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藍皮書:中國可持續發展評價報告(2021)

2021年12月21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院、阿里研究院、飛利浦(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了《可持續發展藍皮書:中國可持續發展評價報告(202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可持續發展藍皮書:中國可持續發展評價報告(2021)
  • 發布單位: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院、阿里研究院、飛利浦(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內容解讀
藍皮書指出,“十四五”期間是碳達峰的關鍵期、視窗期,應重點做好以下幾項工作,以引領中國經濟的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
加快調整產業結構,逐步降低高污染、高能耗、高碳排放產業和高含碳產業占經濟的比重。持續推動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加速實現經濟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綠色、低碳經濟,重點發展高質量製造業、綠色低碳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等,實施重點行業領域減污降碳行動,不斷提高產業綠色低碳發展水平。控制鋼鐵、化工、有色、建材等偏向上游的高耗能工業部門的產能和產量,推動城市公交和物流配送車輛電動化、既有鐵路電氣化改造,大力引進國際上先進的低碳、零碳技術,降低設備能耗,提升終端用能部門的電氣化率,推動各類工業製造的綠色節能改造和低碳轉型。在建築領域,儘快大規模實施超低能耗建築標準和近零排放建築標準,對零碳建築提供更大力度的財政和金融支持。在交通領域,加快形成綠色低碳運輸方式。
加快能源供給側改革,構建低碳清潔高效安全的能源體系。加快能源結構調整步伐,控制化石能源總量,尤其是合理控制煤電建設規模和發展節奏,大幅降低化石能源生產和消費的比重,提高清潔、零碳或低碳能源等非化石能源生產和消費的比重。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深化電力體制改革,提高光伏、風力發電、生物質能源和核電的比例,加快電力部門脫碳,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推進新能源汽車對傳統燃油汽車的替代,明確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宣布停止燃油車銷售的時間表,繼續保持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和支持力度,大規模進行充電樁等相關基礎設施的投資和部署,引導生產生活方式低碳轉型。在建築、製造和生活消費領域加大節能力度,著力提高利用效能。
加強綠色技術創新,推動綠色低碳技術實現重大突破。所謂綠色低碳技術,是指區別於傳統技術的,具有高技術含量、高生產率、低排放或零排放、低成本或高競爭力特點的新技術。抓緊部署綠色低碳前沿技術研究,加快推廣套用減污降碳技術,建立完善綠色低碳技術評估、交易體系和科技創新服務平台,支持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加快光伏風力發電、生物質能源和核電等相關材料技術、氫燃料技術、儲能技術、微電網技術等領域的研發突破和商業推廣,提高轉化效率。著手布局和推進關鍵零碳和負碳技術發展,重點關注發電、工業、交通等相關領域零碳和負碳技術的創新發展,爭取從產業鏈和技術上走在世界前列。推動並加速碳捕捉封存等相關技術研發套用,減少碳釋放。用更有效的激勵機制鼓勵各類用能主體加大節能技術開發和推廣套用,提高國家整體的能效水平。
推動並加速碳匯規模化建設,增強碳吸收能力,為碳中和提供能力支撐。積極開展生態系統保護、恢復和可持續管理,構建更有激勵性的生態資產價值的市場化實現機制和交易機制。制定碳匯林業發展規劃,加大森林碳匯的建設,提高國土綠化率和質量,提升區域儲碳量與增匯能力。
完善綠色低碳政策和市場體系。中央應明確要求各地方政府和相關部委拿出落實碳中和目標的規劃和實施路線圖,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和行業制定零碳發展規劃,儘早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並儘可能將具體目標納入相關地區和行業的“十四五”規劃。完善有利於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價格、金融、土地、政府採購等政策,在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全面實施鄉村振興過程中,堅持用碳中和理念來規劃設計城鄉建設和運營。培育和發展碳市場,加快推進碳排放權交易,積極發展綠色金融,讓碳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產業布局的剛性約束,將有限的碳資源向高效率部門和地區配置。從電力、鋼鐵、建材等高排放行業起步,逐步向全行業推開,在此基礎上完善碳交易制度和碳金融制度,形成正向的碳排放激勵機制。
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積極倡導氣候變化應對的全球化,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基礎上增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提升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可通過貿易全球化實現不同國家之間在節能減排、低碳、零碳以及負碳等相關技術上的互補,最終實現互惠互利、合作共贏。推進綠色產業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規則、標準的制定,建設綠色絲綢之路,參與和引領全球氣候和生態環境治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