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旁腺腺瘤是由主細胞、嗜酸細胞、過渡型嗜酸細胞或混合構成的良性腫瘤。多見於中老年人,女性多於男性。腺瘤可以是功能性或非功能性,功能性腺瘤切除後即刻出現甲狀旁腺激素(PTH)水平下降。本病是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最常見病因。
病因
1.主細胞腺瘤
甲狀旁腺主細胞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明細胞,數量較多,富含糖原,核暗而較大,胞質清晰。一種是暗細胞,核較小而暗,含糖原少,有許多分泌顆粒。
2.嗜酸細胞腺瘤
此細胞核小而緻密,胞質呈顆粒狀,顆粒大小相似,一般較大,不含糖原。
3.透明細胞腺瘤
此種腺瘤青春期後才出現,細胞為大而多角形,胞質內有空泡。
臨床表現
(1)神經系統:病早期且症狀較輕的患者可表現為抑鬱和焦慮,症狀嚴重者可引起精神失常,另外還可以出現疼痛、逆行性健忘、嗜睡、嗅覺喪失等症狀。
(2)肌肉系統:患者常有疲乏感,肌腱反射遲鈍,大腿肌無力,肌痛等。
(3)關節及軟組織病:本病有20~30%合併軟骨鈣化症,易發生假性痛風、關節痛、鈣化性肌腱炎等。
(4)骨骼系統:骨痛、骨質疏鬆、骨畸形、病理性骨折等。
2.局部表現
部分患者可出現局部刺激和疼痛感、聲音嘶啞、輕微下咽障礙感等症狀。
檢查
平掃CT見邊界清楚的均勻軟組織密度腫塊,類似頸部大血管的密度,較大的腺瘤可出現囊變壞死;增強CT早期明顯強化,增強程度低於頸部血管而明顯高於頸部軟組織,易於識別。廓清迅速,數分鐘後與頸部血管呈等密度,不易識別。
2.MRI表現
MRI顯示腺瘤周圍常有薄層脂肪組織包繞,因而易於識別。
3.超聲表現
超聲能發現增大的甲狀旁腺腫塊,低回聲實性腫塊,邊緣光整,CDFI見腺瘤內有豐富血流信號,腺瘤與甲狀腺葉之間有高回聲界面將兩者分隔,腺瘤內發生出血、囊變或壞死時,可見其內有液性無回聲區,如共存有甲狀腺病變,特別是甲狀腺多髮結節,將影響超聲發現甲狀旁腺腺瘤的敏感性;此外,超聲對異位的甲狀旁腺腺瘤診斷困難。
診斷
甲狀旁腺激素增高是直接可靠的診斷標準。其次,連續3次檢測血清鈣>10.8mg%可輔助診斷。
2.定位診斷
B超、CT檢查、核磁檢查、核素診斷基本可對甲狀腺腺瘤進行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