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羅

耽羅

耽羅是朝鮮半島南部海域之濟州島的古稱,後被百濟國所滅。它隔濟州海峽與朝鮮半島相望,距朝鮮半島最南端約85公里,東面與日本的對馬島長崎縣隔海相對,西面與中國的上海隔海相離,是今天韓國濟州特別自治道的所在地。《元史》 所云:“其牧地, 東越耽羅, 北逾火里禿麻, 西至甘肅, 南暨雲南等地, 凡一十四處, 自上都、 大都以至玉你伯牙、 折連怯呆兒, 周回萬里, 無非牧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耽羅
  • 外文名:탐라
  • 別名:濟州島
  • 國籍:韓國
  • 面積:四百餘里
  • 盛產:柑橘 馬匹
基本內容,濟州島,統治階級,歷史介紹一,歷史介紹二,歷代君主,

基本內容

耽羅是朝鮮半島南部海域之濟州島的古稱, 耽羅、州胡與星主位於今韓國全羅道南部海域的濟州島,觀察地圖就一目了然,它隔濟州海峽與朝鮮半島相望,距朝鮮半島最南端約85公里,東面與日本的對馬島長崎縣隔海相對,西面與中國的上海隔海相離,是今天韓國濟州特別自治道的所在地。

濟州島

濟州島古代稱為州胡、東瀛州、耽羅。此島“幅員四百餘里”,是韓國最大的島嶼,“北枕巨海,南對祟岳”。山川秀美,號稱形勝,且盛產柑橘和馬匹,所謂“家家桔柚,處處驊騾”。
由於其地理位置較為偏僻,自古就具有淳樸的民風。《新唐書·流鬼傳》卷220記其古代民俗:“俗樸陋,衣大豕皮;夏居革屋,冬窟室。地生五穀,耕不知用牛,用鐵齒耙土。”歷史上島上就生活著原始的土著。在韓國史書上叫做濟州夷;涉羅、耽牟羅和耽羅,中國史書上則先後稱它們是島夷、東屠、海上東夷和州胡。關於耽羅島最早的居民,朝鮮人鄭以至在其所作的《星主高氏家傳》中有所記載。古代的濟州島因何稱為耽羅,其統治者因何稱為星主,《星主高氏家傳》中亦記載了一段傳奇故事。當耽羅政權傳至高乙那的第十五世孫高厚時,朝鮮半島處於新羅法興王統治之下。據載高厚與其弟高清將朝見新羅,有客星出現,觀台報云:異邦神人來朝之徵也。既而高厚兄弟渡海,初泊耽津,遂至新羅。王喜待之。”因其來有客星先出現的緣故,賜高厚爵為星主;又因為他們來新羅時的出發點是耽津,所以賜其國號為“耽羅”。

統治階級

星主、王子、徒內是耽羅國統治階級的稱號。
耽羅國,付氏耽羅,史書記載:新羅全盛期高乙部的第15代孫兄弟三人渡海來朝,新羅王嘉許之,封長子為星主、次子為王子、三子為徒內。星主、王子皆為耽羅土語,即國王、將軍的意思。高麗延續新羅前例,仍稱耽羅國王為星主。《高麗史·太祖世家》記載:太祖21年(938年)耽羅國太子前來謁見,高麗王賜予星主、王子爵位。同時,為了懷柔星主,封之為雲摩大將軍等武官職。星主的地位是獨立的,所以其子也稱為太子、世子。高麗肅宗10年(1105)將耽羅改制為郡縣,但星主為王子的稱號仍然保存,且世襲其地位。直到朝鮮太宗2年(1402),中央政府為強化對濟州的行政權力,而將星主改為左部知管,王子改為右部知管。此後,不再享有以往的權力。
關於“州胡”的記載最早見於陳壽的《三國志》以及《魏書․東夷傳》。陳壽在《三國志·魏志·東夷傳》中對州胡作了如下的記載:州胡在馬韓之西海中大島上,其居民身材較短小,髡頭(剃髮),如鮮卑族,喜歡養牛與豬,其衣服有上無下,類似裸體,坐船來往中韓進行貿易。《後漢書》則記載為“州胡國”。三國志記載“州胡在馬韓之西海中大島上,……乘船往來,市買韓中”,並提及住民的生活、語言、風俗等;同樣的文字也出現在《東夷傳》中。州胡是哪裡呢?最早提出“州胡”即濟州島的是日本學者白鳥庫吉。他認為“州胡”是北方系的鮮卑族或烏丸族從海上移居到濟州島。其根據是“州胡人”的頭髮樣式、穿著獸皮衣、飼養家畜等與鮮卑、烏丸族相似。最近則有人認為隨著馬韓位置的不同,“州胡”也不同。朝鮮的史學家李之林認為:白鳥庫吉的說法若要成立,必須在濟州島發現鮮卑文化遺址。至今還未曾發現。但李之林也認為:從州胡人飼養牛、豬來看,應該不是倭族等南方系民族,而是北方系民族。只是他認為馬韓所在地不是韓半島南方,而是延伸至鴨綠江,因此“馬韓西方海中大島”不是濟州島,而是山東半島與渤海灣之間的廟島群島。中韓史學界多認為州胡族是屬於古代東夷部族的一支後裔,夏商時期由山東半島東遷至海上島嶼。州胡不同於朝鮮半島和大陸上的任何民族,有自己獨特而複雜的語言——州胡語。
馬韓曾經是朝鮮半島南部的龐大勢力,不但自身有五十四個加盟邦國,而且控制東方辰韓的十二個邦國。 在朝鮮半島西南角的馬韓“以西”,唯一可以稱得上大島、足以獨立於馬韓之外的,惟有濟州島而已。濟州島到朝鮮半島貿易頻繁,“乘船往來,市買韓中”。

歷史介紹一

耽羅(탐라),即儋羅,是曾位於今日大韓民國濟州島的古國名。
《唐史》云:居新羅武州南島上,初附百濟,後附新羅。麟德二年,遣使入朝,後為新羅所並。《圖經》:今濟州,即古耽羅國也。
《新唐書·流鬼傳》言,儋羅國“居新羅武州南島上,俗樸陋,衣大豕皮,夏居革屋,冬窟室,地生五穀,耕不知用牛,以鐵齒杷土。”
“耽羅。在新羅武州海上。居山島上。周回並接於海。北去百濟可五日行。其王姓儒李。名都羅。無城隍。分作五部落。其屋宇為圓牆。以草蓋之。戶口有八千。有弓刀楯鞘。無文記。唯事鬼神。常役屬百濟。
龍朔元年八月。朝貢使至。”
關於耽羅國的紀錄,最早見於舊唐書劉仁軌傳。此外,後魏書稱‘涉羅’,北史,隋書百濟傳稱‘聃牟羅國’,新唐書稱‘儋羅’,其他還有耽浮羅,托羅,屯羅等稱呼。韓致?#91;在<海東繹史>中解釋說:東國方音(韓語)稱‘島’為‘剡’,稱‘國’為‘羅羅’,‘耽’,‘涉’,‘儋’皆為‘剡’ 的諧音。耽羅就是島國的意思。
根據朝鮮三國史記的紀錄,耽羅國曾於476年服屬於百濟,並遣使朝貢。660年百濟亡國之後,耽羅陷入混亂。日本書紀記載,曾有遣唐使偶然漂至耽羅國,當時舉國上下因懼怕唐軍攻來,故曾對日本朝貢。朝鮮半島三國統一後,耽羅轉服屬於新羅。當時耽羅國王號稱“星主”,據說此稱號為新羅文武王所賜。
新羅滅亡後,938年耽羅服屬於高麗。1105年高麗在當地置耽羅郡,1121年改名濟州。1274年耽羅成為元朝的直轄地,直到1294年才歸還。1404年代高麗而起的朝鮮廢除星主,1406年置濟州牧使。
濟州城在南原府海島中。亦曰濟州島。朝鮮置州於此。《志》云:朝鮮之濟州,猶中國之瓊州。或曰:即故耽羅也。元大德五年,置耽羅軍總管府,又沿海立水驛,自耽羅至鴨淥江,並楊村梅口,凡三十所,今仍曰濟州。

歷史介紹二

唐朝以前濟州島上建立的國家被稱為州胡國,唐後則有耽羅國一稱,關於耽羅國的紀錄,最早見於《舊唐書․劉仁軌傳》。此外,《後魏書》稱“涉羅”,《北史》、《隋書․百濟傳》稱“聃牟羅國”;《新唐書》稱“儋羅”;其它還有“耽浮羅”、“托羅”、“屯羅”等稱呼。韓致?amp;#91;在《海東繹史》中解釋說:東國方音(韓語)稱“島”為“剡”,稱“國”為“羅羅”,“耽”、“涉”、“儋”皆為“剡”的諧音,耽羅就是島國的意思。
耽羅國也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國家,根據濟州島的開國神話傳說,耽羅國的始祖是從漢拿山北麓的毛興穴前來的三位神人:高乙那、梁(良)乙那、夫乙那。在遠古時代“高乙那部”、“梁乙那部”和“夫乙那部”在漢拿山北側,傳說三神人的“母興穴”(現在的三姓穴)地下破土而出,他們遊獵為生,身穿皮衣,以肉為食;帶領各自的部落,穿著獸皮衣服過著狩獵的生活,這三位神人從“東海碧浪國(一說即倭國)”得到了五穀的種子及小牛犢、小馬駒,乘小木筏到了濟州島的東部海上,遇到了三位公主並舉行了婚禮。三公主帶著牛、馬和五穀前來,三神人於是射箭決定住處,分別定居,拓展生活。其後,高乙那部的12代孫高厚、高清、高李三兄弟入朝新羅,以耽羅為國號,並獲封星主、王子、徒內等官職。記載只說“新羅盛時”,並未紀錄其具體年代。根據《新唐書》的記載,龍朔元年八月向唐朝朝貢的耽羅王叫儒李都羅,儒李或許來源於新羅的儒理王。星主高厚的這次朝見以後,耽羅的歸屬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作為中國的朝鮮半島之屬國時期和劃歸朝鮮半島行政系統時期。其中後一時期又因元朝的征服而顯得錯綜複雜。
而耽羅國轉而依附百濟是文周王時代的事了(據韓致?amp;#91;:《海東繹史》)。因此當時的耽羅國應該和新羅關係密切。公元397年,也就是百濟阿華王六年,與新羅敵對的阿華王決定從新羅那裡討回補償。其主要的攻擊對象就是新羅的保護國——耽羅國。然而,阿華王進攻耽羅國引起了日本人的干涉。日本在390年以朝鮮半島南部的任那地區為基地,成功地控制了新羅和耽羅。《日本書紀》應神八年條是這樣記載的:“百濟記云:阿花王(阿華王)立,無禮於貴國(倭國)。故奪我枕彌多禮(耽羅國,一說珍島、康津郡兵營面、海南郡縣山面)及峴南、支侵、谷那東韓之地”。百濟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將枕彌多禮和東韓地區視作自己的領土。耽羅國在公元476年服屬於百濟,660年百濟亡國之後,耽羅陷入混亂。《日本書紀》記載,曾有遣唐使偶然漂至耽羅國,當時舉國上下因懼怕唐軍攻來,故曾對日本朝貢。 而耽羅作為獨立的海外屬國向中國進貢也見於唐朝,《資治通鑑》卷201記“麟德二年八月,劉仁軌以新羅、百濟、耽羅、倭國使者浮海西還,會祠泰山。”自星主高厚接受法興王賜爵始,由於朝鮮半島政局的分合變化,耽羅先後稱藩於新羅、百濟、統一新羅、高麗王朝。
耽羅國世代由高乙那部統治。在三國時代先後臣服於新羅,百濟,並和唐朝、高句麗、百濟、新羅先後建立並維持了外交關係,如此的關係在高麗時代繼續發展,耽羅國發展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和歷史。 朝鮮半島三國統一後,耽羅轉服屬於新羅。當時耽羅國王號稱“星主”,據說此稱號為新羅文武王所賜。新羅滅亡後,938年耽羅服屬於高麗。 高麗統一三韓後,每代星主需到高麗朝見一次,所謂“世一朝見”。番國來朝對於封建王朝來說,亦是一件盛事。故每次朝見,高麗統治者均給以熱情接待,“飲食供帳,碚擬於王者”。高麗太祖建立高麗王朝後,想延續新羅加封給耽羅的爵位,想使耽羅繼續向高麗稱臣,但被耽羅拒絕。於是高麗派大軍前來討伐,耽羅王高自堅最終屈服了,派太子末老於938年前去朝貢;但在其後的1105年,也就是高麗肅宗十年(宋崇寧四年),肅宗廢除當時使用的國號耽羅,而設定耽羅郡直接統治,耽羅設郡。從此被正式納人高麗疆域。耽羅國改稱高麗地方行政區“耽羅郡”後,城主、王子的地位不變,成為耽羅(濟州道)的實際統治者。1153年高麗將耽羅郡改為縣,派崔陟卿為耽羅令,並設14個縣村。1121年,將耽羅改稱濟州,並設府使與判官。元宗十一年,高麗暴發了以權臣林衍為首的叛亂,其主力“三別抄”失敗後,退據耽羅島。元宗12年(1217年)金通精從珍島帶領三別抄軍隊進入耽羅島,在貴日村築起缸坡頭城,以此為據點與高麗蒙古聯軍作最後抗爭,盤據近三年,在元與高麗的聯合攻擊下,終被平定。也在這年,即元宗十四年 (至元十年),元朝將其劃歸自己的統治之下。“高麗”王朝受到“元”的攻擊被迫降服,“三別秒”以耽羅島做據點奮起抗蒙,後來耽羅島再次被麗蒙聯合軍征討,被蒙古占領了約100年。蒙古控制耽羅島後,“(十年正月),於其地立耽羅國招討司,屯鎮邊軍千七百人。1273年,後又改為達魯花赤總管府、軍民安撫司等,先後隸於中書省、遼陽行省、征東行省等機構。1274年,耽羅正式成為元朝的直轄地。據《高麗史·忠烈王世家》:“忠烈王二十七年(大德五年)五月,(高麗)又請罷耽羅總管府。隸車國,置萬戶府。”元朝同意了這一請求,1294年歸還高麗部分管轄權。然而自元戚宗以後,耽羅時而還屬高麗,時而親隸於元。事實上始終處於元與高麗的共管之下。 元朝建立後,因其對南宋和日本的野心,早已注意到耽羅重要的戰略地位。“世祖既臣服高麗,以耽羅為南宋、日本衝要,亦注意焉”。當他發動對日本的遠征時,耽羅便成了他重要的基地之一,為其辦理軍資器械,打造艦船。“元朝欲征日本,救(“救”?不解。編者注)前朝(高麗)備戰船九百艘、軍資器仗,一切幹辦。故令下耽羅,使造一百艘,儲侍應付,亦無有闕”。並且,當年征東的軍隊,即有一支是從耽羅赴敵的。而前往日本的使臣也把耽羅作為中轉站,“至元中,(刑聚)隨日本行中書省官至耽羅山;尋抵倭國界,領軍船守平戶島。”然而,耽羅更重要的作用,卻是作為元朝的牧場。耽羅島屬太平洋亞熱帶氣候,每年一月的平均氣溫在零度以上,其東部是大片適於放牧的草地。溫暖濕潤的氣候,豐美的水草,使其成為亞洲最好的牧場之一。自古耽羅就是出產良馬之地,所謂“處處驊騮”。生長於馬背上的元朝統治者,自然也看中了這塊寶地。忠烈王三年(至元十四年),元朝於此設立了牧馬場,並設官管理耽羅。所牧養的馬匹因由蒙古人自北方運來,稱為“胡馬”,而高麗本國所產稱為“鄉馬”。兩者相較,鄉馬雖亦能負重耐勞,但軀幹矮小;相比之下胡馬高大,但由於非其土產,故數量很少。耽羅不僅為元朝繁孽了大批的戰馬,亦需不時的上貢給元朝統治者。元貞二年(1296年),高麗世子,後來的忠宣王王璋到大都,曾分別向元成親(王)、太后和晉王甘麻刺各獻白馬八十一匹,便是一例。有的蒙古貴族還直接向高麗索取馬匹。直至元朝滅亡以後,耽羅島仍然留下兩三萬匹馬。 有元一代,高麗成了元朝流囚的集散地,用來安置犯人的地方主要是西、南海岸的諸島嶼。元統治者生長草原,對海戰不甚熟悉,在征服高麗過程中,海島的易守難攻給了他們深刻的印象,故而將其視為天然的海上監獄。耽羅島位於全羅道南海域中,更是“波濤洶湧,凡往來者難之”,成為重要的流放地之一。元朝首次流放犯人於高麗是在忠烈王年(至元十二年)夏四月,“元流盜賊百餘人於耽羅”。此後,犯人被接連遣送而來。五月,元流罪人三十三於耽羅”,八月,“元流罪人四十於耽羅”。除一般的罪人外,尚有皇族被流放於此,如忠肅王四年(延佑四年)春,仁宗之兄,魏王阿木哥流於耽羅。然而這種情況也引起了高麗的反抗,忠烈王四年,高麗數次上書中書省,稱“小邦諸島雖多,皆與陸地不遠,上司所遣罪人已難安置,況今耽羅地元放罪囚並使移置,非惟置之無地,朝夕恐生他變。其耽羅元放罪囚,乞令依前往坐,仍使官軍監守。”並於七月專門派將軍朴義土元交涉。耽羅島作為罪人流放地的地位,一百延續到元末。 由於元朝在耽羅派駐軍隊、輸入牧戶以及流放犯人,使得耽羅的居民成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耽羅在元麗關係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以至元朝將亡時,順帝仍有派人到此建設宮殿,以作避亂之用的舉動”(據《高麗史·恭愍王世家》卷41恭愍王十六年二月)。元使高大悲來自濟州,帝賜王彩帛、錦絹五百五十匹,宰樞亦有差。時帝欲避亂濟州、仍輸御府金帛,乃詔以濟州復隸高麗。然營造尚未成功,元朝已經滅亡。

歷代君主

耽羅(857-938)付城坤
乙那王-付琨
建王-付善友
三繼王-付善仁
日望王-付博燕
島濟王-付釜
彥卿王-付光沫
寶明王-付翼葛
幸天王-付礽
歡王-付達燁
湜王-付奧
煌王-付傲天
偉王-付將達
瑩王-付乾世
厚王-付汶
斗命王-付泉宇
善主王-付贏南
知南王-付達嘉
聖邦王-付韓瑞嘉
文星王-付夸
翼王-付潮汐
之孝王-付源燕
淑王-付初林
賢方王-付升華
璣王-付至傲
聃王-付鼎
指雲王-付城誕
致道王-付天賦
勖王-付崇吉
天元王-付天宇
好恭王-付孝仁
昭王-付劥
敬直王-付仁忠
岷王-付由瑞
自堅王-付由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