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纖維細胞

隆突性皮纖維肉瘤病理細胞(Dermatofibrosarcomaprotuberance,簡稱DFSP)是一種常見於成人軀幹真皮內低度惡性的軟組織腫瘤。1925年由Hoffman首先命名,以後陸續有報導。國內外文獻DFSP的細胞學病理組織學及組織發生研究的進展作一綜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皮纖維細胞
  • 外文名:Dermatofibrosarcomaprotuberance
  • 簡稱:DFSP
  • 類別:低度惡性的軟組織腫瘤
針吸細胞研究,關係,

針吸細胞研究

針吸細胞學已廣泛用於上皮性腫瘤的診斷。但能否用於軟組織腫瘤的診斷仍有爭議。近年來國內外學者正在探索針吸細胞學在診斷軟組織腫瘤中的價值。Akerman等[1]作了前瞻性的研究,結論是針吸細胞學診斷軟組織良性腫瘤的符合率為96%,惡性腫瘤為85%。有關DFSP的針吸細胞學國外文獻罕見,楊小玲等[2]1972年起對105例DFSP的針吸細胞學進行了研究,其中82例作了病理組織學對照,良、惡性腫瘤符合率為87%,直接診斷DFSP的符合率為85%。說明針吸細胞學診斷DFSP是可行的,只要掌握其細胞學特點,進一步深入研究還可以提高診斷符合率,DFSP針吸細胞學特徵為:1.短梭形瘤細胞,成團排列,似花瓣狀為主要特徵。2.卵圓形細胞散在於塗片之中,結合好發部位及腫瘤凸出於皮膚則可診斷。細胞學上應主要與(1)高分化纖維肉瘤(2)粘液型脂肪肉瘤(3)神經鞘瘤(4)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等鑑別。

關係

隆突性皮纖維肉瘤診斷要點為大小形態較一致的梭形瘤細胞,核分裂像較少,異型性較低,密集的梭形瘤細胞與膠原纖維,圍繞一個中心作放射狀排列,稱為車輻狀結構(亦稱“Storiform”結構),本瘤的組織學特徵,具有診斷意義。根據DFSP的組織學變異特點,文獻中提到有以下幾個亞型:
1.經典型:特點同上所述。
2.纖維肉瘤樣型DFSP(FS樣型),亦稱伴有纖維內瘤樣區域的DFSP,一般是指在原發性腫瘤中有約50%經典型DFSP區域外,另外部分為纖維肉瘤樣區域,原為經典型DFSP復發後出現有明顯的魚骨樣纖維肉瘤樣的成分,是由Penner[3]1951年首次提出。Wrotnowski等[4]1988年複習文獻並報導6例,Ding統計伴有纖維肉瘤樣區域的復發率為89%,高於單純型DFSP20~49%的復發率,具有統計學意義。OnodaNi等[5]報導1例DFSP二次復發後出現系統性轉移,屍檢發現皮膚、肺、腦、甲狀腺、胰腺、胃、小腸,大腿肌肉內轉移瘤,並強調這種轉移性腫瘤均有魚骨樣排列的纖維肉瘤樣區域,但“Storiform”區明顯減少,纖維肉瘤樣型應與纖維肉瘤鑑別,雖然纖維肉瘤樣型DFSP比普通亞型的DFSP預後差,但比纖維肉瘤預後要好。
3.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樣型(簡稱MFH樣型)由Enzinger和Weiss[6]首次提出,DFSP中出現與MFH類似的區域,Ding-J等[7]報導1例38歲婦女,原發腹壁為典型的DFSP,術後1年復發瘤中出現有MFH的成分。病人於首次手術後的8.5年第4次復發死亡,此型特點:腫瘤較表淺,鏡下主要為惡性瘤細胞排列成“Storiform”結構,與DFSP類似,但前者或多或少的存在非典型組織細胞樣瘤細胞,畸形核瘤巨細胞及易見的核分裂像。伴有MFH樣型DFSP復發時間短,比型主要與MFH鑑別。雖然MFH也有典型的“Storiform”結構,但發病部位深。瘤細胞的多形性,易見的病理性核分裂及免疫組化:AAT弱陽性,CAM5.2或S-100蛋白陰性,有助於與DFSP鑑別。MFH樣型的DFSP預後比MFH要好。
4.粘液型DFSP(MyxoidDFSP)指在DFSP中部分有粘液變的區域,這種粘液樣變區域常見於復發性腫瘤。粘液型DFSP,特徵為(1)經典型的DFSP車輻樣結構減少或消失,(2)梭形細胞和星型細胞隨意排列,(3)間質粘液變明顯,(4)細胞異型性小而核分裂較典型的DFSP增多,間質薄壁血管散在,Enzinger提到當粘液變明顯,“Storiform”結構不典型的情況下,應注意與粘液型脂肪肉瘤鑑別。
5.色素型又稱Bednar瘤,此型色素可多可少,有些含大量色素,以致腫瘤外觀呈黑色,而有些黑色素含量極少,僅在光鏡下見到。對DFSP中的色素成分有人認為是腫瘤成分之一,也有人認為DFSP中的黑色素細胞可能來源於DFSP表皮內或毛囊內的黑色素細胞,僅是一種繼發性改變,而非腫瘤性成分,Ding等[8]報導6例色素型DFSP的超微結構及免疫組化顯示,Bednar瘤的梭形細胞沒有神經細胞分化而支持纖維母細胞來源,並指出含黑色素細胞的DFSP的復發率較低,預後較好。
國外文獻均提到,DFSP的病理組織學分型對於臨床的診斷、治療,估計預後有一定意義。五個亞型中經典型、粘液樣型、色素型及硬化性血管瘤樣型預後較好,FS樣型及MFH樣型預後較差。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DFSP的亞型中均有“Storiform”這一結構。
免疫組化研究:
Smirnov等[9]採用免疫螢光標記,在纖維肉瘤內發現有纖維連線蛋白和膠原纖維Ⅰ、Ⅱ、Ⅲ型,沒有Ⅳ型,其中Ⅲ型明顯多於Ⅰ型,而在滑膜肉瘤,神經源性腫瘤及DFSP中含膠原纖維Ⅳ型較多,可能為組織細胞源性。
Leong等[10](10)對37例纖維黃色瘤作了一系列免疫組化,包括α-1-ACT,α-1-AT,Lysozyme,鐵蛋白,Leu-M1抗原,花生凝集素受體,結論是將DFSP,非典型纖維黃色瘤MFH歸於組織細胞源性的腫瘤範疇。
Lautier等[11]採用PAP法對26例DFSP作免疫組化,包括S-100蛋白,Leu-7抗源,NSE,Lysozyme,α-1-AT,α-1-ACT,Cytokeratin,Desmin,Vimentin和第ⅥⅡ因子相關抗原,結果:腫瘤細胞僅對Vimentin有反應。故認為這種結果支持DFSP起源於纖維母細胞,而不支持神經源性或組織細胞源性。
近來的研究中認為CD34在DFSP的診斷,鑑別診斷中有一定意義。對切除部位腫瘤的殘存有反應,Abenoza等[12~14]認為CD34是一種針對DFSP的特異性抗原,表達為強陽性,可作為重要的輔助診斷之一,特別用於對組織學有變異的DFSP的鑑別。
電鏡研究進展
Hashimoto等[6,15,16]觀察DFSP的超微結構,發現瘤細胞具有細長胞漿突起,片段基板及胞膜下吞飲小泡,但細胞連線、粗面內質網及溶酶體等少見,認為DFSP具有神經內衣細胞和神經周細胞的一些特點,向雪旺氏細胞分化。國內胡穎川等[7]也對14例DFSP進行觀察,研究表明:DFSP很可能起源於真皮內具有多種分化潛力的原始間葉細胞,它既可向神經周細胞分化,同時又可向纖維母細胞分化。SchmoeckelC等[8]發現DFSP細胞內有較多擴張的粗面內質網,細胞外的膠原纖維,認為可能來自於纖維母細胞。
DFSP的組織發生探討
有關DFSP的組織發生一直是有爭議的,儘管開展了免疫組化及電鏡方面的研究,所提出的(1)神經組織源性,(2)組織細胞源性,(3)纖維母細胞源性,(4)國內胡氏提出的DFSP瘤細胞的異質性,很可能起源於真皮內具有多種分化潛能的原始間葉細胞,特別是向神經周細胞分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