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賓觀是四川省岳池縣的道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洞賓觀
- 地理位置:四川省岳池縣民生橋村龜峰山
- 保護級別:岳池縣文物保護單位
- 開放時間:2013年
- 管理單位:岳池縣洞賓觀道教管理委員會
岳池洞賓觀的淵源與歷史
洞賓觀位於岳池一中後山。山岩上有“復古第一道場”原跡書於城西三里集虛觀上方,其集虛觀也就是人們現在所說的洞賓觀。從“復古第一道場”這幾字便可看出,在宋代時,岳池縣洞賓觀的規模已極為宏大,影響之盛,堪稱“第一道場”。
岳池洞賓觀能獲得“第一道場”的殊譽,決非浪得虛名。準確地說,它與道教里被尊為純陽祖師的呂洞賓有著直接的淵源。傳說中的八仙之一呂洞賓,其實並非虛幻人物,而是一個現實中實實在在的人。
呂洞賓,本名叫呂岩,河東(今山西河東縣)人,洞賓是他的字號。唐武宗年間,呂洞賓因兩舉進士不第,便入道,浪遊江湖,後曾來岳池,夜宿集虛觀,題下絕句一首:“青蛇煉影月徘徊,夜靜雲閒尚未來。應是有人新換骨,暫留蹤跡到天台。”對此,《明統志》、嘉慶《四川通志》及歷代岳池舊《志》皆有記載。
而今,岳池早已看不到洞賓觀的昔日宏大景象,現有今人募捐予以重修,但遠不及昔日之氣勢。唯有令人欣慰的是,洞賓觀的呂洞賓石像仍保存完好,清同治年間重刻上石的呂洞賓當年題寫的絕句依然清晰可見,另仍留有少部分其他遺蹟,如歷代道人題字、清重修集虛觀題記等。
儘管如此,但岳池洞賓觀畢竟有過輝煌的過去,有過“天下第一道場”的殊譽,這足可讓岳池的文化人士永遠銘記,足可在岳池縣的文化歷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岳池縣城西出3里有一道觀,名為洞賓觀,因八仙之一呂洞賓曾在此寓居而得名。
呂洞賓寓居岳池,這不是傳說,而是有證可考的史實——《明統志》、嘉慶《四川通志》及岳池歷代舊《志》都有記載。
據史料記載:“呂岩,字洞賓,號純陽子,河中府永樂(今山西永濟)人,唐貞元禮部侍郎呂渭之孫,武宗會昌中兩舉進士不第,遂入道,浪遊江湖。俗稱八仙之一,世稱呂祖……曾寓居岳池集虛觀,遺七絕一首。”又記:“集虛觀,在岳池城西3里,又稱東華觀,因呂洞賓寓居故稱洞賓觀或純陽觀。”
一出縣城,便看見遠處有一座小山被濃密的樹林包圍著,樹林面積約0.5平方公里,山頂岩下露出半邊漆紅色瓦屋——這就是洞賓觀。
去洞賓觀的山路是石板路,這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水保工程的附屬工程。一路上風景很美,首先便是成蔭的柳樹夾道歡迎,柳樹約碗口粗,一條條柳枝從身上輕輕拂過,格外地輕切。穿過柳蔭道,山路開始顯陡,一邊是叢叢竹林,一邊是雜七雜八的樹林。竹林下的竹葉積澱約有3寸厚,樹林裡則密生著各種各樣的野草,很多野草比人還深,蔥鬱的深處傳來眾多昆蟲輕微繁雜的鳴叫聲,時而也有輕脆的鳥叫參雜其間。
沿石階登至道觀,一看便知,道觀是剛建不久,且規模極小,形式也極為普通。由於觀門緊鎖,我們決定在周邊尋找古道觀遺留的痕跡。在新道觀右邊,一處處遺蹟清晰可見。懸壁上隨處可見碗口大小的石凹,這明顯是古道觀在石壁上插樁所用。離地約6米高的岩壁上刻有“仙梯紫府”四字,字大如舊時人們所用的手絹,極為方正有力卻又不失飄逸之感。字的右下貼地處有一泉,現已乾涸。泉的右上方題有“自來艾泉”四字,並賦有一首五言絕句,一些字已模糊不清,但每一句末尾三字依舊清晰可辨,分別是“真自在”、“雪靈台”、“深藏紫”、“香泉來”,詩的落款處還隱約可見“一巴人”。泉的左上方石壁上則鑿有一神亭,亭中原有神像已被破壞,亭的楹聯為三字,但僅有一“堂”字可辨,側聯則依次為“紫府題名生桂子”、“青龍吐氣引艾泉”。沿艾泉右行兩三步,石壁上有一塊長約4米,高約2米的碑,上面主要刻錄了乾隆三十七年重建洞賓觀的相關內容,一些字已模糊,但其序言中仍可見“石壁峻起峭削天然古柏藤莊交相掩映”、“亦為一邑之勝”等字句。正當我們極力尋找其他遺蹟時,另一塊石碑突然映入我們眼帘。石碑位於新修的洞賓觀屋頂懸崖上,碑高約2米,寬約1米,由於長年受風雨侵蝕,碑文早已脫落,估計當年呂洞賓就是將其《七絕》題於這塊石碑上。
“青蛇煉影月徘徊,夜靜雲閒尚未來;應是有人新換骨,暫留蹤跡到天台”。這首《集虛觀留題》,來自《全唐詩》,近日在岳池縣城近郊的一個小道觀里被發現,作者是八仙之一呂洞賓。
呂洞賓為唐代的一名道士,河東(今山西河東縣)人,名岩,號純陽子。唐武宗時,因兩舉進士不第,便入道,浪遊江湖,後被俗稱為八仙之一,道教尊為純陽祖師,又稱呂祖。
對此,《明統志》、嘉慶《四川通志》和岳池歷代舊《志》都有記載。
相傳當年呂洞賓雲遊至岳池,投宿集虛觀(今洞賓觀),因衣衫襤褸、言辭放蕩,被道長視為不速之客而拒之門外,只得在觀側不遠的崖穴下安歇。由於難以入眠,第二天一大早,呂洞賓便在石壁上留下一首七言絕句,然後匆匆趕往天台(今岳池縣齊福鄉境內)。當道長看到這首詩時,不禁驚呼:“純陽真人到也!”遂命道眾把呂洞賓的詩原樣就地刊刻,之後又鐫洞賓像於岩上。因此,集虛觀又被稱為洞賓觀。
在洞賓觀,石壁上的那首詩為清同治年間重刻,已被今人塗上墨汁。呂洞賓石像也被今人塗上金粉,失去了它原有的風貌。當地村民表示,原有的洞賓觀很有氣勢,但後來被毀,呂洞賓的頭被打掉了,現在的頭是請工匠重新塑上的。
2004年信眾捐資在原洞賓觀遺址處重建洞賓觀後。
洞賓像的頭上還掛著一塊紅布。當問及塑像的歷史時,朱明富說,塑像已有幾百年,只是在前年重修時,給塑像上了金身。在呂洞賓塑像左側的石壁上,為同治庚午年間重修洞賓觀時翻刻的呂洞賓題集虛觀《七絕》,字刻內容為“純陽祖師原題七絕。青蛇煉影月徘徊,夜靜雲閒尚未來。應是有人新換骨,暫留蹤跡到天台。同治庚午冬重修刻石。”
以前的洞賓觀為台樓結構,共有四層殿,每層有房屋四間,裡面的柱頭皆為柏木圓柱,直徑約有1米。一層為張飛,二層為呂洞賓,三層為太上老君,四層為白鶴大仙。整個建築高40多米,十分雄壯,很遠就可看見。每一層前面都有一個小花園,並栽有兩棵千年古樹,一層和四層花園裡栽的是兩棵黃桷樹,樹幹要幾個人才能合圍,二層和三層栽的是兩棵桂花樹,樹幹至少要兩個人才能合圍。房屋和大樹都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
千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