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的基礎: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資源、生態基礎評價》是2004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偉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發展的基礎: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資源、生態基礎評價
- 作者:王偉中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4年10月
- 頁數:282 頁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7801903331
《發展的基礎: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資源、生態基礎評價》是2004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偉中。
《發展的基礎——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資源、生態基礎評價》是於2004年10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王偉中 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內容簡介本書通過對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所依賴的人口、...
《發展的基礎: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資源、生態基礎評價》是2004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偉中。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對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所依賴的人口、資源、生態基礎的全面分析和研究,科學系統地論證了中國2004年在人口、資源、生態基礎評價等領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支撐力度和開發潛力,提出了我國實現 ...
《發展的基礎》是2004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內容簡介 本書另一個特色這處體現現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結合。資源、生態環境問題不僅涉及科學技術問題,還涉及經濟、社會以及觀念、政策和機制等方方面面。本書通過對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所依賴的人口、資源、生態基礎...
”1981年,美國布朗(Lester R. Brown)出版《建設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長、保護資源基礎和開發再生能源來實現可持續發展。1992年6月,聯合國在里約熱內盧召開的“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了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21世紀議程》等檔案。隨後,中國政府編制了《中國21世紀人口...
將生物多樣性作為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目標和手段,科學、合理和可持續利用生物資源,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促進公平公正分享利用遺傳資源所產生的惠益,推動生產和生活方式的綠色低碳轉型,實現生物多樣性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雙贏。——堅持統籌推進、全民參與。發揮國務院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協調機制統籌協調作用,加強...
可持續發展,是指滿足當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孫後代滿足其需要之能力的發展。可持續發展還意味著維護、合理使用並且提高自然資源基礎,這種基礎支撐著生態抗壓力及經濟的增長。可持續的發展還意味著在發展計畫和政策中納入對環境的關注與考慮,而不代表在援助或發展資助方面的一種新形式的附加條件。戰略提出 可持續發展是20...
本質及其相互間一一對應關係;第六章定量探討了人類在資源 利用中的數理規則、地球環境中的化學同構、生態系統中的校正 控制、物理空間中的擴展設計等。本書從一種全新的系統發展 觀與控制觀視角,剖析了可持續發展的有關基礎性問題,耐人深 思與回味。書中思想新穎,語言樸實,理論嚴謹,描述通俗,適合 高中以上...
數字中國旨在以遙感衛星圖像為主要的技術分析手段,在可持續發展、農業、資源、環境、全球變化、生態系統、水土循環系統等方面管理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提出,迎接數字時代,激活數據要素潛能,推進網路強國建設,加快建設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以...
(5)保護生存性資源水資源和土地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所依賴的基本物質基礎,也是保障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先決條件。由於我國人口眾多,水資源和耕地資源相對緊缺,而城 市、村鎮發展和項目建設還在不斷地占用有限的耕地資源,水體污染加劇的趨勢還 沒有得到有效遏止,因此,在進行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時,應注重對水資源和土地...
(二)全面促進資源節約。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加強節能降耗,推進水循環利用。(三)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良好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快水利建設,增強城鄉防洪抗旱排澇能力。加強防災減災體系...
第一節 可持續發展理念是人類最富智慧的理性結晶 第二節 發展綠色經濟是現階段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第三節 中國發展綠色經濟是全人類可持續發展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章 自然資源與可持續發展 第一節 自然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第二節 自然資源短缺: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挑戰 第三節 發展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
二、創新驅動發展的中國科學技術 三、快速發展的碳達峰、碳中和技術 第三節 現代科學技術的生態價值取向 一、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生態特徵 二、科學技術的重新定向 三、重建科學技術 四、重建經濟秩序 五、重建工農業生態系統 第十章 社會和諧發展 第一節 社會和諧發展的基礎 一、人口與資源環境共生 二、資源...
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3.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 胡錦濤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重點抓好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最佳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二是要全面促進資源...
能力建設方面,要建立完善人口、資源和環境的法律制度,加強執法力度,充分利用各種宣傳教育媒體,全面提高全民可持續發展意識,建立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與監測評價系統,建立面向政府諮詢、社會大眾、科學研究的信息共享體系。 為了落實上述任務,《綱要》提出了六項保障措施。一是運用行政手段,提高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決策...
生態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以及氣候資源數量與質量的總稱,是關係到社會和經濟持續發展的複合生態系統。生態環境問題是指人類為其自身生存和發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對自然環境破壞和污染所產生的危害人類生存的各種負反饋效應。生態是指生物(原核生物、原生生物、動物、真菌、...
2.國家、地區可持續發展 與中國內地進行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協作 低環境影響的都市發展 亞洲地區可持續發展問題的一些看法 亞洲的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本溪市可持續發展與三個文明建設 試論老、少、邊、窮地區的穩定溫飽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特點 山區綜合治理開發與持續發展 鄉鎮企業分散布局與可持續發展――...
建立GEP核算機制可為將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與政績考核制度提供重要支撐,還可為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的編制提供生態資產評估的基礎與依據。GEP核算的目的可以包括如下5個方面:(1)描繪生態系統運行的總體狀況 生態系統為維持自身結構與功能過程中,向人類提供了多種多樣的產品和服務...
2018年,《Sustainability》刊文,首次繪製了中外綠色發展知識圖譜。內涵與背景 內涵 從內涵看,綠色發展是在傳統發展基礎上的一種模式創新,是建立在生態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的約束條件下,將環境保護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重要支柱的一種新型發展模式。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個要點:一是要將環境資源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內在...
以全國國土調查成果為基礎,開展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科學布局農業、生態、城鎮等功能空間,最佳化農產品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城市化地區三大空間格局。統籌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等空間管控邊界以及各類海域保護線,強化底線約束,統一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築牢國家安全發展...
報告把環境與經濟發展作為一個整體來加以考慮,認為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只能以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持久、穩定的支承能力為基礎,環境問題也只有在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中才能得到有效的解決。該報告指出,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它包括兩個十分重要的概念即“...
人類只有在正確的生態觀的指導下,按照自然生態規律辦事,才能使智慧圈與生物圈協調一致,才有全球的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包括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又是資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生態系統各部分的功能如果能夠在較長時間裡處於互相適應、互相協調的生態平衡之中,它的自我調節能力就比較穩定,...
二、可持續發展評估展望 第六章 案例研究——石林縣可持續發展評價 第一節 縣域可持續發展評價思路 一、縣域可持續發展評價的重要性及特點 二、構建縣域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理論基礎 三、石林縣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建立 四、石林縣可持續發展的計量經濟評價思路 第二節 方法設計與過程 一、AHP方法的特點 二...
循環經濟觀要求人在考慮生產和消費時不再置身於這一大系統之外,而是將自己作為這個大系統的一部分來研究符合客觀規律的經濟原則,將“退田還湖”、“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生態系統建設作為維持大系統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工作來抓。新經濟觀 在傳統工業經濟的各要素中,資本在循環,勞動力在循環,而唯獨自然...
三、資源生態設計案例——江蘇省宜興陽羨風景區生態旅遊設計 第四節資源利用的生態評價 一、資源利用生態評價的原則 二、資源利用生態評價的程式 三、資源利用中的生態問題及最佳化途徑 四、資源利用的生態評價案例——鹽城海濱濕地生態系統健康評價 第七章農業與發展 第一節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理論 一、農業、...
2 區域功能分區的原理與基礎 3 區域功能的演變分析 4 新區域的形成與分析 5 糧食安全功能分區 6 水生態功能分區 7 人居功能分區 8 能源功能分區 9 生態功能分區 10 可持續發展功能分區的方法體系 11 可持續發展功能分區基礎評價 12 中國可持續發展功能分區方案 13 東北區 14 黃淮海區 15 東南臨海區 16 中南...
《可持續發展藍皮書:中國可持續發展評價報告(2018)》在充分借鑑國際經驗和進行國際比較分析的基礎上,緊密結合中國國情和豐富實踐,開創性地構建了一套新的測度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這一體系包含了經濟發展、社會民生、資源環境、消耗排放和治理保護五個維度,依據這一理論框架,報告對過去若干年中國國家、省...
培育和發展碳市場,加快推進碳排放權交易,積極發展綠色金融,讓碳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產業布局的剛性約束,將有限的碳資源向高效率部門和地區配置。從電力、鋼鐵、建材等高排放行業起步,逐步向全行業推開,在此基礎上完善碳交易制度和碳金融制度,形成正向的碳排放激勵機制。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積極倡導氣候變化...
《可持續發展藍皮書:中國可持續發展評價報告(2018)》在充分借鑑國際經驗和進行國際比較分析的基礎上,緊密結合中國國情和豐富實踐,開創性地構建了一套新的測度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這一體系包含了經濟發展、社會民生、資源環境、消耗排放和治理保護五個維度,依據這一理論框架,報告對過去若干年中國國家、省...
環境與發展政策的目標 科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可持續發展定義 可持續發展定義的基本要素 從三維結構複合系統定義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理論形成過程 可持續發展基礎理論問題 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可持續發展內涵特徵 可持續發展的幾種觀點 可持續發展的系統觀 可持續發展社會平等觀 可持續發展的全球觀 可持續發展的資源...
王保全指出,信息互聯互通是經濟互聯共贏的基礎,“一帶一路”行動,將推動政府間統計合作和信息交流,為務實合作、互利共贏提供決策依據和支撐。中國政府統計部門將積極開展對可持續發展相關指標的統計和監測,大力推進現代統計體系建設;將以更加積極、開放的態度,努力提供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權威統計數據,積極蒐集整理“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