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地貌,氣候條件,水文特徵,自然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水利資源,植物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事業,科學技術,文體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安全生產,交通,綜述,航空,鐵路,公路,港口,歷史文化,民間文藝,風尚習俗,方言文化,名優特產,風景名勝,玉帶灘,博鰲亞洲論壇會址,萬泉河,白石嶺,紅色娘子軍紀念園,著名人物,城市榮譽,
歷史沿革
1983年,在新市鄉土吉尾、排嶺坡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表明,四千多年前已有人類在境內繁衍生息。
今縣境,由樂會縣和瓊東縣合併而成。唐高宗顯慶五年(公元660年),析容瓊縣置樂會縣,建治於南管村(又稱黎黑村,今煙塘鎮福石嶺管區泗村),隸瓊州。
乾封二年(667年),瓊州全境被黎峒統治者占領,樂會縣陷沒。
德宗貞元五年(789年),嶺南節度觀察使李復征黎,恢復瓊州。七年(791年),復置樂會縣,省容瓊縣併入,隸瓊州。
宋徽宗大觀三年(1109年),樂會縣改屬萬安軍。政和元年(1111年),樂會縣復屬瓊州。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瓊州為瓊州路安撫司,樂會縣隨屬之。二十四年(1287年),樂會縣遷治於太平都調懶村(今福田鎮鳳頭管區新潮村)。二十八年(1291年),平章闊里吉思平黎,將樂會縣西北境新附的黎峒寨五百一十九,民二萬餘戶割出,另置會同縣,建治永安都平定鄉烏石埇,又稱梁堀村(約今大路鎮境內),改屬瓊州路軍民安撫司。三十一年(1294年),樂會縣遷治於萬泉河之北(今朝陽鄉舊縣坡)。
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年),發生王文河之變,樂會縣又遷治於萬泉河之南、流馬河之北的陰陽山(今朝陽鄉樂城墟)。
元仁宗皇慶元年(1312年),土酋王高燒毀縣治,會同縣遷治於太平都鬥牛鄉(今潭門鎮舊縣坡)。
元文宗天曆二年(1329年),改屬乾寧路軍民安撫司。元順帝至正年間(1341年~1367年)會同縣遷治端趙都牛角墩(今塔洋鎮)。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會同、樂會屬瓊州。三年(1370年),升瓊州為府,縣直轄於府。
清襲明制。
民國元年(1912年),會同、樂會屬瓊崖道。民國三年(1914年),因會同縣與湖南省辰沅道之會同縣同名,易名為瓊東縣。民國十年(1921年),廢瓊崖道,屬瓊崖善後處。民國十五年(1926年),屬瓊崖行政委員會。民國十七年(1928年),屬廣東省南區善後公署。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屬瓊崖綏靖委員會。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屬廣東省第九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3月至民國三十四(1945年)年8月(日軍侵瓊期間),仍屬廣東省第九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屬海南特別行政長官公署。
1950年4月25日,瓊東、樂會縣國民黨政府逃亡台灣,共產黨接管,建立人民政權,隸屬海南軍政委員會。7月,瓊東縣遷治嘉積鎮。
1951年4月,屬廣東省海南行政公署。
1952年,樂會縣遷治中原墟。
1958年12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瓊東、樂會、萬寧縣合併,因地處瓊州東海岸,故稱瓊海縣,建治嘉積鎮。翌年11月1日,析出萬寧縣。
1968年4月,改屬海南區革命委員會。
1980年1月,改屬海南行政區公署。
1984年5月,改屬海南行政區人民政府。
1988年4月,直屬海南省。
1992年11月6日 ,經省政府同意並報國務院批准,撤銷瓊海縣,設立瓊海市。
行政區劃
2015年,瓊海市轄嘉積、中原、博鰲、潭門、長坡、萬泉、塔洋、大路、陽江、龍江、會山、石壁十二鎮,189個村,15個社區,轄區內還有3個國營農場和1個國營林場。瓊海市政府駐地為
嘉積鎮興海北路
鎮 | 轄區村(居)委會 |
---|
| 村委會:勇敢、橋頭、龍池、南堀、不偏、棉寨、南中、椰子寨、溫泉、參古、軍屯、益群、逢龍、坡頭、官塘、雅洞、下寨冬、萬石、上埇、田頭、山輝、烏石、龍壽、禮都、黃崖、俸田、泮水、龍閣、新潮、大禮、里邦、東山、大坡 居委會:紀綱、朝標、登仙嶺、美景、紅星、文坡、加囊、新民、先鋒、山葉、蔗園、龍利坡、東區、嘉祥
|
| 村委會:博鰲、朝烈、田埇、珠聯、東嶼、東海、海燕、中南、古調、仰大、樂城、指母、莫村、沙美、培蘭、北山、北岸 |
| 村委會:西河、丹村、文台、夏坡、龍頭、南軒、博山、文南、大雅、沐湟、光耀、加城、新市、加文、羅凌、楓樹坡 居委會:文曲
|
| 村委會:林桐、墨香、日新、草塘、舊縣、潭門、鳳頭、福田、北埇、多畝、社昌、金雞、蘇區、西村 |
| 村委會:牛角、良玖、社學、東塘、多異、長坡、福頭、孟文、文子、歐村、青葛、漁業、椰林、伍園、長山園、煙塘、福石嶺、陳村、黃號、禮昌、大頭坡 |
| 村委會:先亮、珍寨、福寨、聯豐、加賢、紅莊、群良、聯先、紅花、裕山、里文、千秋、詩書、孟里、魚良 |
| 村委會:大路、新村、嶺腳、蔗園坡、安竹、江湖、美容、清廊、湖仔、禮合、雲滿、馬寨、堆頭、石橋、青天 |
| 村委會:中原、大錫、錦武、仙寨、邁湯、逢來、山仙、三更、水口、黃思、黃竹、排塘、書齋、沙坡、新華、聯光、烏皮、樂群、排溝、長仙、星池、仙村 |
| 村委會:陽江、上科、江南、東興、紅色、龍山、嶺下、題榜、益良、棉坡、利試考、群聯、文市、橋園、老區 |
| 村委會:藍山、南正、龍江、濱灘、中洞、博文、深造、蒙養、南面 |
| 村委會:下朗、石壁、南星、赤坡、岸田、水口仔、南通 |
| 村委會:大火、沐塘、三洲、溪仔、加略 |
參考資料: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瓊海位於海南省東部,
萬泉河中下游,地處東經110°7 ′5”~40′50" ,北緯18°58′50"~19°28′35"。全市總面積1710平方公里,北距
海口市78公里,南距
萬寧市60公里,
三亞市163公里,西連
定安、
屯昌縣,東瀕
文昌清瀾港。
地質地貌
瓊海位於海南印支隆起東部,處於昌江——瓊海東西向構造帶與瓊東南北向斷裂帶相互交接部位。主要褶皺和斷裂有:
高明——九曲江背斜:分布在高明至九曲江,地層為奧陶——志留系組成。呈長條狀,背斜軸線60°~70°,兩翼傾角60°左右。具緊閉線型褶皺特點。
上村——響溝向斜:分布在上村至響溝一帶,由石炭一二疊系組成,軸線45°,南東翼傾角48°,北西翼50°,屬線型褶皺。
萬嶺——山心嶺向斜:分布在萬嶺至山心嶺,由下白堊統地層組成,軸線55°,兩翼傾角10°~20°,為開闊褶皺。
昌江至本縣東西向構造帶:橫貫縣境中部。主要表現為陽江盆地和帶內花崗岩體以及殘存的變質岩塊,呈東西向分布,帶內的航磁異常帶也顯示東西向展布。
瓊東南北向斷裂帶:縱貫縣境東部。主要表現為自北而南燕山期的花崗閃長岩、二長花崗岩及花崗斑岩等岩體長軸呈南北向,嘉積鎮北面的第四紀玄武岩被呈南北向延展,大路、塔洋、南寨等地萬泉河支流的北南流向以及斷裂帶之兩側顯示的重力高帶。
龍馬——龍江斷裂:延伸經溪仔、龍江至伍園等地,長度大於60公里。走向北東段40°,南西段65°~85°。斷裂切割了下白堊統,發育構造角礫岩帶,控制了第四紀玄武岩被的東南邊界線。
瓊海背山面海,母瑞山余脈自西向東延伸而入,構成了全境地勢自西向東傾斜的特點。西部和西南部為山區、半山區,面積347.06平方公里,占20.5%;中部和北部為台地、丘陵,面積714.44平方公里,占42.2%;東南部為平原地帶,面積567.15平方公里,占33.5%。水域面積64.32平方公里,占3.8%。白馬嶺為全縣最高點,海拔1264.4米。萬泉河自西向東流經10個鄉鎮後注入南海。
中低山剝蝕地貌分布於縣境西南界的大羅嶺頂、白馬嶺至團嶺靠山峰上段及雷公嶺等地。海拔500~1064米,相對高差450~760米。基岩為奧陶——志留系淺變質岩及華力西——印支期混合花崗岩、燕山早期二長花崗岩。山頂呈圓頂狀,山坡為凹形坡,發育“V”形沖溝。面積3.24萬畝,占總面積的1.27%。
剝蝕波狀平原廣泛分布在萬泉河以南的陽江、中原、溫泉等地區,地勢微向東傾斜,以北的羅南、東升農場、萬泉、嘉積鎮等地區和煙塘、長坡、塔洋、朝陽等地區分別向南和向東南傾斜。海拔10~100米,相對高差5~59米。基岩主要為奧陶——志留系、下白堊統、嶺文組、石炭一二疊系以及華力西——印支期混合花崗岩、燕山早期花崗岩。平原上河曲發育,有較多的殘丘兀立。面積66.58萬畝,占26.2%。
海積地貌分布於文園至加裕、溫泉、九曲江一線以東的沿海地段。海拔0~30米。地層為第四紀鬆散海積物,大體平行海岸線或沿海岸地帶分布,微向海方向傾斜。面積25.93萬畝,占10.2%,其中淺海沉積物22.94萬畝,占9.0%。
河流侵蝕堆積地貌沿河流兩側及萬泉河河口分布。海拔0.5~20米。地層包括河流一級階地和河口三角洲第四紀鬆散沉積物。階地寬400~4600米,階面微向河床傾斜。面積24.33萬畝,占9.6%。
氣候條件
瓊海屬熱帶季風氣候區北緣,受季風影響大,光照充足,高溫多雨,颱風頻繁,四季不明顯,旱季和雨季分明。
旱季,一般出現在12月至次年4月。月均降雨量為67毫米,最少的1月份為39.2毫米,總雨量335.8毫米。僅占年均雨量2042.6毫米的16.4%。旱季最多雨量的是1953年576毫米,最少雨量是1955年121毫米。
雨季,出現在5~11月份。月均降雨量為243.8毫米,最多的9月份為388.3毫米,總雨量為1706.8毫米,占年均雨量的83.6%。其中八、九月份雨量為678.8毫米,占年均雨量的33.1%,相當於旱季的一倍。
四季氣溫變化不大,最冷的冬季(12月至次年2月),氣溫比年均氣溫24℃ 偏低3.8~6.0℃之間。受冷空氣影響時,間有低溫陰雨天氣出現,偶有嚴寒,但極端低溫日都在5.0℃以上,且時間短暫,次數不多。春季(3~5月份)氣溫回升快,月均氣溫為24.9℃。春分至清明期間,多出現三、五天低溫陰雨天氣,俗稱“清明風”。5月份氣溫上升到27.5℃,開始出現高溫天氣。夏季(6~8月份)為全年高溫季節,月均氣溫為27.9℃,最熱的7月份平均氣溫為28.2℃,比年均溫度偏高4.2℃,極端高溫日為39.8℃,偶有“乾熱風”出現。8月份颱風、暴雨增多,氣溫略有下降。秋季(9~11月份)颱風暴雨頻繁,月均氣溫降為24.2℃。寒露前後,天氣變涼,時有三、五天低溫天氣出現,俗稱“寒露風”。秋季內月均氣溫近似春季,不同的是,秋季由高溫多雨轉向低溫少雨,而春季則相反。
全年高溫多雨,為農作物創造了良好的生長條件。但不利因素是,雨量分布不均,易出現旱、澇災害;加上風害(清明風、乾熱風、颱風、寒露風)、冷害(低溫陰雨)等災害,給農作物帶來一定影響。
高溫天氣多出現在5~7月份。最熱的7月份平均氣溫為28.2℃。月際變動在27.4~28.4℃之間,易出現高溫紀錄。極端高溫月為29.6℃,出現在1977年6月;極端高溫日為39.8℃,出現在1957年5月14日。全年有9個月平均氣溫都在21.0℃以上。常年最冷的天氣多出現在1月份,平均氣溫為18.0℃,月際變動在17.2~18.3℃之間。極端低溫月為14.6℃,出現在1968年2月;極端低溫日為5.0℃,出現在1955年1月12日。極端低溫天氣,約11年一遇。
氣溫隨地勢傾斜自東向西遞降。最熱的7月份,東南沿海地區為28.4℃,而西南山區為27.4℃;最冷的1月份,東南沿海地區為18.3℃,而西南山區為17.2℃。兩地年均氣溫分別為24.1℃和23.3℃。
瓊海日均氣溫≥12.0℃,是早稻種子發芽出苗的起點溫度,初日為2月4日,終日為12月底,持續天數為330天;日均氣溫≥15.0℃,是早稻及其他喜溫作物移植返青的安全期,初日為2月下旬末至3月上旬初,終日為12月中旬,持續天數達300天;日均氣溫≥20.0℃,有利水稻和甘蔗等作物的分櫱,初日為3月下旬至4月初,終日為11月上旬至中旬,持續天數230天;日均氣溫≥23.0℃,適宜於水稻、花生等作物正常開花,初日為4月中旬,終日為10月下旬,持續天數為200天左右。全年日均氣溫≥10.0℃的活動積溫為6612~7188.0℃之間。
瓊海年均雨量為2042.6毫米。其分布大致是:東北部沿海較少,在1760~1800毫米之間;東部沿海和南部地區,在1800~2000毫米之間;中部、北部地區在2000~2200毫米之間;西部和西南部地區較多,在2200~2600毫米之間。最多的是西南部的南塘水庫為2660毫米,最少的是東北部合水水庫為1726毫米。降水量明顯地隨地貌和海拔高度的不同,自西南向東北遞減。
雨量季節分布不均,旱季和雨季分明。雨季平均降水量為1706.8毫米,占年均雨量的83.6%。其中秋季為841.3毫米,占年均雨量的41.2%;夏季為684.2毫米,占年均雨量的33.5%,夏秋季雨量約占年均雨量的四分之一。旱季雨量為335.8毫米,僅占年均雨量的16.4%,其中一、二月份雨量最少,僅占年均雨量的4%。常出現歷史性的冬春缺水。
年降水量最多的是1953年,為3245毫米,最少的是1977年,為1074.2毫米。月最大降水量為811.5毫米,出現在1957年10月;最少降水量為2.3毫米,出現在1964年4月。日最大降水量為307毫米,出現在1979年9月20日。年均雨日為165天,最多207天,最少125天。
瓊海年均日照數為2155小時,占可照時數的49%。大多數年份都在2000小時以上,最多的1963年,為2632小時,最少的1970年,為1730小時。年際變化穩定。在季節分布上,以夏季最多,有698小時,占年日照時數的32%;冬季最少,僅有371小時,占17%。月份則以7月份最多,有258小時;最少是2月份,僅113小時。地區分布的一般規律是:沿海多於內地,南部多於北部。夏季日最長為13.17小時,冬季日最短為10.59小時,相差2.58小時。
水文特徵
瓊海境內河流眾多,水資源豐富,水質優。境內主要水系有3條:九曲江、萬泉河、新園水。其中萬泉河是海南島第三大河,境內幹流長81.2公里,集雨面積1151.21平方公里,過境集雨面積2532.01平方公里,萬泉河年河川徑流量45.78億立米 , 市境內徑流量15.87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總量7.16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20.7億立方米(不含外市流入),人均擁有水量4600立方米。溫泉等地溫泉溫達70度以上。境內河流可利用落差387米,電能理論蘊藏量4萬千瓦,可能開發量3.854千瓦。海灣3個,約有880公頃的海水養殖面積。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瓊海境內土地面積253.95萬畝,其中國營農場65.64萬畝,占25.84%,外縣插花地8261畝,占0.33%,該市實有面積187.48萬畝,占73.82%。隨著人口的增長,城鄉建設用地日益增加,農業用地逐年減少。據1988年統計,全縣非農業用地22.48萬畝,占總面積11.99%,其中城鄉建設用地19.99萬畝,難用地2.48萬畝。農業用地165萬畝,占總面積88.01%,已開發利用158.44萬畝,還有6.56萬畝尚未開發。
礦產資源
瓊海境內發現的金屬礦和非金屬礦共20餘種。金屬礦產有鈦鐵礦、鋯英石、砂鉻礦、銅、鉬、鉛、鋅、鐵、金等;非金屬礦產有石墨、水晶、石英砂、高嶺土等。
水利資源
瓊海年均降雨量2042.6毫米,年均徑流量1200毫米;溪河流域1800.01平方公里,年均河川流量20.11億立方米;縣外過境水26.61億立方米。全市水資源總量27.91億(未含過境水)立方米,人均水量7190立方米,為全國人均水量的2.6倍。
境內屬鬆散岩孔隙潛水層,地下水資源年均總量12億立方米。淺層年可開採1.98億立方米。境內已發現的三處地下溫泉,水溫在50~84℃之間,終年噴水不息。
瓊海六大河流天然落差總計774.08米,可利用落差387米,裝機容量3.854萬千瓦,年發電量可達1.41億千瓦時。已建成水電站25座,裝機容量11570千瓦,僅占電能蘊藏量的27%。
植物資源
該市植物種類繁多,大體分為四大類:
木材類分天然林和人工林兩種。天然林木材,屬特類的有荔枝、母生2種。
一類木材的喬木主要有:
青梅、加卜、竹葉松、石梓、苦梓、綠楠、烏營、紅稠、烏稠、紅錐、
紅欏、山海棠、油丹、塞胭脂、
孔雀豆、
麻楝、細子龍、
雞尖、楨楠等19種。
二類木材的喬木主要有:
毛丹、
烏墨、阿丁楓、山刺血、刺血、
龍眼、赤營、山水翁、肖蒲桃、紅營、米花木、三脈木、車輪梅、油楠、黃雄、柳稿、胭脂、
鳳梨蜜等18種。
三類木材的喬木主要有:
雞毛松、隆蘭、金茶、五梨木、厚皮香、紅眉、烏欖、白欖、
卵葉樟、粗脈樟、純葉樟、梅仁桂、楨楠、大木姜、仙水姜、黃梓、
山八角、木荷、
毛荔枝、野漆、魚骨、黃杷、
酸棗、山苦楝、苦楝、黃膽、水翁、水營、山水翁、翻白葉、相思、烏心紅豆、
豬血、山赤、黃中木、白格、黑格、山鉤樟、白茶、
桐木、青崗等41種。
四類木材的喬木主要有:
瓊楠、粘桂、木姜、紫樹、
紫金牛、金燭、山桃仁、
菜豆樹、千層欏、
野枇杷、槭木、血樹、筆木、
酸豆、青蘭、華楹、五椏果、麻爍、白稠、白錐、
鵝耳櫪、
牡荊、算盤子等23種。
藥材類計有52種,即
檳榔、益智、巴戟、淮山、紅殼松、
黃膽、鴨腳木、雞血藤、乾薑、草扣仁、高良姜、草決明、大葉青、狗脊、王不留行、五指金花、見血封喉、石斛、
金不換、路路通、磨籠草、
靈芝、
沉香、舒筋藤、
馬鞭草、馬櫻玲、山炭母、急性子、桑樹、五指毛桃、救必應、金牛草、
降香、王根藤、山卷子、谷精草、天冬、狗皮草、防風、木通、
金錢草、豆蔻、野艾、香附、蒼耳、巴豆、益母草、砂仁、
夏枯草、土茯苓、蓖麻、龍眼等。
人口民族
人口
2017年,瓊海常住人口51.08萬人,同2016年比增加0.9%,城鎮人口比重為50.01%,比2016年提高1.86個百分點。按地區劃分,城鎮常住25.55萬人,比2016年增加4.8%;鄉村常住25.53萬人,比2016年減少2.7%。全市人口出生率14.56‰,死亡率7.13‰,自然增長率7.43‰。
2017年底,公安部門公布全市共有154203戶,比2016年增加0.32%,合計人口515456人,比2016年增加0.4%。按地區劃分,城鎮164469人,鄉村350987人。按性別構成劃分,男女比例109.79:100,其中男性269756人,女性245700人。
民族
2016年,瓊海市有漢族493439人,黎族5682人,苗族11528人,壯族2088人,其他少數民族547人。
2016年,瓊海市散居有28個少數民族,總人口19660人,占全市總人口的3.9%,主要是
苗族、
黎族。
經濟
綜述
2017年,瓊海市生產總值242.5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6年增長7.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1.44億元,比2016年增長4.7%;第二產業增加值32.61億元,比2016年增長5.3%;第三產業增加值128.46億元,比2016年增長10.2%。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33.58:13.45:52.97。
按年平均常住人口計算,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7696元,按可比價計算,比2016年增長6.7%。
第一產業
2017年,瓊海市農林牧漁業實現增加值86.59億元,比2016年增長4.7%。分行業看,種植業實現增加值47.41億元,比2016年增長4.8%。蔬菜收穫面積22.21萬畝,下降8.7%;蔬菜產量52萬噸,下降7.7%。水果收穫面積12.3萬畝,增長2.4%;水果產量24.77萬噸,增長2.6%。林業實現增加值6.62億元,比2016年增長6.7%。橡膠產量3.01萬噸,增長1%。畜牧業實現增加值14.44億元,比2016年增長5.3%。肉類總產量7.71萬噸,增長2.1%。漁業實現增加值12.87億元,比2016年增長1.8%。水產品總產量11.65萬噸,比2016年下降4.5%。農林牧漁服務業實現增加值5.24億元,增長6.5%。
2017年末,瓊海市農業機械總動力31.82萬千瓦,比2016年下降0.6%;農用拖拉機3092台,下降30.4%;農用運輸車2848輛,增長0.3%。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6.45萬噸,增長4.1%;農村用電量1.38萬度,增長17.4%;現有農田水利有效灌溉面積1.24萬公頃,下降0.02%。
2017年10月,瓊海市入選第一批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
第二產業
2017年,瓊海市工業完成增加值7.94億元,比2016年增長7.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45億元,增長10.5%。按經濟類型分,國有企業產值7.34億元,股份制企業產值6.15億元,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產值1.45億元,其他經濟類型產值7.76億元。
2017年,瓊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不含供電局)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億元,增長9.7%;實現利潤總額1.05億元,增長22.2%。1-11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綜合效益指數275.4%,比上年提高63.4個百分點。
2017年,瓊海市建築業完成增加值24.71億元,比2016年增長4.6%。本市具有資質等級的建築企業單位7家,持平;平均從業人員4190人,減少29%。本市資質內建築企業全年房屋建築施工面積57.99萬平方米,下降31.9%;房屋建築竣工面積54.67萬平方米,下降27.2%。
第三產業
2017年,瓊海市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完成173.7億元,比2016年增長10.7%。其中,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45.48億元,下降37.2%。按產業分,第一產業投資4.45億元,增長60.6%;第二產業投資8.33億元,增長168.8%;第三產業投資160.92億元,增長6.5%。納入統計固定資產投資項目160個,比上年減少4個,下降2.4%;其中,新開工項目58個,新增65.7%
重點項目建設紮實推進。省市兩級重點項目均完成投資任務。20個省重點項目完成投資88.5億元,占計畫100.5%;博鰲機場擴建工程、國家南海博物館等項目竣工投入使用,文博高速和萬洋高速等項目順利施工。252個市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17.2億元,占計畫101.6%;其中183個政府投資項目完成投資17.1億元,銀德路市政工程等47個新項目開工建設;博鰲新生命等69個重大社會投資項目完成投資100億元,其中39個項目提前或超額完成年度投資任務。
2017年,瓊海市接待國內外遊客總人數650.18萬人次,其中接待旅遊過夜人數335.04萬人次,增長5.8%。旅遊總收入38.54億元,其中實現外匯收入933.73萬美元。鄉村旅遊接待260.23萬人次,鄉村旅遊收入8.4億。年末全市共有掛牌星級賓館11家,其中五星級1家,四星級2家,三星級8家。
2017年,瓊海市金融業完成增加值8.78億元,增長18.3%。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344.84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3.3%。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餘額146.35億元,比2016年末增加23.2%。其中,住戶貸款77.55億元,增加52.1%;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68.27億元,增加1.3%。全市共有35家金融機構,其中12家商業銀行、3家證券公司、20家保險機構,此外還有2家小額貸款公司。全年,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1093.98億元,比2016年增加14.2%;利潤總額11.54億元,增加27.1%;不良貸款餘額9.8億元,增加5.4%;不良貸款率2.04%,下降0.45個百分點。
2017年,瓊海市對外貿易進出口總值958.45萬美元,比2016年下降33.2%。其中,出口630.49萬美元,下降34.6%;進口327.95萬美元,下降30.5%。按地區劃分,在出口總值中:對日本出口418.63萬美元,下降16.4%;對香港出口186.8萬美元,下降7.3%;對新加坡出口11.03萬美元,下降73%;對越南出口2.21萬美元,下降61%;對台灣出口11.82萬美元,下降4.8%。主要出口商品中,其他凍對蝦仁(蝦)等農副產品出口418.63萬美元,下降16.4%;胡椒、椰子汁等產品出口139.69萬美元,下降61.8%;木家具等木(鐵)製品出口55.11萬美元,下降16.8%;其他中式成藥出口2.21萬美元,下降89.6%;塑膠或紡織材料的提包(箱具)等出口14.85萬美元,增長53.8%。
2017全年瓊海市接受外商直接投資3.8億美元,增長1988.9%。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7年,瓊海普通高中6所、持平,專任教師773人、增長2.1%,招生3577人、下降3%,在校學生10749人、下降1.5%,畢業生3629人、下降7.1%,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4.6%、提高0.6個百分點;中等職業教育學校1所、持平,招生572人、持平,在校學生1390人、增長4.9%;普通國中23所、增長4.5%,專任教師1381人、下降0.8%,招生7279人、增長13.5%,在校學生19367人、增長6.1%,畢業生6047人、增長1.3%,國中毛入學率124%、提高6.9個百分點;普通國小117所、下降0.8%,專任教師2384人、下降1.8%,招生7337人、持平,畢業生6987人、增長15.3%,在校學生44013人、增長0.7%,國小淨入學率100%、持平;幼稚園在園幼兒21134人、增長4.1%。
科學技術
2015年,瓊海固定寬頻用戶達到8.31萬戶,其中城區寬頻用戶4.9萬戶,鎮、村寬頻用戶3.41萬戶;城區寬頻接入能力達100 Mbps,農村家庭寬頻接入能力達到6 Mbps。全面實現城區光纖到樓入戶、農村寬頻進鄉入村,實現學校、圖書館、醫院等公益機構寬頻接入。全市電話用戶達61.59萬戶,其中固定電話用戶12.1萬戶,行動電話用戶49.49萬戶;4G網路用戶2.86萬人,網路覆蓋範圍以嘉積城區、
博鰲、潭門等鎮為主;3G網路用戶21.92萬人,行政村覆蓋率為92%。
文體事業
2017年末,瓊海市共有各類藝術表演團體4個、文化藝術館1個、博物館1個、廣播電視台1個、公共圖書館1個。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和無線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分別達99.05%和99.1%。
文娛活動舉辦情況:舉辦2017年瓊海新年音樂會;舉辦2017年喜鬧元宵文藝晚會、瓊劇展演、鎮(區)文藝匯演、嘉積古街燈展和舞獅表演;舉辦慶“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文藝活動;開展博鰲端陽旅遊文化節;舉辦2017年周末文化廣場演出活動;舉辦2017年嘉積溪仔古街樂吧活動;開展4·23世界讀書日和5月的圖書館服務宣傳活動;舉辦瓊海市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6周年暨全力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文藝晚會;舉辦瓊海市“慶祝國慶·喜迎十九大”文化下鄉惠民演出活動;舉辦瓊海市“慶祝十九大,共赴新征程”文藝晚會;舉辦2017年本土原創歌曲創作、原創廣場舞培訓班各2期;舉辦裁判員、體育指導員業務學習班4期,共有200人參加。
醫療衛生
2017年,瓊海市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35.49萬人,比2016年增長0.3%;新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9.99%,較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全市衛生醫療機構307家、床位數2186張,分別提高1.7%和15.6%。全年報告甲、乙類傳染病發病人數1330人,比上年增長25.6%;報告死亡1人,下降75%;報告傳染病發病率每十萬人有267.58人,增長25.2%;死亡率每十萬人有0.2人,下降75.1%。
社會保障
2017年末,瓊海市養老保險人數達29.02萬人,同2016年比增加0.5%;其中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8.57萬人,增加2.8%;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中在職人員5.45萬人,離退休人員3.12萬人,同比分別增加2.7%和3%。全市參加醫療保險人數(含新農合)達49.38萬人,同比增加0.21%,其中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7.57萬人,同比增加2.8%;新農合人數35.49萬人,增加0.3%。參加工傷保險4.29萬人,同比增加0.3%。參加生育保險4.4萬人,同比增加2.1%。
2017全年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664人,同比增長3.1%。年末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197人,下降4.7%;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9296人,增長3.7%。農村五保戶供養1984人,增長2.8%。全年實施醫療救助2066人次,同比下降6.4%,其中城市醫療救助245人次,農村醫療救助1821萬人次,分別下降24.1%和4.1%。各類福利院床位656張。全年救助災民28394人次、下降59%,投入救災救濟資金382.88萬元、增長64%。全市共銷售福利彩票1156.66萬元,比上年下降5.1%;籌集社會福利彩票公益金104.09萬元,下降5.1%。
2017全年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新開工230套,比2016年減少70%;建設面積達到1.89萬平方米,比上年減少67%。城鎮保障性住房建成套數為823套,比上年減少27%;建成面積達到9.65萬平方米,比上年減少23%。
2017全年農村危房改造694戶,同2016年比減少57%,年內全部竣工;合計面積5.11萬平方米,同比減少63%。全年安排農村危房改造補助資金3392.4萬元,其中中央、省級補助資金600萬元,市級財政配套資金2792.4萬元。
安全生產
2017年,瓊海市共發生生產安全事故18起,與2016年同期相比下降18.2%;死亡人數13人,同2016年比下降38.1%;受傷人數7人,同2016年比下降22.2%;直接經濟損失258.65萬元,同2016年比上升4.9%。億元地區生產總值生產安全死亡人數為0.05人,同2016年比下降43.2%。
全年未發生較大以上生產安全事故。發生生產經營性道路交通事故12起,同2016年比下降14.3%;工礦商貿生產經營性安全事故3起、死亡3人,同2016年比上升33.3%;生產經營性火災事故3起、無傷亡,同2016年比下降40%,直接經濟損失15.05萬元,同2016年比下降70.3%。
交通
綜述
瓊海市北距省會海口市78公里,南距三亞市163公里,是海南東部的交通樞紐,海榆東線、
海南環線高速公路東線和
海南東環鐵路貫穿全境,高速公路在境內有3個出入口,東環鐵路在境內有2個站口和1個預留站口,全市自然村通公路率達98%以上。
航空
2015年3月,瓊海博鰲機場正式動工。2016年3月,瓊海博鰲機場投入試運行,2016年5月,機場二期擴建啟動。項目從開工到進入尾聲等待竣工驗收,用了9個月時間。瓊海博鰲機場已於2016年12月29日正式復航投入運營,而機場二期擴建項目建設也已進入收尾階段。二期項目竣工驗收後,預計在2017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之前,博鰲機場將由國內支線機場升格成為國際機場,成為繼
海口美蘭國際機場、
三亞鳳凰國際機場之後海南第三個國際空港。
鐵路
海南東環鐵路瓊海站位於瓊海市嘉積鎮東側一公里處的排嶺村,是東環鐵路在瓊海設立的第一個火車站,也是東環鐵路線上的大站之一。
博鰲站位於瓊海市中原鎮。
瓊海站位於海南東環高鐵的中段,北上可達海口、文昌,南下連通萬寧、陵水和三亞。
公路
2015年,瓊海公路總里程為1496.85公里,其中國道50公里,省道90.07公里,農村公路1356.78公里(其中縣道196.5公里,鄉道580.57公里,村道579.71公里),農村公路占全市公路總里程的90.6%。全市12個鎮189個行政村已全部通公路,通達率100%,在全省率先實現村村通公路的目標。189個行政村通硬板化公路,通暢率達100%。全市公路網密度為88.47公里/每百平方公里。
2017年,瓊海市通車裡程達1784.45公里,同2016年比增長5%;其中省道90.07公里,持平;國道50公里,持平;農村公路1644.37公里,增長5.7%,全年農村公路管理投入資金544.35萬元,下降1.9%。全市交通運輸郵政倉儲業實現增加值7.58億元,比2016年增長36.3%。
港口
龍灣港是海南東部唯一的深水良港,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該港距歐亞國際海運主航線僅55海里,自然水深達15至20米,可供建設萬噸級至20萬噸級深水泊位200多個,潭門漁港被列為國家級中心漁港,將建成漁業交易中心,帶動海產品加工、冷凍、儲藏、運輸業發展,成為海南省東部漁業後勤服務基地。
歷史文化
民間文藝
瓊海民間流行的燈彩有兩類:一是配有鑼鼓、演員,載歌載舞的燈彩,如鯉魚燈、龍燈、獅燈等;二是專供欣賞的燈彩,如宮燈、排頭燈、走馬燈、火(天)燈等。解放前,每年元宵節,城鄉組織燈會,規模甚大。龍江鎮南正的排頭燈,朝陽樂城的“公仔套”,潭門鎮的鯉魚燈等,甚享盛名。解放初,雖有游燈活動,但規模較小。“文革”期間,被列為“四舊”批判而銷聲匿跡。1980年元宵節,潭門、龍江等地鄉村恢復燈彩活動。1984年元宵節,縣城舉行盛大的游燈活動,參加游燈者1000多人,觀賞者達10餘萬人之多。此後,每年元宵節縣城都舉辦燈會,使這一民間藝術得到進一步發揚。
瓊海民歌流傳久遠,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有山歌、田歌、兒歌、情歌、俗歌和革命歌謠等,其中一部分是解放後勞動人民以舊調套新詞的。一般以七言為多,講究音韻平仄,唱聽順口悅耳。它真實而生動地記錄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和鬥爭,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樸實感情。
解放後,瓊海文化部門曾多次收集整理。1986年至1988年,成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領導小組,對流行民間的故事,又進行了一次全面的收集,計有百篇,經過整理,選出43篇精品。其中神話7篇,傳說16篇,故事20篇,彙編成冊。這些民間故事,有對自然現象的幻想和闡釋,有對社會各階層人物的褒揚或貶斥,有對生活中醜惡現象的嘲笑和鞭撻,從不同的側面表達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其表現手法形式多樣,語言通俗、簡煉、生動,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輯錄幾篇如:審石頭、邢宥錯斬孝子、黎娥智斗山笑婆、“仙女洞”的傳說、哥餵鳥。
風尚習俗
飲食
通常以
大米為主食,
番薯次之,輔以
芋頭、
玉米、
粟類等。沿海一帶喜用番薯摻大米煮吃,稱“番薯飯”。以往缺糧戶,也有隻吃雜糧、薯葉充飢者,現薯類多用於餵豬。隨著麵粉和麵製品的輸入,麵食者增多。其品種有
麵條、
麵餅、
油條、
包子、
饅頭等。還有豆製品,如
豆腐、
豆漿、
冬粉、
腐竹等。風味小食品種多,味道各異,主要的有海南粉、豆腐腦、豬腸棵、椰子糖,花生糖、芝麻糖、京果、油圓、涼粉及糕類、酥餅等20多種。飲料常以開水、
清茶、
咖啡、
牛奶為主,近年來還飲用罐裝椰子汁、石榴汁、礦泉水和可口可樂等。瓊海人比較講究飲食,餐制為一日三餐,兩乾一稀,也有一乾兩稀者。早餐不太看重,農民多喝稀飯,職工多用茶和點心。中晚餐為吃飯,歷來注重,過去下飯常用鹹魚、蔬菜之類,現在隨著生活提高,菜餚中肉、禽、蛋比重增大。逢年過節,生辰喜慶,殷富人家常擺酒席,使用海參、魚肚、魷魚之類為菜餚,以佐酒,無空口喝白酒的習慣。酒類消費量增多,主要有米酒、啤酒和果汁酒三種。改革開放後,還飲用上了人頭馬、馬爹利等洋酒。
服裝
民國初期,男著唐裝對襟衫和套褲,紳士班也有著長袍者。女著鑲邊唐裝包襟衫,套褲。富者多著綢緞,一般市民、農民以棉布為主。20~30年代,增加
學生服、
西服、
中山裝、
襯衫、衛生衫、
汗衫等新品種。公職人員多著中山裝,一些僑眷和市民穿西服,學生穿學生服。50年代,男女服式以對襟恤衫和西裝褲為多,唯老婦人仍穿大襟套褲。男子盛行藍灰色的中山裝、列寧裝、青年裝和學生裝,女子多穿中裝和女式列寧裝,也有著裙子者。80年代,服式變化很大,男裝有西裝、港衫、茄克衫、獵裝、滑雪衫、運動服、風衣等;女裝更呈五彩繽紛,有各式旗袍、夾克,各類毛針織衣衫、連衣裙、西褲、套裙、超短裙等。男女青年的褲子式樣各異,有直筒褲、喇叭褲、牛仔褲、健美褲、西褲等。布料、顏色都講求質量和鮮艷。少數女青年衣著以“袒、透、緊”為時髦;中老年服裝仍以軍便裝、兩用衫為多;童裝則花樣百出,琳琅滿目。公安、稅務、郵電等特殊行業的公職人員,上班時穿工作服,醫生穿白大褂。黎苗同胞,除了中老年人仍穿民族服裝外,多數青年男女改著
漢族服裝。
裝飾
解放前,富裕之家,男人多戴金戒子、手錶;女人戴金耳環、項鍊、金鐲、簪子,或銀制裝飾物;小孩則戴天宮鎖,項圈等。50~70年代,男女都不興戴飾物。80年代,大興穿戴飾物之風,除穿金戴銀外,女青年還塗口紅、抹胭脂、畫眉等,力求儀表莊重、瀟灑、美觀。
居住
農民房屋多坐北朝南,式樣為一廳兩房,面積70多平方米,磚木結構。居中為堂屋,側為臥室,多數農戶還附有廂屋(廚房、雜屋),添置圍牆,形成獨院。居住在臥室,燒飯在廚房,會客多在堂屋。黎苗族同胞經常流動,居址未定,多住茅房。城鎮居民沿街巷而建房,多住樓房,也有住瓦房者。隨著人們生活的改善,居民住宅煥然一新,不象舊時那樣陳舊、矮陋、殘破。農村住宅普遍翻新,堅固、寬敞、明亮,還有建兩層小樓房者。城鎮住宅多是兩層樓房,混凝水泥結構。
婚嫁
定親:解放前,實行封建婚姻制度,男婚女嫁全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孩數歲,便托媒說合,甚至指腹為婚。如雙方父母同意,即將女方之生辰八字寫成庚貼,交給男方“合八字”,俗稱“出命”。經算命先生卜算,如命格相和,無相剋之嫌,即選日備彩禮送至女家,親事便定,稱為“定命”或“送檳榔”。解放後已廢。
講親:為準備迎親前之禮儀。男家備糕餅或粿粽等禮物,托媒帶到女家,要求其父母給予迎親,女家如同意,男家即可擇日完親。若女家以女兒年小等詞推辭,男家還須來年再行講親,直至女方父母同意為止。
送日:即報知迎親日期。女家父母同意之後,男家即請算命先生卜婚期,俗稱“看日”。婚期吉日擇定,男家請媒人將其日期和彩禮送至女家,稱“送日子”。送彩禮,重在金錢。舊時送光銀、國幣,現時送人民幣。彩禮多寡,視男方家境而定,並徵詢女方意見,富者多送,貧者少送。亦有苛求者,男方須得托媒補送或婉言以和。此例沿襲至今,彩禮頗厚,一般需送人民幣一、二千元,亦有更甚者。
迎親:婚期既定,雙方均須做些準備。解放前,出嫁女子十天半月不做工,蹲在家裡,同姐妹們一起忙做嫁衣裳。迎親之日,男家備好花轎及鼓樂隊到女家迎親。有錢人家新郎,還租坐黑轎到女家,叫“出面”。而有些地方不分貧富,迎親之日,新郎一定要坐黑轎前往迎接新娘。新娘穿男方租用的禮服,由伴娘扶送入轎,跟隨到男家。花轎臨門前,鼓樂炮竹齊鳴,新郎新娘參拜祖先,引進洞房。翌日晨,新娘入廚房,灶內添柴,缸內加水,然後分大小行禮,拜長輩,認親戚。第三日,新娘回娘家,於數日後,男家備薄禮到女家接回,至此,婚禮方算結束。解放後,廢除封建婚煙制度,推行《婚姻法》,男女雙方自由戀愛結婚,成為社會新風,傳統的婚姻禮儀也逐步有所簡化和改革。50~60年代,迎娶不再坐轎,改用步行,一些陳規陋俗漸廢。70年代,迎娶只須男方請三、五個伴郎即可,酒席從簡。80~90年代,結婚趨向大操大辦,出現轎車迎送,嫁妝高檔,酒席十分講究,甚至在酒樓設宴,每席動輒幾百元、上千元。“人情封”也越來越大,一般親朋無50~100元,不好出手。擺闊之風日盛,結婚費用扶搖直上,達一、二萬元以上。殷富人家尚可,度日者叫苦不迭。
方言文化
瓊海主要通行瓊海話,語音系統以嘉積話為代表。瓊海話屬
閩方言之瓊文(海南)片文昌小片,使用人口較多,流行範圍頗廣。境內絕大多數鄉鎮講的都是瓊海話,長坡鎮椰林管區一帶毗鄰文昌市,語言近似文昌方言;新市鄉羅凌管區受定安話影響,其方言與定安話接近。市域西南、西北部的石壁鎮、會山鄉黎、苗胞,分別講黎話與苗話,同屬於漢藏語系,其前者為壯侗語族,後者為苗瑤語族,但由於長期與漢族交往,也通行瓊海話。市域南部的萬寧市龍滾鎮,靠近瓊海,講的也是瓊海話,不講萬寧話。縣域內國營農場6萬多人,來自四面八方,多說家鄉話,諸如
潮州話、
廣州話、
客家話等,語言較為複雜,平常交往一般講國語,但許多人也能說或會聽瓊海話。該市為著名僑鄉,瓊海話還隨華僑、華裔遠傳
馬來西亞、
新加坡、
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
瓊海處島東,交通便利,文化發達。隨著社會交往的頻繁,科學技術的提高,信息的傳遞,就業的變化,瓊海話也程度不同地逐漸變化和發展。特別是解放後,積極推廣國語,在機關、學校和商店等公共場所,多數瓊海人都會講國語。由於受漢語國語影響,大量的新詞語被吸收入方言,大都採用文讀音,接近國語。因此,瓊海話有朝國語靠攏的趨向。
瓊海話與閩語其它方言點一樣,辭彙同國語的差異相當突出。據對1401個常用詞的比較,兩者相同的僅有289個,占20.6%,完全不同的有484個,占34.6%,部分不同的582個,占41.5%,原來說法不同,現在逐漸相同的有46個,占3.3%。
名優特產
嘉積鴨,又名番鴨(WHILE MISCEN PRCK)。原產英國,清光緒年間,嘉積鎮華僑從南洋引進繁殖,逐漸演變為本地名鴨。
嘉積鴨為海南傳統名餚,列為“四大名菜”之一。鴨肉含蛋白質高於雞、牛、羊肉,味美骨軟,飲譽海內外。傳統的吃法是白切鴨,配以生薑、蒜頭、辣椒、酸醋、鴨油湯等蘸汁,其味極佳。若加工成臘鴨,油香四溢,堪稱腊味中的上品;若經過掛爐烤制,便是皮脆肉嫩、芳香肥美的佳肴。民間驗方稱,嘉積鴨是補虛勞之聖藥,常以冬蟲草燉食,可滋補身體;與海參燉食,滋補之力更大;與糯米煮成粥,則有養胃、補血、生津之功效。
萬泉河裡生長的鯉魚,身短肚大,形似紡垂,全身披覆有大而圓的鱗片,背部蒼黑色,肚部銀白色或金黃色,鰭的邊緣略帶褚紅色。咀小,唇向前方突出,如圓筒狀。每尾體重1~2公斤,大的有5公斤。年上市量10餘噸。
萬泉鯉以肥嫩著稱。食法多樣,以姜蔥燜鯉魚為上品,味道鮮美可口,同嘉積鴨一樣享有盛名。
瓊脂,又名瓊膠或卡拉膠。由麒麟菜加工而成,具有清熱潤肺,開胃健脾,防治便秘,治療高血壓等藥用價值。還廣泛套用於日用化工、紡織、造紙和印刷等,是工業的原料。
瓊脂又是炎夏解暑名菜。眾多賓館用瓊脂冬粉製作的冷盤,配以白糖、香醋、麻油、蒜頭、芝麻等佐料,清爽可口,噴香撲鼻,旅客們都以品嘗瓊脂冷盤為快事。
瓊東縣前塘(今塔洋鎮所在地)所產之蓮子,極易煮透,入口而化,湯白如乳,味香滋補,為歷代朝庭貢品之一。解放後,縣前塘被平整為農田,蓮藕則移植於其他池塘中。80年代後,一些農戶利用山塘水坑栽種蓮藕。1990年,全縣種藕150畝,年產蓮子2500公斤,以供應縣內賓館、餐廳為主。
風景名勝
玉帶灘
玉帶灘是一條自然形成的地形狹長的沙灘半島,位於海南博鰲,外側南海煙波浩淼一望無際,內側萬泉河。玉帶灘全長8.5公里,地形地貌酷似澳大利亞的黃金海岸和墨西哥的坎昆。
博鰲亞洲論壇會址
博鰲是著名的國際會議組織——“亞洲論壇”永久性會址所在地。區內交通便利,通信發達,基礎設施日漸完善,擁有索菲特、金海岸溫泉大酒店等星級酒店7家,開發區2個。開發區分別為博鰲濱海旅遊開發區和博鰲水城國際會展休閒度假區。“亞洲論壇”永久性會址就坐落於博鰲水城國際會展休度假區中心。景區先後被評為“海南省十佳旅遊區”、“海南省優秀涉外旅遊參觀點”、“海南文明風景旅遊示範點”。東部的“玉帶灘”被載入吉尼斯世界之最;在山嶺、田園的懷擁下有水面生態保護完美的沙美內海;
萬泉河、
龍滾河、九曲江三河相匯;東嶼島、沙坡島、鴛鴦島三島相望;
金牛嶺、田涌嶺、龍潭嶺三嶺環抱。
萬泉河
萬泉河以前又叫做白泉河。是中國海南島東南部河流。有兩源︰南支樂會水為幹流,長109公里,發源於五指山林背村南嶺。北支定安水,源出黎母嶺南。兩水在瓊海市合口嘴會合始稱萬泉河,經嘉積至博鰲入
南海。全長163公里,流域面積3,683平方公里。上游高山峻岭,流經深山峽谷。過合口嘴以後河槽漸寬,水流平緩。總落差523公尺,水能蘊藏量263,000瓩。河口呈葫蘆狀,港口如鉗,寬約100公尺。通航河道約73公里。 萬泉河是海南島第三大河,發源於五指山。萬泉河是中國未受污染、生態環境優美的熱帶河流,被譽為中國的“亞馬遜河”。 萬泉河的上游兩岸,山巒起伏,峰連壁立,喬木參天,奇偉險峻。有莽莽蒼蒼的熱帶天然森林保護區,有瓊僑何麟書先生1906年在原樂會縣崇文鄉合灣創辦的“瓊安橡膠園”和瓊崖龍江革命舊址、石虎山摩崖石刻等自然歷史人文景觀。
白石嶺
白石嶺位於瓊海市西南12公里處,總面積約16.24平方公里,由登高嶺等山嶺組成。登高嶺是白石嶺最高峰,海拔328米。嶺有1308級登上石階貼崖而上,登之可觀“白石嶺八景”,飽覽萬泉河風貌。
白石嶺八景是:石柱擎天、金鐘駕馳、青獅眺目、翠屏擁月、崆峒篩風、蒼牛噴霧、花崗蔚彩、碧沼儲雲。從“崆峒篩風”上登300級台階,便是白石嶺最佳景觀“石柱擎天”。清代本地舉人王崇佑詩曰:“巍巍群山峙荒原,一色瑩光拂紫恆。
紅色娘子軍紀念園
紅色娘子軍紀念園位於東線高速公路瓊海官塘入口處,距
海口美蘭機場93公里,距
三亞鳳凰機場160公里。園區占地200畝,是融熱帶風情園林、大型主題性雕塑、浮雕及精彩歌舞表演為一體的大型文化旅遊景區。紀念園主要由園前景區、主題雕塑展館區、熱帶風情園林景區、旅遊服務區四大功能區域組成,園區設有和平廣場、紀念廣場、娘子軍連部、歌舞廣場、椰林寨、南霸天舊居(南府)和紀念館等景點。
紀念園於2000年5月開園,2001年被中宣部評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4年7月又被中宣部、民政部、文化部等評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先進單位”,2005年被國家發改委、中宣部、國家旅遊局、民政部等十三部委評為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編入全國三十條紅色旅遊精品線名錄。
著名人物
馬潤通(生卒不詳),樂會執禮鄉(今溫泉鎮田宛村)人。明弘治年間,適逢災荒,百姓大飢。通仗義疏財,出巨資購米1200石,賑濟災民,時傳為佳話,皇帝賜予“義民”稱號。卒後葬於教場坡。墓前建聖旨碑,清代已廢。今墓基為後裔修葺一新。
黃可久(生卒不詳),會同人。明正德年間,任湖廣黔陽縣知縣。循良處家,仁讓為懷,好義樂施。捐資買大益田40餘畝,作為義田賑濟饑民,時為鄉里稱頌。卒後,鄉民呈縣勒碑為“義士”,以志懿德。
王宗佑(1660~1722),字右君,號鶴洲。樂會白石鄉(今溫泉鎮石塘村)人。少年聰穎,十二歲應童子科,名列前茅。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鄉試,中舉人。四十五年(1706年),授四川溫江縣令。上任之初,逢大凶旱,著民日夜勞作,疏通江安堰,引水灌溉全邑農田,消除災魔威脅。次年夏,溫江發大水,衝決金馬、楊柳兩堰,毀壞田舍無數。佑籌資賑濟災民,謀劃治理水患,使民得享其利。在任二年,政績卓顯,被尊為名宦。以疾告退故里。著述有《觀瀾齋文選》等。
周士第(1900~1979),又名周力行、周平,九曲江鄉新昌村人。1917年考入瓊崖中學。1924年5月,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後在陸海軍大元帥府鐵甲車隊任見習官、副隊長。同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5月,徐向前病休,周士第任第十八兵團司令員兼政委和黨委書記。成都和平解放後,歷任川西軍區司令員兼成都市軍管會副主任、成都市市長、西南軍區副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防空部隊司令員、訓練總監部副部長兼外軍訓練部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軍銜。1972年,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顧問。著有《回憶葉挺將軍》、《周士第回憶錄》。1979年在北京病逝。
王興瑞(1912~1977),中原鎮仙寨村人。碩士,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曾任國立
中山大學、私立
廈門大學、廣州珠海大學教授、廣東省
廣雅中學校長。治學嚴謹,尤致力於歷史學和民族學研究,著有《海南島農業發展史略》、《中國現代革命史》、《海南島黎人調查研究》、《海南島之苗人》、《海南島的圩市及其商業》、《瓊崖民俗志》、《國父孫中山先生傳記》等書。生前立志整理海南島全部文獻,編輯海南島歷史系列叢書,已完稿數十萬字。解放後,調任廣東雷州師範學校教師。因受歷次政治運動衝擊,特別是在“文革”中屢遭批判,加上體弱多病,編著《冼夫人與馮氏家屬》一書後,於1977年在廣州逝世。
吳仁光(1897~1983),長坡鎮文屯村人。出生於書香門第家庭。民國十二年(1923年),考入國立北京大學,攻讀法律。初任省民政廳第三科長,後任海豐縣長。1950年4月,隨軍撤退台灣。初在聯勤總部軍法處任檢察官,後任省政府兵役處秘書。退職後,主持編修《瓊東縣誌》及吳氏族譜,著有《留台詩集》。
城市榮譽
獲得時間 | 榮譽名稱 |
---|
2015年 | 國家衛生城市 |
2017年 | 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 |
2018年 | 首批通過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驗收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