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道——陳倉古道調查報告之二

故道——陳倉古道調查報告之二

《故道——陳倉古道調查報告之二》是2019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寶雞市考古研究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故道——陳倉古道調查報告之二
  • 作者:寶雞市考古研究所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9年10月 
  • 頁數:133 頁
  • 定價:268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精裝
  • ISBN:9787030624482
內容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故道,故道因取道故道河,即嘉陵江而得名,是秦蜀諸道(褒斜、儻駱、子午道)中延續時間*長的一條交通幹道。開通時間早於褒斜道。西漢武帝時期,褒斜道因便捷成為官驛大道,故道亦通行無阻。全國統一時期,京都無論是設在長安、洛陽、開封或北京,它都是京師連線川、藏、雲、貴各省、區的交通紐帶。南北分裂割據時期,常常成為敵對雙方爭奪的主要目標,故道和散關的重要地位互為表里。無論從恢復歷史交通地理布局的角度來看,還是從研究川陝交通史的角度看,搞清它的建築構造、使用沿革、路線走向等情況,對研究我國古代關中地區西部的政治、經濟、軍事及交通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次故道調查與以往有所不同,力求將所有關於故道交通相關聯的文物遺蹟和線索進行整合,將其作為一個完整交通體系進行研究。通過調查使故道的整個道路乾、支線網路更加清晰,對研究我國古代關中地區西部的政治、經濟、軍事及交通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目錄

目錄
概述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地理環境 008
一 清姜河 008
二 嘉陵江及其支流 009
第二節 歷史沿革 012
一 道路名稱與線路變化 012
二 改棧閣為碥路 014
第二章 故道幹道及沿線遺蹟
第一節 益門至秦嶺梁埡口 020
一 古道道路遺蹟 021
(一)益門至沙鋪 021
(二)沙鋪至大散關 024
(三)大散關至秦嶺梁埡口 029
二 沿線文物 032
寶雞市渭濱區神農鎮 032
1 三岔河遺址(新石器時代) 032
2 大灣鋪遺址(新石器時代) 032
3 姜城堡遺址(新石器時代、西周) 033
4 峪泉遺址(新石器時代、西周) 034
5 姜城堡址(新石器時代、西周) 034
6 益門堡遺址(新石器時代、西周) 035
7 任家灣遺址(新石器時代、西周) 035
8 茹家莊遺址(商、西周) 036
9 諸葛山遺址(戰國、宋) 036
10 大散關遺址(北魏一 南宋) 037
11 濛峪溝墓群(西周、春秋) 038
12 竹園溝墓群(西周) 038
13 茹家莊墓群(東周) 039
14 益門堡春秋墓(春秋)039
15 姜城堡墓群(春秋、唐、北宋) 040
16 川陝路北口墓群(唐、宋) 040
17 東四路北墓群(北宋、元) 041
18 炎帝墓冢(1993年) 041
19 關帝廟前殿(清) 042
20 益門堡關帝廟獻殿(清) 043
21 諸葛大殿(清) 043
22 峪泉造像碑(元) 044
23 益門雄鎮石匾(明) 044
24 重修關帝廟碑(明) 044
25 重修藥王廟碑(清) 046
26 禁采蘭草碑(清) 046
27 吊爐(清) 046
28 革除陋規碑(清) 047
29 “常羊育炎”題刻(清) 047
30 “山海鎮口”題刻(清) 048
31 大王祠碑(清) 048
32 重修關帝廟碑記碑(清) 049
33 關帝廟捐資碑(清) 049
34 秦嶺碑(1939年) 049
35 大散關摩崖題記(1936年) 049
36 重修菩薩廟碑(1940年) 050
37 秦嶺標誌碑(1987年) 050
38 炎帝陵園碑(1993年) 051
39 九龍泉碑(不詳) 051
第二節 秦嶺梁埡口至鳳州村 052
一 古道道路遺蹟 053
(一)秦嶺梁埡口至北星村 053
(二)北星村至永紅村 060
(三)永紅村至鳳州村 066
二 沿線文物 067
(一)鳳縣黃牛鋪 068
1 黃牛鋪遺址(新石器時代) 068
2 煎茶坪遺址(漢) 068
3 橋東遺址(漢) 069
4 鮑家莊遺址(宋) 070
5 鮑山嶺寨址(宋) 070
6 黃牛鋪夯土台址(宋、金) 070
7 佛殿溝石佛殿遺址(清) 071
8 東河橋村三官廟址(民國時期) 071
9 秦嶺梁碥道遺址(不詳) 072
10 寬灘村徐公夫婦墓(清 道光六年,1826年) 074
11 紅石窯清墓(清 道光二 十六年,1846年) 074
12 寬灘村觀音廟(清 鹹豐四年,1854年) 074
13 黃牛鋪村羅先元墓(清 同治五年,1866年) 075
14 社鋪石造像(明) 076
15 佛殿溝石造像(清) 076
16 寶雞縣西南界碑(清) 077
17 鳳縣南界碑(清 嘉慶十一年,1806年) 077
18 寬灘村忠侯寺產界碑(清 鹹豐四年,1854年) 078
19 秦嶺標誌碑(1939年) 078
20 東河橋村石龕(不詳) 078
(二)鳳縣紅花鋪 079
1 蔣家溝遺址(新石器時代、春秋) 079
2 廟灣遺址(新石器時代、宋) 080
3 寺村遺址(新石器時代) 080
4 永紅遺址(商) 081
5 殷家莊聖母廟遺址(清) 081
6 天台寺遺址(清) 082
7 長橋桟道遺址(不詳) 082
8 天台寺僧人墓塔(清 道光二 十八年,1848年) 083
9 五里廟僧人墓塔(清 同治十年,1871年) 083
10 天台寺關帝殿(1941年) 086
11 重修龍王廟碑(清 嘉慶二 十二年,1817年) 088
12 洪林寺功果碑(清 道光十一年,1831年) 088
第三節 鳳州村至龍家坪村 089
一 古道道路遺蹟 090
二 沿線文物 096
(一)鳳縣鳳州鎮 096
1 白石鋪遺址(新石器時代) 096
2 郭家灣遺址(新石器時代、西周) 096
3 梁鹿坪遺址(新石器時代、西周 )097
4 桑園遺址(新石器時代、西周) 097
5 太山廟村遺址(新石器時代、西周) 098
6 左家崖遺址(新石器時代、西周) 099
7 五里坪遺址(西周) 099
8 鳳州村遺址(西周、漢) 100
9 龍口遺址(西周、漢) 101
10 州南遺址(西周、宋) 102
11 老钁遺址(漢) 102
12 七里坪遺址(漢) 102
13 鳳州城址(明、清) 103
14 南坡堡址(清) 104
15 倉坪碥道遺址(不詳) 104
16 鳳州烽燧遺址(不詳) 106
17 郭家灣墓群(商、周) 106
18 龍口墓群(西周、秦) 107
19 西莊墓群(西周、漢) 107
20 鳳州墓群(西周、漢) 108
21 桑園墓(戰國) 108
22 太山廟墓群(秦) 109
23 梁鹿坪墓(漢) 109
24 煙囪溝墓(清) 110
25 豆積山塔(清) 110
26 鳳州續超靈塔(清) 111
27 鳳州文廟(清) 111
28 棲鳳橋(清) 112
29 鳳州陳氐民宅(清) 112
30 鳳州劉氐民宅(清) 114
31 鳳州馬氐民宅(清) 114
32 薛家民居(清) 115
33 果老洞石窟(唐、宋、明、清) 115
34 消災寺石窟(明) 116
35 南天門摩崖題(清) 117
36 豆積山記事碑(1919年) 117
(二)鳳縣雙石鋪鎮 118
1 草店子遺址(新石器時代) 118
2 王家坪遺址(新石器時代) 118
3 新莊遺址(新石器時代) 119
4 張家窯遺址(新石器時代) 119
5 陳家灣遺址(新石器、西周、唐) 119
6 陳家灣東遺址(新石器、唐) 121
7 柏林遺址(宋) 121
8 龍家坪遺址(宋) 122
9 馬場制瓷作坊遺址(清) 122
10 紫陽硐廟址(清) 123
11 付家碥墓(戰國) 124
12 雙石鋪墓群(戰國) 124
13 陳家灣墓(漢) 125
14 草店墓群(唐) 125
15 草店墓(唐) 126
16 龍家坪墓(唐) 126
17 新民街墓群(唐) 126
18何家坪墓(清) 126
19 靈官峽崖墓群(清) 128
20 城隍廟(清) 128
21 青峰山寶德寺買地契約碑(清) 130
22 重修陵江寺碑(清) 130
23 祖師廟碑(清) 131
24 酒奠梁碑(1936年) 132
第三章 故道支道——連雲棧道及沿線遺蹟
一 連雲桟道道路遺蹟 136
(一)鳳州至馬蓮灘 136
(二)馬蓮灘至煙囪溝 138
(三)煙囪溝至南天門 140
(四)南天門至心紅鋪 142
(五)心紅鋪至三岔鎮 146
(六)三岔至留鳳關鎮 148
(七)留鳳關鎮至連雲寺 152
(八)連雲寺至柴關嶺 154
二 沿線文物 156
(一)鳳縣三岔鎮(現並於鳳縣留鳳關鎮) 156
1 三岔遺址(新石器時代) 156
2 桃花嶺寺廟遺址(唐、宋) 156
3 三岔村驛站遺址(清) 157
4 三岔堡址(清) 157
5 董家墳碥道遺址(不詳) 158
6 心紅鋪南碥道(不詳) 158
7 心紅鋪西北碥道(不詳) 158
8 心紅鋪碥道遺址(不詳) 158
9 心紅鋪墓群(清) 160
10 三岔張公墓(清) 160
11 心紅鋪摩崖題刻(明、清) 161
(二)鳳縣南星鎮(現並於鳳縣留鳳關鎮) 162
1 留鳳關遺址(秦、漢) 162
2 乾溝門遺址(漢) 166
3 寺坪遺址(宋) 166
4 寺坪墓群(宋) 167
5 許良圻四人合葬墓(清 道光二 十七年,1847年) 168
6 許世志夫婦墓(清 鹹豐壬子年,1852年) 168
7 許綿綱墓(清 光緒元年,1875年) 169
8 吳永和真人墓(清 光緒甲申年,1884年) 169
9 連雲寺村玉皇殿(清) 170
10 連雲寺村火神廟(清) 171
11 大德九年經幢(元 大德九年,1305年) 171
12 陳倉古道碑(清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172
13 廢丘關義學碑(清 乾隆五十年,1785年) 172
14“霧靄赤松”摩崖題記(清 道光壬寅年,1842年) 174
15“紫柏神峰”摩崖題記(清 道光壬寅年,1842年) 174
16 陝軍行德政碑(1921年) 176
17 柴關嶺碑(1936年) 177
第四章 故道分支道——陳倉道及沿線遺蹟
一 古道道路遺蹟 180
(一)連雲寺至黃土梁 180
(二)黃土梁至油房嘴 181
(三)油房嘴至田壩子 182
(四)田壩子至店子上 183
(五)店子上至莊房壩 184
(六)莊房壩至吊壩子 186
二 沿線文物 187
1 椿樹坪桟道遺址(不詳) 187
2 大石崖桟道遺址(不詳) 188
3 莊房壩西北桟道遺址(不詳) 188
4 莊房壩桟道遺址(不詳) 188
5 塔壩和尚靈塔(元) 192
6 塔壩僧人墓塔(元) 192
7 田壩墓(清) 193
8 吳家灣墓群(清)193
9“陳倉古道”墓(清 嘉慶甲子年,1804年) 194
10 陳月元墓(清 道光十年,1830年) 196
11 任本琰墓(清 道光二 十一年,1841年) 196
12 莊房壩墓群(清 鹹豐十一年,1861年) 197
13 睡佛洞碑刻(清 嘉慶十五年,1810年) 198
第五章 結語
第一節 故道之名由來 202
第二節 故道交通體系分級 203
一 幹道 204
二 支道 204
三分支道 205
第三節 故道建築構造形式及特點 205
一 土石道 207
二 碥道 207
三 桟道 210
四 拱橋 213
第四節 故道開通年代推斷 214
附錄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辨析
後記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