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舌尾甲鰺

白舌尾甲鰺

白舌尾甲鰺(學名:Uraspis helvola ),又稱沖鰺,俗名為瓜仔、黑面甘,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鰺科的其中一個種。為廣東沿海較習見種類。分布於日本以南至印度洋及太平洋的暖水海域。大多棲息在20~150米水深的沿岸海域或小島周圍的海底附近。屬肉食性,以捕食魚類、甲殼類為食。我國產於南海和東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白舌尾甲鰺
  • 拉丁學名:Uraspis helvola
  • 二名法:Uraspis helvola
  • :動物界
  • :脊椎動物門
  • :輻鰭魚綱
  • :鱸形目
  • 亞目:鱸亞目
  • :鰺科
  • :尾甲鰺屬
  • 學科:生命科學
基本信息,概況,分布,特徵,生態,習性,

基本信息

編號:
7291
拉丁目名:
PERCIFORMES
中文目名:
鱸形目
中文科名:
鰺科
拉丁科名:
Carangidae
中文亞科:
鰺亞科
拉丁亞科:
Caranginae
中文屬名:
鰺屬
拉丁屬名:
Caranx
拉丁種名:
helvolus
定名人:
(Forster)
年代:
1775
中文名:
白舌尾甲鰺
ogenus:
Scomber
原始文獻:
Descr. Anim., 1775, p. 415.
國內分布:
南海, 台灣海峽, 東海
國外分布:
紅海, 朝鮮, 日本
資料來源:
東海魚類志:248-249. 福建魚類志[下卷]:73-74.

概況

命名者:(Forster, 1801)
白舌尾甲鰺
俗名:舌甲鰺、黑面白魚 、瓜仔、黑面甘、沖鰺、黑甘
英文俗名:
White mouth crevalle;
Whitemouth jack;
Whitetongue Jack;
Cottonmouth jack;
Jack
是否有毒魚類:否
經濟型魚類:是
食用魚類:是
觀賞魚類:否
同種異名:
Caranx helvolus,
Caranx micropterus,
Leucoglossa candens,
Scomber helvolus,
Uraspis helvolus,
Uraspis secunda
漁業利用:
食用魚,但數量較少,適合用紅燒烹煮食用。
刺身、鹽烤、乾燒、壽司
一般漁法以底拖網、延繩釣捕獲。煎食或紅燒皆宜。

分布

世界分布:印度太平洋
地理分布:分布於紅海、印度、斯里蘭卡菲律賓中國大陸沿海、台灣琉球群島夏威夷群島海域。台灣西部及南部沿海有產,唯數量不多。
其他分部:包括東非、紅海、馬達加斯加馬爾地夫斯里蘭卡、印度、安達曼海、日本、中國沿海、台灣、菲律賓、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印尼、澳洲紐幾內亞馬里亞納群島密克羅尼西亞索羅門群島馬紹爾群島、夏威夷群島、諾魯海岸等海域。

特徵

體呈橢圓形,側扁而高。吻鈍。脂性眼瞼不發達。
上頜末端僅延伸至眼前緣下方。上下頜各具一列細小而尖之齒,鋤骨、齶骨及舌面均無齒。體被小圓鱗,胸部裸露區域自胸鰭基部下方1/2處延伸至腹鰭基部起點。
側線中度彎曲,彎曲部上有鱗片54-66枚,直走部上全為稜鱗,尾柄處之稜鱗強大。口腔周圍深黑色,僅舌和口腔背面呈乳白色,是本屬之重要特徵。
體呈褐色或深褐色,幼魚時體側具暗色橫斑,隨著成長而逐漸不顯著,成魚則消失。背、臀鰭暗色或黑色,有時有澹色緣;幼魚時,腹鰭基黑色,隨著成長逐漸形成一致之白色;尾鰭暗黃色。
口腔周圍深黑色,僅舌及口腔背面呈乳白色。犁骨、齶骨及舌上無牙。胸部側面和腹面無鱗。棱鱗存在於側線直部上。暖水性中上層魚類。體長一般140~295毫米,大者可達330毫米。
本魚上下頜齒尖銳而彎曲。胸部大部分區域無鱗。棱鱗上有逆長的小棘,摸來有粗糙感。側線直走部分起於第二背鰭的第12~14枚軟條下方。幼魚體側有6~7條藍黑色橫帶。第一背鰭有硬棘8枚,第二背鰭有硬棘1枚、軟條20~22枚。側線棱鱗數在33~37枚之間。體長可達50厘米。

生態

最大體長:50公分
棲息深度:50 - 300公尺
棲息環境:砂泥底、近海沿岸 。
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砂泥底質的大陸棚或外礁周緣海域,通常聚集成一小群遊動於底層遊動。
主要以底棲無嵴椎動物為食。

習性

大多棲息在20~150米水深的沿岸海域或小島周圍的海底附近。屬肉食性,以捕食魚類、甲殼類為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