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血管性疾病

皮膚血管性疾病是指累及皮膚血管管壁、有血管損傷和異常的疾病,最主要的是血管炎,損傷可局限於皮膚,但在多種情況下是作為其他器官受累系統性疾病的表現。

基本介紹

  • 中醫病名:皮膚血管性疾病
  • 就診科室:皮膚性病科
  • 常見病因:病因複雜,可因各種感染、自身免疫性炎症、藥物及腫瘤等引起
  • 常見症狀:臨床表現與受累血管的大小、範圍、炎症反應程度有關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護理,

病因

病因複雜,可因各種感染、自身免疫性炎症、藥物及腫瘤等引起,也有部分患者病因不明,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了,可能有變態反應有關,主要是Ⅲ型與Ⅳ型變態反應。

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與受累血管的大小、範圍、炎症反應程度有關,毛細血管和細小血管受累主要表現為紫癜、水腫性紅斑、壞死性小丘疹、水皰、血皰和小結節等;中等血管或大血管受累表現為結節、壞死和潰瘍等。症狀可局限於皮膚,也可以同時累及其他系統,如關節、肺、腎、神經系統等,可伴發熱、乏力等全身症狀。以下介紹幾種常見的皮膚血管性疾病:
1.變應性皮膚血管炎
皮疹呈多形性,特徵性皮疹是紫癜性斑丘疹,還可見紅斑、丘疹、風團、紫癜、血皰、淺表小結節及潰瘍等損害,伴疼痛或微癢,好發於下肢及踝部,對稱分布,嚴重者可累及內臟,主要是腎臟、胃腸道等中樞神經系統,引起相應症狀。
2.過敏性紫癜
慢性病程,表現為分散或融合的瘀點、瘀斑及出血性斑丘疹,偶可出現風團樣皮疹、潰瘍等,可伴有紫癜性腎炎。皮疹好發於雙下肢,尤其是小腿,對稱分布,可有關節腫痛,多見於膝、踝關節。
3.結節性紅斑
呈急性經過,有復發傾向,對稱性痛性皮下結節、表麵皮膚紅腫,皮溫增高,不破潰,好發於小腿伸側、踝周。
4.多行性紅斑
皮疹呈多形性,可出現紅斑、丘疹、水皰、大皰、紫癜及風團樣皮疹,呈對稱性分布。特徵性皮疹為虹膜狀或者靶形紅斑,可有不同程度的黏膜損害,發生於口腔、眼及外生殖器部位,可有發熱、關節腫痛,甚至休克昏迷;可有腎等器官損害。

檢查

1.體格檢查
主要通過皮膚視診檢查,主要觀察皮疹出現與消失的時間、發展順序、分布部位、形態、大小、顏色、壓之是否褪色、平坦或隆起、有無脫屑等。
2.實驗室檢查
皮膚血管性疾病與炎症密切相關,部分病例與變態反應有關,可表現為白細胞計數、嗜酸性粒細胞比例升高,血沉加快。
3.病理檢查
主要做皮膚活組織檢查,多數為炎症性改變,根據病理結果診斷疾病或與其他皮膚病鑑別診斷。

診斷

主要依據病史或家族史、發病年齡、季節特徵,結合典型的皮損特徵及其他系統症狀進行診斷,但有時候僅僅根據常規的以視診等為主的物理診斷仍無法達到鑑別的目的,病理檢查、實驗室檢查對疾病具有一定的診斷和鑑別診斷價值,在排除其他疾病的情況下,可做出診斷。

治療

1.一般治療
尋找及去除誘因,去除可疑的感染病灶,停用可疑的藥物。
2.藥物治療
(1)非類固醇抗炎藥:可酌情選用吲哚美辛、阿司匹林、雙氯芬酸等藥物,應警惕長期套用可能造成胃腸道損傷。
(2)皮質類固醇激素:適用於經非類固醇抗炎藥治療未能控制者,一般使用小至中劑量激素即能控制病情,可用潑尼松、地塞米松或甲基潑尼松龍靜脈滴注,應注意並發感染、肥胖、骨質疏鬆等不良反應。
(3)免疫抑制劑:適用於病情較嚴重,須與皮質類固醇激素聯合用藥者或有激素使用禁忌證者。
(4)改善微循環劑:可選用雙嘧達莫、阿司匹林、維生素C等,主要作用為抗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對治療本病有一定效果。
(5)抗生素:合併感染者酌情選用抗生素,應注意過敏反應及藥物相互作用。

護理

1.休息與運動
生活要有規律,保持樂觀情緒和正常心態,避免過度勞累,重症患者應臥床休息,以減少消耗,保護臟器功能。
2.飲食護理
給予高蛋白質、低脂肪、低鈉、富含維生素、易消化、清淡且要少食多餐,如果出現氮質血症則應限制蛋白質攝入。
3.用藥護理
長期套用非甾體類抗感染藥、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藥者,應注意觀察藥物療效及不良反應。
4.心理護理
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導工作,解除其恐懼心理和思想壓力,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5.皮膚護理
保持皮膚清潔乾燥,外出時採取遮陽措施,忌日光浴,外出要採取防護措施。皮疹處可遵醫囑用抗生素治療,避免搔抓及接觸刺激性物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