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介紹
解剖結構
甲狀腺是位於人體頸部甲狀軟骨下方,氣管兩旁,形狀似蝴蝶,猶如盾甲,所以稱之為甲狀腺。甲狀腺分為左右兩葉和峽部。左右兩葉位於喉下部與器官上部的兩側面。上端自甲狀軟骨的中點,下端至第6氣管軟骨環,有時達胸骨上窩或胸骨後。
生理
甲狀腺有合成、貯存和分泌甲狀腺素的功能,其結構單位為濾泡。甲狀腺素是一種含碘酪氨酸的有機結合碘,有四碘酪氨酸(T4)和三碘酪氨酸(T3)兩種,合成完畢後便與甲狀腺球蛋白結合,貯存在甲狀腺濾泡中。釋放入血的甲狀腺素與血清蛋白結合,其中90%為T4,10%為T3。甲狀腺素的主要作用是:加快全身細胞利用氧的效能,加速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分解,全面增高人體的代謝,增加熱量產生;‚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主要在出生後影響腦和長骨。
甲狀腺良性腫瘤
甲狀腺良性腫瘤很常見,在頸部腫塊中,甲狀
腺瘤約占50%。一般無明顯症狀,當瘤體較大時,會因為壓迫氣管、食管、神經而導致呼吸困難、
吞咽困難、聲音嘶啞等症狀,當腫瘤合併出血而迅速增大時會產生局部脹痛。因甲狀腺良性腫瘤有惡變可能,一部分雖然是良性,但呈“熱結節”(即高功能性),所以需要積極治療。
甲狀腺腺瘤(thyroid adenoma,TA)是最常見的甲狀腺良性腫瘤,病理學分為濾泡型
腺瘤(follicular thyroid adenoma,FTA)和乳頭型
腺瘤(papillary thyroid adenoma,PTA)兩種,以前者最常見,約占
甲狀腺腺瘤的70%~80%,後者相對較少見,應與乳頭狀癌鑑別。
腺瘤周圍常有完整包膜。其原因不明,可能與性別、遺傳因素、射線照射(主要是外放射)及TSH長期過度刺激有關。
甲狀腺腺瘤多見於40歲以下女性。起病隱匿,以頸部包塊為主訴,多無症狀,病程中突然增大(出血)者常伴有局部脹痛。查體發現頸前區結節,多為單發,呈圓形或橢圓形,常局限於一側腺體,質地中等,表面光滑,無壓痛,隨吞咽上下移動。如伴有囊性變或出血,則結節大多因張力高而“質硬”,可有壓痛。彩色都卜勒血流顯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顯示包塊邊界清楚,血供不豐富,可有囊性變。
甲狀腺腺瘤有引起
甲亢(發生率約20%)和惡變(發生率約10%)的可能,原則上應早期切除。一般應行患側甲狀腺大部切除(包括
腺瘤在內);如腺瘤小,可行單純腺瘤切除術,但應楔形切除,即腺瘤周圍應裹有少量正常甲狀腺組織。切除標本必須立即行冰凍切片檢查,判斷有無惡變。
節性甲狀腺腫(nodular goiter,NG)的原因可能是由飲食中缺碘或甲狀腺激素合成的酶缺乏所致,病史一般較長,往往在不知不覺中漸漸長大,而於體檢時偶然被發現。大多數呈多結節性,少數為單個結節。大部分結節為膠性,其中有因發生出血、壞死而形成囊腫;久病者部分區域內可有較多纖維化或鈣化,甚至骨化。甲狀腺出血往往有驟發疼痛史,腺內有囊腫樣腫塊;有膠性結節者,質地較硬;有鈣化或骨化者,質地堅硬。一般可保守治療,但結節因較大而產生壓迫症狀(呼吸困難、
吞咽困難或聲音嘶啞)、有惡變傾向或合併
甲亢症狀時應手術治療。
甲狀舌管囊腫(thyroglossal duct )是與甲狀腺發育相關的先天性畸形。胚胎期,甲狀腺是由口底向頸部伸展的甲狀腺舌管下端發生的。甲狀腺舌管通常在
胎兒6周左右自行鎖閉,若甲狀腺舌管退化不全,即可形成先天性囊腫,感染破潰後成為甲狀腺舌管瘺。本病多見於15歲以下兒童,男性為女性的2倍。表現為在頸前區中線、舌骨下方有直徑1~2cm的圓形腫塊。境界清除,表面光滑,有囊性感,並能隨吞咽或伸、縮舌而上下移動。治療宜手術切除,需切除一段舌骨以徹底清除囊壁或竇道,並向上分離至舌根部,以免復發。
又稱De Quervain
甲狀腺炎或巨細胞性
甲狀腺炎。結節大小視病變範圍而定,質地常較硬。常繼發於
上呼吸道感染,有典型的病史,包括起病較急,有發熱、咽痛及顯著甲狀腺區疼痛和壓痛等表現,疼痛常波及患側耳、顳枕部。常有體溫升高、血沉增快。急性期,甲狀腺攝131I率降低,多呈“冷結節”,但是血清T3和T4升高,基礎代謝率略增高,這種分離現象有助於診斷。輕者用阿司匹林等非甾體類抗炎藥即可,較重者常用潑尼松及甲狀腺乾製劑治療。
甲狀腺惡性腫瘤
甲狀腺惡性腫瘤中最常見的是
甲狀腺癌(Thyroid carcinoma),極少數可有惡性
淋巴瘤及轉移瘤,
甲狀腺癌占全身惡性腫瘤的1%。除髓樣癌外,絕大部分
甲狀腺癌起源於濾泡上皮細胞。
甲狀腺癌的發病率與地區、種族、性別有一定關係。美國的
甲狀腺癌發病率較高,根據統計,1973-2002年間,美國甲狀腺癌的年發生率由十萬分之3.6增加到十萬分之8.7,大約增加了2.4倍(P<0.001),而且這種趨勢仍然在逐年增長。國內的甲狀腺癌發病率較低,據統計,其中男性約0.8-0.9/10萬,女性約2.0-2.2/10萬。
發病機制
甲狀腺惡性腫瘤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但是其相關因素包括許多方面,主要有以下幾類:
1、癌基因及生長因子:近代研究表明,許多動物及人類腫瘤的發生與原癌基因序列的過度表達、突變或缺失有關。
2、電離輻射:目前已查明,頭頸部的外放射是甲狀腺的重要致癌因素。
3、遺傳因素:部分
甲狀腺髓樣癌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在一些甲狀腺癌患者中,常可詢及家族史
4、缺碘:早在20世紀初,即已有人提出有關缺碘可導致甲狀腺腫瘤的觀點
5、雌激素:近些年的研究提示,雌激素可影響甲狀腺的生長主要是通過促使垂體釋放TSH而作用於甲狀腺,因為當血漿中雌激素水平升高時,TSH水平也升高。至於雌激素是否直接作用甲狀腺,尚不明確。
甲狀腺癌
病理分類
1、乳頭狀癌(papillary carcinoma) 約占成人甲狀腺癌總數的70%,而兒童甲狀腺癌常常都是乳頭狀癌。乳頭狀癌常見於中青年女性,以21-40歲的婦女最多見。該類型分化好,生長緩慢,惡性程度低。該病有多中心性發生傾向,且可能較早出現頸部淋巴結轉移,需爭取早期發現和積極治療,預後現對較好。
2、濾泡狀癌(follicular carcinoma) 約占15%,多見於50歲左右的婦女。此型發展較快,屬中度惡性,且有侵犯血管傾向。頸淋巴結轉移僅占10%,因此預後不如乳頭狀癌。
3、未分化癌(anaplastic thyroid carcinoma) 約占5%-10%,多見於老年人,發展迅速,高度惡性,且約50%便有頸部淋巴結轉移,或侵犯喉返神經、氣管或食管,常經血運向遠處轉移。預後很差,平均存活3-6個月,一年存活率僅5%-10%。
4、髓樣癌(medullary thyroidcarcinoma) 少見。發生於濾泡旁細胞(C細胞),可分泌降鈣素(calcitonin)。細胞排列呈巢狀或束狀,無乳頭或濾泡結構,其間質內有澱粉樣沉著,呈未分化狀,但其生物學特性與未分化癌不同,。惡性程度中等,可有頸淋巴結轉移和血運轉移。
總之,不同類型的甲狀腺癌,其生物學特性、臨床表現、診斷、治療及預後均有所不同。
臨床表現
乳頭狀癌和濾泡狀癌的初期多無明顯症狀,前者有時可因頸淋巴結腫大而就醫。隨著病情進展,腫塊逐漸增大,質硬,吞咽時腫塊移動度減低。未分化癌上述症狀發展迅速,並侵犯周圍組織。晚期可產生聲音嘶啞、呼吸困難、
吞咽困難。頸交感神經節受壓,可產生Horner綜合徵。頸叢淺支受侵犯時,病人可有耳、枕、肩等處的疼痛。可有頸淋巴結轉移及遠處臟器轉移(肺、骨、中樞神經系統等)。
髓樣癌除有頸部腫塊外,由於癌腫產生5-羥色胺和降鈣素,病人可出現
腹瀉、心悸、臉面潮紅和血鈣降低等症狀。對合併家族史者,應注意多發性內分泌腫瘤綜合徵II型(MEN-II)的可能。
診斷鑑別
輔助檢查
1、甲狀腺功能化驗:主要是促甲狀腺激素(TSH)的測定。TSH降低的高功能性熱結節,較少為惡性,故對其
甲亢進行治療更為重要。TSH正常或升高的
甲狀腺結節,以及TSH降低情況下的冷結節或溫結節,應對其進行進一步的評估(如穿刺活檢等)。
2、核素掃描:放射性碘或鎝的同位素掃描檢查(ECT)是判斷
甲狀腺結節的功能大小的重要手段。美國甲狀腺學會指出:“ECT檢查的結果包括高功能性(比周圍正常甲狀腺組織的攝取率高)、等功能性或溫結節(與周圍組織攝取率相同)或無功能性結節(比周圍甲狀腺組織攝取率低)。高功能結節惡變率很低,如果患者有明顯或亞臨床
甲亢,則需對結節進行評估。如果血清TSH水平較高,即使是僅在參考值的最高限也應對結節進行評估,因為這時結節的惡變率較高”。但是ECT對於小於1cm的結節或微小癌常不能顯示,故對此類結節不宜使用ECT檢查。
3、B超檢查:超聲是發現
甲狀腺結節、並初步判斷其良惡性的重要手段,是細針穿刺活檢(FNA)實施可能性的判斷標準,也是效益比最高的檢查手段。歐美指南中均提及超聲下可疑惡變指征,包括:低回聲結節、微鈣化灶、豐富的血流信號、邊界不清晰、結節高度大於寬度、實性結節、以及暈圈缺如。國內有人曾將結節形態、邊界、縱橫比、周邊聲暈、內部回聲、鈣化、頸部淋巴結情況等方面對結節進行分析和評價,對比術後的病理結果,統計得出結節形態、鈣化、內部回聲情況在
甲狀腺結節的良惡性鑑別中更具相關性,可著重觀察這方面特徵(僅針對乳頭狀癌)。
4、針吸塗片細胞學檢查:針吸活檢包括細針穿刺活檢及粗針穿刺活檢兩種,前者是細胞學檢查,後者是組織學檢查。對於B超發現的可疑惡變的
甲狀腺結節,可採用該方法明確診斷。目前一般採用細針活檢,操作時病人仰臥,呈頸部過伸位。宜採用局部
麻醉。強調多方向穿刺的重要性,至少應穿刺6次,以保證取得足夠標本。穿刺時以左手示指中指固定結節,以右手持針筒,回抽針栓以產生負壓,同時緩慢向外將針頭拔出2mm,再刺入,重複數次後見針內細胞碎屑後停止抽吸,去除負壓,拔出針頭,脫開針筒,針筒內吸入數毫升空氣,接上針頭,並將針頭內標本排到玻片上,要求能有1-2滴橘紅色液體,內有細胞碎屑。然後塗片檢查。
鑑別診斷
甲狀腺癌常以甲狀腺結節(thyroid nodules)為其明顯表現,因此,當臨床上遇到有
結節性甲狀腺腫時候,區別結節性質的良惡性具有重要意義。引起甲狀腺結節的常見病如下:
1、
單純性甲狀腺腫:為引起
結節性甲狀腺腫的最常見病因。病史一般較長,往往在不知不覺中漸漸長大,而由於體檢時偶然發現。結節是腺體在增生和代償過程中發展而成的,大多數呈多
結節性甲狀腺腫,少數為單個結節性。大部分結節為膠性,其中有因發生出血、壞死而形成囊腫;久病者部分區域內可有較多纖維化或者鈣化、甚至骨化。由於結節的病理性質不同,他們的大小、堅硬程度、外形不一。甲狀腺出血往往有驟發腫痛史,腺體內有囊腫樣腫塊;有膠性結節者,質地較硬;有鈣化及骨化者,質地堅硬。
2、
甲狀腺炎:亞急性
甲狀腺炎:結節的大小視病變範圍而定,質地常常較堅硬。有典型病史,包括起病急、發熱、咽痛及顯著甲狀腺區疼痛和壓痛等表現。急性期,甲狀腺攝I率降低,顯像多呈“冷結節”,血清T3和T4升高,呈“分離”現象,有助於診斷。‚
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為對稱瀰漫性甲狀腺腫,無結節;有時由於腫大不對稱和表面有分葉,可狀似結節,硬如橡皮,無壓痛。此病起病緩慢,呈慢性發展過程,但是與甲狀腺癌可同時發生,臨床上不易鑑別,須引起注意。抗甲狀腺球蛋白抗體及抗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滴度常升高。ƒ侵襲性纖維性甲狀腺炎:結節堅硬,且與腺體外鄰近組織粘連固定。騎兵和發展過程緩慢,可有局部隱痛和壓痛,伴以明顯壓迫症狀,其臨床表現似甲狀腺癌,但是局部淋巴結不大,攝I率正常或偏低。
3、甲狀腺腺瘤:由甲狀腺腺瘤或多發的膠性結節所致。單個或多個,可與甲狀腺腫同時並存或單獨出現。腺瘤一般呈圓或橢圓形,質地大多比周圍甲狀腺組織硬,無壓痛。在掃描圖上顯示攝I功能為正常、增加或減低;甲狀腺顯像分別為“溫結節”“熱結節”“冷結節”。甲狀腺攝I率可正常或偏高。腫瘤發展緩慢,臨床上大多無症狀,但是部分病人發生功能亢進症狀。
4、甲狀腺囊腫:囊腫內含血液或清澈液體、與周圍甲狀腺組織分界清楚,可相當堅硬,B超常有助於診斷,臨床上除甲狀腺腫大和結節外,大多無功能方面改變。疾病治療
手術治療是除未分化癌以外各種類型甲狀腺癌的基本治療方法,並輔助套用碘131治療、甲狀腺激素及外照射等治療。
1、手術治療:甲狀腺癌的手術治療包括甲狀腺本身的手術,以及頸淋巴結的清掃。甲狀腺的切除範圍目前仍有分歧,尚缺乏前瞻性隨即對照試驗結果的依據。但是完全切除腫瘤十分重要,薈萃分析資料提示腫瘤是否完全切除是一項獨立預後因素。因此即使是分化型甲狀腺癌,小於腺葉的切除也是不適當的。範圍最小的是腺葉加峽部的切除。最大至甲狀腺全切除。甲狀腺切除範圍的趨勢是比較廣泛的切除。有證據顯示甲狀腺近全切或全切除術後復發率較低。低危組病例腺葉切除後30年復發率為14%,而全切除術為4%,一般對高危組的病人,首次手術的範圍並無太多爭論,有報告TNM III期的病例腺葉切除後局部復發率為26%,全切除後局部復發率為10%,而甲狀腺全切除和近全切除之間並無區別。廣泛範圍手術的優點是降低局部復發率,主要缺點是手術後近期或長期併發症增加,而腺葉切除很少導致喉返神經損傷,且幾乎不發生嚴重甲狀旁腺功能減退。
近來不少學者認為年齡是劃分低危和高危的重要因素,並根據低危、高危分組選擇治療原則。對低危組病人採用腺葉及峽部切除,若切緣無腫瘤,即可達到治療目的。對高危組病人採取患側腺葉、對側近全切或次全切除術為宜。也可根據腫瘤的臨床特點來設計手術:腺葉+峽部切除術適用於腫瘤直徑小於1cm、明確局限於甲狀腺一葉內的低危組患者;‚甲狀腺患側全切+峽部切除+對側近全切,適用於腫瘤直徑大於1cm,較廣泛的一側乳頭狀癌伴有淋巴結轉移者;ƒ甲狀腺全切除術適用於高度侵襲性的乳頭狀、濾泡狀癌,明顯多灶性,兩側淋巴結腫大,腫瘤侵犯周圍頸部組織或有遠處轉移者。15歲以下或45歲以上病例,淋巴結轉移率較高,可達90%,對該組病例應考慮全甲狀腺切除。
頸淋巴結清掃範圍同樣有爭論,是常規行中央區頸淋巴結清掃或改良淋巴結清掃,或只切除能觸及的腫大淋巴結,尚無定論。薈萃分析資料提示僅兩個因素可幫助預測是否頸淋巴結轉移,即腫瘤缺乏包膜和甲狀腺周圍有腫瘤侵犯。該兩因素均不存在者,頸淋巴結轉移率是38%,兩因素均存在者頸淋巴結轉移率是87%。
頸淋巴結清掃的手術效果固然可以肯定,但是病人的生活質量卻有可能受到影響,所以目前對於預防性頸淋巴結清掃的決定非常謹慎。尤其是低危組病人,若手術時未觸及腫大淋巴結,可不作頸淋巴結清掃。如發現腫大淋巴結,應切除後做快速病理檢查,證實為淋巴結轉移者,可作中央區頸淋巴結清掃或改良頸淋巴結清掃。前者指清除頸總動脈內測、甲狀腺周圍、氣管食管溝之間及上縱隔的淋巴結組織;後者指保留胸鎖乳突肌、頸內靜脈及副神經的頸淋巴結清掃。由於再次手術時行中央區淋巴結清掃易損傷喉返神經及甲狀旁腺,因此有主張首次手術時及時未見腫大淋巴結,也行中央區清掃。對高危組病人,肉眼可見頸淋巴結轉移、腫瘤侵犯至包膜外以及年齡超過60歲者,應作改良頸淋巴結清掃;若疾病分期較晚,頸淋巴結受侵犯廣泛者,則應作傳統淋巴結清掃。
2、內分泌治療:甲狀腺癌做次全或全切除術後患者應終身服用甲狀腺素片,以預防
甲狀腺功能減退及抑制TSH。乳頭狀癌和濾泡癌均有TSH受體,TSH通過其受體能夠影響甲狀腺癌的生長。甲狀腺素片的劑量,應根據TSH水平來調整,但是對於TSH抑制的精確範圍,尚缺乏足夠有效的數據支持。一般來講,有殘餘癌或復發高危因素的患者,TSH應維持在0.1mU/L以下;然而復發低危的無病患者TSH應維持在正常下限附近(稍高或稍低於正常值下限);對於有實驗室檢查陽性但無器質
性病變(甲狀腺球蛋白陽性、影像學陰性)的低危組患者,TSH應維持在0.1-0.5mU/L;對於長年無病生存的患者,其TSH或許可以維持在正常參考值內。可用左甲狀腺素鈉片(優甲樂),每天75ug-150ug,並定期測定血T4和TSH,根據結果調整藥量。
3、放射性核素治療(131碘治療):對於乳頭狀癌、濾泡癌,術後套用碘適合於45歲以上病人、多發性癌灶、局部侵襲性腫瘤及存在遠處轉移者。主要是破壞甲狀腺切除術後殘留的甲狀腺組織,對高危病例有利於減少復發和死亡率。套用碘治療目的是:①破壞殘留甲狀腺內隱匿微小癌;‚易於使用核素檢測復發或轉移病灶;③術後隨訪過程中,增加用狀腺球蛋白作為腫瘤標記物的價值。
4、體外照射治療(EBRT):主要用於除了乳頭狀癌以外的其他甲狀腺癌。
疾病預後
在惡性腫瘤中,甲狀腺癌的預後總的來說是好的,不少甲狀腺癌已經有轉移,但是病人仍然能存活10餘年。涉及預後的因素很多,諸如年齡、性別、病理類型、病變的範圍、轉移情況和手術方式等,其中以病理類型最重要。分化良好的甲狀腺癌患者,95%可以較長時間存活,特別是乳頭狀癌的生物學特性傾向良好,預後最好,隱性乳頭狀癌預後更好,但是少數也可間變為惡性程度極高的未分化癌;未分化癌的預後最差,病人往往在半年內死亡。腫瘤體積越大,浸潤的機會越多,其預後也越差。據有關統計學資料顯示,有無淋巴結轉移並不影響病人的生存率,原發腫瘤未獲控制或出現局部復發可導致死亡率增高,腫瘤直接蔓延或浸潤的程度比淋巴結轉移更具有重要性。
飲食注意
甲狀腺癌患者術後基本可以正常飲食和工作,適當控制富碘食物,避免過度疲勞和避免菸酒等。需重視甲狀腺檢查,包括影像學和甲狀腺功能檢查,若發現異常需及時就診。
淋巴瘤
原發性甲狀腺
淋巴瘤是少見的
甲狀腺惡性腫瘤,占甲狀腺癌的1%~2%,男:女為1:3。大多在橋本甲狀腺炎的基礎上發病,多數為非霍奇金
淋巴瘤。是
淋巴瘤中唯一女性發病為主的腫瘤。以中老年女性多見,主要為頸部腫物,腫物增大速度不一致,速度較快者者與甲狀腺未分化癌的臨床症狀相似,可伴有
吞咽困難,如壓迫氣管甚至出現呼吸困難,偶爾侵及喉返神經, 引起聲嘶及局部疼痛;部分生長緩慢, 與
結節性甲狀腺腫和橋本氏病不易區別。本病的定性診斷主要依靠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及手術活檢,易與以小細胞為主的未分化癌混淆。對於原發性甲狀腺淋巴瘤的治療已從單一手術發展到手術、 放化療等綜合治療。
轉移瘤
甲狀腺轉移瘤並不多見,據屍檢檢查資料,死於播散性癌症患者的甲狀腺,有4%~24%受累。甲狀腺轉移瘤的來源不外乎三個方面:鄰近結構直接擴散(如咽喉、食管等)、淋巴轉移(常見的主要是
乳腺癌)、血行轉移(
乳腺癌、
肺癌、
腎細胞癌、皮膚黑色素瘤、纖維
肉瘤、肝及膽道癌、
卵巢癌等)。診斷主要依靠臨床表現及組織學手段,治療措施主要是原發病的治療。
專家觀點
甲狀腺疾病,尤其是甲狀腺癌呈上升趨勢,需高度重視。甲狀腺手術由於容易出現聲音嘶啞、低鈣等手術併發症,手術切除範圍需根據患者的病情及醫療技術條件等進行判斷,需符合腫瘤切除原則,同時儘量爭取保留好神經等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提高手術技巧及加強綜合治療是提高療效的努力方向。對於有疤痕體質及有特殊美容要求者也可行腔鏡下頸部無疤痕的甲狀腺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