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題淡山岩》是北宋詩人王辟疆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留題淡山岩
- 作者:王辟疆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留題淡山岩》是北宋詩人王辟疆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
《留題淡山岩》是北宋詩人王辟疆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作品原文洞府深沉別有天,石門相貫碧孱顏。鑿開混沌千年竅,坼破蓬萊一朵山。日玩嵌空僧不厭,時探幽怪客忘還。若教元子當初到,肯使朝陽播世間。1作者簡介王辟疆,字弱翁。仁宗嘉祐...
留題孫處士山居二首 《將赴京師,留題孫處士山居二首》是唐代許渾創作的一首五言詩。詩詞原文 草堂近西郭,遙對敬亭開。枕膩海雲起,簟涼山雨來。高歌懷地肺,遠賦憶天台。應學相如志,終須駟馬回。西岩有高興,路僻幾人知。松蔭花開晚,山寒酒熟遲。游從隨野鶴,休息遇靈龜。長見鄰翁說,容華似舊時。
《沖雨投宿石佛院次季承留題韻二首》是宋朝詩人趙蕃創作的一組七言絕句。詩詞正文 其一 塵埃仿佛前朝寺,客子今緣避雨來。欲訪當時漫亡得,綠叢蕉並野花開。其二 石佛如今安在哉,至人無往亦無來。山僧顧欲談遺蹟,說道空岩閉不開。作者簡介 趙蕃(1143—1229),字昌父,號章泉,鄭州人,後僑居信州玉山...
《念奴嬌·三山高惟月以慶元戊午校秋試於零陵竣事》是宋代高惟月創作的詩詞。三山高惟月以慶元戊午校秋試於零陵竣事,嘗游淡岩,觀山谷留題。後廿九年,朅來分符,暮秋復游。睹景物之依然,嘆歲月之逾邁。歸興翩翩,賦念奴嬌一闋。岩扃不鎖,算空洞深窈,是誰初鑿。帝遣六丁持月斧,亂把雲根鑱劚。駭目...
謝趙宰拜襄敏墓並留題二首並序 讀浯溪碑一首並序 蘭亭一首並序 送沈侍郎二首 次韻范石湖北窗書懷一首 用太白韻贈報恩南老一首 次韻酬李周翰一首 廬江道中二首 題嚴陵釣台一首並序 禹穴一首並序 禹廟一首 禹陵一首 寄題識山堂一首 龍門寺一首 出郊訪沈洞主一首 瀑布二首 曹娥廟一首 題高遠亭一首 過...
過客居士往來留題命話,累宿而去。野為詩精苦,有唐人風格,多警策句。所有《草堂集》十卷,大中祥符初契丹使至,嘗言本國得其上帙,願求全部,詔與之。祀汾陰歲,與李瀆並被薦,遣陝令王希招之,野上言曰:"陛下告成天地,延聘岩藪,臣實愚戇,資性慵拙,幸逢聖世,獲安故里,早樂吟詠,實匪風騷,豈...
唐朝開發,留有“幾人踏去幾人還,峭壁留題墨未乾,幽谷清風無六月,浮空寸過瞑千山”等詩句,是南雁盪山的主要景點。雲關由兩座崖岩夾峙而成,頂端有大石樑覆蓋,形成天門。洞門高30多米,寬4米,其下形成比東南屏障更為高深的拱門。石壁上兩行題句為:“雲鎖天窗隱,關開月牖明。”如遇山雨欲來,狂風滿谷...
五蓮山原屬諸城,古稱密州,1947年始由諸城劃歸五蓮縣。宋神宗熙寧七年,蘇軾由杭州通判調任密州太守,在此寫下了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獵》。這一帶應是東坡聊發少年狂之處,故譽此山“奇秀不減雁盪”。至今山中尚存蘇軾“白鶴樓”留題。有意思的是浙江紹興會稽山,自古即有從五蓮山中飛來的傳說。《搜神記》...
研究進展 2024年7月24日,從西嶽廟文物管理處獲悉,2023年10月至2024年6月華山摩崖石刻文化遺產調查研究專項工作共統計建檔石刻739處,對照第三次文物普查統計602處石刻,本次調查新發現137處。年代最早的石刻為北宋元祐三年“游師雄觀黃神潭留題”,石刻書法類型豐富,包括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
北宋以來,大理學家、《愛蓮說》的作者周敦頤等一大批墨客文人,在通真岩留下了豐富的石刻留題。1989年,通真岩以摩崖石刻列入廣東省歷史文物保護單位。其中有一方石刻是北宋廣南東路轉運副使許彥先於熙寧十年(1077年)游岩題詩,詩有四句:“壁倚乾寧碣,龕籠大業僧,七年馳使路,兩躡石階層”。詩的意思是說,他任...
作罷詩,還在羅田岩親筆大書“天子萬年”四個大字。在濂溪書院右側的崖壁上,鐫刻著明代理學家羅洪先所書的岳飛詩:“手持竹杖訪黃龍,舊穴只遺虎子蹤。深鎖白雲無覓處,半山松竹撼西風”。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吉水名士羅洪先將《羅田岩訪黃龍禪師舊跡留題》刻於岩。“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宋乾道四年(1168年...
仙人台國家森林公園地貌景觀奇特,素以山高、石怪、奇松、廟古、塔多、徑幽而著稱於世。歷來名人詞客游踵所至,不少留題,所謂無峰不奇、無石不峭、無寺不古、重巒疊嶂、古松參天,是旅遊最佳好地方。湘潭房產山峰有仙人台峰、金剛峰、通明峰、淨瓶峰、瓔珞峰等,仙人台鵝頭峰上刻有棋盤,傳說八仙曾在此下棋...
其中有宋朱熹所題、清福建提督馬負書重刊“九日山”,元至正十年奉政大夫監郡契玉立為唐代高僧無等禪師修 行岩洞題刻的“泉南佛國”。書法價值首推蔡襄、蘇才翁等人留題;就史料價值而言,最珍貴的是宋代的海交祈風石刻,共有13方,記載從北宋至南宋160多年間,泉州地方官吏為番舶祈風的史實,是宋代泉州海外交通...
“蓮花結穴在山坪,面前渺渺回袈衣。美人踏破天雲帽,狀元拜相無差異。”的詩句據傳為朱熹讖言。澳溪村地理清幽,土壤肥沃,朱熹認為此處“大旱半收,小旱無憂”,故留題“安樂村”三字石匾,其後鄉民在臨溪巨石上建塔置匾紀念。石塔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蓮花山上的石釋岩佛家禪訣石刻,是宋代以前住持僧人傳授...
留題秦淮丁家水閣 舞榭歌台羅綺叢,都無人跡有春風。踏青無限傷心事,併入南朝落照中。苑外楊花待暮潮,隔溪桃葉限紅橋。夕陽凝望春如水,丁字簾前是六朝。村莊紅豆花詩 金尊檀板落花天,樂府新翻《紅豆篇》。取次江南好風景,莫教腸斷李龜年。王鐸 字覺斯,河南孟津人。天啟壬戌進士。國朝官至大學士,諡文安。
天龍山有多處摩崖石刻,附此記述。一處為白龍洞西之石壁上,崖間劃石為方形,高約2米,寬1?5米,中題“覽勝留題”四字,字大70厘米,系山西按察使提督學校副使賀邦泰題,於1580年(明萬曆八年)夏日所鐫。另一處為馮玉祥於1920年(民國9年)冬,在山上暫住時所題:“窮苦同胞之得救,其所途為革命,根基在...
五峰石壁頗多摩崖石刻,載諸典籍的就有陳亮書志、朱熹、呂東萊行跡時少章留題字跡等,因年深月久現在已不復可見;惟外洞覆崖上朱熹手寫的“兜率台”三個擘窠大字,猶依稀可辨。“兜率”是梵文音譯。《法華經》說,一個人只要真正領悟經中所講的道理,死後就能飛升兜率天,永遠脫離人世的種種煩惱。朱熹所以不憚...
越二嶺,首有亭當道,髹書“雪竇山”字。山勢奧處,仰見天宇,其狹若在陷井;忽出林際,則廓然開朗,一瞬百里。次亭曰“隱秀”,翳萬杉間,溪聲繞亭址出山去。次亭曰“寒華”,多留題,不暇讀;相對數步為漱玉亭,覆泉,竇雖小,可汲,飲之甘。次大亭,值路所入,路析為兩。先朝御書“應夢名山”...
“山家門徑鎖寒松,更向煙蘿第幾重”(《題山宮法安院》),意境清寂遙遠。“百尺岩中真像在,千年澗畔古松青”(《留題寶相寺》),千年流逝的溪澗,同著畔上的古松見過多少人世的滄桑,依然堅守著亘古的自在淡然。章得象詩歌的托旨深遠表現在抒情詩句中運用動詞和形容詞,詩人多用“久、遠、淨、重、濃、...
1912年冬,盂山公園建好後,人民公園的創建者岑學呂覺得名勝古蹟,“非得名士留題”,即設立八景,並廣泛徵集詩文。所設八景分別為:紅棉山莊春曉、小山陰訪舊、鳳篁館煮茗、禪心院翻經、半山亭坐嘯、平綠草堂晚步、風滿樓憑眺、詩磚閣聯吟。園內僅存半山亭一個舊景,其餘重修、重建有紅棉山莊春曉、小山陰訪舊...
靈泉寺石刻分布於四川廣安市秦溪鎮石堰塘村二組山岩壁上,有明正德進士,授御史盧雍撰文,按察僉事劉成德隸書的《忠義之邦贊》,以紀信誑楚,劉邦在危難中得以脫險。紡信為建立漢王朝捨生取義。因此,盧雍讚頌南充,岳池乃忠義之邦。盧雍又有行書石刻《靈泉留題》詩三首,並有雲南永昌,月溪主人田鑾明嘉靖四川按...
以淨居寺為核心的光山縣淨居寺名勝區,位於光山縣城西南22公里的大蘇山。北齊天保(公元550--551年)中,釋道岸建寺始名淨居寺。宋真宗賜額“敕賜梵天寺”。寺距群峰之間,多名勝古蹟。古往今來,多位名人寫詩留題,素有“詩城樂地”之美稱。是天台宗的發祥地。自然、人文景觀 淨居寺風景區山清水秀,松杉...
當時大詩人李白慕名而訪,不得而遇,十分遺憾,遂留題詩曰:“我吟傳舍詠,來訪真人居。煙嶺迷高跡,雲林隔太虛。窺庭但蕭蕭,倚杖空躊躇。應化遼天鶴,歸當千歲余”。許宣平的太極拳功名曰“三世七”,因傳承程靈洗在“石門九不鎖”的小九式,拓寬武路,結合覆船山的36道石門而成,為了隱瞞這南山的秘密,...
【2】 青羅帶:青色的羅帶。喻色青流長的江河。韓愈《送桂州嚴大夫》:“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3】 蒼蒼:深青色。蘇軾《留題仙都觀》:“山前江水流浩浩,山上蒼蒼松柏老。”【4】 連雲疊嶂:謂山峰高聳入雲,重疊連綿。胡仔《苕溪漁隱叢話·杜少陵六》:“諸侯欲鏟連雲疊嶂,而造物夫復如何?”...
這首《集虛觀留題》,來自《全唐詩》,近日在岳池縣城近郊的一個小道觀里被發現,作者是八仙之一呂洞賓。呂洞賓為唐代的一名道士,河東(今山西河東縣)人,名岩,號純陽子。唐武宗時,因兩舉進士不第,便入道,浪遊江湖,後被俗稱為八仙之一,道教尊為純陽祖師,又稱呂祖。對此,《明統志》、嘉慶《四川通志》和...
今日湖中勝游,不妨留題,為他口之故事。寄此新詩與浙東,令我微之當神往湖中矣。清代吳智臨《唐詩增評》:句法變幻,莫備於此作。第三聯為折腰句,第四聯為硬裝句,第五聯為倒因句,第六聯為流水句,長律用之,使氣格生動,最宜取法。前解以泛湖起,以後俱書事寄微之。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
游水西同憲掾李仲 《游水西同憲掾李仲》是元代甘梅軒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作品原文 幾度匆匆過水西,回岩樓閣久留題。此行卻伴嶺雲宿,半夜忽聞山鳥啼。漁火滿灘船上下,人煙隔岸樹高低。明朝莫待闍黎飯,踏月披霜過賞溪。作者簡介 甘梅軒,宣城人。
都梁十景[2],米南宮留題具在,而玻璃泉為尤著。泉在縣治之西北,循嶺而下不數百步,陡岸直上,孤亭峙焉。亭左右松杉環之。旁多怪石,如獰龍伏虎。其泉發自亭前,穿石細出,色白而味甘。響聯翠微,可代清耳。泉之南,峭壁千尋,群峰如戟。壁上多名賢題詠,洗滌苔醉,尚可捫而讀也。憑欄北望,淮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