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明
萬曆十一年(1583年)進士,授南京工部主事,後任兵部郎中。十八年,出任福州太守。二十三年,任重慶太守。時播州宣慰使
楊應龍謀反,王士琦單騎前往招撫,事平,升四川按察副使。
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任山東參政,與總兵
劉綎從經略
邢玠出兵抗倭,竭力主戰。栗林一戰,倭寇被困10餘日,求救於頭目平義智。王士琦為防兩支倭寇會合,一面以水師伺于海,一面親率陸軍急奪險地曳橋,斬首數百,乘勝入城。平義智與中路石曼子,被陳璘水師攔擊,陳璘焚倭將小西行長船百餘只,殺石曼子。
小西行長乘隙率餘部逃脫。王士琦又約城陷降倭的朝鮮官員鄭六同為內應,焚燒火藥庫接應,明軍多路出擊取勝。
事平,升河南左布政使。以後,出任山西右布政,巡視冀北至雲中;又任山西左布政,兼領冀北軍防。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升右副都御史,巡撫大同。王士琦久鎮
雲中,嚴守北疆,處理邊疆事務,剛柔相濟,威信素著。在任期間,邊境平靖。萬曆四十六年(1618),奉調巡撫江南,未行,以積勞疾深,卒于山西。
從歷任的官職來看,王士琦乾過工部主事、兵部郎中、知府、按察副使、布政、最後做到右副都御史巡撫大同。他一度在雲中,得到“有邊才”的讚譽,大約朝廷也是看到了他的善於治軍和與異族周旋,才調他赴朝抗倭的吧。
對於王士琦人們最集中稱道,且又有正史記載的事跡,是他在入朝之初,駐節全州,
劉綎軍進攻失利,軍心動搖;在危機關頭,他挽狂波瀾於即倒。《明史·劉綎傳》稱:“監軍參政王士琦怒,縛其中軍,綎懼,力戰破之”。在關鍵時刻扭轉了戰局,這才有以後克粟林、奪曳橋的勝利。
人物成就
黃仁宇先生著《
萬曆十五年》,開頭說:“當日四海昇平,全年並無大事可敘”,這種平靜,其實正隱伏著內憂外患的危機,五年後即萬曆二十年,日本的關白(攝政)
豐臣秀吉大舉入侵
朝鮮。
豐臣秀吉代表了日本封建主和商人向外擴張的利益,且正是蕩平國內諸侯,一統日本,鋒焰正熾的時候。日本十八萬大軍從
釜山登入,一路勢不可擋,陷
王京,占平壤,
朝鮮八道幾盡全沒。
朝鮮國王向大明天子告急,朝廷震驚。年底,以
宋應昌為經略,
李如松為東征
提督,率部大舉援朝,二十一年二月拿下平壤,扭轉了
朝鮮戰局。
豐臣秀吉一邊假意言和,一邊命部隊留在
釜山,且暗中增兵,待明朝軍隊撤走,卻於二十五年二月,再度舉兵十四萬捲土重來。這一次明朝派
邢玠率兵援朝。到二十六年二月,集結了
劉綎所率川軍,
陳璘所率廣軍,
鄧子龍所率浙直軍,並原駐的
麻貴、
董一元兩軍,開始了與日軍的生死決戰。
當時有一位深懷韜略的將領,雖不在主將名單之上,卻在戰場上起著威懾和主心骨的作用,這就是監軍參政王士琦。
幾年前,過訪臨海博物館丁伋先生,聊起王士琦,丁先生示以他的《王士琦
抗倭援朝功績考述》一文的稿樣,又有一份據《章安王氏宗譜》整理出來的王士琦抗倭援朝史料。這對研究當時那一場
抗倭戰爭,提供了第一手的資料。王士琦不僅有勇有謀,文才武略,實乃慷慨悲之士,他在軍中和
朝鮮軍民的心目中,威望遠在
劉綎、
陳璘二將之上。雖然如此,他卻不肯居功,這一點從他在國內並不著稱,而在
朝鮮則享譽隆重的情況,也可以反映出來。當然,封建時代,李廣難封之類,並不少見。
渡
鴨綠江援朝時,王士琦擊楫嘯歌,誓捐七尺,實有當年
祖逖的英風。渡江那一天,風平浪靜,晴空萬里,同行的人都覺得是個好兆,倭寇。從全州向南原進發後,忽有
朝鮮軍飛騎報信,告知泗州方面作戰失利。泗州與南原離得很近,
朝鮮居民得知泗州敗績,爭相逃匿,使南原成了一座空城。王士琦的隨行們哭著勸他退守全州。在這種時刻王士琦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全軍士氣。他神氣鎮定,態度堅定地說:日寇能到南原,就不能到全州嗎?兩軍對壘,作為監軍的先走了,軍隊還能有鬥志和戰勝的勇氣嗎?今天只以死報國,誰再有異議,立斬。當晚傳令,第二天早上大張旗鼓,向南原挺進,
朝鮮居民見到這陣勢,又紛紛回到了南原,軍心穩定,鬥志昂揚。
粟林之戰,和海上制敵,表現了王士琦的足智多謀,粟林的地形易守難攻,外圍有丘陵山岡,粟林則叢菁蔽日,我軍稍有行動就被躲在暗處的日寇發現。王士琦以誘敵之法,調出了敵軍,然後焚粟林,奪曳橋,直逼日軍老巢,使之潰不成軍。
援朝決定性的勝利是在
朝鮮南海面上與日軍的決戰。我軍水陸攻敵,王士琦以為強攻之下,日寇有可能困獸猶鬥,定計令水兵撤出一面,敵援師果然突入,有戰船千艘;士琦命用火攻,日軍幾至被全殲,這次海上大戰的場面,不下當年赤壁鏖兵。戰役中明軍老將年逾七十的
鄧子龍,
朝鮮傑出將領
李舜臣戰死。
在班師回朝之際,發生了許多感人的情景,據《章安王氏宗譜》所記:“士女老幼爭以壺漿勞師,歡呼加額,引裾隨行”。“問候之使,接踵於途,復恭走數十里,迎宴江滸,稱觴獻頌。”“先生既奏膚功,召還振旅,僕夫在路矣,屬國君臣把袂而趑趄,士庶臥轅而流涕,若有不容一日舍先生去者”。
朝鮮朝野出於對王士琦的景仰,要為他“勤金石而垂丹青,在全州立《去思碑》作為紀念。”
主要著作
著有《封貢紀略》、《三雲籌組考》,記安攘、封貢、軍實、險要等事及守邊經驗。另著《東征紀略》等。
人物評價
有關抗倭援朝戰爭勝利的原因,有不少說法。《
明史》認為
萬曆二十六年
朝鮮戰爭的結束,是因為
豐臣秀吉的病死導致了戰爭的結束。我過去讀歷史,教課書使用翦伯贊主編的《中國史綱要》,書中把勝利的原因歸於“
朝鮮人民的堅持抗戰。而明軍的兩次援助,也起了重大的作用”。這顯然是由
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的觀點得出的結論。白壽彝主編的《
中國通史》,對這一戰爭的描述亦不多,基本沿用《
明史》的觀點,且認為這場戰爭消耗了明朝的國力,對以後它的逐漸衰落有一定影響。而臨海博物館丁伋先生在《王士琦
抗倭援朝功績考述》一文中則認為,王士琦指揮下的
劉綎、
陳璘兩軍力戰大敗日軍,使其傷了元氣,實已沒有再戰的能力,又加上
豐臣秀吉的死,這才使戰爭告一段落。明朝軍隊的戰而勝之是主因。事實上在最後的決戰之前,日軍方面已經得知
豐臣秀吉死去的訊息,並沒有放棄進攻。這一觀點尚屬以前未曾有人提出來的,我以為更接近於史實。
王士琦在這場戰爭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功不可沒;而這種作用和功績卻未被載入史冊,被更多的人所重視。其人已逝,往事如煙,然而在他的家鄉臨海,人們依然在懷念和紀念著他,
朝鮮人民也並沒有忘記他的功德。 1953年
金日成首相訪華時,提到過王士琦;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韓國代表團訪華時,也對王士琦援朝抗倭的事跡交口稱讚,表達了敬仰之情。
後世紀念
王士琦墓
臨海張家渡鎮王藏山麓,現存王士琦墓,已列為
臨海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座墓曾於1954年出土了一批金冠、金帶等珍貴文物;墓前石人、石馬、石虎、石羊和
華表各一對,保存尚好,皆雕琢精美。
十傘巷
臨海市區有“十傘巷”,
王宗沐舊居,臨海人稱為“父子四進士,一門三巡撫”的王氏家族,就在此了。
王宗沐有四子,士崧、士琦、士昌、士業。除士業為貢生外,其餘皆進士,此所謂“三進士”;
王宗沐本人和次子士琦、三子士昌都官至都御史兼巡撫,此所謂“三巡撫”。“十傘巷”,位於臨海
巾山腳下,南起三撫基,北到水門街,一百二三十米的樣子,因王家為官有清名,家有百姓所送“
萬民傘”十把,以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