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可持續發展功能分區研究》刻畫了我國地形、地貌、植被、土地利用、森林、草地、濕地、自然保護區、能源等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空間格局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空間格局,從居住容載、就業支持、經濟發展、資源保障和生態維衡五個方面評價了不同區域可持續發展功能,建立了中國可持續發展功能分區的三級分區方案,提出了不同分區的可持續發展主導功能。《中國可持續發展功能分區研究》可作為資源與環境科學、區域發展相關領域管理人員、科研工作者、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參考用書。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可持續發展功能分區研究
- 作者:謝高地 等
- 出版日期:2012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030351050
- 外文名:Zoning China Targeted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頁數:578頁
- 開本:16
- 品牌:科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1 緒論:區劃的進展
1.1 區劃的產生與類型
1.2 國外區劃研究進展
1.3 國內區劃研究進展
1.4 可持續發展功能分區
參考文獻
2 區域功能分區的原理與基礎
2.1 空間關係分析的相關理論
2.2 地理空間差異與人口生態適宜性分布格局
2.3 區域發展戰略演變及其空間效應
2.4 區域經濟發展的空間特徵
2.5 區域生態與環境的空間特徵
2.6 區域城鎮化發展的空間特性
2.7 區域格局形成的驅動力
參考文獻
3 區域功能的演變分析
3.1 土地資源開發及其區域功能
3.2 水資源開發及其區域功能
3.3 能源資源開發及其區域功能
3.4 人口空間分布和區域功能
3.5 農業發展及區域功能演變
3.6 工業及第三產業發展的區域功能演變
3.7 中國區域發展的戰略功能定位
參考文獻
4 新區域的形成與分析
4.1 新區域的出現與認定
4.2 遼寧沿海經濟帶
4.3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
4.4 江蘇沿海經濟區
4.5 海峽西岸經濟區
4.6 廣西北部灣區域
4.7 橫琴島開發區
4.8 海南旅遊規劃區
4.9 圖們江區域一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
4.10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
4.11 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
4.12 中部崛起
4.13 關中一天水經濟區
4.14 甘肅省循環經濟區
4.15 兩江新區
4.16 成渝經濟區
4.17 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和經濟轉型規劃區
參考文獻
5 糧食安全功能分區
5.1 引言
5.2 要素評價與基礎分區
5.3 功能分區與政策建議
參考文獻
6 水生態功能分區
6.1 水資源及水環境概況
6.2 水區劃研究概述
6.3 水生態功能區劃
參考文獻
7 人居功能分區
7.1 引言
7.2 基礎資料庫的建立
7.3 中國人居環境自然適宜性分類
7.4 中國人口空間集聚程度分級
7.5 人居功能分區
參考文獻
8 能源功能分區
8.1 問題提出與現狀分析
8.2 能源資源本底分析與區際流動
8.3 分區原則與方法
8.4 分區結果
8.5 各區的特徵與功能定位
參考文獻
9 生態功能分區
9.1 研究進展綜述
9.2 區劃原則、方法及數據源
9.3 全國生態功能區劃結果
參考文獻
10 可持續發展功能分區的方法體系
10.1 可持續發展功能分區的現實需求
10.2 區域可持續發展功能分區的內涵
10.3 可持續發展功能分區的技術方法
參考文獻
11 可持續發展功能分區基礎評價
11.1 可持續發展功能評價模型
11.2 區域發展功能與地形依賴
11.3 可持續發展功能評估結果
11.4 區域功能方向判斷準則
參考文獻
12 中國可持續發展功能分區方案
12.1 分區系統概覽
12.2 可持續發展功能片區分區
12.3 一級可持續發展功能區分區
參考文獻
13 東北區
13.1 功能區內部總體特徵
13.2 大興安嶺生態屏障區(Ⅰ1)
13.3 遼河平原生態農業區(Ⅰ2)
13.4 東北城鎮帶綜合經濟區(Ⅰ3)
13.5 松花江流域生態農業區(Ⅰ4)
13.6 東北三江生態屏障區(Ⅰ5)
參考文獻
14 黃淮海區
14.1 功能區內部總體特徵
14.2 京津冀都市圈綜合經濟區(Ⅱ1)
14.3 冀北京津風沙屏障區(Ⅱ2)
14.4 黃淮平原中部生態農業區(Ⅱ3)
14.5 黃淮平原南部生態農業區(Ⅱ4)
14.6 渤海灣近海綜合經濟區(Ⅱ5)
參考文獻
15 東南臨海區
15.1 功能區內部總體特徵
15.2 珠江流域近海生態經濟區(Ⅲ1)
15.3 珠江流域臨海都市帶綜合經濟區(Ⅲ2)
15.4 滬蘇浙都市圈綜合經濟區(Ⅲ3)
15.5 海南島生態經濟區(Ⅲ4)
16 中南近海區
16.1 功能區內部總體特徵
16.2 江漢平原生態農業區(Ⅳ1)
16.3 長江下游綜合經濟區(Ⅳ2)
16.4 長江中游綜合經濟區(Ⅳ3)
16.5 大北部灣綜合經濟區(Ⅳ4)
17 四川盆地區
17.1 功能區內部總體特徵
17.2 川渝城鎮圈綜合經濟區(Ⅴ1)
17.3 川渝沿江生態屏障區(Ⅴ2)
17.4 川渝北部生態屏障區(Ⅴ3)
18 雲貴高原區
18.1 功能區內部總體特徵
18.2 雙江一河生態經濟區(Ⅵ1)
18.3 橫斷山脈生態屏障區(Ⅵ2)
18.4 雲貴城鎮帶綜合經濟區(Ⅵ3)
18.5 貴南雙江新興經濟區(Ⅵ4)
19 青藏高原區
19.1 功能區內部總體特徵
19.2 三江併流生態屏障區(Ⅶ1)
19.3 三江源生態經濟區(Ⅶ2)
19.4 羌塘高原生物多樣性保育區(Ⅶ3)
19.5 藏南雅魯藏布江生態經濟區(Ⅶ4)
20 西北區
20.1 功能區內部總體特徵
20.2 柴達木盆地能源生態經濟區(Ⅷ1)
20.3 塔里木盆地能源生態經濟區(Ⅷ2)
20.4 青甘蒙大河西水資源保育經濟區(Ⅷ3)
20.5 準噶爾盆地綜合能源經濟區(Ⅷ4)
20.6 西北區發展的注意事項
21 中北高原區
21.1 功能區內部總體特徵
21.2 黃河口水礦資源經濟區(Ⅸ1)
21.3 錫林郭勒草原生態經濟區(Ⅸ2)
22 黃土高原區
22.1 功能區內部總體特徵
22.2 甘北寧西沿黃生態經濟區(Ⅹ1)
22.3 陝北高原生態經濟區(Ⅹ2)
22.4 關中平原綜合經濟區(Ⅹ3)
22.5 晉陝礦產資源經濟區(Ⅹ4)
23 中國可持續發展功能分區可視化系統
23.1 中國可持續發展功能分區可視化系統設計
23.2 中國可持續發展功能分區可視化系統(光碟版)使用手冊
23.3 中國可持續發展功能分區可視化系統(網路共享版)使用手冊
23.4 評價與展望
附錄
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