一次對齊長城的考察。本文將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以齊長城淄博地段現存遺蹟的踏查為基本材料,結合其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對齊長城的建築緣起、建築年代、建築規模和結構、齊長城的歷史作用諸問題進行探討。也被列入世界級地質遺產

建置緣起

關於修築齊長城的因由,張維華先生指出:“春秋間,列國諸侯,競相爭伐,或因河為堤防,或沿山置障守,其所謀以自立之求,愈之且密。至於戰國,車戰之制漸息,徒騎之用漸廣,戰爭範圍,益為擴大,於是有長城之興築矣;齊國因設齊長城,當與此相關。”關於齊長城建置的緣起,羅勳章先生也指出:“在長期頻繁的戰爭實踐中,齊人或從防的禦敵功能得到啟示,萌發了建築不是周圈封閉式的城牆聯想,在平地築起與障水毫不相干的高大夯築土牆。其動機已不是為了障水,而是為了禦敵。長城於是產生。”此言甚確。
齊長城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進入了一個由分裂到統一的歷史大變革、大動盪、大發展的歷史時期,奴隸制逐漸衰亡,封建制興起,各國依據其國情先後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變革,使得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也導致了軍事力量的強大,因而出現了長達幾百年大規模兼併戰爭。據史載在春秋戰國間不到三百年的時間內,就發生過規模不同的戰爭四百八十餘次。戰爭的目的是為了保存自己,消滅敵人,擴大國土,增強勢力,故而出現了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稱霸爭雄局面。而各國間的不斷戰爭,又迫切要求加強防禦工事,當時修築長城是各國通用的方法。地處我國東方的齊國,南近魯楚,西有晉宋,北鄰燕趙,因魯晉春秋時為強國,齊魯交界所處又有泰沂山脈相隔,具備修築長城的自然地理條件,故齊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為了加強防禦而修長了長城。
齊長城齊長城
齊國自周初封國,經西周時期的著力經營,至春秋時期社會經濟有了較大發展。齊國東鄰黃海,北靠渤海,有沿海魚鹽貿易之便;故齊國自建國之始就採取了“因其俗,簡其禮”的國策,依據齊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優先發展了工商業和魚鹽業,使齊國的商業經濟得到了較快發展,為齊國的強盛奠定了物質基礎。春秋時期齊國鐵制工具的出現,提高了生產力。齊桓公時期,由於管仲的改革,採取農工商並舉的政策,鑄行刀幣,鼓勵經商,使齊國強盛,成為東方之大國,並首霸諸侯。春秋晚期齊國先後滅掉了紀、譚、莒、萊等諸國,使齊國的地域擴展到東方海濱,使齊國的開放型沿海工商經濟和內陸農業經濟得以同步發展,為齊國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繁榮創造了條件⑨。齊國對東部地區的開發也逐漸消除了東方的敵對勢力,把戰略防禦進攻重點轉向南鄰的魯楚,西南的衛、晉、宋以及北鄰的燕國
故《國語·齊語》記載:“桓公曰:‘吾欲南伐,何主?’管子對曰:‘以魯為主,反其侵地棠、潛……。’桓公曰:‘吾欲西伐,何主?’管子對曰:‘以衛為主,反其侵台、原、姑與漆里……。’桓公曰:‘吾欲北伐,何主?’管子對曰:‘以燕為主,反其侵地柴夫、吠狗。①’”由於齊國和燕國交界處地勢平坦,又有清、濁河為自然屏障,故無修築長城的自然地理條件。春秋時期燕國在經濟軍事力量上也弱於齊國,故而當時齊國的敵對勢力主要在南鄰的魯國和西南方的晉、衛、宋諸國。時魯晉諸國均為強國,春秋時期甚為強大,這從《左傳》、《史記》諸史書所載齊魯、齊晉之戰的實例即得證之。試舉如下:
左傳》襄公十八年載:“冬十月,會於魯濟,尋湨梁之言,同伐齊。齊侯御諸平陰,塹防門而守之廣里。夙沙衛曰:‘不能戰,莫如守險。’弗聽。諸侯之士門焉,齊人多死。”《左傳》宣公十七年載:“十七年春,晉侯使郄克征會於齊。”
齊長城齊長城
《左傳》襄公十八年載:“晉侯伐齊,將濟河。”
《左傳》襄公十九年載:“晉士匄侵齊,及谷,聞喪而還,禮也。”
《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載:“齊侯遂伐晉,取朝歌。”
綜上所言,春秋戰國時期稱雄爭霸的政治形勢,齊國與魯、晉、衛、宋諸國的強盛和軍事上的對峙,春秋時期齊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繁榮,齊魯交界地處泰沂山脈相隔的歷史地理條件,為齊國在春秋戰國時期修築長城創造了政治、經濟、軍事和地理條件。

建築年代

齊國是我國歷史上最早修築長城的國家。關於齊長城的建築年代,史家多有考述。張維華先生查檢文獻後指出齊長城的建築年代其說有四點:即齊長城已存在於齊桓公時代;從姓氏編鐘銘文推測有戰國初年和春秋中葉之說;齊長城建於齊威王初年;齊長城建於齊宣王之時。經考證,張維華先生提出:“齊長城西南之一段始因於防,其後因軍事上之重要,故首先築為長城。其南界之長城當建築於齊威王之時。”王獻唐先生指出:“齊長城從春秋時期開始修筑西段,在魯襄公十八年早已完成;戰國齊又向東展修一段,齊宣王時復向東修至海濱,全部完工,使一千多里的長城,銜接起來,作為齊國南境國防線。”蔣至靜先生指出:“我國古代修築長城,……只能起源於春秋中葉的齊國。”羅勳章先生在分析齊長城的產生起因和防與長城的區別後指出:“西道防或鉅防一段長城修築時間下限不過公元前555年,其上限當在齊桓公去世後,即公元前642年。……齊長城大規模續修的時間,其上限當斷為楚滅莒的公元前431年。”我們依據《管子》“陰雍長城之地,其於齊國三分之一,非谷之所生也”的記載,首先確認齊長城的始建年代當在春秋時期。洛陽城東約三十五里的太倉古墓曾出土*羌編鐘一套,共十三個,其中五個上鑄有銘文:“征齊,入長城,先會於平陰”的記載。平陰即指古平陰城,《平陰縣誌·疆域志》云:“孝里舖南有村曰東長,西南三里有村曰廣里,……古平陰城,即相傳謂今東長村即其地,遺址猶存。”據實地調查齊長城的西起點在今廣里村東北500米處的“嶺子頭”,東經116°34.5′,北緯36°21.6′。
據此銘文所記是指魯襄公十八年齊晉之戰,魯襄公十八年,即周靈王十七年(公元前555年),所指長城即指齊長城,說明此時齊國早已修築有長城。我們又從《管子》:“方五百里,……陰雍長城之地,其於齊國三分之一,非谷之所生也”的記載分析,其齊國的地域範圍亦當在春秋中葉以前。
齊長城齊長城
因春秋晚期齊滅萊、紀諸國,國土疆域已擴大至東海沿崖,當時齊國的疆域已不是方五百里,而是齊地方二千里了。此文獻與出土文物銘刻所載互為印證,是證春秋中葉以前齊國已有長城存在。齊國春秋時期所筑西部長城,時稱的防或鉅防,與戰國時期向東延修的東段長城在性質、用途方面相比,是否有防或長城的嚴格區別?我們認為春秋所筑西部長城,因是土築而成,其工程浩大,世稱鉅防,其用途雖有障水之用,但已在堤堰障水設施上加固連線重築,其主要作用已用於戰爭之禦敵,所以我們認為應是齊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齊長城東西兩段,雖所築時間有別,但用途和功能卻是相同的。
從齊國歷史發展和當時經濟繁榮的情況分析,齊長城始建於春秋齊桓公時期是符合當時齊國的歷史情況的。春秋齊桓公時期,齊國的社會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出現了齊國奴隸經濟的最後繁榮時期。管仲改革稅收制度,採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使封建制生產關係較早地在齊國出現,進一步提高了生產力,特別是管仲提倡鼓勵經商,發展農業,使齊國的農業經濟和沿海工商經濟有了較大發展,因此齊國出現了經濟繁榮、軍事強大的局面。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陽,我國歷史出現了諸侯稱霸的局面,為爭霸諸侯,各國採取築城衛國,對外兼併的政策,以擴大國土,增強國力,以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霸主地位。
此時齊為東方之大國,又是春秋五霸之首。齊國在春秋之初為了爭霸,必南征北戰,而為了防禦外敵入侵,鞏固後方,增強國防能力,始將境內的軍事要衝地帶的障水堤堰設施加固連線,以用於禦敵,即開始修築長城鉅防。
齊長城是一條東西連亘千餘里規模宏大的工程,依靠人力,絕非一世一王(公)所能完成的。依上述所論我們認為齊長城始建於春秋齊桓公時期,歷代續修,最後完成於戰國齊宣王時期,先後築城歷時達二百六十餘年。從齊長城的建築規模及作用分析,春秋中葉以前齊長城僅完成了西段修築,即當時齊魯兩國相交界地段。據《太平寰宇記》記載:“齊宣王築長城於此,西起齊州,東抵海,猶有遺址。”又據《水經注》“大峴山”條(卷一)載:“縣北偏東百五里,上有穆陵關;關之南北為沂朐分界處,齊宣王築長城於此。”據此我們認為齊長城的東西兩段分界處在今淄博市博山。關於齊長城的東段西段分界處,王獻唐先生據《章丘縣誌》“相傳齊所築長城以御楚”的記載以及對萊蕪章丘交界地帶的實地考察,認為是否東段長城從這裡開始,尚不能定。齊國由博山出青石關向南是通往魯國曲阜交通要道和齊魯兩國交界地,由以上記載和博山所處地理位置分析,齊長城的東西段分界處應在博山一帶,今沂源以東即是戰國時期田氏齊國所續修的東段長城。
齊長城齊長城
戰國時期軍隊主體由騎兵代替戰車,步兵取代甲士,使新的戰爭方式的出現,戰爭規模及時空也隨之擴大。為了適應戰爭的需要,戰國齊威王初年始將原來的長城向東展修,齊宣王時方最後完成,築長城至黃海海濱。關於戰國初年齊威王修築長城的情況,文獻所載有如:
史記·蘇秦列傳》正義引《紀年》云:“梁惠王二十年,劉閔王築防以為長城”。
《水經注》汶水注(卷二十六)云:“梁惠成王二十年,齊長防以為長城。”
《史記·趙世家》云:“(成侯)七年,侵齊至長城”。
呂氏春秋·權勛篇》云:“文侯可謂好禮士矣,……東勝於長城。”
而有關齊宣王埋藏修築長城的史載亦有如:
《史記·楚世家》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一,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有餘里。”
山東考古錄》考楚境及齊長城條云:“大約齊之邊境,青州以南則守在大峴,濟南以南則守在泰山,是以宣王築長城,沿河,經泰山,千餘里至琅邪台入海。”
又考杞梁妻條亦云:“……長城築於宣王之時,去莊公百有餘年,而齊之長城又非秦所築之長城也。”
以上史載是證戰國齊威王和宣王之時均修築過長城。戰國時期,齊為強國,雄據東方,威震天下。威宣之時,為齊之鼎盛時期,也是七雄之一,時楚已先後滅魯以及魯南諸國,掩有山東東南部地區,對齊國形成直接威脅,所以隨著形勢的發展,齊威王時接原有西段長城,繼續向東展修,宣王續之,修至濱海,作為對楚的防線。時楚亦為強國,七雄之一,國勢強盛,滅魯脅齊,故戰國時期整個齊長城已主要防禦楚國了。
齊長城齊長城
依上所述,齊長城工程浩大非一時之力所能完成。我們認為:齊長城於春秋齊桓公時期開始修筑西段,至遲在魯襄公十八年(公元前555年)業已完成,前後共修建了一百餘年(約公元前685—555年)。此段長城亦由西向東漸修,長清以西的板築長城牆當為最早所建,後接山嶺漸修至博山以西,至春秋中葉完成西段長城修築。戰國初期齊威王時又接博山段長城,始向東續修,齊宣王時方將長城修至海濱,最後完成數條長城修築。東段長城共修築了七十餘年(公元前356—284年)。
齊長城經春秋戰國近一百七十餘年的艱苦努力,使一千餘華里的長城東西銜接,終於完成了齊國南境國防線的長城建設。

結構規模

齊長城西起黃河,東至黃海;東西蜿蜒千餘里,幾乎把整個山東南北分為兩半。經實地測量齊長城全長618893米,全1237.8華里。此軍事巨防,蜿蜒起伏在1518座山峰上;它歷經平陰、長清、肥城泰山區泰安郊區、歷城、章丘、萊蕪、博山、淄川、沂源、臨朐沂水安丘莒縣五蓮、諸城、膠南黃島共19個縣市區的94個鄉鎮、辦事處。
關於齊 長城的東端,《括地誌》、《水經注》、《泰山郡記》均載:齊長城在“琅琊台入海”;《通典》、《太平寰宋記》、《齊乘》則記“大珠山入海”;道光《膠州志》載:“小珠山東徐山之北入海。”據實地調查,齊長城沿小珠山北峰過鵓鴿山、大頂山、經徐山東去,在於家河村東北入海。此處現為青島市黃島開發區保稅區東側;東經120°11′,北緯35°59.5′。關於齊長城的沿線走向,歷經數代多次實地考察,與史料所載無大差異,
而各地的考古調查沿線均發現了多段(處)長城遺址,這些依稀可見的齊長城殘跡除確證長城建築沿線走向外,還可窺觀整條長城之全貌。
關於齊長城的建築結構及制度,《管子·度地篇》雲“春三月,天地乾燥,水糾列之時也。山川涸落,天氣下,地氣上,萬物交通,……令甲士作堤大水之旁,大其上,小其下,隨水而行。地有不生草者,必為之囊。大者為之堤,小者為之防。”松華先生依據文獻記載,對齊長城的施工時節,施工地點,工程體制、施工進程、工程的管理與維修等方面進行了考述。齊長城多依山勢而築,山嶺之地又多築在峰頂處,故齊長城又有“長城嶺”之稱。但長城所經沿線亦有平坦之地,所以做為齊長城的整體建築結構設計、城牆結構各有異。隨山勢而築地段城牆多系大小不一的自然石塊砌成,一般不用灰漿等物凝固。而平原低谷地段所築長城又多夯築而成,土築的城牆也稱鉅防或防門。或城牆的建築材料而言,多就近取材,山嶺地段所長城牆,因取石之便,即用石砌;平坦地帶,因無石便取,即用土築。如今築的少。齊長城從軍事防禦功能考慮,又有城牆、防門、關塞、燧、亭、烽火台。實地調查發現齊長城在長清與肥城邊界的大石關、博山區魯山之北的縣青石關、臨朐與河水邊界的大關有三條複線;發現了12處重要關隘、9處便門,城堡、兵營遺址50餘處,烽燧12處,構成了一個系統的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
齊長城齊長城
齊長城建築充分利用山險代替長城的作用又能節省人財物,城牆是長城的主體;烽火台多設在山嶺的高巔之處,是軍事設防傳遞信號的設施;而關寒和防門多設在平原低谷地段,是出入國境的必經之地,也是長城的要衝地帶。此處一般修築兩層城牆處,還多配設關卡和防門。今五蓮縣長城嶺村東西兩山頂處各設有一座烽火台,高約5米,直徑達20米。在沂水和臨朐交界地帶的大峴山上修築的穆陵關,比關築兩道城牆,格外堅固,因此處是齊國當時通往南部的重要門戶,由此向北可直達齊都臨淄。據羅勳章先生實地調查,長城所經的臨朐、安丘、沂水境內地段城牆,多為南北兩道城牆,且兩道城牆的修築結構相同,故而證明長城要衝地帶設計是有意重點加固的。
綜觀齊長城的建築結構設計,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就地取材的特點,故而現今所見長城不是整齊的統一設計,而是多因山勢和河堤渠防而築,平地、河流、低谷處重點設防,以確保進出方便,能攻易守。現存城牆遺蹟一般在山系頂峰險要處不見,說明當時此處沒有修築城牆,有的地處即使修築,規模也很小。在山系嶺脊外緣陡險處,長城內側地勢較外側要高出許多,一般可高出2—3米,而外城牆內只填以3—4米寬的土少或碎石,所以齊長城較多處地段為單城牆,即只有外牆,無內牆,即使有內牆也較低,這們即起到了防設作用;這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所長城中是僅見的,在歷代所建長城也是僅有的。
齊長城西起濟南市長清區廣里鄉廣里村南的防門,歷經山東十三縣,東至黃島區的於家下河入海,全長達千餘里,路經有山區平地,建築由城牆、關塞、防門、烽火台組成。從其設計施工到最後完成,是一項綜合性的浩繁工程,它規模寵偉,設計科學,結構合理,在當時諸國所置長城是僅見的。早在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勤勞智慧的齊國人民就能設計並組織實施如此浩繁的龐大工程,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歷史作用

長城是我國古代早期的一項軍事防禦工程,春秋戰國時期為適應諸侯國爭奪戰爭的需要而修築。關於設定長城的功能,張維華先生指出:“原夫長城之設,即可以為界,亦可以為防,對於當時各國疆域分合的形勢,甚有關係。”此言甚確。我們從齊長城的整體設計和分段施工情況分析,齊國之所以修長長城,主要是從軍事防禦需要考慮和組織實施的。齊長城的疆域又不限此界,僅以此為守界;即戰時自防守於此,利時又可以以此界進攻盡取它國之地,即所謂能攻易守。這從春秋戰國時期齊國曾多次越過長城攻侵它國的實例得以證之。
齊長城齊長城
杜宇孫敬明先生依據齊地出土兵器地點考證,戰國時期齊國南部疆域已達江蘇北部,魯南的汶、泗流域及棗莊一帶是齊比較長期穩定的地區也可證之①。春秋時期齊魯均為大國,國勢強盛,又為鄰國,故齊為防魯國而修築了西段長城;楚滅魯後又為防楚又續修了東段長城。從齊長城的建築結構上多設烽火台、防門、關塞、關卡等設施上分析,也主要從軍事用途上考慮的。此設計可以做到戰時能及時發出信號,也能做到出入便利,易守難攻,使齊國南部長達千餘里的國防線連片成為一體。這於當時楚築方城,燕、趙、魏諸國分段築城的情況迥然有別,這不能不說是二千五百年前我國軍事防衛設施上的一大奇蹟,充分說明當時齊國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勞動人民的聰慧才能,這也與春秋戰國時期在齊國曾出現管仲、孫武田穰苴孫臏等一批著名的軍事家有關。齊長城的修築在春秋戰國時期防魯備楚及爭霸稱雄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軍事作用,使齊國在長達五百餘年的動盪戰亂中立於不敗之地,脅魯楚,伐燕趙,攻衛宋,爭首霸,取七雄,成為泱泱大國。
戰國策·齊策蘇秦說齊宣王早:“齊南有泰山,東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謂四塞之國也。”前已論及,春秋時期齊國的主要防禦對象在南界,從地理條件而論此有泰沂山脈已是齊國南界的天然屏障,又修築了長城,更格外堅固。
而平陰、長清地帶的長城西端,即無山嶺屏障,又無河道為阻,而此處又是齊國南通曹、宋、滕、邾、魯、楚、周諸國,西通衛、晉、鄭的要衝地帶,也是兵家必爭之地,故齊國不惜耗費巨工在此用土坯長成高厚的城牆,故史稱鉅防。鉅防西端設防門,築兩道城牆,為重要門戶,中間設關卡,戰時可以關閉。《史記·蘇秦列傳》“雖有長城鉅防,惡足以為塞”即指此。至於戰國晚期,燕軍伐齊,由西北入境,長驅直入,攻占齊城,當另有別因。南部因有長城鉅防,在春秋戰國長達五百餘年的時間內未發生此類滅國之災,是證長城作為南界軍事防禦工事,確實起到了築城衛國的作用。
為了發揮齊長城的軍事防禦作用,在依山藉助泰沂山系地利的科學設計中也得到了充分體現。泰沂山系有一條東西綿延近二百里的山脊線上。在長城的設計中也充分考慮到利用泰沂山脈天然屏障的地理特點,貫徹了“夫地形者,兵之助也”的軍事思想。因山系溝谷切割,峰頂岩坡峭拔,陡險異常,在當時以車戰為主的戰爭中,無需在此處再修築城牆,所以在調查時不少山系頂峰地段無城牆殘跡,這樣即起到了防衛作用,又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在低谷河流平坦地段均設防嚴固,在谷地盡頭修築長城,可以拒敵國門以外。
劈山秀色劈山秀色
齊長城充分利用泰沂山脈自然山勢的設計,不僅充分體現了“齊陵堤防,必處其而右背之”的軍事原則,也節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充分顯示了當時齊國科學的先進和體現軍事防禦這一軍事主導戰略意圖。
當然,科學設計如此龐大的工程絕非易事,需要精心計算,通盤考慮。但組織實施此項浩繁的工程更為不易,需要長時間人力物力的協調組織,配合施工方可完成。能設計此項工程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不行,能完成工程建築沒有雄厚的經濟基礎也是不可能的。於此體現了齊國綜合國力的強盛和經濟基礎的雄厚,也反映出東方大國的氣勢雄風。正如司馬氏所言:“洋哉,固大國之風也”。
齊長城隨著秦統一戰爭的開始和齊楚相續被秦所滅,失去了軍事上的防禦作用,但做為春秋戰國時期強盛齊國的見證和我國最早的長城遺蹟,將永載史冊。
齊長城源於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孝里鎮(故屬平陰縣)境內,位於長清與肥城、平陰交界處,西傍黃河,東與泰山相望,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是山東省旅遊資源中一處新景點。
齊長城,橫亘於齊魯大地,始建於春秋時期,距今已2500餘年,齊長城源於濟南市平陰縣,古濟水河東岸,從大峰山山頂通過,蜿蜒千里,直達青島市黃島區東於家河村北入海,全長618.9公里,共翻越1518座山峰。
濟南市長清區境內有兩條齊長城,即主線和複線。主線西起孝里,經雙泉、馬山、萬德與泰山相連,複線均在主線以南長清與肥城、泰安交界線上。兩道長城之間為屯兵營房和石砌通道,城牆一般高5米,厚2.5米,城牆內側有守城馬道,高4米,寬2米,馬道下依牆建石屋。長清境內齊長城共約97.8公里,翻越山頭294座。
齊長城齊長城
齊長城在中國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的考古和旅遊價值,它比歐洲人公元前459年修建的79公里長雅典壁壘早200餘年,比秦長城早400餘年,堪稱“中國長城之父”、“世界壁壘之最”。濟南市長清區境內的大峰山峰頂有齊長城遺址1300餘米,是全國齊長城保存最完好的一段,又因大峰山曾是魯西抗日根據地和長清第一屆縣委誕生地,亦是有大峰山革命烈士陵園奎文閣、金蟾洞等30多處人文景觀和60多種珍禽異獸生活在萬畝林間形成的自然景觀的省級森林公園。濟南市長清區委、區政府決定把齊長城旅遊區的開發作為西線旅遊建設的龍頭,成立了長清縣齊長城旅遊區管委會(後改為濟南市長清區齊長城旅遊區管委會),並著手修復齊長城,使其成為社會主義教育基地及中國長城開發的第二個旅遊區。
齊長城旅遊區總體規劃布局已經專家論證,制定了為期6年分3期工程建設的方案。旅遊區分為遊覽觀光區、休憩娛樂區、服務接待區、生活管理區、生態保護區共5個功能區。其中旅遊觀光區又分為齊長城景區、峰雲觀景區、璇璣洞景區、三教堂景區、黃崖寨景區、烈士陵園、黨史紀念館等。
齊長城旅遊區內現已修通了4公里進山瀝青路、上山石階路,修復峰雲觀古廟群,新建峰雲別墅、“荷塘月色”以及停車場、門票房等與之相配套的基礎服務設施。濟南市長清區委、區政府熱情歡迎您到齊長城旅遊區觀光旅遊,投資興業。

城池介紹

湧泉齊長城

湧泉齊長城風景區位於風景秀麗的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淄河鎮湧泉村,占地面積30餘萬畝,海拔500餘米,三面環山,距今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景區內有以孟姜女當年尋夫走過的小道為基礎修建的孟姜女景觀大道、齊長城遺址保護公園、孟姜女故居紀念館、孟姜女文化園、達摩堂、孫臏歇馬堂佛教文化區等國家級歷史遺蹟數十座,聖泉龍王廟景觀群、百年古樹群、佛坐聖山等多座自然景觀群以及魯中最大的野外生存拓展基地雙龍谷齊兵營野外生存拓展訓練基地,同時,景區內還擁有湧泉山莊休閒度假區、石磨坊齊長城原生態食品生產基地等,使您能夠充分享受到大自然帶給我們的原生態禮物。
孟姜女景觀大道。是湧泉齊長城公司為紀念孟姜女傳說被核准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及便於遊客觀光參觀,沿孟姜女當年尋夫的小道為主線建設成繞主要景區的觀光路線,並命名為孟姜女觀光大道。該路全長3公里。起點為老井,途徑兒童樂園、孟姜女故居、龍王廟、齊兵營拓展基地、望家嶺、達摩堂、孫臏歇馬堂、湧泉大佛、觀音、梨樹園、楷樹林、孟姜女文化公園等觀光景點。沿途梯田層層、古樹成林、風景如畫。
齊長城齊長城
齊長城遺址保護園,位於湧泉劈山山頂,國內保存最為完整的古齊長城遺址,園內有古齊長城遺址、劈山關、烽火台、一線天以及孟姜女哭倒長城斷牆處、姜女台、連心橋等歷史遺蹟,是齊長城最好的寫真和縮影。同時也是孟姜女哭長城留傳了二千年故事的根基所在。
孟姜女故居紀念館,位於景區的東南方向,相傳,齊人姜女為尋夫沿齊長城來到劈山腳下,饑寒交迫,昏睡在劈山腳下,被一孟姓夫婦搭救,養病半年有餘使得康復,為答謝再生之恩,姜女冠以孟姓,並認其為義父義母,因此史傳“孟姜女”。姜女住過的孟宅後來也稱“孟姜宅”。現恢復為孟姜女故居,並在此基礎上建成“孟姜女故居紀念館”。
孟姜女文化園,位於劈山嶺,是為紀念愛情女神孟姜女而建的紀念性文化園,也是遊覽湧泉風景區齊長城遺址保護園中天門的承前啟後的紐帶,是到達古齊長城與南天門的起點。公園內有紀念孟姜女的雕塑群、紀念亭、望夫石、石瓢、孟姜女石屋、牽手樹、岩畫群、中天門、古登山口、哨亭、姜女廟、夫妻樹以及觀音大士留下的足跡和孟姜女化神的石印等景點。
達摩堂生態景區,包括達摩頂,達摩嶺,達摩堂。相傳為幫孫臏,達摩顯聖此地,按照祖師指點將士挖掘出了泉水,為紀念達摩之恩孫臏親命地名。一段美麗而神奇的傳說已成為風景。一棵棵古老大樹,一塊塊萬年巨石,人們從這裡走過,就好像穿越著時空,在一個神化世界漫遊。
孫臏歇馬堂佛教文化區,包括歇馬堂、湧泉大佛、慈悲觀音、梨花園等景點,相傳孫臏率兵鏖戰、孟姜女尋夫均受佛祖及觀音指點幫助。馬連台戰役後,孫臏選擇風景如畫的湧泉劈山東谷休兵度假,並親取名曰歇馬堂。時值當年風調雨順村民安居樂業,為感謝神佛保佑,百姓紛紛解囊欲塑佛祖及觀音,以表感激之情。孫臏聞後大喜,指令大師勘察,確認歇馬堂東南山嶺建塑佛祖,谷內修建觀音,並引栽青竹護衛。爾後,將軍率官兵與村民工匠大幹月余建成湧泉大佛及慈悲觀音神像,相傳神佛聖靈,香火盛旺。幾經滄桑,原佛像毀於戰亂。公元2008年齊長城公司順從民意,投善資托請京城專家在原址重塑神像。
聖泉龍王廟景觀群,包括聖泉、龍王廟、山花峪、望家嶺等景點。相傳公元341年,孫臏率部到此休整,一日將軍正在一楷樹下小睡,夢中忽見達摩祖師乘金像飄然而至,手指西南曰,此處有一神泉。孫臏醒後急命將士挖掘不到1米,泉水噴涌而出,官兵飲後神清體壯。孫臏即命山泉為湧泉。多少年來不管天氣如何變化,泉水長流清澈甘甜,村民行人喝後神清氣爽,因此被人譽為聖泉。由於古代湧泉風調雨順,為感謝上蒼,湧泉及附近村民在明末集資建設龍王廟。每逢天旱少雨,村民自發聚此祈求龍王布雲施雨,傳說有求必應。此廟曾幾次翻建,現廟為齊長城公司順應民意投善款於公元2008年12月在原址修建。
齊長城齊長城
百年古樹群。湧泉的樹不僅多,古老。而且稀有樹種特別多!據考證,湧泉村建村於明代,由臨淄南磨房遷入于姓單姓。清初孟氏由鄰村遷入。村莊在過去就是樹木參天的林區。隨著遷居村民的增多,開荒種糧放牧等原因,一些普通木本樹種逐漸消失了。但是經濟林木卻一直完好保存下來並不斷增加。幾萬棵有著幾百年樹齡的梨樹,杏樹,海棠樹,柿子樹,山楂樹,車梁樹和楷(讀jie)樹,錯落有致地分布在村里村外,坡上谷底,路旁和堰邊,年年開花結果。有些樹看似老態龍鐘,卻依然年年吐芽綻綠結碩果。這些經濟林木已成為村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每年為人們奉獻著甘甜的果實。由於這一片片古老果樹的存在,構成了山村最靚麗的風景線。
湧泉雙龍谷齊兵營生存拓展基地,座落於山東湧泉齊長城風景區內,東接魯山山脈,基地四面環山、峭壁懸崖、群峰林立、植被豐富。海拔800米的綠地20萬畝,是目前山東省面積最大的生存拓展訓練基地。專業的拓展場地和野外拓展的設施齊全完善。這裡有魯中“第一崖”的老鷹崖,以及極具挑戰性的高空滑索、天梯、斷橋、攀登雲梯、渾水摸魚、徒手捉雞、野營、野炊、燒烤、特色烤全羊等極具園區特色的體驗項目,既可體驗時尚刺激的歡樂,又可享受農家野趣的閒情逸緻。
湧泉山莊休閒度假區,位於湧泉齊長城風景區內,分為南、北兩個區,是一個集餐飲、住宿、娛樂為一體的大型休閒度假區。湧泉村海拔低點五百米,高點近八百米,國際社會學專家研究表明海拔500米的坡地丘陵是人類最宜居住的區域,住在此中,除卻有了一份“閒”外,還有一份“靜”,更多一份“養”。這裡有環境優美的獨立院落,周邊空氣清新,猶如置身天然氧吧,自然景觀優美怡人,對於工作節奏高度緊張的現代人來說,它不僅可以緩解疲勞,放鬆身心,還可以陶冶性情,淨化心靈。在這裡客人們既可以關閉院門自己擇菜做飯,也可以電話預約送飯上門,山莊內二十四小時供應優質礦泉水,熱水洗浴,遊人們到村如到家。優美的田園風光,四季新鮮的各種蔬菜野味,水果小吃,小橋流水,讓習慣了都市喧囂的人們能夠真正的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不遠處的兒童遊樂場,是孩子們嚮往的好地方……

沂水齊長城

齊長城越過風景秀麗的東泰山——沂山,從氣勢雄偉的泰薄頂進入沂水縣境內,橫跨五個鄉鎮,築於崇山峻岭之上,俯臨魯南丘陵平川,逶迤 120多華里。沿線有高處不勝寒的烽火台、點將台,群峰迭翠的沂山森林公園,巍峨肅穆的穆陵關,莊嚴雄渾的常將軍廟,孔子周遊列國時留下的行教堂,威震邊關的韓通城等名勝景觀。登臨古長城,攬勝沂蒙山,千古風雲,盡收眼底;極目遠眺,萬山奔涌,林海卷翠,沂沭凝碧,彩雲流飛,農田村落,炊煙飄渺,令人心曠神怡,感慨萬千。
齊長城齊長城

長清齊長城

長清齊長城,橫亘於齊魯大地,始建於春秋時期,距今已2500餘年,它最早載於《管子“長城之陽,魯也。長城之陰,齊也”。齊長城為齊桓公所建,司馬遷《史記·楚式家》中載:“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洲,千餘里以備楚”。

五蓮齊長城

五蓮縣齊長城,西自汪湖鎮的河西水庫入縣境,途徑汪湖高澤、許孟、洪凝、松柏、戶部等鄉鎮,橫貫兩河和近百座山頭,全長50餘公里。經2300多年的滄桑巨變,僅存許孟鎮山王莊村西嶺和松柏鄉前長城嶺村後兩段遺址。西嶺一段高2.5米,下寬6.5米,頂寬3.5米,長約15公里,略呈南北向,皆用沙土夯築而成,長城嶺一段殘牆1.5米,牆基寬6米,村東西山上各有峰火台一座,高5米,直徑20米。
齊國古長城,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為研究中國的軍事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見證。莒縣五蓮縣齊長城遺址,1977年被山東省革命委員會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物保護

齊長城文化

2012年12月,“齊長城文化帶”被確定為山東省“十二五”期間主要目標和任務之一。齊長城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長城,是世界文化遺產長城的擴展項目。在保護方面,先要制訂總體保護規劃,而後開始齊長城牆體保護工程。齊長城沿線兩側自然山谷以上的山坡區域自然環境恢復治理和相關的軍事設施、村鎮兵營的保護也要進行。沿線的黃石關、青石關錦陽關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工程。 

馬向陽效應

電視劇馬向陽下鄉記在湧泉齊長城風景區拍攝了六個多月,於2013年9月在淄川湧泉殺青。該劇融入了許多淄博元素,如:太河水庫、湧泉、齊長城、劈山、淄博陶瓷、新星超市、黃河龍酒、手工煎餅等。9月下旬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播出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熱播期間正值國慶黃金周,全國各地遊客蜂擁而至,雲集淄博特別是拍攝地湧泉。南部山區的旅遊景區出現了好多新疆、內蒙、河北、河南、浙江、北京、黑龍江等省市的旅遊車輛及遊客,看馬向陽登齊長城游淄博的外地遊客大幅度增多,促進了淄博特產和當地農副產品的暢銷,沿西河鎮、東坪、岳陰、淄河、小口頭、幸福、亭子、南股到湧泉的山區特產銷售長廊迅速形成,南部景區及沿線居民收入得到提高。尤其是淄博池梨、山楂、紅棗、越夏蔬菜等山區農副產品的售價翻番,個別特色品種已開始從周邊地區向景區及沿線集散。沿路特色飯店、商店的營業額成倍增長。整個黃金周湧泉沿線及周邊地區,整體社會收入創新高,馬向陽下鄉記從文化現象逐漸轉化為社會現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