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詞條
- 瘡口
詞目:瘡口 拼音:[chuāng kǒu] 詳細解釋 潰瘍處;創口。 宋 周密 《齊東野語·經驗方》:“以淡虀水滌瘡口。”宋 周敘 《洛陽花木記》:“接頭系縛欲密...
- 臁瘡
臁瘡是指發生在小腿下部的慢性潰瘍:又稱褲口毒、裙邊瘡。相當於西醫的小腿慢性潰瘍。本病多繼發於惡脈(下肢靜脈曲張)和丹毒等病。其臨床特點是多發於小腿中下1/...
- 膿
膿是一個漢字,讀作nóng,本意是指從瘡口流出的黃綠色粘液;也指肥碩,腐爛。該文字在《文選·曹植·七啟八首》和《七發》等文獻均有記載。...
- 疙疤
疙疤〔ɡē bā〕是指瘡口或傷口癒合時皮膚外逐漸生成的一層硬膜。此膜自然脫落後瘡口或傷口才算基本痊癒;若強行去除,有時會對患者造成二次傷害。一般地,傷口...
- 臁瘡病
發生於小腿下1/3脛骨脊兩旁(臁部)肌膚之間的慢性潰瘍。明代《外科啟玄》稱之為褲口毒、裙邊瘡等。又因其患病後長年不斂,愈後每易復發而稱老爛腳,即現代...
- 無頭疽
化膿期約在發病後1—3個月。潰後流出黃稠膿液,後變稀薄,全身症狀減輕,而瘡口不易癒合。愈後常見關節畸形、僵硬、不能活動,或造成關節脫位或僵硬,而形成殘廢。...
- 爛疔
瘡面略帶凹陷,形如匙面,按之局部有握雪音。潰後有淺棕色濕濁稀薄膿水,混雜氣泡,氣味臭穢。此後,腐肉大片脫落,瘡口較大。 初起即伴有高熱(40℃以上),寒戰,...
- 鎖口
鎖口1 症名。見《外科輯要》。指瘡口不斂,周圍堅硬。多因瘡瘍潰後感受風熱濕毒,或處用藥物不當,或犯飲食禁忌所致。宜用銀針挑破瘡口四周,以木耳焙研極細末...
- 生肌收口藥
生肌收口藥是適用於外科創傷的外用藥物,具有解毒、收澀、收斂、促進新肉生長的作用,摻布瘡面能使瘡口加速癒合。...
- 肛瘺全解
瘺是人體腔內和體外有兩個互通瘡口的管道,它可以由體內向體外漏分泌物和膿液,嚴重的肛瘺可見糞便流出,就像瘡孔內隱藏著一隻偷糞的老鼠,不時害人偷糞,所以又形...
- 提膿丹
編號:63917 名稱:提膿丹 組成:冰片1錢,輕粉1兩,紅粉3兩。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武漢方)。 主治:癰毒潰爛,膿多不出,瘡口擴大。 用法用量:洗淨患處...
- 口齒病
清潔法是選用清熱解毒收斂的藥物配製而成的藥劑外用,以清潔、沖洗官竅內的膿液、分泌物及痴皮,收斂瘡口,並有利於其他外用藥的吸收。本法主要適用於治療官竅內...
- 痂
痂是一個中國漢字,讀音為jiā,意為傷口或瘡口表面上由血小板和纖維蛋白凝結而成的塊狀物,傷口或瘡口痊癒後自行脫落。《聊齋志異·翩翩》等均有相關記載。...
- 魚口(中醫病名)
魚口 病名。性病之生於陰部(腹股溝)結腫成瘡毒者。...... 魚口[1] 病名。性病之生於陰部(腹股溝)結腫成瘡毒者。生於陰部大腿根縫處(腹股溝)的結腫...
- 血痂
血痂(scab),指傷口或瘡口表面上由血小板和纖維蛋白凝結而成的塊狀物,呈黑紅色,對傷口有保護作用,傷口或瘡口痊癒後血痂自行脫落,強行掰落可能會導致流血,痊癒後...
- 腐蝕療法
用時清洗瘡口後,取藥少許摻於瘡面,每日換藥1次。功能提膿拔毒。主治癰疽瘡毒,局部潰後膿水不止,腐肉不去,瘡口不斂者。二、甲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