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微小癌

甲狀腺微小癌(TMC)是指腫瘤直徑在10mm以下的甲狀腺癌,又稱為隱匿性甲狀腺癌。本病是甲狀腺癌的一種特殊類型,組織學上常見的是乳頭狀微小癌,占65%~99%。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甲乳外科、普通外科
  • 常見發病部位:甲狀腺
  • 常見病因:碘缺乏,放射線,促甲狀腺激素慢性刺激
  • 傳染性:無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預後,

病因

1.碘與甲狀腺癌
碘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碘缺乏導致甲狀腺激素合成減少,促甲狀腺激素(TSH)水平增高,刺激甲狀腺濾泡增生肥大,發生甲狀腺腫大,出現甲狀腺激素,使甲狀腺癌發病率增加,目前意見尚不一致。高碘飲食可能增加甲狀腺乳頭狀癌的發生率。
2.放射線與甲狀腺癌
用X線照射試驗鼠的甲狀腺,能促使動物發生甲狀腺癌,細胞核變形,甲狀腺素的合成大為減少,導致癌變;另一方面使甲狀腺破壞而不能產生內分泌素,由此引起的TSH大量分泌也能促發甲狀腺細胞癌變。
3.促甲狀腺激素慢性刺激與甲狀腺癌
甲狀腺濾泡高度分化,有聚碘和合成甲狀腺球蛋白的功能,TSH還通過cAMP介導的信號傳導途徑調節甲狀腺濾泡細胞的生長,可能發生甲狀腺癌,血清TSH水平增高,誘導出結節性甲狀腺腫,給予誘變劑和TSH刺激後可誘導出甲狀腺濾泡狀癌,而且臨床研究表明,TSH抑制治療在分化型甲狀腺癌手術後的治療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但TSH刺激是否是甲狀腺癌發生的致病因素仍有待證實。
4.性激素的作用與甲狀腺癌
在分化良好甲狀腺癌患者中,女性明顯多於男性,因而性激素與甲狀腺癌的關係受到重視,臨床上比較分化良好的甲狀腺癌的腫瘤大小時發現,通常青年人的腫瘤較成人大,青年人發生甲狀腺癌的頸淋巴結轉移或遠處轉移也比成人早,但預後卻好於成人。10歲後女性的發生率明顯增加,有可能雌激素分泌增加與青年人甲狀腺癌的發生有關,故有人研究甲狀腺癌組織中性激素受體,發現甲狀腺組織中存在性激素受體:雌激素受體(ER)和孕激素受體(PR),而且甲狀腺癌組織中ER,但性激素對甲狀腺癌的影響至今尚無定論。

臨床表現

甲狀腺微小癌大多數病例無特殊症狀,常因體檢時發現甲狀腺結節而發現,但因結節微小而不予重視,從而延誤診治。部分病例因發現頸部淋巴結腫大後才注意到甲狀腺病變。
臨床上檢查時甲狀腺中可觸及微小結節,質地較硬,活動度好,無壓痛,但甲狀腺微小癌的結節一般難以通過觸診發現。甲狀腺微小癌常發生淋巴結轉移,文獻報導頸部淋巴結轉移率為2.0%~43%,其中部分病例頸部淋巴結腫大為其最早出現的臨床表現。

檢查

1.B超檢查
TMC具有一些特異性聲像圖改變,多數能對TMC做出明確診斷。甲狀腺內出現低回聲、實性、形態欠規則、邊緣模糊無包膜、圓形或類圓形、微鈣化、內部血流豐富、高阻力血流頻譜,縱橫比大於1,是甲狀腺微小癌主要的超聲圖像特徵。
2.CT、MRI檢查
CT檢查對TMC的診斷的準確率不如超聲檢查,CT用於明確腫瘤的範圍,有無淋巴結轉移,是否侵犯周圍器官等。MRI檢查常用於甲狀腺癌術後復發和轉移的檢測,而對本病的診斷意義不大。
3.細針穿刺抽吸細胞學檢查(FNAC)
FNAC主要對兩個部位的結節有診斷意義:一是頸部淋巴結,對於頸部淋巴結腫大的病例可通過FNAC證實TMC的存在;二是對於靠近包膜、體表可觸及的結節經FNAC可鑑別結節性質,對於直徑<1cm的TMC結節可在B超引導下行FNAC。目前,FNAC是術前評估甲狀腺結節最準確可靠的檢查方法。
4.組織病理學檢查
術中冷凍切片病理檢查是確診的關鍵。

診斷

由於本病的原髮結節灶較小,臨床觸診比較困難,許多病例在出現淋巴結轉移或遠處轉移,或對轉移灶進行穿刺活檢,或者切除活檢後才能得到診斷。大多數病例可能是在其他甲狀腺疾病的手術中通過術中冰凍切片才得以診斷。

治療

本病應進行積極的手術治療。
1.已確診為TMC且無頸部淋巴結轉移者,建議行患側甲狀腺腺葉切除加峽部切除,並探查對側甲狀腺腺葉。
2.術前或術中已確診為TMC且伴有頸部淋巴結轉移者,可行患側甲狀腺腺葉切除加峽部切除加患側頸淋巴結清掃術。
3.如術前或術中未發現原發病灶,而確診為頸部淋巴結甲狀腺癌轉移者,可行頸淋巴結清掃術,同時淋巴結轉移側甲狀腺腺葉切除。
4.如已合併遠處轉移者,原則上應行甲狀腺全切術,術後給予放射性I治療。
5.術前或術中未能確診而術後常規病理確診為TMC的患者,如術中已行患側甲狀腺次全切除或大部切除,無合併頸淋巴結轉移者,且術後檢查切除標本證實TMC已完全切除,則不必再行根治性手術。如術後檢查標本發現包膜和血管受侵犯,切除組織邊緣有癌細胞浸潤,或為多發癌灶者,應再作根治性手術。
6.所有病例術後均應給予甲狀腺素進行TSH抑制治療。目前常用的製劑為左旋甲狀腺素片。

預後

甲狀腺微小癌絕大多數為乳頭狀癌,且多Ⅰ級,預後良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