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山風景區

九日山風景區

九日山風景區,地處南安豐州鎮,東距泉州市區僅7公里。晉代永嘉年間,中原板蕩,部分衣冠士族南渡入閩,沿南安江聚居,每於重陽佳節到此登高遠眺,寄託鄉思,久而成習,故稱此山為“九日山”。另說曾有一道人,從德化戴雲山走九日至此,故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九日山風景區
  • 所屬地區:南安豐州鎮
  • 地理位置:距泉州市區7公里
  • 著名景點:絕頂石佛
名稱來源,景區介紹,九日山三峰,三十六奇,歷史價值,

名稱來源

九日山地處南安豐州鎮,東距泉州市區僅7公里。晉代永嘉年間,中原板蕩,部分衣冠士族南渡入閩,沿南安江聚居,每於重陽佳節到此登高遠眺,寄託鄉思,久而成習,故稱此山為“九日山”。另說曾有一道人,從德化戴雲山走九日至此,故名。

景區介紹

九日山山勢疊疊奔騰,高在百米左右,岩石懸崖崢嶸,綠樹掩映搖翠,山後戴雲山余脈迤邐,山前晉江流水蜿蜒蕩漾,真是“溪流灣漾,峰巒映發,奧衍明秀,隱為一區”, 風景優美,文物薈萃,成為泉州著名的遊覽區之一。
合併圖冊合併圖冊

九日山三峰

九日山有東西北三峰,其形如鉗,自唐以來,文人墨客曾先後登臨或隱居於此。西峰因唐代名詩人秦系在此隱居,故稱高士峰,或稱西台。絕頂有石佛一尊,高4.5米,寬1.5米,袒胸趺坐於蓮花座上, 氣勢雄健,衣紋飄逸流暢,為五代陳洪進所倡刻,已有千年的歷史,是泉州最早的石刻造像藝術珍品之一,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外築石亭保護,亭系石構,硬山式屋頂,面闊進深均一間,呈方形;旁有石碾、石盆、石硯,相傳皆為秦君遺物。東峰因唐代宰相姜公輔貶謫來泉,寄跡山中,卒後葬此,故名姜相峰,或稱東台,又因其形似麒麟,俗稱麒麟山。北峰連線東西兩峰,叫北台,三峰環抱成一塢,塢中白雲出岫,曰白雲塢。碧潭幽澗,出峽南注,為菩薩泉勝跡。
九日山風景區

三十六奇

九日山林木滋蔚,山岩生色,風景迷人,舊有三十六奇之稱,如神遠殿、靈樂祠、肉身佛、檀越林、石佛岩、菩薩泉、仙人橋、東峰道場、秦君亭、姜相台、無等岩、水陵堂、放生池、御書閣、墨妙堂、亂峰軒、聚秀閣、廓然亭、思古台、一眺石、釣台、翻經石、碧玉峽、清涼石、自然嗓、白雲堂、惠泉、翠光堂、晉朝松、無名木、醉石、百級石、砌石庭、石龜等等。
九日山風景區

歷史價值

山麓原有西晉太康九年(公元228年)構築的泉州最早佛教寺院。南朝印度高僧拘那羅陀曾在此翻譯金剛經,學習漢語,山上還留有翻經石古蹟。
九日山以“山中無石不刻字”聞名四方。據《南安縣誌》載:“自晉以來,士大夫避世氛多游息賦詠於此,至唐而益盛,筆墨與茲山並傳。”唐、宋、元、明、清,歷代名人題刻甚多,真草隸篆行諸體俱備,至今尚存75方,多數集中於西峰東坡和東峰南麓。其中有宋朱熹所題、清福建提督馬負書重刊“九日山”,元至正十年奉政大夫監郡契玉立為唐代高僧無等禪師修 行岩洞題刻的“泉南佛國”。書法價值首推蔡襄、蘇才翁等人留題;就史料價值而言,最珍貴的是宋代的海交祈風石刻,共有13方,記載從北宋至南宋160多年間,泉州地方官吏為番舶祈風的史實,是宋代泉州海外交通對外貿易物證的珍品,也是我國同亞非人民友好往來的見證,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九日山風景區
1991年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來泉州進行“海上絲綢之路”綜合考察,來到九日山時各國專家學者對此勝跡讚嘆不絕,並留下了考察記事石刻,又為九日山的石刻碑文增添了光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