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連環影·何處

《玉連環影·何處》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所寫的一首詞。該詞上片寥寥數筆就勾勒出一幅淒清哀怨的外景,下片通過對屋內事物的描寫來體現一個人孤獨無聊的神態。全詞搭配完美,層次感十足,生動形象的表達了詞人的懷念之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玉連環影·何處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納蘭詞》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納蘭性德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者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玉連環影
何處?幾葉蕭蕭雨。濕盡檐花,花底無人語。
掩屏山,玉爐寒。誰見兩眉愁聚倚闌乾。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玉連環影:詞牌名,此調譜律不載,或亦自度曲。
②何處:何時。古詩文中表示詢問時間的用語。
③檐(yán)花:屋檐之下的鮮花。
④屏山:屏風,因屏風曲折若重山疊嶂,或屏風上繪有山水圖畫等而得名。
⑤闌乾:同“欄乾”。

白話譯文

是什麼時候,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屋檐下的花朵都已被雨水打濕,然而花底下的人卻默默無語。
輕輕地將屏風掩緊,玉爐中所焚之香也已燃盡。誰能看到有個人正滿含哀愁、深鎖雙眉,獨自倚靠在欄桿邊上。

創作背景

納蘭與妻子盧氏恩愛情深,可惜天妒紅顏,盧氏雙十年華便香消玉殞。此作想必是納蘭描摹回憶之作,寫女子其實也是自況其身,具體創作年份已難以考證。

作者鑑賞

文學賞析

這是一首觸景寫情之作.細膩動人。前半首寫室外勾畫了一幅淒清的場景。後半首轉入室內,掩緊屏風熏爐中的香早已燃成灰燼,不見一絲溫暖。這一切,無不透著淒冷之意。而看花之人此時無言勝有言,是對柔弱之花被摧折的嘆息,是對自身命運不能由自己掌握的悲哀。
這首小詞結構層次分明,井井有條地描摹出了一幅畫面。先寫室外,再寫室內,最後點到愁怨之人。本篇雖短小精悍,但卻層層深入,極見情味。納蘭長於小令,由此篇亦可見一斑。一開始便發問:何時下起了這么大的雨?把屋檐下的花兒都淋濕了。那個惜花之人默默地看著那些被風雨摧殘的。
此詞或可視為納蘭對自身處境的一個婉曲表達,從中可見詞人內心的悲涼。

名家點評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天驥《納蘭性德和他的詞》:這詞描寫的是一個人孤獨無聊的神態?在零星細雨巾,屋內爐香燃盡,他也懶得再點,默默地靠著欄桿,不知所想為何?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
納蘭性德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元文賞識。十八歲考中舉人,次年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1676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納蘭性德曾拜徐乾學為師。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彙編——《通志堂經解》,深受康熙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