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繼承王位
王徽是
高麗顯宗的第三子,母為
元惠王后金氏,天禧三年(1019年)十二月初一出生於
高麗開京。太平二年(1022年),被封為
樂浪君。太平十三年(1033年),被任命為內史令。重熙十五年(1046年)五月十八日,
高麗靖宗病死,王徽奉遺詔繼位於柩前。重熙十六年(1047年)九月十一日,他被
遼興宗所遣使臣宋璘冊封為開府儀同三司、守太保兼侍中、上柱國、
高麗國王,食邑七千戶、食實封一千戶,兼賜“匡時致理竭節功臣”號。
遼道宗即位後,先後於清寧元年(1055年)、清寧三年(1057年)、鹹雍元年(1065年)三次加封王徽,累進為匡時致理竭節資忠奉上守正保義功臣、開府儀同三司、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上柱國、高麗國王、食邑二萬三千戶、食實封二千三百戶。
太平盛世
王徽在位年間,治國有方,
高麗王朝政治較為清明,經濟高度繁榮,處於太平盛世的局面。王徽還大興文治,任內
佛教、
儒學、美術、工藝等方面都取得長足發展。首先是
佛教在高麗全國大盛,不論是地方或中央都有參與發經及講課的活動。王徽用了十二年的時間修建了
興王寺,顯宗以來持續了七十年之久的《
大藏經》五千零四十八卷刻版工作也在王徽在位年間完成。鹹雍三年(1067年),信奉
佛教的王子王煦(
義天)在興王寺出家為僧,受封大覺國師,此後王煦又刻《續藏經》四千餘卷。其次,
儒學也有發展,私學興起。王徽在位期間最具代表性的儒臣
崔沖,被譽為“海東
孔子”。王徽不僅崇尚佛法,也提倡
儒學,曾親臨國子監並對
孔子行
再拜之禮。
另一方面,王徽提拔外戚
李子淵,納其三個女兒為妃,雖然給他生了十三個兒子,一改族內婚導致的子嗣稀少的狀態,但也埋下了高麗後來動亂(
李資義、
李資謙之亂)的隱患。
通貢宋朝
王徽在位年間,還積極發展對宋關係。早在清寧四年(1058年),王徽便下令在
耽羅、靈岩等地採伐木材,準備造大船,以便恢復與
宋朝的關係,但朝臣因顧忌
宗主國契丹而反對,故不得已作罷。後來
宋朝商人黃慎奉發運使
羅拯之命,於鹹雍四年(1068年)和鹹雍六年(1070年)兩度來
高麗,拜見王徽,試圖恢復麗宋關係。王徽大喜,遂順水推舟,於鹹雍七年(1071年)派遣民官侍郎金悌從
登州入貢
宋朝,恢復了中斷40年之久的麗宋關係。金悌此次入貢宋朝,向宋朝進奉了大量財物,宋神宗也因此下了五道敕令稱讚高麗。
此後,王徽四次遣使入宋,
宋神宗也在大康四年(1078年)派
安燾、
陳睦訪問高麗,宋使回國前,文宗向宋使贈送了大量禮物,多得連船都裝不下,於是安燾等人就請求把禮物換成銀子,文宗答應了他們的請求,由於換的銀子太多,使得很多高麗人都對宋使有怨言。翌年又應高麗請求派王舜封等來賜藥材,並在文宗死後專門派楊景略、
錢勰等來祭奠、弔慰。高麗聯絡宋朝主要是出於制衡遼朝和吸收宋朝經濟、文化的需求,而宋朝厚待高麗則出於“聯麗制遼”的目的,預備在將來攻遼時取得高麗配合。在此期間,還有多達15名的宋朝人入仕高麗,文宗時的
高麗也獲得了“小中華”的美稱。
晚年去世
王徽晚年罹患風疾,曾請醫於宋朝和日本。宋朝派醫官邢慥等人給王徽治病,日本則拒絕,並指責高麗使用“聖旨”字樣的不當。儘管如此,王徽還是大康九年(1083年)七月十八日病逝於
開京重光殿,死後
廟號文宗,
諡號仁孝(後加謚為剛正明戴章聖仁孝大王)。太子王勛繼位,是為
高麗順宗。
歷史評價
文宗一般被視為
高麗王朝的一代英主,高麗在他的統治下進入了自太祖王建開國以來最繁榮強盛的時期。
高麗仁宗朝的大臣
林完曾謂:“至如文宗之遺風餘烈,距今未遠,時或聞先生長者之言,不覺淚下沾襟。觀其躬行節儉,進用賢才,名器不假於
匪人,威權不移於近昵。雖
戚里之親,而無功者不妄賞;左右之愛,而有罪者必加罰。
宦官、
給事擇其謹慎少壯者,不過十數輩,以備灑掃。屬內侍,必選其功勞才能者,不過二十餘人。所司庶官,各竭其能,
冗官省而事簡,費用節而國富,故
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家給人足,時號太平,此我朝賢聖之君也。”
高麗後期文人
李齊賢亦基本上同意林完的看法,並補充說文宗時“
宋朝每錫褒賞之命,遼氏歲講慶壽之禮,東倭浮海而
獻琛,北
貊扣關而
受廛”,但同時以
儒家的立場批評文宗的崇佛:“獨其徙一
畿縣,作一僧寺(指
興王寺),侈
峻宇於宮闕,侔
崇墉於國都,黃金為塔,百物稱是,殆將比擬
蕭梁,而不知欲成人之美者,嘆息於斯焉耳!”
朝鮮王朝大臣
鄭麟趾等編修的《
高麗史》評價文宗說:“王幼聰哲,及長,好學善射,志略宏遠,寬仁容眾,凡所聽斷,不復遺忘。”
宋使
徐兢評價文宗“忠順循理,知尊中國,館待使華,禮意勤厚,至遇賈人,亦有體貌,治尚仁恕,享國久長宜矣”。《宋史》評價文宗“治尚仁恕,為
東夷良主”。
韓國當代史學界總結文宗時代“在位37年中大力整備文物制度,通常認為這一時期是
高麗的黃金期。從
佛教、
儒教到美術、工藝等全方位的文化取得了巨大的發展。這是在繼承
新羅文化的同時吸收
宋朝文化,才使
高麗文化的創造性形成成為可能的事。”
軼事典故
高麗文宗王徽與
北宋關係友好,他常誦《
華嚴經》,祈禱來生投胎中國;又曾夢見
北宋都城
開封,“備見城邑宮闕之盛,覺而慕之”,乃作詩《
上元夜夢至
汴京觀燈》以紀其事,詩曰:
忽蒙舜日龍輪召,便侍堯天佛會觀。
葉夢得的《
石林燕語》和
龐元英的《
文昌雜錄》均載此詩,文字略有不同,前者稱是王徽所派高麗使臣對
館伴張誠一說的,後者說是王徽寫給宋朝船工傅旋,然後由福建路轉運使張徽上報的。
人際關係
關係 | 稱號 | 姓名 | 備註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李子淵三女,號崇敬宮主(又稱崇慶宮主),1082年卒,謚仁節 |
| | 門下侍中金元沖之女,號崇化宮主,1094年卒,謚仁穆,靖宗妃容節德妃之姊妹 |
| | | |
| | |
| | |
| | |
| | |
| | 仁睿太后所生,1070年出家,1112年捲入謀反案,被流放 巨濟島,不久去世 |
| | |
| | |
| | |
| | |
| | 仁敬賢妃所生,初封朝鮮公,後追封王,娶李子淵的孫女、李頲之女(表姐妹),子王滋、 王源、王溫 |
| | 仁敬賢妃所生,初為扶餘侯,後封公,1112年卒,子王沔 |
| | 仁敬賢妃所生,1099年卒,子王沂、王演,女文貞王后,嫁 高麗睿宗 |
| | | |
| | 仁睿太后所生,嫁樂浪公王瑛( 高麗顯宗之孫、靖簡王王基之子)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